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俄罗斯侨民与青岛的建筑业

自1897年德国侵占青岛后,青岛市尤其是市南区的建筑和规划便呈现出明显的欧陆风格。当时青岛的建筑设计师主要为德国人。

1922年,中国政府收回青岛以后,市区延续了德占时期的规划和欧陆式建筑特色。

当时有多国在此设立领事馆,城市风格欧化、开放、包容。沙俄曾在此设立过领事馆,这里自然也就成了俄罗斯流亡人员选择居住的目的地之一。

20世纪20年代的青岛,经济正处于发展时期,相应地也就带动了建筑业的发展。

当时的青岛,适合或者说能够进行欧式建筑设计的专业人士还不多,这给了一些有这方面技能的俄裔侨民们一个很大的发展空间,而当时青岛政府的建筑规划沿袭了德占时期的很多风格,这也适合俄裔设计师来做。他们向当时的市政府申请了建筑师执照,开办起建筑事务所。于是,在前海沿、太平角、“八大关”等地,这些设计师们开始大显身手,一座座经他们之手设计的风格各异的建筑作品相继诞生,成为青岛一道独特的风景。

当年俄罗斯侨民在青岛建筑房屋的照片

(照片提供:玛莎)

建筑设计师斯密斯诺夫

青岛在德占时期便已开展帆船运动,后建有国际帆船(游艇)俱乐部,其办公室在中山路亚当斯大厦(原第一百货公司大楼)四楼,在汇泉角西部建有简易码头。20世纪30年代,俱乐部会员日渐增多,在汇泉路建了专用码头。

俄裔建筑设计师G.Y.斯密斯诺夫(G.Y.Simisrnoff)在1934年设计并开始建造青岛国际帆船(游艇)俱乐部(原汇泉路20号),同时又在对面(汇泉路5号)建了码头、更衣室、休息厅,在汇泉路、南海路路口建了帆船船坞、码头等。这些建筑于1937年全部完工。青岛国际帆船(游艇)俱乐部是当时中国最好的一处帆船俱乐部,在青岛帆船运动史上和中国帆船运动史上都具有里程碑意义。

原汇泉路20号

(设计师:斯密斯诺夫;摄影:鲁继勇)

汇泉路5号

(设计师:斯密斯诺夫;摄影:鲁继勇)

建筑设计师尤霍斯基

俄罗斯建筑设计师尤霍斯基设计的建筑多在今市南区一带。

基督教分为许多派别,其中基督教“圣公会”来青岛传教,尤霍斯基应邀设计了“圣公会”(亦称“规矩会”)教堂(香港西路10号),设计风格不像一般教堂那样严肃,而是活泼流畅,很自然地融入了“八大关”别墅区内。后“圣公会”教堂迁至济宁路(原33号),原址作为了青岛国际俱乐部分部,每年夏季开放。

在1935年建成的嘉峪关路5号等建筑也是尤霍斯基设计的作品。

嘉峪关路5号

(设计师:尤霍斯基;摄影:鲁继勇)

建筑设计师帕士考夫

当年的韶关路28号(今22号),一般被认为是德国风格建筑,甚至被称为典型德式建筑,其实它的设计者是俄罗斯侨民帕士考夫。

居庸关路14号这座房子的设计师同样是帕士考夫,这是他依照业主要求设计的美式建筑。大落地门窗,线条明快的门廊,一对石雕的大花盆,相得益彰,令人赞赏。著名电视剧女导演潘霞青少年时代生活于青岛,就读于青岛一中。她在执导电视连续剧《宋庆龄和她的姊妹们》时,其中有几集是拍宋氏姐妹在美国的生活,潘霞没有去美国选择外景地,而是选择了居庸关路14号这座建筑。电视剧播出后,这里就被称为“宋家花园”了。

在众多的俄裔建筑师中,名声最著的应该是拉夫林且夫与W.尤里甫。

韶关路28号

(设计师:帕士考夫;摄影:鲁继勇)

居庸关路14号

(设计师:帕士考夫;摄影:鲁继勇)

建筑设计师拉夫林且夫

拉夫林且夫开有自己的建筑事务所,地址在中山路(原158号),有雇员10余人,有俄罗斯人,也有中国人,从事建筑设计,也从事营造业。

拉夫林且夫设计的作品很多,如具有文艺复兴风格的山海关路1号(当时的房屋主人是俄罗斯人约翰·戈罗德什金)、正阳关路11号、荣成路34号、荣成路6号、荣成路8号等。

拉夫林且夫参与设计的临淮关路2号,是一座欧陆风格小楼,在青岛解放后划归青岛疗养院作为休养所。许多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曾在此休养,其中包括著名剧作家曹禺,他于1955年第一次来青岛,住在了临淮关路2号。

正阳关路11号

(设计师:拉夫林且夫;摄影:鲁继勇)

荣成路34号

(设计师:拉夫林且夫;摄影:鲁继勇)

荣成路6号

(设计师:拉夫林且夫;摄影:鲁继勇)

临淮关路2号

(设计师:拉夫林且夫;摄影:鲁继勇)

青岛国际俱乐部是一家会员制俱乐部。20世纪30年代,青岛有七八家会员制俱乐部。位于中山路1号的国际俱乐部拥有青岛最早的保龄球馆、壁球馆以及台球室、桥牌室、餐厅等,是档次最高的俱乐部,入会不仅会费很高,门槛也高。拉夫林且夫是该俱乐部会员。当时生活在青岛的俄罗斯侨民不少,能成为国际俱乐部会员的只有拉夫林且夫等少数几人。

尤里甫

(照片提供:尤拉)

建筑设计师尤里甫

弗拉基米尔·盖奥勒给耶维奇·尤里甫(也写作W.G.尤里甫或弗拉基米尔·尤里甫),在俄罗斯大学时学的是建筑工程,毕业后拿到建筑师执照。他的舅舅——塔达灵甫,是沙俄时期驻青岛的领事馆领事。塔达灵甫分析了当时的世界局势和青岛的环境,认为青岛正处于一个城市建设发展时期,尤里甫到青岛可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就邀他来到了青岛。

尤里甫来青岛后,认真地了解了青岛的环境和相关政策,也分析了青岛的市场潜力,决定留在青岛发展自己的事业。尤里甫向青岛市政府提交申报材料,成为注册建筑设计师。

尤里甫的设计顺应当时的思想潮流,他设计的建筑逐步得到业主们的认可。再加上他的舅舅塔达灵甫在青岛的上层社交圈子里名声极大,经常带他出席各种活动,帮他做宣传,于是他的建筑事务所业务应接不暇。

尤里甫建筑事务所在栖霞路5号,有技术、管理人员十几人,主要为寓青的俄罗斯人,也有中国人。尤里甫为经理、主要设计师,合伙人为G.V.斯密诺夫(G.V.Sminoff),设计师为科里亚任斯基,会计师为尤里甫夫人,办公室主任为G.尤里甫,中国管理、技术人员中有L.郭、Y.W.孙等人。

从1930年到1944年,尤里甫建筑事务所承担的建筑项目达300多个,其中尤里甫本人单独和与他人合作设计的项目即达200多个。可以说,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青岛建筑设计中,他起到了重要作用。目前山东省公布的青岛市优秀历史建筑中由尤里甫设计的有近30处。

30年代,中外人士纷纷在太平湾一带兴建别墅,形成一个别墅区,俗称“八大关”,目前已成为国家文物保护区,是全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全国五大最美街区、全国四大别墅区之一。其中许多建筑是尤里甫设计的。

尤里甫设计的第一座建筑是湛山大路(今香港西路)40号,它以欧陆风格的设计获得好评,这使得他事务所的业务量猛增。他的设计也不负众望,如居庸关路10号,被人们称为“公主楼”,是人们游览“八大关”必到之处。

山海关路9号是按照业主要求设计的美式建筑。也许在名建筑如林的“八大关”里,这不一定是最好的建筑,却是住过名人最多的建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很多党和国家领导人来青岛时曾下榻这里。

与山海关路9号风格迥然不同的嘉峪关路4号是北欧风格建筑,显示了尤里甫卓越的设计能力。邵荃麟、葛琴等一批作家曾先后在这里休养。

1938年《青岛指南》中关于尤里甫建筑事务所的信息

(图片来源:鲁继勇个人收藏资料)

公主楼(居庸关路10号)

(设计师:尤里甫;摄影:鲁继勇)

嘉峪关路4号

(设计师:尤里甫;摄影:鲁继勇)

嘉峪关路6号曾经是美国驻青岛副总领事的住宅,这位领事离开青岛后,房子被一个叫常子华的中国人买下。常子华的后人常约瑟在《嘉峪关路6号》中说,青岛嘉峪关路6号是他出生的地方,这所别墅建于1934年,位于青岛著名的“八大关”海边风景区,是由一位在俄国“十月革命”时逃到青岛避难的建筑师尤里甫(Wladimir Yourieff)设计的,这所别墅在民国时期曾经是美国驻青岛领事馆副总领事的私人住宅。但是人们却不知道,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这所别墅的最后私人房主,是一对中国夫妇——他的父亲常子华与母亲梁今永。一座建筑物是否美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主要立面设计与艺术处理。不同于传统建筑立面设计强调的对称形,嘉峪关路6号的立面造型为非对称形,这在30年代的青岛可是一个大胆的尝试。当年建筑师尤里甫设计这座房子时所追求的,是具有欧洲乡间别墅亲和风格的建筑。别墅的外墙面大部分用抹灰饰面,但有些局部墙面外露花岗岩,以方整石和零散的蘑菇石装饰。整个平面布局采用活泼流畅的条形,门斗的外墙是用红黏土砖砌成的清水砖墙,它与房顶上的红黏土烟囱相互映衬。据说这种用来做清水墙的黏土砖造价比普通砖高出十倍。清水砖墙的砌筑工艺十分讲究,灰缝要一致,阴阳角要锯砖磨边,连接处要严密并具有美感,只有手艺高超的工匠才可以把砖缝砌得灰浆饱满,整齐美观。由此可见,尤里甫的设计风格不仅迎合了当时生活在青岛的欧洲人的品味,也受到很多中国人欢迎。

嘉峪关路6号

(设计师:尤里甫;摄影:鲁继勇)

“八大关”小区内的正阳关路11号、19号、21号,函谷关路28号,嘉峪关路17号,宁武关路1号等16处建筑,都是尤里甫设计的,并且风格各异。

德国占据青岛以后,基督教“信义会”(“路德会”)立即来青岛建教堂布道。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战败,经济崩溃,教会也受到很大影响。美国“信义会”购下德国“信义会”在青岛的全部资产。胶州路、易州路路口的“信义会”教堂十分狭小,只可容200人做礼拜,于是他们在观象山麓建了一座新的教堂,即圣保罗教堂,是当年青岛四大钟楼之一。这是尤里甫设计的作品。在应“信义会”委托设计台东圣路德教堂(清和路)时,他大胆设计为中国传统古典建筑风格。在世界各地的基督教堂建筑中,采用中国寺庙式造型的,这一座是代表,充分显示了尤里甫卓越的设计水准。

正阳关路21号

(设计师:尤里甫;摄影:鲁继勇)

宁武关路1号

(设计师:尤里甫;摄影:鲁继勇)

小鱼山周围的金口一、二、三路及莱阳路是俄罗斯人聚居的区域。俄罗斯人信奉的东正教教堂建在金口一路上。俄罗斯人为子女上学建的俄罗斯学校也在金口一路上,由尤里甫设计了校舍。据1937年的记载,当时有教师10人,学生100余人。

尤里甫的业余爱好是打网球。当时青岛网球俱乐部也在金口一路上。1946年,塔达灵甫去世后,尤里甫接替他,出任法国驻青岛领事,同时经营自己的建筑事务所,直至1949年离开青岛。

台东教堂

(设计师:尤里甫;摄影:鲁继勇)

俄罗斯学校旧址(金口一路)

(设计师:尤里甫;摄影:鲁继勇)

2013年,当年的尤里甫建筑事务所的设计师科里亚任斯基的后人——俄罗斯科学院院士维克多·科里亚任斯基,偕妻子和孩子来到青岛,寻访他出生的地方——石岛路。笔者陪着维克多拿着黑白照片在石岛路上转了30多分钟,也没有找到照片中的尖顶二层楼。石岛路上的老建筑和门牌号码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要想找到当年的住宅是非常困难的。无奈之下,维克多只好拍下了现在的石岛路景象,然后又去看了他父亲当年工作的事务所旧址——栖霞路5号。站在门口,维克多告诉妻子,当年尤里甫全家就住在建筑事务所的对面,这么多年过去了,样子一点都没变。

维克多在石岛路参观

(摄影:鲁继勇)

尤里甫妻子写的回忆录和书中资料截图

(图片来源:鲁继勇个人收藏资料)

维克多不爱说话,每到一个他曾经生活过的地方,除了拍照、录像,他就那么静静地站着,似乎在用心感受周围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

俄罗斯建筑设计师在青岛设计、建造的几百栋房屋,绝大部分被保留了下来,成为青岛“万国建筑博物馆”的重要内容。 s3mlB8T9Lf7V07oLsTXpxkUnbHhmxzobp75oU+P2ftQcjBcGCdPA4jGf5PfPtbf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