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天安门广场,这个现在中国人民最重要的广场,在此前数百年中,主要只供封建帝王一年一度祭天时出入之用。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中国人民革命由这里开始,这才使这广场成了政治斗争中人民集中的地点。到了三十年后的十月一日,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昭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这个广场才成了我们首都最富有意义的地点。天安门已象征着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国徽中的主题,在五星下放出照耀全世界的光芒,更是全国人民所热爱的标志,永在人们眼前和心中了。
这样人人所熟悉、人人所尊敬热爱的天安门广场本来无须再介绍,但当我们提到它体型风格这方面和它形成的来历时,还有一些我们可以亲切地谈谈的。我们叙述它的过去,也可以讨论它的将来各种增建修整的方向。
这个广场的平面是作“丁”字形的。“丁”字横划中间,北面就是那楼台峋峙、规模宏伟的天安门。楼是一横列九开间的大殿,上面是两层檐的黄琉璃瓦顶,檐下丹楹藻绘,这是典型的、秀丽而兼严肃的中国大建筑物的体型。上层瓦坡是用所谓“歇山造”的格式。这就是说它左右两面的瓦坡,上半截用垂直的“悬山”,下半截才用斜坡,和前后的瓦坡在斜脊处汇合。这个做法同太和殿的前后左右四个斜坡的“庑殿顶”,或称“四阿顶”是不相同的。“庑殿顶”气魄较雄宏,“歇山顶”则较挺秀,姿势错落有致些。天安门楼台本身壮硕高大、朴实无华,中间五洞门,本有金钉朱门,近年来常年洞开,通入宫城内端门的前庭。
天安门前的千步廊
其实图中的这个千步廊是个“赝品”,真正的千步廊已于1900年毁于八国联军之手。而这个赝品“千步廊”也因“工程恶劣”(梁思成语)在民国初年被拆掉了。
广场“丁”字横画的左右两端有两座砖筑的东西长安门。每座有三个券门,所以通常人们称它们为“东西三座门”。这两座建筑物是明初遗物。体型比例甚美,材质也朴实简单。明的遗物中常有纯用砖筑,饰以着色琉璃砖瓦较永远性的建筑物,这两门也就是北京明代文物中极可贵的。它们的体型在世界古典建筑中也应有它们的艺术地位。这两门同“丁”字直划末端中华门(也是明建的)鼎足而三,是广场的三个入口,也是天安门的两个掖卫与前哨,形成“丁”字各端头上的重点。
全场周围绕着覆着黄瓦的红墙,铺着白石的板道。此外横亘广场的北端的御河上还有五道白石桥和它们上面雕刻的栏杆,桥前有一双白石狮子,一对高达八公尺的盘龙白石华表。这些很简单的点缀物,便构成了这样一个伟大的地方。全场的配色限制在红色的壁画,黄色的琉璃瓦,带米白色的石刻和沿墙一些树木。这样以纯红、纯黄、纯白的简单的基本颜色来衬托北京蔚蓝的天空,恰恰给人以无可比拟的庄严印象。
中华门(大清门)以内沿着东西墙,本来有两排长廊,约略同午门前的廊子相似,但长得多。这两排廊子正式的名称叫作“千步廊”,是皇宫前很美丽整肃的一种附属建筑。这两列千步廊在庚子年毁于侵略军队八国联军之手,后来重修的,工程恶劣,已于民国初年拆掉,所以只余现在的两道墙。如果条件成熟,将来我们整理广场东西两面建筑之时,或者还可以恢复千步廊,增建美好的两条长长的画廊,以供人民游息。廊屋内中便可布置有文化教育意义的短期变换的展览。
这所谓的千步廊是怎样产生的呢?谈起来,它的来历与发展是很有意思的。它的确是街市建设一种较晚的格式与制度,起先它是宫城同街市之间的点缀,一种小型的“绿色区”。金、元之后才被统治者拦入皇宫这一边,成为宫前禁地的一部分,而把人民拒于这区域之外。
据我们所知道的汉、唐的两京,长安和洛阳,都没有这千步廊的形制。但是至少在唐末与五代城市中商业性质的市廊却是很发展的。长列廊屋既便于存贮来往货物,前檐又可以遮蔽风雨以便行人,购售的活动便都可以得到方便。商业性质的廊屋的发展是可以理解的,它的普遍应用是由于实际作用而来。至今地名以廊为名而表示商区性质的如南京的估衣廊等是很多的。实际上以廊为一列店肆的习惯,则在今天各县城中还可以到处看到。
当汴梁(今开封)还不是北宋的首都以前,因为隋开运河,汴河为其中流,汴梁已成了南北东西交通重要的枢纽。为一个商业繁盛的城市。南方的“粮斛百货”都经由运河入汴,可达到洛阳、长安。所以是“自江淮达于河洛,舟车辐辏”而被称为雄郡。城的中心本是节度使的郡署,到了五代的梁朝将汴梁改为陪都,才创了宫殿。但这不是我们的要点,汴梁最主要的特点是有四条水道穿城而过,它的上边有许多壮美的桥梁,大的水道汴河上就有十三道桥,其次蔡河上也有十一道,所以那里又产生了所谓“河街桥市”的特殊布局。商业常集中在桥头一带。
上边说的汴州郡署的前门是正对着汴河上一道最大的桥,俗称“州桥”的。它的桥市当然也最大,郡署前街两列的廊子可能就是这种桥市。到北宋以汴梁为国都时,这一段路被称为“御街”,而两边廊屋也就随着被称为御廊,禁止人民使用了。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宫门宣德门南面御街阔三百余步,两边是御廊,本许市人买卖其间,自宋徽宗政和年号之后,官司才禁止的。并安立黑漆杈子在它前面,安朱漆杈子两行在路心,中心道不得人马通行。行人都拦在朱杈子以外,杈内有砖石砌御沟水两道,尽植莲荷,近岸植桃李梨杏杂花,“春夏之日,望之如绣”。商业性质的市廊变成“御廊”的经过,在这里便都说出来了。由全市环境的方面看来,这样改变嘈杂商业区域成为一种约略如广场的修整美丽的风景中心,不能不算是一种市政上的改善。且人民还可以在朱杈子外任意行走,所谓御街也还不是完全的禁地。到了元宵灯节,那里更是热闹,成为大家看灯娱乐的地方。宫门宣德楼前的“御街”和“御廊”对着汴河上大州桥显然是宋东京部署上的一个特色。此后历史事实证明这样一种壮美的部署被金、元抄袭,用在北京,而由明、清保持下来成为定制。
金人当时以武力攻败北宋懦弱无能的皇室后,金朝的统治者便很快地要模仿宋朝的文物制度,享受中国劳动人民所累积起来的工艺美术的精华,尤其是在建筑方面。金朝是由1149年起开始他们建筑的活动,迁都到了燕京,称为中都,就是今天北京的前身,在宣武门以西越出广安门之地,所谓“按图兴修宫殿”“规模宏大”,制度“取法汴京”,就都是慕北宋的文物,蓄意要接受它的宝贵遗产与传统的具体表现。“千步廊”也就是他们所爱慕的一种建筑传统。
金的中都自内城南面天津桥以北的宣阳门起,到宫门的应天楼,东西各有廊二百余间,中间驰道宏阔,两边植柳。当时南宋的统治者曾不断遣使到“金廷”来,看到金的“规制堂皇,仪卫华整”写下不少深刻的印象。他们虽然曾用优越的口气说金的建筑殿阁崛起不合制度,但也不得不承认这些建筑“工巧无遗力”。其实那一切都是我们民族的优秀劳动人民勤劳的创造,是他们以生命与血汗换来的,真正的工作是由于“役民伕八十万,兵伕四十万”并且是“作治数年,死者不可胜计”的牺牲下做成的。当时美好的建筑都是劳动人民的果实,却被统治者所独占。北宋时代商业性的市廊改为御廊之后,还是市与宫之间的建筑,人民还可以来往其间。到了金朝,特意在宫城前东西各建二百余间,分三节,每节有一门,东向太庙,西向尚书省,北面东西转折又各有廊百余间,这样的规模,已是宫前门禁森严之地,不再是老百姓所能够在其中走动享受的地方了。
到了元的大都记载上正式地说,南门内有千步廊,可七百步,建灵星门,门内二十步许有河,河上建桥三座名周桥。汴梁时的御廊和州桥,这时才固定地称作“千步廊”和“周桥”,成为宫前的一种格式和定制,将它们从人民手中掳夺过去,附属于皇宫方面。
明、清两代继续用千步廊作为宫前的附属建筑。不但午门前有千步廊到了端门,端门前东西还有千步廊两节,中间开门,通社稷坛和太庙。当一四一九年将北京城向南展拓,南面城墙由现在长安街一线南移到现在的正阳门一线上,端门之前又有天安门,它的前面才再产生规模更大而开展的两列千步廊到了中华门。这个宫前广庭的气魄更超过了宋东京的御街。
这样规模的形制当然是宫前的一种壮观,但是没有经济条件是建造不起来的,所以终南宋之世,它的首都临安的宫前再没有力量继续这个美丽的传统,而只能以细沙铺成一条御路。而御廊格式反是由金、元两代传至明、清的,且给了“千步廊”这个名称。
我们日后是可能有足够条件和力量来考虑恢复并发展我们传统中所有美好的体型的。广场的两旁也是可以建造很美丽的长廊的。当这种建筑环境不被统治者所独占时,它便是市中最可爱的建筑型类之一,有益于人民的精神生活。正如层塔的峋峙,长廊的周绕也是最代表中国建筑特征的体型。用于各种建筑物之间它是既有实用,而又美丽的。
大清门,明之大明门,即今之中华门也。为砖砌券洞门,所谓“三座门”者是也。其下部为雄厚壁体,穿以筒形券三,壁体全部涂丹,下段以白石砌须弥座,壁体以上则为琉璃斗栱,上覆九脊顶。此类三座门,见于清宫外围者颇多。今中华门或即明代原构也。
民国初年紧闭的大清门,它正北方依稀看到的就是天安门
“我是大清门抬进来的皇后”,看过末代皇帝溥仪的自传《我的前半生》的人,都知道这句话是同治帝的皇后阿鲁特氏说的。当时慈禧要用廷杖责打阿鲁特氏,阿鲁特氏情急之下就说了这么一句。但话一出口就戳到了慈禧的肺管子,从此婆媳关系彻底跌入谷底。“大清门”是什么?为什么慈禧会这么在意?其实大清门非常尊贵,有国门之称,只有在重大节日、皇帝大婚或者祭祀的时候才会打开。虽然慈禧当时贵为太后,手握大权,可她出身轻微,进宫时走的是北边的神武门,所以慈禧对大清门很敏感。惹了慈禧自然是不会有好果子吃的,等同治帝一死,慈禧就赐死了这个儿媳妇,让她随大行皇帝(同治)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