据说人的情绪、感性等与心理有关的东西会在五岁左右基本形成。此后若要改变这一阶段形成的精神电路,则需要投入几百倍,甚至几千倍的训练或教育。
有本名为《婴幼儿教育》的书,就是根据以上情况,宣传在婴幼儿阶段进行教育的重要性。
碰巧作者高井修道先生是我大学时代的恩师,作为横滨市的教育委员长,他常年从事教育工作。书的内容极富启发意义,令人深思。
书中最令人难忘的是关于狼孩儿的片段。
一九二〇年,在印度加尔各答的丛林中,有人在狼窝里发现了两个赤裸着身体、靠四肢爬行的女孩。据后来的医学推断,其中一个女孩年龄约为八岁,另一个年龄约为一岁半。估计两人都是在出生后不久被狼叼走,靠吃母狼的奶水慢慢长大的。她们只会嗷嗷叫,不懂人类的语言,且茹毛饮血,喜吃腐肉。到了晚上,还会像狼一样长声号叫。
总之,她们只有人形,没有人味,虽然肉体是人,但其他方面却呈现狼的特征。
特别是那个年龄大一点的女孩,回归人类社会后,曾接受了各种教育,但收效甚微。她过了很久才学会用两条腿直立行走,智力最终也只达到三四岁孩子的水平。
由此可以得出这样一种结论:人的生存环境至关重要,学习也有最佳时期,错过这个时期,基本上就不能发展成为一个合格的人了。
在婴幼儿教育方面,尤其应注意母与子的互动关系。这一关系极为重要。母亲是否投入全身心的爱,爱得是否恰当,对孩子的人格形成影响巨大。
而今,年轻的母亲们都有工作任务且参与社会活动较多,不能将婴幼儿一直带在身边。
故要将孩子托付给托儿所的保姆或幼儿园的老师代为抚养和教育。孩子在托幼机构里接受怎样的教育,对这个孩子的未来影响很大。
有调查报告显示,在美国,犯罪的年轻人基本上是在这个阶段被托付给了素质较差的保姆。
不管怎样,据说孩子到五岁左右,与心理有关的东西就基本定型了,所以托幼机构的老师责任十分重大。
与之相比,大学老师虽说传授的知识深奥,但影响力与托幼机构的老师比则相去甚远。
然而,现实中的大学老师受人尊敬,薪水也高,而托幼机构的老师则人微言轻,收入寥寥。可以说这有点矛盾。
《婴幼儿教育》这本书还阐述了另一有趣的观点,它把孩子分为两种类型。
一种是一教就懂的所谓秀才型,一种是反应较慢、反复思考后终能弄懂的迟滞型。
也就是说,智慧分两种类型:一种反应较快、不求甚解,另一种理解虽慢却深透。
而现在的偏差值教育完全凭反应速度判断孩子智力水平的高低,认为前者优于后者。然而孩子的发展并不受此限制。据说往往是后者创造性卓越,后来取得重大业绩的人也多为后者。
为此,这本书列举了几位童年学习成绩差、后来成为各行业翘楚的世界名人。
如提出万有引力定律的牛顿,改良蒸汽机的瓦特,发明同步发报机的爱迪生等。
听到这些世界名人幼年时代曾是学校或社会的“后进分子”,心里是再愉快不过的了。
不用说,这些逸闻既给大家带来了希望,也激发了大家的斗志,让大家有了一往无前的信心。不过,这些都是个例,切不可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尽管有人拙笨,动作迟缓,却取得了伟大的业绩,但取得伟大业绩的并不全是拙笨、动作迟缓的人。
事物都有两个方面,智慧也有两种类型。想到这些,心情就会平静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