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中国留学生在宾夕法尼亚大学

前排左一:梁思成;前排左二:林徽因;前排左四:陈植 (陈植家属供图)

1924年,梁思成赴美进入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就读。林徽因与他同往,学习美术兼建筑课程。1927年,梁思成获得硕士学位,并在哈佛大学准备博士论文《中国宫室史》。他深感仅仅依靠查书本资料是远远不够的,于是决定回到中国,在实践中考察研究。

梁思成(后)和莫宗江(前)在营造学社四川李庄工作室伏案工作

(图片由中国营造学社纪念馆提供)

梁思成回国后,于1928年9月在沈阳东北大学创立建筑系。“九一八”事变后,他前往北平加入中国营造学社,任研究员、法式部主任。1932年至1937年,梁思成及营造学社同仁调查了137个县市的古建筑1823座,详细测绘了206组,完成测绘图稿1898张……中国建筑史上重要的建筑物几乎全是营造学社调查发现的。即便是在“七七事变”后艰难困苦的流徙岁月,他们也未放弃调查,并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编著了《中国建筑史》。

梁思成手绘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

1937年6月,梁思成、林徽因得到了学术生涯中最重要的一次建筑考古发现的机会——在山西五台山附近的深山中,发现了建于公元857年的唐代佛光寺大殿。这是在中国能够找到的最古老的木构建筑之一,梁思成称它“诚我国第一国宝也”。

1947年,梁思成担任联合国大厦总部设计顾问时的照片

梁思成、林徽因和营造学社的同仁们,“上穷碧落下黄泉”,在兵荒马乱中调研古建筑,由此写就《中国建筑史》和英文版《图像中国建筑史》。《梁思成与他的时代》作者朱涛先生认为,梁先生研究中国建筑史的动力之一无疑是民族主义的。他要用“中国人自己写的”中国建筑史来证明中国古典建筑与希腊、罗马和哥特式等建筑体系一样,有悠久历史和极高的文化品质,是世界建筑体系中的重要部分,同时遵循“结构理性主义”原则,中国古典建筑有可能实现向中国现代建筑的转化。

“中国建筑之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即我艺术及思想特殊之一部,非但在其结构本身之材质方法而已。”

——梁思成 CjFN8mbROB1IWbhgyvoo02cjwAVWc4VmZsYxdTUevDtj2dSZe2CKFumXvzRcc6L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