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叁 古代建筑的类型

元、明、清三朝,除明太祖建都南京之短短二十余年外,皆以今之北平为帝都。元之大都为南北较长、东西较短之近正方形,在城之西部,在中轴线上建宫城;宫城西侧太液池为内苑。宫城之东、西、北三面为市廛民居,京城街衢广阔,十字交错如棋盘,而于城之正中立鼓楼焉。城中规模气象,读《马可·波罗行记》可得其大概。明之北京,将元城北部约三分之一废除,而展其南约里许,使成南北较短之近正方形,使皇城之前驰道加长,遂增进其庄严气象。及嘉靖增筑外城,而成凸字形之轮廓,并将城之全部砖甃,城中街衢冲要之处,多立转角楼牌坊等,而直城门诸大街,以城楼为其对景,在城市设计上均为杰作。

元、明以后,各地方城镇,均已形成后世所见之规模。城中主要街道多为南北、东西相交之大街。相交点上之钟楼或鼓楼,已成为必具之观瞻建筑,而城镇中心往往设立牌坊,庙宇之前之戏台与照壁,均为重要点缀。

平面布置,在我国传统之平面布置上,元、明、清三代仅在细节上略有特异之点。唐、宋以前宫殿庙宇之回廊,至此已加增其配殿之重要性,致使廊屋不呈现其连续周匝之现象。佛寺之塔,在辽、宋尚有建于寺中轴线上者,至元代以后,除就古代原址修建者外,已不复见此制矣。宫殿庙宇之规模较大者胥增加其前后进数。若有增设偏院者,则偏院自有前后中轴线,在设计上完全独立,与其侧之正院鲜有图案关系者。观之明、清实例,尤为显著,曲阜孔庙,北平智化寺、护国寺皆其例也。

至于各个建筑物之布置,如古东西阶之制,在元代尚见一二罕例,明以后遂不复见。正殿与寝殿间之柱廊,为金代建筑最特殊之布置法,元代尚沿用之,至明、清亦极罕见。而清宫殿中所喜用之“勾连搭”以增加屋之进深者,则前所未见之配置法也。

就建筑物之型类言,如殿宇、厅堂、楼阁等,虽结构及细节上有特征,但均为前代所有之类型。其为元、明、清以后所特有者,个别分析如下:

一、城及城楼

城及城楼,实物仅及明初,元以前实物,除山东泰安县岱庙门为可疑之金、元遗构外,尚未发现也。山西大同城门楼,为城楼最古实例,建于明洪武间,其平面凸字形,以抱厦向外,与后世适反其方向。北平城楼为重层之木构楼,其中阜成门为明中叶物,其余均清代所建。北平角楼及各瓮城之箭楼、闸楼,均为特殊之建筑型类,甃以厚墙,墙设小窗,为坚强之防御建筑,不若城楼之纯为观瞻建筑也。至若皇城及紫禁城之门楼角楼,均单层,其结构装饰与宫殿相同,盖重庄严华贵,以观瞻为前提也。

西直门城楼,1953年被拆除。

二、砖殿

元以前之砖建筑,除墓藏外,鲜有穹窿或筒券者。唐、宋无数砖塔除以券为门外,内部结构多叠涩支出,未尝见真正之发券。自明中叶以后,以筒券为殿屋之风骤兴,如山西五台山显庆寺、太原永祚寺,江苏吴县开元寺,四川峨眉山万年寺,均有明代之无梁殿,至于清代则如北平西山无梁殿及北海、颐和园等处所见,实例不可胜数。

三、佛塔

自元以后,不复见木塔之建造。砖塔已以八角平面为其标准形制,隅亦有作六角形者,仅极少数例外,尚作方形。塔上斗栱之施用,亦随木构比例而缩小,于是檐出亦短,佛塔之外轮廓线上已失去其檐下深影之水平重线。在塔身之收分上,各层相等收分,外线已鲜见唐、宋圆和卷杀,塔表以琉璃为饰,亦为明、清特征。瓶形塔之出现,为此期佛塔建筑一新献,而在此数百年间,各时期亦各有显著之特征。元、明之塔座,用双层须弥座,塔肚肥圆,十三天硕大;而清塔则须弥座化为单层,塔肚渐趋瘦直,饰以眼光门,十三天瘦直如柱,其形制变化殊甚焉。

四、陵墓

明、清陵墓之制,前建戟门享殿,后筑宝城宝顶,立方城明楼,皆为前代所无之特殊制度。明代戟门称稜恩门,享殿称“稜恩殿”;清代改稜恩曰“隆恩”。明代宝城,如南京孝陵及昌平长陵,其平面均为圆形,而清代则有正圆至长圆不等。方城明楼之后,以宝城之一部分作月牙城,为清代所常见,而明代所无也。然而清诸陵中,形制亦极不一律。除宝顶之平面形状及月牙城之可有可无外,并方城明楼亦可省却者,如西陵之慕陵是也。至于享殿及其前之配置,明、清大致相同,而清代诸陵尤为一律。

清代地宫据样式房雷氏图,仅有一室一门,如慕陵者,亦有前后多重门室相接者,则昌陵、崇陵皆其实例也。

五、桥

明、清以后,桥之构造以发券者为最多,在结构方法上,已大致标准化,至清代而并其形制比例亦加以规定,故北平附近清代官建桥梁,大致均同一标准形式。至于平版石桥、索桥、木桥等等,则多散见于各地,各因地势材料而异其制焉。

清代不唯将殿屋之结构法予以严格之规定,即桥梁做法,亦制定官式,故北平附近桥梁,凡建于清代者,如卢沟桥及清宫苑囿中诸桥,皆为此式作品。清官式桥梁以券桥为多,券均用单数,自一孔至十五、十七孔不等。其券以两中心画成,故顶上微尖,盖我国传统之券式也。其三孔以上者,两券之间作分水金刚墙以承券脚,其桥下河床且作掏当装板,为一种颇不合理之结构。桥上两侧安石栏,形制如殿陛栏楯之法。

卢沟桥

卢沟桥始建于金代,是金、元、明、清时期北京城的重要交通路线之一。因其建于卢沟河(后改名永定河)上故名卢沟桥。卢沟桥不仅造型美观,科技含量也很高。10座桥墩建在9米多厚的鹅卵石与黄沙的堆积层上,坚实无比。桥墩平面呈船形,前尖后方,且在每个迎水的尖端安装一根边长约26厘米的锐角朝外的三角铁柱,以抵御洪水和冰块对桥身的撞击,保护桥墩,所以人们又把这个三角铁柱称为“斩龙剑”。还有卢沟桥的桥面也很独特,一般石桥都要起拱,而卢沟桥却平坦笔直地卧于河上,因此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看到卢沟桥时称赞“它是世界上最好的、独一无二的桥”。

六、牌楼

宋、元以前仅见乌头门于文献,而未见牌楼遗例。今所谓牌楼者,实为明、清特有之建筑型类。明代牌楼以昌平明陵之石牌楼为规模最大,六柱五间十一楼,唯为石建,其为木构原型之变形,殆无疑义,故可推知牌楼之形成,必在明以前也。大同旧镇署前牌楼,四柱三间,其斗栱、檐栱横贯全部,且作重檐,审其细节似属明构。清式牌楼,亦由官定则例,有木、石、琉璃等不同型类。其石牌坊之做法,与明陵牌楼比较几完全相同。

1900年正阳门箭楼被八国联军焚毁,正阳门箭楼前的五牌楼幸免于难。

七、庭园

我国庭园虽自汉以来已与建筑密切联系,然现存实物鲜有早于清初者。宫苑庭园除圆明园已被毁外,北平三海及热河行宫为清初以来规模;北平颐和园则清末所建。江南庭园多出名手,为清初北方修建宫苑之蓝本。 Zo47hjESnComAanMVdmkcVikP0t9vUhem+lIBYPTSLQjSLBPWtB0tNGdBgu+kOz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