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揭秘利润表

第一节 面子:利润表告诉了我们什么

1.先看哪一张财务报表

按照现行的信息披露要求,一个企业的基本财务报表包括三张: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实际上,企业公布的基本财务报表还包括第四张——股东权益(或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但根据我的研究,如果会分析前三张报表,也就会分析第四张报表了。因此,本书不对股东权益(或所有者权益)变动表进行分析。

我先问一个问题:如果你学过财报分析,有没有人教过你,面对三张财务报表,你应该先看哪一张?

很遗憾,很多人不知道。很多人以为,企业是按照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的顺序来发布报表的,那应该意味着先看资产负债表,再看利润表,最后看现金流量表。

我告诉大家的是:先看哪张报表都可以。

但是如果你想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对一个企业有感觉,就要先看利润表。

为什么呢?

我现在各用两个字来概括三张基本的财务报表。

资产负债表叫“ 底子 ”,也就是说资产负债表反映了企业家底的殷实状况——企业有多少资源可以利用,资源的结构是怎样的。

但是我们对于特定的企业,一般对其资产规模和结构不会有太大的感觉——这个世界很难用资产的规模来论大小:不存在资产规模大的企业质量就高的道理。

就像你接触和了解一个特定的人。你在刚刚见到他的时候,肯定很难感受到他拥有多少资源。但你一定能通过观察他集精气神于一体的面部状况来观察他的健康状况。

而利润表特别像一个人的脸,它代表了企业财务绩效的一个形象——企业在特定时间里有没有效益的形象。所以我说利润表代表了一个企业财务状况的脸面,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 面子 ”。

资产负债表展示了企业财务资源的“底子”,利润表展示了企业财务绩效的“面子”,而现金流量表就要谈钱了。

企业现金流量表所反映的是企业在一定时间之内的钱是怎么来的,又是怎么花的(当然了,按照规范的表达,现金流量表里面的“钱”表达为“现金”,但这一“现金”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钱,既包括货币资金,也包括企业持有的在短期内容易转化为确定金额的投资。但正常理解现金流量表,就理解为钱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的报表就行了)。这种进钱和花钱是什么事呢?显然是企业日常经营、投资和筹资的现金收取和支付的事,这就是企业的“日子”呀!因此,可以用“ 日子 ”来形容现金流量表。

需要说明的是,“底子”“面子”“日子”是我从1994年开始研究财报分析时就在考虑的说法,当时的想法是要用通俗的语言向没有财会基础的人展示三张财务报表的特征。直到20世纪初,“底子”“面子”“日子”的概括才最终确定。

后来,又出现了股东权益(或所有者权益)变动表。鉴于企业股东权益中的股权结构与企业治理的极端重要性——企业的股权结构、治理状况以及核心管理团队等对企业的战略制定、战略执行以及企业的运行方向等具有根本性的影响,我又用两个字—— “根子” 来形容这张报表。

现在,“底子”“面子”“日子”的说法流传很广了,但大多数人不知道这几个词最早是由谁提出来的,甚至还有人把“底子”“面子”“日子”写在他自己出版的财报分析书的封面上。更有意思的是,由于我认为股东权益(或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从财报分析的角度来看不具有重要意义,因而在我的课程和书籍中很少出现股东权益(或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分析内容,所以“根子”并没有流传开。

现在,三张报表各有了一个通俗的解释:底子、面子、日子。

想想看,人们在人际交往时是不是特别重视面子?所以多数人特别注重自己在人前的外表。

其实企业家也一样。一些企业家见面,经常又比又吹。比什么呢?有没有这样比的:最近你们企业战略调整了吗?让谁给做的战略规划?战略做得灵不灵呀?

实际上,企业的战略问题,往往是企业内部极其关注的话题。但一个企业关于战略的重大变化,一般不会在企业家交往中成为主要话题。

企业家见面交流,通常涉及三大问题:

第一大问题,最近企业的产品卖的怎么样?市场竞争环境怎么样?这实际上关注的是企业利润表中营业收入的变化情况。

第二大问题,企业的效益怎么样?今年是盈利还是亏损呢?这实际上关注的是利润表里的另外一个重要信息——企业的盈亏状况。

第三大问题,最近手头上的资金周转怎么样?还能贷到款吗?这实际上涉及的是现金流量表的问题——企业资金周转情况、筹资情况等。

也就是说,企业家见面经常聊的事情一是市场情况,二是效益情况,三是现金流转情况。而前两个问题都在利润表里,第三个问题在现金流量表里。

因此,可以这样说,关注企业短时间内的效益和现金流转情况,一定要考察企业的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

2.企业利润表项目具有重要的战略内涵

利润表除了可以展示企业营业收入和利润的规模外,还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内涵。企业之间的阶段性较量,经常围绕利润表的一些关键指标来展开。而上市公司每年对上一年度业绩预告的内容,也是以营业收入和利润为核心的。

我们看一下格力电器与美的集团的一段往事。

董明珠在2012年的5月升任为格力电器的董事长。在她担任董事长后,有人问:“您当董事长了,格力电器会有什么变化吗?”董明珠说:“我当董事长后,格力电器的战略目标将会更加清晰——我们要在2011年格力电器实现800多亿元营业收入的基础上,在2012年实现营业收入1000亿元。从2013年开始,每年增长200亿元的营业收入,用五年的时间再造一个格力电器。”

请大家注意,董明珠这段话表面上讲的是利润表的营业收入目标,但实际上就是阶段性的企业战略目标。这就是说,利润表中的营业收入,既是企业市场能力的一种表现,也是企业家高度关注的阶段性战略目标。

那么在董明珠的领导下,格力电器2012年、2013年、2014年的营业收入情况怎么样呢?我们可以看一下表1–1,表格里的数据摘自格力电器相关年度的合并利润表(注:本书中各企业的财务数据均摘自相关企业相关年度公开发表的财务报告)。

表1-1格力电器2011—2014年度合并利润表相关数据

单位:元

请注意看:在2011年,格力电器的营业收入是835亿元。在董明珠的领导下,格力电器在2012年实现了1,001亿元的营业收入,超额实现了董明珠确立的阶段性战略目标。需要注意的是,企业2012年的营业收入不是1,000亿元,而是1,001亿元。这种误差在格力电器来看可能有点大。

怎么办呢?

2013年改进吧。

果然,经过努力,企业在2013年比2012年更精准地实现了增加200亿元的战略目标。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企业2013年的营业收入不是1,200亿元,而是1,200.43亿元。这种误差可能仍然有点大。

怎么办呢?

2014年继续改进吧。

果然,经过努力,企业在2014年比2013年更进一步精准地实现了增加200亿元的战略目标,营业收入达到了1,400.05亿元!

企业的财务数据与企业最高管理者的要求高度吻合,彰显了企业领导人的领导力和企业员工的执行力。

我们再看一下格力电器长期以来的竞争对手——美的集团的行动。

美的集团是怎么设计自己的阶段性营业收入目标的呢?

从美的集团当年的财务数据来看,美的集团应该非常认真地研究了董明珠的管理风格及其对营业收入目标的决定意义。董明珠的性格特点给人的感觉是说到做到,也就是说,美的集团应该预计格力电器将会按照董明珠的要求,精准地实现各年的营业收入。

因此,美的集团就是要力压格力电器,在营业收入这样一个阶段性战略目标上占据上风。

美的集团的逻辑可能是这样的:你的营业收入不是精准实现1,000亿元、1,200亿元和1,400亿元吗?你精准我就不精准,但我比你高总可以吧?

看看结果吧(见表1–2)!

表1-2美的集团2012—2014年度合并利润表相关数据

单位:元

果然,当格力电器在2012年实现营业收入1,001亿元的时候,美的集团实现了1,027亿元,力压格力电器;当格力电器在2013年实现营业收入1,200亿元的时候,美的集团实现了1,213亿元,继续力压格力电器;当格力电器在2014年实现营业收入1,400亿元的时候,美的集团实现了1,423亿元,还是力压格力电器!

有意思吧?两个互相视对方为头号劲敌的企业,这个时期在营业收入上展开了激烈的较量——它们都视营业收入为重要的阶段性战略目标。

更有意思的是,在年度报告披露的时间上,美的集团每年都比格力电器早将近一个月。这似乎印证了美的集团在营业收入的展示过程中研究了格力电器各年营业收入的变化规律。

在眼看美的集团已经发布的营业收入超过格力电器的预计目标的时候,格力电器在营业收入的目标上并没有任何变化,格力电器似乎并不介意美的集团的营业收入每年都比自己高一点。如果说格力电器在营业收入的项目上有变化,则是在2012年至2014年三年内,实现的营业收入与公司预计的营业收入目标之间的误差越来越小。

格力电器的自信心很强:你拿营业收入跟我比,我可以输给你。但是还有一个重要的指标——企业的效益,咱们也比一比吧!

熟悉这两家公司的人都知道,格力电器以聚焦空调著称——空调业务的营业收入占据格力电器营业收入的主体;而美的集团除了不做电视业务以外,其他大家电(空调、洗衣机、冰箱)和小家电等业务领域相当广泛。

常识告诉我们:在营业收入大体相当的情况下,业务聚焦一方的规模效应就会体现出来。因此,格力电器在这个时期的净利润肯定会超过美的集团,变数就是超过多少的问题了。

前面表格的数据显示,格力电器各年的净利润分别是:2012年为74亿元、2013年为109亿元,2014年则达到了143亿元。而美的集团2012年为61亿元,2013年为83亿元,2014年为116亿元。

在这个时期,两个企业营业收入规模比较,美的集团力压格力电器;在进行净利润比较的时候,格力电器完胜美的集团。

当然,两个企业的掌门人都非常清楚:企业发展和竞争是长跑。在进行营业收入和净利润激烈较量的同时,格力电器很清楚,仅仅靠空调打天下,很难长期与美的集团抗衡下去,必须在多元化方面有所突破;而美的集团可能也意识到,自己的家电形象总感觉科技含量不高,企业如果能进入新的高科技业务领域,进一步完善业务结构,将会实现整体形象的华丽转身。

果然,两个企业在2016年至2017年间进行了各自的尝试。只是一个没有成功,一个则通过收购成功进入了新的业务领域。

在2016年12月格力电器股东大会上,企业准备用130亿元收购珠海银隆(新能源汽车企业)的议案被否决。实际上,格力电器当年准备进入新能源汽车领域,既有公司业务结构布局的战略意图,也有尽快提升营业收入的考量,毕竟只要有市场,卖汽车的营业收入比卖空调的营业收入增长力度大多了。

这次股东大会的否决,至少在形式上导致格力电器失去了一次在业务结构和业务规模方面进行战略调整的机会。

美的集团也没闲着。2017年,美的集团斥巨资收购了主要从事机器人及自动化系统业务的德国库卡集团(KUKA)。此次收购战略意义重大。这次收购完成后,美的集团的业务结构出现了新的分类,由原来的大家电、小家电、电机和物流的业务分类升级为暖通空调、消费电器、机器人及自动化系统和其他的分类,至少在业务结构的分类上已经有别于家电了。

近几年,格力电器仍然聚焦专业化,在多元化方面的进展并不大,其与美的集团多元化有新进展的不同已经让两个企业在营业收入规模、净利润规模以及市值规模等方面都出现了显著差异。

3.回报股东,首先要看利润

企业回报给股东的是什么呢?

我曾经在一个电视节目里看到有人问董明珠:“您怎么看格力电器在2021年股价出现一定程度下跌的问题?”董明珠回答:“我不关心股价的变化!企业没有必要关注资本市场上的投机者,我们对投资者负责!”

当然,不能把资本市场上关注股价变化的人都认为是投机者而非投资者。通过对股价变化预期进行特定企业股票交易的机构或者个人,只要其交易合法,就应该被认为是投资者。

股东对特定企业投资所获得的回报,主要有两种:一是通过股票交易获得利润,二是通过企业的现金股利分配获得收益。

显然,一个企业要想向股东支付现金股利,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可供分配的利润;二是要有现金支付能力,就是要有钱。

因此,站在企业向股东分红的立场,企业如果没有利润,是不可能有分红的基础的。

所以说利润表在三张报表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这个地位就是向我们展示企业的市场能力、战略执行结果以及企业的效益状况。

第二节 什么利润最重要

在利润表里,你能够看到哪些利润的概念?什么利润最重要呢?

1.利润表的基本结构与主要项目

现在我以上市公司科大讯飞的利润表为例,把企业利润表的真容展示一下(见表1–3)。

表1-3 科大讯飞2018-2020年度利润表

单位:元

(续表)

利润表是反映企业一定时期盈利情况的报表。请注意,当我们说一个企业的利润表的时候,一定有一个时期的概念:你说的是哪个时期的?是一个月的、一个季度的、半年的,还是一年的?

利润表项目的基本情况是怎样的呢?

利润表的第一个项目叫 营业总收入 ,代表的是企业一段时期向外部提供产品或者服务所获得的营业收入总和。在这个学习阶段,你不用纠结这个总收入的内涵。一般来讲,非金融类企业在营业收入的披露中,把正常的经营活动即非金融类的业务带来的营业收入叫营业收入,把金融类的业务带来的营业收入叫其他类金融业务收入。金融机构是另外一种情况。本书所采用的是非金融机构企业的报表,如果这个企业没有其他类金融业务收入,就只有营业收入,这个时候营业收入就等于营业总收入。

第二个项目叫 营业总成本 。大家不用去管这个项目,因为我们没有营业总收入减去营业总成本所对应的利润项目。

我们重点要关注的是利润表里的营业收入、营业成本、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研发费用、利息费用等项目,这部分内容体现了企业开展经营活动的状况及其效益状况。

简单地说,企业获得营业收入以后,必须减掉相关的各项成本和费用,才能够获得利润。

下一个项目是 营业成本 。什么叫营业成本呢?简单一句话,营业成本是企业销售商品或提供服务所发生的直接消耗。对于制造企业而言,营业成本就是已经销售的产品的生产成本,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间接制造费用等。

下一个项目是 税金及附加 。税金及附加指的是企业经营主要业务应负担的消费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资源税和教育费附加等,这些税金及附加与营业额直接有关。企业只要有营业收入,就要依法缴纳税金及附加。

下面几个项目是从名称上基本就能够看出来是什么内容的 销售费 管理费用 研发费用 利息费用 :销售费用是与企业销售活动有关的费用,管理费用是与企业管理机构管理企业有关的费用,研发费用是和企业研究与开发活动有关的费用,利息费用是与企业的债务融资相关而发生的利息。

需要注意的是企业的 财务费用 这个项目。从概念上来说,财务费用是指企业为筹集生产经营所需资金等而发生的相关费用。具体项目有:利息净支出(利息支出减利息收入后的差额)、汇兑净损失(汇兑损失减汇兑收益的差额)、金融机构手续费以及筹集生产经营资金发生的其他费用等。现在的披露方式是除了披露财务费用外,还把其中最重要的利息费用(增加财务费用)和利息收入(减少财务费用)分别披露,可以让信息使用者更清晰地了解企业的融资成本。

下一个项目是 其他收益。 大家记住一点就可以了:其他收益的构成主要是企业获得的政府补贴。

下一个项目是 投资净收益。 这个项目主要涉及企业持有各类投资所产生的投资收益与投资损失相抵后的收益。投资净收益这个项目非常复杂。企业既可以对外投资设立子公司,也可以参股其他企业,还可以在资本市场上进行证券交易,这些都是投资行为,都可能产生投资收益,当然也可能产生投资损失。在具体投资收益的形式上,既有股权投资收益,也有债权投资收益;既有持有期间获得的分红收益、债权利息收益,也有转让价差带来的收益;等等。

下一个项目是 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 这个项目稍微复杂一些。

公允价值是一个很时髦的概念。什么叫公允价值呢?简单地说,就是站在现在的立场看特定资产的价值。假设你有一台电脑,这台电脑买的时候是20,000元。你又是在一个企业里面使用这台电脑,这就涉及对这台属于固定资产的电脑计提折旧的问题。

假设这个企业对电脑按照五年计提折旧,预计这台电脑最终没有任何残值。这就是说,这个企业要把20,000元在五年内全部计提折旧。假设按照直线法处理,一年就要计提4,000元的折旧费。五年以后,即使你还在使用这台电脑,它的账面净值也已经变成零了。

这样,在进行了两年折旧处理以后,这台电脑账面价值还有12,000元——固定资产账面净值为12,000元。假设由于技术进步,这时这台电脑也就值2,000元。请注意,现在的价值2,000元就是公允价值。看明白了吗?公允价值就是站在现在的立场看待特定资产的价值。

强调一下:特定资产的公允价值既可能高于它的账面价值,也可能低于它的账面价值。并不是所有的公允价值变动都会导致账面调整,至于哪些需要调整,可以参见财务会计的相关内容。

那么,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是怎么回事呢?

假设你自己买股票,买的时候每股100元,到年底涨到了每股180元。你会怎样处理呢?你可能有两种处理方式:第一种方式是直接将其售出——投资回报率已经很不错了,见好就收吧!在这种情况下,你会立即得到投资回报。第二种方式是继续持有——我这股票是每股100元买的,现在已经达到了每股180元,未来还会涨,我要继续等,等涨到每股280元以上再出手。在第二种情况下,你不会有任何财富增加的现实感觉。因为你很清楚:不出手之前的任何股价波动都是浮云!

如果同样的事情发生在企业,第一种情况也是立即获得投资收益;第二种情况就不一样了:作为企业领导人,你看到企业所购买的用于经常性交易的股票从购买时的每股100元(账面价值)涨到年底的每股180元(公允价值)了,你不但高兴,还把会计叫过来说:“你看咱这股票公允价值已经到了每股180元了,原来账面上不是每股100元吗?赶紧把账面价值每股100元调成公允价值的每股180元!”

请注意:这每股80元的增值就是利润表里的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

为什么是净收益呢?因为企业可能有很多类似投资,有的涨价了,有的跌价了。最终的涨跌净额导致的企业资产增值或者减值就是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

你会问:这不是造假账吗?我告诉你:还真不是造假账。因为现行会计准则就是这么规定的。

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增加的利润虽然是合规性处理的结果,但还是没有对应任何可以支配的资产——既不增加真金白银,也不增加债权,就是一个数字!

所以,你必须在脑海里记住另一个字:虚!

我们经常会说“虚伪”二字。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再次告诉我们虚和伪是不一样的:虚是合规的,伪就是假的了。

当然了,虽然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为正不增加什么有用的资产,但毕竟给我们透露了一个信息:企业持有的投资增值了!

下一个项目是 资产减值损失 。资产减值损失是指企业因资产(比如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存货等资产)的可回收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而造成的损失。前面讲过的电脑账面价值为12,000元、公允价值为2,000元的情形就是固定资产出现了10,000元的减值问题。按照会计准则的规定,企业在年末如果出现这些资产的减值,就要把减值的部分计入利润表,做资产减值损失处理。

与资产减值损失接近的是 信用减值损失 。信用减值损失是指因应收款项的账面价值高于其可收回金额而造成的损失。

假设你一个开公司的朋友李某三年前从你这里借走50万元,约定半年左右还给你,还约定了利息。

结果三年过去了,李某一直以各种理由拒绝偿还欠你的本金和利息。在长期催收无效后,你本来想起诉李某,他却失踪了。

你会怎么办呢?一般人只能是自认倒霉,善于总结的人会总结自己交友不慎的原因,并在以后的人际交往中多加注意。

如果这件事发生在企业会怎么样呢?

李某的欠款(包括本金和利息)形成企业的债权。按照会计准则的规定,企业要在会计年度结束的时候对债权进行减值测试,看看哪些债权可能收不回来。对于可能收不回来的部分,企业就要进行债权减值处理。因债权减值出现的损失就叫信用减值损失。

需要说明的是,以前信用减值损失就是资产减值损失的一个子项目(那时叫坏账损失。现在随着升级为与资产减值损失相并列的项目,坏账损失连名字也改为信用减值损失了)。这种变化是2019年后出现的。

下一个项目是 资产处置收益 。通俗地说,资产处置收益是处置固定资产、在建工程及无形资产等获得的净收益。几年前,一个上市公司通过各种挖潜实在是不能实现利润,最后没办法,把自己的两套房产卖了出去,实现了盈利。处置房产获得的利润就属于资产处置收益。这种事一般不会对利润产生根本性、持续性影响。如果持续靠这个项目来支撑企业的利润,企业的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就太没有盈利能力了。

接下来就是利润表里的利润区域了。利润表上有三个利润概念,分别是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和净利润。

2.利润表里的三个“利润”

第一,营业利润。

我们在利润表上看到的第一个利润概念是营业利润。

什么是营业利润呢?

如果你望文生义、想当然地去理解:当然是由企业营业收入带来的利润呀!

我要说:没那么简单,而且可能企业的营业利润与营业收入没有关系。

为什么呢?

先强化一下:营业利润就是营业收入、营业成本、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研发费用、财务费用、其他收益、投资净收益、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资产减值损失、信用减值损失及资产处置收益等项目加、减计算出来的结果。

你会发现:这里边的项目够杂乱的。

为什么会显得杂乱呢?因为有的项目与营业收入有关,比如营业成本、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研发费用、利息费用等,其他收益也往往与营业收入关联度较高;有的项目可以说与营业收入没什么关联,比如利息收入、投资净收益、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资产处置收益等;而资产减值损失和信用减值损失则比较复杂,有的与企业的决策失误有关(比如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和商誉的减值就可能是企业决策失误的结果),有的与企业的营业收入有关(如应收账款和存货的减值与营业收入是有关的),有的则与企业会计处理的选择有关(在进行资产减值处理的时候,企业可能进行选择性处理:当企业缺营业利润的时候,企业往往不愿意计提较高的资产减值损失和信用减值损失;当企业营业利润较高的时候,企业往往计提较高的资产减值损失和信用减值损失。这种处理如果过分,就是财务造假了)。

这就是说,营业利润的构成是一个大杂烩。

从营业利润的构成来看,你是不是可以得到这样的启发:

首先,企业想亏损,其实挺难的。 不行的时候,想获得营业利润,可以早一点拿出一部分钱去做投资,投资获得的利润也归于营业利润。你如果看一下2021年以前云南白药和复星医药的财报数据,就会发现在这两个企业的营业利润里,投资净收益和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对企业营业利润的贡献是比较大的。你也可以看一下本节所展示的科大讯飞合并利润表里营业利润的结构,投资净收益和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对企业营业利润的贡献也比较大。

此外,获得各种补贴也可以充实营业利润。科大讯飞合并利润表里营业利润的结构中,代表企业获得各种补贴的“其他收益”项目贡献就很大。

其次,直接把营业利润与营业收入进行比较,试图考察企业营业收入的获利能力也很难 。在现在的利润表结构下,企业完全可能在营业收入不能带来利润的情况下,通过获得各种补贴以及投资收益(包括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来获得较高的营业利润。极端情况下,在经营活动、投资活动都没有盈利能力,各种补贴又无法获得时,企业还可以通过变卖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获得的收益来充实营业利润。

因此,只有对企业的营业利润结构进行分析,才可能对企业靠什么来获得营业利润有正确评价。本书后面的内容将对此进行讨论。

强调一下: 营业利润的营业与营业收入的营业在内涵上已经出现了 极大差异。

第二,利润总额。

营业利润加上营业外收入、减去营业外支出就是利润总额了。

那么,什么是 营业外收入 呢?

从概念上来说,营业外收入是与企业日常营业活动没有直接关系的各项收益,如无法付出的应付款、罚款收入等。

企业怎么会有无法付出的应付款呢?比如说你所在的企业在销售的时候会收取包装物押金。在正常情况下,你今天收取的包装物押金,经过一段时间以后还要还给人家——当对方把包装物退给你的时候,你就要把包装物押金付出去。但也有这样的情况:你收取了包装物押金以后,在规定的时间内,对方不能把包装物还给你了,押金也不要了。这对你的企业而言,就形成了无法付出的应付款。把这部分无法付出的应付款减去无法收回的包装物成本,就形成了营业外收入。

一般来说,营业外收入不会特别多。

什么是 营业外支出 呢?

从概念上来说,营业外支出是企业除了正常经营和投资活动以外所发生的支出,如罚没支出、捐赠支出和非常损失等。

企业可能会面临各种罚款:违规经营可能被罚、偷税漏税可能被罚,这些罚款就属于营业外支出。中兴通讯在前几年被美国罚款,这笔罚款就形成了中兴通讯的营业外支出。千万不要小看了企业可能面临的罚款,如果罚款额巨大,企业可能会一蹶不振。

还有一种营业外支出叫捐赠支出。比如企业向大学捐款、向灾区捐款所发生的支出就属于捐赠支出。

第三,净利润。

从利润总额往下看,利润总额减去所得税就是净利润。

有的时候你听到企业界人士说的纯利润和税后利润,指的就是这个净利润。

3. 三个“利润”的功用

利润表里的这三个利润有什么作用呢?

利润总额是一个过渡性的概念,在分析中用得不多,净利润和营业利润的功用非常大。

第一,净利润代表了一段时期企业经营管理的最终财务业绩。企业的工作业绩可以有很多表现,如营业收入达到了多少、产能提高了多少、投资支出了多少,但最终财务业绩的主要表现是净利润。净利润为负数,你确实不好意思说财务业绩优秀。基于此,企业之间有时也相互比较净利润的规模或净利润的增长速度。

第二,净利润是给股东进行回报的财务基础。企业对股东回报的重要内容就是定期向股东支付现金股利。显然,如果企业没有净利润,股东肯定是分不到现金股利的。

第三,净利润还是企业估值的基础。在资本市场上,你一定听说过某某企业的市盈率。市盈率是企业股价与每股收益(每股利润)之间的比值,市盈率越高,企业的估值就会越高。用于计算市盈率的每股收益中的收益(利润)就是以合并报表的净利润为基础,通过调整计算出来的。

而营业利润集合了企业经营活动、投资活动、争取补贴以及处置资产等多方面努力的综合成果。需要注意的是,在对企业竞争力、持续发展前景等方面进行分析的时候,仅仅看营业利润的规模是不够的,还要对营业利润的结构进行分析。

按照现在企业财务报表披露的内容对营业利润的结构进行分析,只需要对营业利润的结构进行重新调整、归类,就可以对企业的竞争力、持续发展前景以及风险等方面进行分析了。

思考:营业利润和净利润哪一个更有价值?

实际上,两个利润各有价值:从分析的角度来看,营业利润的价值是更大的;从衡量企业对股东的综合回报能力及估值角度来看,净利润的价值是更大的。

第三节 看基础盈利能力:毛利和毛利率都极其重要

1.毛利和毛利率

看企业的基础盈利能力,为什么毛利和毛利率都极其重要?

企业的营业收入要减除营业成本、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研发费用、财务费用,再加若干收益、减若干损失等才能获得营业利润。

在这些复杂的项目里,有一个关系和概念特别重要,就是营业收入减去营业成本——企业获得利润的第一步。营业收入减去营业成本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毛利,用毛利除以营业收入得出来的比率就是毛利率。

为什么毛利特别重要呢?

因为企业的营业收入减去营业成本之后得到的毛利不是经营活动带来的最终利润,要想获得经营活动带来的利润(我们把企业经营活动带来的利润叫作核心利润),还要减掉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研发费用和利息费用。

在减掉了这些项目以后,如果还有利润(核心利润),说明企业经营活动是能够带来正向的利润贡献的,否则企业的经营活动不可能给利润正向的支撑。

毛利率的重要性在哪里呢?

毛利是从绝对额上看企业营业收入的初始盈利能力,而毛利率则展示了企业产品或者服务的初始竞争力。

企业产品或服务在盈利方面的初始竞争力不能仅仅看企业毛利的规模,还要看毛利率的水平——毛利既取决于营业收入,也取决于毛利率。而毛利率与企业产品或服务的个体初始竞争力、结构初始竞争力和整体初始竞争力有关。

2.考察企业,既要看毛利,更要看毛利率

在考察企业产品或者服务的初始盈利竞争力的时候,既要考虑毛利,也要考虑毛利率。看企业产品或服务的初始竞争力要关注毛利率,看企业最终能不能获得一定规模的核心利润,一定是看毛利的规模。

几年前,我曾经教过一所北京的大学的一个EMBA学生电话联系我,说:“张老师,我已经EMBA毕业了。跟您联系,首先是要向您表示感谢。在EMBA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您的财务报表分析课程和另外一门营销课是我所学的全部十几门课里最有价值的两门,财务报表分析课程对我公司前一阶段上市尤其有用。其次,当初我一直想让您到我公司来指导指导,但是公司规模比较小,不好意思找您过来。现在我毕业了,公司也上市了。我想请您方便时到公司给我指导指导。”

我当时是在办公室接到他的电话。我就问他:“你的公司是做什么的?”

他说:“我的公司是一个高科技企业,有自己完整的研发、生产、销售系统,产品在市场里供不应求。企业的发展不错。”

我说:“你告诉我一下公司的股票代码,我看看你这公司的情况。”

我一边给他打着电话,一边在网上搜索这个公司最新一期的年报。

简单看了以后,我马上跟他说:“你公司的报表我看了。你说的跟财务数据对不上。”

他听了以后很诧异:“您看到什么了,就说对不上啊?”

我说:“我看了你的利润表了。利润表的营业收入、营业成本与你说的对不上。”

他说:“怎么对不上?”

我说:“你告诉我,你的公司是一个高新技术企业,产品在市场上供不应求。如果真的像你说的这样,有一个重要的指标应该是比较不错的,这个指标叫毛利率。我看到你公司的毛利率不到20%。一个高新技术企业,产品还供不应求,毛利率可是比较低的了。按照你的说法,你的公司的毛利率达到50%都不算高。”

他说:“哎呀,张老师您真厉害!您这是戳到我的公司的痛点了。我这个公司确实是高新技术企业,毛利率也不错,但是那部分业务的规模比较小,主要是产能不足,市场需求还是很旺的。现在产能是制约发展的瓶颈。我就想再发行一部分股票,募集一些新的资金来解决产能扩大问题。但是公司的财务业绩完全靠高新技术产品,有点低。为了增加公司的营业收入和利润的规模,我就开发了一些贸易业务。我的业务都是真的。我现在的贸易业务营业额增加比较快,存货周转速度也快,但毛利率比较低。营业额上去了,净利润也上去了,毛利率却下来了。”

这是一个结合毛利和毛利率判断企业竞争力的例子。我的学生所描述的公司业务及市场状况要求财务数据首先表现出较高的毛利率来,但他在跟我介绍业务的时候,只是谈了企业的高科技属性,并没有谈及贸易类业务。而贸易类业务虽然可以拉升企业的毛利规模和营业利润规模,但必然会降低企业的综合毛利率。

我再讲一下格力电器和美的集团的竞争。

前文讲过:格力电器聚焦空调,美的集团除了在空调、冰箱、洗衣机及其他小家电领域从事生产经营外,几年前又收购了德国KUKA集团,增加了一个新的业务——机器人及自动化系统。在2019年以前,格力电器长居空调领域第一的位置。

格力电器和美的集团2020年的年报出来以后,关注这两个企业的人发现,格力电器的空调业务营业收入已经被美的集团的空调业务超越了。一些人据此评论,美的集团已经把格力电器从空调领域第一的位置上拉下来了。

那么,应该怎样看这个问题呢?我们还是先看一下两个企业的相关财务数据(见表1–4)。

表1-4格力电器和美的集团相关财务数据对比

单位:元

企业财报解析:格力电器与美的集团的竞争

我们先看一下两个企业2018年、2019年和2020年空调业务走势的情况。

格力电器空调业务的营业收入从2018年的1,557亿元开始,在2018年、2019年和2020年经历了连年下滑的过程。至2020年,格力电器空调业务的营业收入跌至1,179亿元。

与此下跌趋势相反,美的集团空调业务的营业收入从2018年的1,094亿元开始,在2018年、2019年和2020年经历了连年增长的过程。至2020年,美的集团空调业务的营业收入达到了1,212亿元,终于在空调业务的营业收入上超越了格力电器。

但是,我要说,这个超越在当年更多的是数字意义,实际意义是不大的。

为什么这样讲呢?

第一,我们说美的集团在空调业务领域超越了格力电器,指的是营业收入的规模。但是,必须看到,在2020年,美的集团空调业务营业收入仅仅超过了格力电器空调业务营业收入约33亿元,这个规模在千亿元数量级上的比重是很低的。

第二,我们看一下两个企业空调业务毛利率的走势。

虽然格力电器空调业务毛利率长期高于美的集团空调业务毛利率,但在2018年和2019年,美的集团空调业务毛利率均高于30%,且美的集团各年的毛利率低于格力电器空调业务毛利率约6个百分点。

到了2020年,格力电器虽然面临营业收入继续下滑的窘境,但其空调业务毛利率仍然达到34%以上,且高于美的集团空调业务毛利率10个百分点以上。这说明,美的集团为了实现在空调业务营业收入上超越格力电器,牺牲了过多的毛利率,代价还是比较大的。

美的集团空调业务毛利率的大幅度下滑,致使其虽然在空调业务营业收入上赢了格力电器,但格力电器在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毛利额的贡献上,仍然是竞争力更强的一方。

我想表达的意思是:比较企业,除了看营业收入以外,毛利额和毛利率的比较更能展示出企业间的比较优势。

当然,企业的较量是长跑。请读者持续关注两个企业竞争格局的变化。

第四节 看发展潜力:核心利润

利润表中的营业收入是企业家经常较量的重要指标,净利润是企业家经常追求的阶段性盈利指标。但是从分析的角度来看,对企业有没有发展潜力、有没有市场竞争力等问题,是不可能仅仅通过考察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就能进行判断的。我在上一节专门谈到了毛利和毛利率的极端重要性。

但是,考察企业的发展潜力,仅仅看毛利和毛利率还不行。

为什么呢?因为企业的营业利润太杂了,我们如果想以营业利润为基础看企业有没有发展的潜力的话,就必须在企业营业利润结构的认识上有新的突破。

我先引用一下上市公司长安汽车的一些财报数据。表1–5是长安汽车2015年至2020年合并利润表的数据。

1.营业利润的构成和信息结构是动态变化的

在利润表中,营业利润的构成及信息结构是不断演化和发展的。近几年的变化主要集中在管理费用、研发费用及营业外收入上。一些项目的内涵也在发生着动态变化。

第一,关于营业收入、营业成本和销售费用。

在2020年的信息披露中,根据新的会计准则的要求,原收入准则下与收入直接相关的促销费用计入销售费用,而在新收入准则下需调整冲减当期营业收入;原计入销售费用的运输费,则调整计入当期营业成本。这些变化将使企业2020年利润表中营业收入、营业成本、毛利、销售费用等项目的构成,相关比率如毛利率、销售费用率等与此前各个年度之间存在一定的口径差异,具有一定的不可比性。

表1-5 长安汽车2015-2020年度合并利润表

单位:元

(续表)

第二,关于管理费用与研发费用。

你如果认真看长安汽车这一时期的利润表,就会发现该企业在2018年及以前没有研发费用。难道是企业此前没有发生研发费用吗?当然不是。

原因在于,企业的研究与开发费用长期与管理费用合在一起进行披露。直到2018年,利润表的管理费用才一分为二:和研究与开发有关的费用作为独立的项目单独列示,剩余部分继续以管理费用的名义存在。

这样,从可比的口径上来说,从2018开始,管理费用和研发费用之和相当于以前年度的管理费用。

第三,关于营业外收入、其他收益和资产处置收益。

看长安汽车这一时期的利润表的营业利润构成,你会发现该企业在2016年及以前没有其他收益和资产处置收益,在2017年,其他收益和资产处置收益横空出世。

原因在于,在2016年及以前,企业的其他收益和资产处置收益合在一起属于营业外收入。2017年,利润表的营业外收入一分为三:与政府补贴有关的收入作为独立的其他收益项目单独列示,驰援营业利润;与非流动资产有关的处置收益作为独立的资产处置收益项目单独列示,充实营业利润;剩余的营业外收入内容继续以营业外收入的名义存在。

这样,从可比的口径上来说,2017年及以后的营业外收入与以前年度的营业外收入不具有可比性,2017年及以后的营业利润与以前年度的营业利润也不具有可比性。

第四,关于资产减值损失与信用减值损失。

长安汽车这一时期的利润表的营业利润构成,还能看到该企业在2019年以前没有信用减值损失。2019年,信用减值损失在营业利润里出现了,成为减少营业利润的因素。

实际上,在2019年以前,营业利润里只有资产减值损失一个项目,涵盖了一定时期所有资产的减值因素。2019年,资产减值损失一分为二,其中与债权减值有关的损失(坏账损失)起了一个新名字,叫信用减值损失,并从资产减值损失中分离出来,形成营业利润的减少因素。其余的资产减值损失继续以资产减值损失的名义存在。

这样,从可比的口径上来说,2019年及以后的资产减值损失与信用减值损失之和相当于以前年度的资产减值损失,2019年及以后的资产减值损失与以前年度的资产减值损失不具有可比性。

第五,关于财务费用、利息费用和利息收入。

长安汽车这一时期的利润表的营业利润构成,你还能发现该企业在2018年以前的财务费用下面没有利息费用和利息收入。2018年,在财务费用下面出现了进一步说明财务费用组成内容的利息费用和利息收入。

企业的财务费用构成基本上是稳定的,包括利息净支出(利息支出减利息收入后的差额)、汇兑净损失(汇兑损失减汇兑收益的差额)、金融机构手续费以及筹集生产经营资金发生的其他费用等。

实际上,在2018年以前,财务费用是把上述因素混合在一起进行披露的。2018年,为了更清晰地展示企业财务费用中的两个主要项目——利息费用和利息收入的构成情况,利润表的财务费用下增设了利息费用和利息收入这两个项目。

由于财务费用本身的构成没有变化,从可比的口径上来说,2018年及以后的财务费用与以前年度的财务费用具有可比性。但是,新增加的利息费用和利息收入信息对我们后续更清晰地分析企业2018年及以后的利润结构提供了便利。

2.多方面贡献的营业利润会误导对营业收入盈利能力的评价

下面我们从长安汽车2015年的营业利润开始看起,看看是哪些因素对企业的营业利润做出了贡献。

企业财报解析:长安汽车的营业利润结构

该企业2015年的营业收入是667.72亿元,营业利润是95.87亿元。按照常规的认识,你一定会把营业利润与营业收入做直接对比,并得出营业利润率为14.35%(营业利润率=营业利润/营业收入×100%)。

应该说,这个营业利润率是比较不错的。

但是,我在前文讲过,导致营业利润变化的除了营业收入的因素以外,还有其他因素,包括投资净收益、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等。在当年,与补贴有关的收入和非流动资产处置收益还归属于营业外收入,因此,补贴收入和资产处置收益还没有形成对企业营业利润的支撑。

这样,在2015年,营业利润的两大支柱是营业收入带来的利润和投资净收益。

仔细观察一下企业利润表,你会看到该企业2015年的投资净收益达到了94.97亿元!而企业的营业利润只有95.87亿元,这说明,支撑企业营业利润的主体是投资净收益,而不是营业收入带来的利润。

考虑到企业2015年的资产减值损失为6.30亿元,企业的营业收入还是贡献了一部分利润,大概是7.20亿元。

看到这里,你对这个企业盈利能力的前景有什么认识呢?

企业的合并利润表展示了企业整体的盈利能力。长安汽车的营业收入在达到667.72亿元规模的条件下只贡献了几亿元的利润,支撑企业营业利润的居然是投资净收益。这一方面固然说明企业当年的投资质量是很高的,另一方面也说明企业的营业收入贡献利润的能力是比较低的。

一个以产品经营为主要经营活动的企业,其产品经营就应该对企业的营业利润起到支撑性作用。但数据显示,这个企业经营活动的盈利能力确实不行,这一般意味着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强。

到了2016年,企业利润表里的亮点除了营业收入比2015年有所增长,达到了785.42亿元以外,营业利润的结构和规模变化不大:企业营业利润的支柱仍然是营业收入带来的利润与投资净收益。

在营业利润的规模为94.58亿元的情况下,投资净收益的贡献依然强劲——达到了96.19亿元,营业收入对利润的贡献仍然很小——任营业收入增长100多亿元,营业收入就是难以贡献较高利润。

可见,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强的问题继续存在。

我们接着看一下2017年的情况。

2017年,利润表结构的一个重大变化是:长期“委身”于营业外收入的补贴收入和非流动资产处置收益终于独立了,分别以其他收益和资产处置收益的名义进入营业利润,为关键时刻强力支持营业利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基本数据来看,该企业2017年的业绩还是不错的:营业收入历史性地突破800亿元大关,营业利润也有不错的表现——虽然营业利润仅实现了71.52亿元,比上年下降很多,但考虑到市场竞争的因素,这个业绩还是不错的。

但是,如果继续考察企业营业利润的结构,你感受到的一定不是喜悦,而是担忧。

正是在这一年,该企业利润的结构出现了转折式的变化。

考虑到企业2017年的资产减值损失是2.52亿元,经过各方努力所实现的扣除资产减值损失前的营业利润为74.04亿元。

在支撑这74.04亿元的诸因素中,投资净收益终于撑不住了,2017年下降到69.06亿元——仍然是企业营业利润的中流砥柱!而代表补贴收入的其他收益一亮相,就为企业的营业利润贡献了16.13亿元!这两个因素加在一起,已经达到了85.19亿元——远超企业的营业利润!

这说明企业800亿元的营业收入并没有贡献利润,反而“贡献”了亏损!

在2016年及以前,企业营业收入对于利润的贡献是不强,但还能贡献一些利润。但在2017年,经营活动实现了亏损。

一路走来,你会发现:这个企业的营业利润从来不是靠营业收入:开始靠投资净收益,在投资净收益扛不住的时候,靠补贴收入了。

这样走下去,企业离亏损还远吗?

到了2018—2019年,营业利润更渐入困境。

实际上,看这个企业的利润表,你会发现:企业的营业收入无论有多少,都从来不是支撑营业利润的主力军。支撑企业营业利润的是另外两大因素:一个是投资净收益,另一个是补贴收益。如果这两项也扛不住或者不扛了,企业的营业利润就该是负数(亏损)了。

数据显示:该企业在2018年补贴收入达到28.73亿元、投资净收益为–0.71亿元的情况下,营业利润居然为–2.01亿元,这说明企业的各种努力都无法抑制亏损。

在2018年和2019年,这个企业的利润表出现了新的情况:企业的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在2019年有数字了,且有一定规模,这意味着企业持有的一些投资增值了;利息收入和利息费用在2018年开始披露;信用减值损失在2019年独立出来了。

2019年,企业的营业利润陷入谷底:在其他收益和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合力贡献了24亿多元的情况下,企业的营业利润为–21.07亿元,与投资净收益的–21.09亿元基本相当。

这还是意味着企业的经营活动没有贡献利润。

最后,我们看看2020年吧。

2020年,企业的营业收入创历史新高,达到845.66亿元,营业利润和净利润也实现了扭亏为盈!

是不是感觉很高兴呢?

但如果看营业利润的结构,你会发现企业支撑营业利润的因素够热闹的。

先看看几个正的营业利润支撑点:企业在2020年实现的营业利润是26.24亿元。直接看到的几个支撑点为:利息收入为3.42亿元,其他收益为7.98亿元,投资净收益为31.54亿元,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为20.35亿元,资产处置收益为0.29亿元,上述几个项目加在一起为63.58亿元,远超营业利润的26.24亿元。

如果在63.58亿元的基础上,减去企业的资产减值损失15.18亿元和信用减值损失1.08亿元,上述诸因素仍然贡献了47.32亿元的利润,这个数字还是远高于营业利润的26.24亿元。

这意味着企业即使达到845.66亿元的营业收入,经营活动还是不能直接贡献利润。

当然,企业这么长时间在经营活动没有什么利润贡献能力的条件下仍然在持续经营,其实挺不容易的。在新能源汽车发展迅猛的今天,长安汽车如果能够抓住机会,把自己产品的盈利能力潜力挖掘出来,未来还是有可能实现财务业绩的增长的。请继续关注该企业2021年报以后的财务数据。

3.企业经营活动盈力能力分析需要新概念——核心利润

前面的案例显示:长安汽车在这一时期一直没有解决的问题是经营活动的盈利能力问题,而营业利润也需要进一步解构。

对于企业经营活动盈利能力的分析,显然不能简单地考察营业利润。

实际上,我在前面几节的内容中提到过,需要造一个新概念—— 心利润 来解决企业经营活动盈利能力的分析问题。

核心利润的概念最早由我和钱爱民教授在十几年前的一篇文章中提出,当时的计算公式是:

核心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

由于与核心利润计算相关的项目逐渐发生了变化,核心利润的计算公式也在不断变化。

按照最新的利润表结构,核心利润的计算可以按照下面的公式进行:

核心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研发费用-利息费用

需要注意的是, 利息费用要不要从核心利润里面减掉是可以讨论的

首先要说明的是,企业的利息费用是企业在债务筹资过程中发生的应该计入利润表的那部分利息,主要反映了企业的债务筹资成本,与企业的债务融资管理有关。

那么, 企业的债务筹资与营业收入有关系吗

这要具体地看。

有的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较为充分,日常经营活动根本不用债务筹资。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利息费用与营业收入应该没有什么关系。

有的企业由于各种原因,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小于零,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需要债务筹资来充实。在这种情况下,与补充企业经营性流动资金有关的债务筹资产生的利息费用就与营业收入有关。

但是, 为了简便起见,现在的计算公式保留了减除利息费用的做法 。在具体分析以及企业业务部门的绩效评价中,就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了。

核心利润的概念建立以后,你就可以通过计算核心利润来考察企业营业收入的盈利能力了。

我们还是以长安汽车的利润表信息为基础,看看该企业各年的核心利润是如何表现的(见表1–6。提示:在2018年以前,核心利润的计算是减去财务费用;从2018年开始,核心利润的计算是减去利息费用)。

表1-6 长安汽车2015-2020年度利润表信息

单位:元

数据显示,企业的核心利润从2017年起往后就没有出现过正数。看得出来,企业经营活动的盈利能力长期不佳。

有了核心利润的概念,我们还可以造一个比率—— 核心利润率(核 心利润率=核心利润/营业收入×100%) ,用以衡量企业营业收入获得核心利润的能力。

根据表1–6的数据计算,结果显示,即使是在企业核心利润为正数的时期,企业的核心利润率也是很低的。较低的核心利润率意味着经营活动的盈利能力不强。

小结:

本节的讨论是要告诉读者,按照常规的中文概念简单比较营业利润与营业收入会被引入歧途。核心利润概念的建立可以更好地分析企业经营活动的盈利能力。

第五节 企业的营业利润是怎么凑出来的:三支柱

本节讲一下企业的营业利润是怎么凑出来的。

我之所以用一个“凑”字,是针对现在利润表中营业利润较为复杂的构成——既有与营业收入有关的利润因素,又有与营业收入基本没有关系的因素,还有与政策有关的因素,更有偶发性的资产处置因素——提出来的。总之一句话:营业利润的营业内涵已经严重偏离了营业收入的初心。

上一节我们对长安汽车长达六年的营业利润进行了考察,发现了这个企业营业收入的两个特点。一是无论营业收入如何,营业收入基本不能带来正的利润贡献(即核心利润大多不是正数);二是企业总能出现东方不亮西方亮的营业利润结构:投资净收益如果行,就让投资净收益来扛营业利润;投资净收益如果不行了,就与补贴收入一起扛起企业营业利润的大旗;必要的时候,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和资产处置净收益也可以为营业利润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这就提出了一个重要问题:能不能再进一步梳理、归类营业利润,以让其结构更加清晰?

根据现在企业利润表的信息披露情况,我把营业利润的结构梳理成三支柱、两搅局。

1.三个支柱:核心利润、其他收益和杂项收益

你可能会想:利润表项目够多、够杂的,能理出三个支柱吗?

确实,现在的营业利润就是大杂烩套着小杂烩,够热闹的。一个利润表能热闹成这样,挺不容易的。

第一个支柱是企业营业收入带来的核心利润。

按照现在利润表的项目关系,核心利润计算如下:

核心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研发费用-利息费用

对于大多数企业的合并报表而言,核心利润应该在营业利润的贡献中居于核心地位。

第二个支柱是企业获得的各种补贴收入,在利润表上的项目是其他收益。

对于大多数企业而言,补贴收入不应该居于企业营业利润的支柱地位。但自从2017年补贴收入从营业外转入营业内后,在一些企业的营业利润中,其他收益贡献很大。基于这种现实情况,我把补贴收入作为营业利润的一个支柱来看待。

第三个支柱是杂项收益。

杂项收益是指除了核心利润以及补贴收入以外的其他使企业营业利润增加的项目,包括但不限于利息收入、投资净收益、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等项目。

资产处置收益项目比较特殊,我们就把它归于杂项收益吧。

2.营业利润的每个支柱都是竞争力

我们经常说,干什么吆喝什么。既然企业以经营为主要活动,营业收入带来的核心利润就应该居于营业利润的主导地位或者核心地位——核心利润应该为营业利润做出较大的贡献。

但实际上,企业所面临的经营与投资环境非常复杂,企业的人力资源储备及其优势、企业财务资源的配置等因素均会导致企业营业利润出现不同的结构:

长于经营活动、经营活动在市场上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其核心利润可能居于营业利润的主导地位。但如果企业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竞争地位下降或者外部环境出现重大不利因素,企业的这种盈利能力下降极有可能导致核心利润对营业利润贡献力下降的情况。

善于研究补贴政策、企业各种活动符合补贴政策、及时申请补贴并能够获得补贴,也是企业竞争力的一种表现。

杂项收益对营业利润贡献大的企业往往在投资等方面有较强的竞争力。必须注意的是,从利润结构与资产结构的对应关系看,企业的经营资产产生核心利润和补贴收益,货币资金的规模带来利息收入,常规性投资带来投资净收益,持有的以公允价值计量的投资产生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对非流动资产的处置产生资产处置收益等。

这就是说,当企业的杂项收益对营业利润贡献度较大的时候,企业极有可能在投资管理上有较强的能力。

3.三支柱的结构与企业持续盈利能力

虽然说企业的三个支柱哪个都是竞争力,但持续的盈利能力还是要看核心利润的状况。

为什么这样讲呢?

我在前文讲过,企业的经营资产产生核心利润。一般来说,企业合并资产负债表中的经营资产往往占据资产的主导地位。从资产结构与营业利润结构的对应关系看,占据主导地位的经营资产的利润贡献(包括核心利润与其他收益)理应占据营业利润的主导地位,企业持续经营的重心也应该聚焦在经营资产与主营业务及其盈利能力的管理上。

企业获得的各种补贴收入往往取决于阶段性的国家和地方政策,包括产业政策、地方经济政策以及地方发展战略等。由于国民经济发展的动态性、地区发展战略的动态调整性以及企业相对竞争地位的波动性等因素的影响,企业获得的各种补贴收入往往具有阶段性、临时性的特征,很难出现持续性获得某种特定补贴的情况。

杂项收益的规模,主要取决于企业的投资能否释放出效益来。与企业的核心利润相比,杂项收益的风险性和波动性往往更强。

换句话说,在谈论一个企业利润表某些项目成长性的时候,我们可以说营业收入与核心利润预期可以实现某种程度的增长,而这种增长通过企业上下的努力是可以实现的。但我们很难说预期可以获得多少补贴收入、多少投资收益。因此,核心利润更多展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你可能会说:张老师,其他收益(补贴收益)与杂项收益是比较容易看出来的,但核心利润计算起来可费劲了,项目太多了。直观分析核心利润对企业营业利润的贡献是不是不现实?

我要说的是:没关系,大多数情况下的分析,完全没有必要非常精准地把核心利润计算出来。

只需要考察营业利润三支柱的基本关系,就完全可以达到分析的 目的

首先,营业利润加上资产减值损失和信用减值损失,就可以得出三支柱合在一起对营业利润的贡献;

其次,迅速找到其他收益,考察其他收益占三支柱对营业利润贡献的比重;

再次,简单加总利息收入、投资净收益、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资产处置收益,考察杂项收益占三支柱对营业利润贡献的比重;

最后,核心利润的规模和占三支柱对营业利润贡献的比重自然就出来了。

下面我们按照核心利润三支柱的框架对企业营业利润进行分析,体会一下企业持续盈利能力问题。

先回过头来想一想长安汽车利润表的情形。

在长安汽车2015年至2020年各年营业利润的构成中,我们已经看到了,无论企业营业收入高低,核心利润在这一时期从来就没有对营业利润产生什么重要贡献。支撑各个年度营业利润的,要么是杂项收益里的投资净收益,要么是补贴收益,要么是杂项收益里的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利息收入和资产处置收益等。

有意思的是,本应随着营业收入的变化在利润表上出现某些波动的核心利润,在各个年度间表现得非常稳定——稳定的不能贡献像样规模的核心利润;本应在年度间具有波动性的杂项收益和其他收益,加在一起的规模虽然波动,但对核心利润的贡献力非常稳定——除了个别年份外,其他年份的贡献均保持了较高水平!

概括起来,企业的历史业绩可以这样描述:核心利润的稳定性在于持续性的盈利能力不强;杂项收益与其他收益的稳定性不在于规模,而在于对维持企业营业利润为正的贡献力。

因此,长安汽车如果在核心利润的能力建设上不能取得突破,想拥有持续的盈利能力是比较困难的。

企业财报解析:科大讯飞合并利润表的“三支柱”

我们再回过头来考察一下科大讯飞合并利润表中的三支柱问题。

从科大讯飞2018年至2020年合并利润表的数据可以看到,科大讯飞的营业收入成长性相当不错——2018年为79亿元,2019年为101亿元,2020年为130亿元;营业利润的成长性也是不错的——2018年为6.28亿元,2019年为9.88亿元,2020年为14.37亿元。更重要的是,企业营业利润的增长速度显著高于营业收入的增长速度。

但如果我们看营业利润的结构,就会发现另外的问题(见表1–7)。

表1-7科大讯飞2018—2020年度合并利润表信息

单位:元

(续表)

表1–7是我为了便于分析整理出来的。从表1–7可以看出:在2018年至2020年间,无论企业的营业利润是多少,补贴收益均占营业利润50%以上,成为支撑企业营业利润的第一大主力;第二大主力虽然是核心利润,但企业的杂项收益对营业利润的贡献规模也是比较大的,如果核心利润不努力,很有可能在未来被杂项收益抢了风头。

表1–7告诉我们,该企业产品尽管让营业收入增长较快,但产生核心利润的能力并不强。

企业财报解析:宁德时代合并利润表的“三支柱”

下面我们再看一个新公司——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宁德时代”)合并利润表的表现(见表1–8)。

表1-8宁德时代2019—2020年度合并利润表信息

单位:元

从表1–8可以看出:在2019年至2020年间,企业的营业利润成长态势明显。企业的核心利润牢牢占据营业利润的主体,为支撑企业营业利润的第一大主力;补贴收益占营业利润的比重并不大,支撑企业杂项收益的主力军是利息收入,其他杂项收益并不多。企业聚焦主业、主业具有较强盈利能力的色彩是比较明显的。

小结:

企业营业利润的三个支柱:第一个支柱核心利润,与企业经营活动的盈利能力有关;第二个支柱其他收益,与政府的相关政策有关;第三个支柱杂项收益,是以投资净收益为主的各项收入或收益。

第六节 企业的营业利润是怎么凑出来的:两搅局

1.两个搅局者:信用减值损失和资产减值损失

从利润表的格式来看,三个支柱加在一起并不等于营业利润。在得出营业利润前,还有两个需要减掉的项目:一个是信用减值损失,一个是资产减值损失。

我把这两个减值损失说成是两个搅局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影响营业利润。

我们先看一下企业利润表,体会一下这两个搅局因素在什么地方。

我们以科大讯飞利润表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

紧挨着营业利润有两个项目,一个是信用减值损失,一个是资产减值损失。

前文提到过:在2019年以前,没有单独的信用减值损失,只有资产减值损失。那个时候所有的资产减值损失都归入“资产减值损失”项目。2019年发生了变化,资产减值损失一分为二:债权资产减值叫信用减值损失,作为营业利润的减少因素单独进入利润表;剩余的资产减值继续以资产减值损失的名字进入利润表。

那么,什么是资产减值损失呢?

资产的内涵非常好理解: 企业拥有的可以用货币表现的各种资源就 是资产

你到一个单位去,一眼能够看到的都是资产。你看见什么了呢?有各种运输车辆、办公楼、办公家具、门禁系统、车间、厂房、建筑工地上的在建工程,还可能看到生产线上的产品、原材料库里面的货物、仓库里的产成品,等等。这些都是资产。

但你看到的并不是企业的全部资产。还有一些看不见的资源,比如企业账上记载的银行存款你肯定看不见,企业账上记的各种债务人的欠账(就是企业的债权资产)你也看不见。还有一些无形资产比如企业的专有技术、专利等,如果企业不告诉你,你肯定不知道;企业对外投资所持有的股权和债权,如果不告诉你,你也是不知道的。

所以大量看得见和看不见的、企业能够利用并能够在报表里展示的资源,都是资产。

企业账面上记载的资产的价值量,大多是按照业务发生时的交易价格等确定的。

比如,一个商品流通企业购入了一批用于销售的货物(属于存货资产),采购成本是200万元。在采购发生后,会计就把货物(存货)的采购成本作为相关货物的账面价值入账了,这样,企业存货账面价值就增加了200万元。

按照相关规定, 企业的资产要在会计年度结束(中国按照日历年 度来确定会计年度)的时候进行减值测试,看是否发生了减值。如果发 生了减值,就要把资产的账面价值调减,将新增加的损失部分计入利润 表,作为资产减值损失冲减利润。

在商品流通企业采购货物的例子中,企业采购的存货原本打算以高于账面的进价出售。假设由于市场环境发生变化等原因,企业的存货在当年年底(12月31日)还在库房里,且经过评估发现,这些存货如果最终被卖掉将导致账面亏损40万元。

这就是说,在当年的12月31日,企业的存货出现了减值40万元。按照会计准则的规定,企业存货资产的账面价值要调整为160万元,同时还要将已经减值的40万元计入利润表,企业的营业利润将因此而减少40万元。

除了存货以外,企业的其他资产如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对外投资等都有可能由于各种原因出现减值。这些资产出现减值以后,就要将相应资产的账面价值调到减值后的水平(如前文例子中的存货价值从200万元调减到160万元),同时把本期新增加的减值损失计入利润表的资产减值损失,作为营业利润减少的因素。

而信用减值损失则是由于债务人的偿债能力下降所导致的企业债权减值损失。企业由于经营活动所产生的债权,反映在应收账款、合同资产等项目里。当债权出现减值因素时,企业就要把相应债权的价值调到减值后的水平,把本期新增加的债权减值计入利润表的信用减值损失,作为营业利润减少的因素。

千万不要小看了这两个减值损失的能量,特定情况下,这两个减值损失可能成为企业发生巨额亏损的罪魁。

企业财报解析:易见股份合并利润表里的“两搅局”

下面我们看一下上市公司易见股份年度报告中与合并利润表有关的信息(见表1–9)。

表1-9易见股份2019—2020年度报告中合并利润表相关信息

单位:元

这个公司的利润表数据显示,在2020年,企业的净利润由上一年的盈利变为当年的巨亏。出现巨亏的原因,固然与2020年度的营业收入出现大幅度下滑有关,但实际上,出现巨亏的主要原因还真不是企业的经营活动和投资活动,而是企业计提的两项减值损失——信用减值损失和资产减值损失的规模合在一起几乎与营业利润的亏损规模相当!

因此,企业在获得营业利润之前,还有信用减值损失和资产减值损失这两个搅局者。在分析企业营业利润构成的时候,要特别注意这一点。

2.导致企业出现资产减值损失的三个因素

第一个是管理因素。

企业的很多资产都是日常经营管理的结果。比如企业存货采购多少、企业的货物卖给谁、什么样的价格条件和结算方式等,都与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有直接关系。不同的管理水平可能导致不同的资产质量,质量低的资产就会出现资产减值的问题。

几年前,我教过的一个学生在一个出版社当了社长。他就联系我说:“张老师,您能不能通过出版社的财报数据,给我们提一些建议?”

我说:“好呀!你把财务报表拿来让我看看吧。”

很快,他就亲自把出版社上一年度经审计的财务报表拿给了我。

这是一套被注册会计师出具了标准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的财务报表。很快,我发现该出版社的存货周转速度比较慢,平均周转速度一年只有一次,而且利润表里面的资产减值损失连续两年都是零,当然存货减值损失肯定也是零了。

我为什么认为这个出版社的存货周转速度是比较慢的呢?因为我的好几本书一年要印刷多次,可以简单粗略地理解为印一次就周转一次。我相信这个出版社一定有一年多次印刷的书,但整体周转速度只有一次,说明有的书存在积压问题。

我就对他说:“你尽快办两件事。一是盘点一下库存的书籍,看看账面上的书与库房里面的书是不是对得上,有没有存货减损、丢失的问题;二是了解一下注册会计师给你们服务了几年,在审计的时候对你们社的存货可能有减值问题是否进行了关注?”

很快,他告诉我:“经过对库房的盘点,我们不仅发现有不少书已经很长时间没有人买了,还发现丢了一些书。”

我问:“丢的书都是周转快的畅销书或者新书吧?”

他说:“是。”

我说:“这就对了。卖不动的书谁偷啊!贼都不偷的书,你说这还是资产吗?这些所谓的资产早就应该进行减值处理了。”

我继续问:“会计师事务所的事问清楚了吗?”

他回答:“问清楚了。这个所已经给我们服务几年了,但事务所对存货减值的事有过什么具体的意见和建议,工作人员没有印象。”

我说:“你换一家别的事务所吧。”

他问:“为什么呢?工作人员反映他们亲和力很强,审计费也不高,还很好合作。”

我说:“他们的职业能力太差。出版社里最重要的资产就是存货,而存货特别容易出现减值损失。因为很多书具有时效性,像你这平均存货周转一年一次的情况,他们稍微素质高点就会提醒或者要求你们进行减值测试。这种事务所就是混日子的,再便宜也不能用。”

第二个是决策因素。

具有格局性、方向性的资产配置往往是企业决策的结果,而决策失误也会导致资产出现减值。

哪些资产的减值更多体现企业决策因素呢?

实际上,企业非流动资产(非流动资产的概念和主要项目以后会做较为详细的介绍)里面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商誉、长期股权投资等的基本格局往往是企业决策的结果,这方面的资产减值往往是决策导致的。当然,有的时候企业的资金让大股东或者其他关联方拿走了,就是不还,这方面所形成的债权减值损失(信用减值损失)也应归于决策因素,因为一般管理者和业务人员既无动机也没有权利和能力把企业的资金鼓捣到大股东和其他关联方去。

2022年1月28日,上市公司江苏广信感光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信材料”)发布了2021年的年度业绩预告。业绩预告显示,公司2021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规模约为–3.3亿元至–4.4亿元。

广信材料在业绩预告中发布的导致公司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1)计提商誉减值

公司以往收购股权形成一定金额的商誉。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公司商誉余额合计为41,881万元。公司根据《会计监管风险提示第8号——商誉减值》及相关会计政策规定,对前期收购子公司形成的商誉进行了初步减值测试,预计本期计提的商誉减值额为27,000万元至37,000万元。公司计提商誉减值准备导致本报告期业绩大幅下降,实际计提金额需根据评估机构的评估报告及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数据确定。

剔除商誉减值因素影响,2021年公司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预计为:亏损6,000万元至7,200万元。

(2)其他影响事项

公司涂料板块受新冠肺炎疫情、华为事项、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业绩下滑,收入规模及利润水平未能覆盖边际成本,导致利润亏损。公司受行业市场情况变动及上游原材料价格的大幅上涨影响,2021年的毛利率和净利润水平有所下滑。

(3)非经常性损益影响

预计公司本报告期的非经常性损益约为180万元,上年同期为1,066.79万元。本期非经常性损益主要系政府补助。

从整个业绩预告的内容看,即使没有商誉减值损失的处理,企业的经营活动也还是亏损的,但不能称之为巨亏。导致巨亏的,恰恰是商誉减值损失的计提。而商誉是企业对外收购导致的,对外收购一定是决策问题。

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公司商誉余额合计为41,881万元,但企业预计计提的商誉减值额就可能达到27,000万元至37,000万元。这意味着企业的商誉几乎“全军覆没”——当年收购时导致出现巨额商誉的各项因素看来都变成了故事。

第三个是核算因素。

这句广告语你一定不陌生:不是所有牛奶都叫特仑苏!

我把这句广告语换一下:不是所有资产减值都要立即进行处理!

前面的两个导致资产减值的因素不管你是不是处理,该发生的时候就会发生。但是,企业在财务报表上展示出来的资产减值和信用减值的规模并不是在企业的资产减值一出现就进行处理的。

第一,这有一个损失发生的时间和企业信息披露的时间差问题。按照现行规定,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的信息披露,可以在第一季度结束后、半年结束后、九个月结束后以及一年结束后进行。这样,企业最快就是在上述各个期间结束后进行相关信息的披露。而对于企业资产减值情况的系统处理,则是在年度报告中进行。因此,在现行信息披露要求和技术水平的条件下,及时精准披露资产减值损失和信用减值损失一时还难以实现。

第二,企业是否进行资产减值处理,除了减值因素本身,还有对企业盈亏的考量。

这就是说,当企业发生的减值损失与企业在不进行减值损失处理时的利润或亏损相比无足轻重的时候,企业往往就会按照相应资产减值的程度进行减值损失的确认;当企业发生的减值损失与企业在不进行减值损失处理时的利润或亏损相比金额巨大或对企业盈亏可能产生颠覆性影响的时候,企业往往就会推迟进行资产减值处理。

下面再看一下上市公司星期六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星期六”)发布2021年度业绩预告后,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管理一部在第二天(2022年1月20日)就发出《关于对星期六股份有限公司的关注函》(公司部关注函〔2022〕第25号,以下简称“关注函”)。关注函的主要内容为:

你公司于2022年1月19日披露的《2021年度业绩预告》(以下简称《业绩预告》)显示,2021年度你公司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亏损4.3亿元至6.45亿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为亏损4.1亿元至6.15亿元。

业绩变动原因为:一是2021年第四季度加大对库龄较长的鞋类库存的促销力度,由此产生经营亏损及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等,影响利润金额为–2亿元至–2.5亿元,预计全年计提坏账准备及存货跌价准备2.8亿元至3.5亿元;二是对2017年收购北京时尚锋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时尚锋迅”)及北京时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京时欣”)两家时尚新媒体公司产生的3.61亿元商誉计提减值准备1.80亿元至2.70亿元;三是股权激励计划摊销费用8,008万元。

《业绩预告》还显示,你公司2018年购买的资产杭州遥望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遥望网络”)在直播电商领域发展迅速,2021年实现了较快速度的增长,全年成交订单量突破1亿单,销售GMV 超100亿元,为2020年同期的约2.5倍……

我部对上述事项表示关注,请你公司就下列问题进行说明:

1.关于业绩预告,请你公司:

结合2021年度营业收入及其扣除情况,说明你公司是否还触及《股票上市规则(2022年修订)》5.1.1条第一款第(四)项等情形,如是,请对《业绩预告》进行补充披露,并及时、充分披露风险提示。

请年审会计师对上述问题进行核查并发表明确意见。

2. 关于存货跌价准备,请你公司:

结合行业环境、业务开展情况、促销力度等变化因素,说明2021年计提存货跌价准备较2020年大幅增加的原因及合理性,2021年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的会计政策、确定依据较2020年是否发生重大变化,如是,说明变化的具体原因,在此基础上说明以前年度计提存货跌价准备是否充分,你公司是否存在盈余管理的情形。

请年审会计师对上述问题进行核查并发表明确意见。

3. 关于时尚锋迅和北京时欣,请你公司:

(1)说明对该两家公司进行商誉减值测试的具体过程,包括核心参数选取、相关测算依据和商誉减值损失的确认方法,相较于2020年商誉减值测试相关核心参数选取及测算依据等方面的差异(如有)及合理性;

(2)说明2020年你公司对上述公司未计提任何商誉减值准备是否谨慎、合理、准确,是否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等有关规定,是否影响你公司2020年盈亏性质。

请年审会计师对上述问题进行核查并发表明确意见。

4. 关于遥望网络,请你公司:

(1)说明《业绩预告》仅披露遥望网络经营规模而不披露实现利润相关情况的原因,是否存在违反《股票上市规则(2022年修订)》2.1.1条、2.1.6条的行为;

(2)说明遥望网络2021年预计营业收入、净利润及扣非后净利润等主要财务数据,及其较2020年的变动幅度,结合行业环境变化、经营业务的开展情况等,说明业绩变动的原因及合理性;

……

请年审会计师对上述问题(2)(3)(5)进行核查并发表明确意见。

5. 关于出售鞋类销售业务及资产,请你公司:

(1)说明近年收购互联网广告、互联网营销等资产后,相关业务与你公司原有鞋类主业的整合情况及效果,未能充分发挥协同效应的原因(如适用),实际情况与你公司前期收购公告相关披露情况是否一致,不一致的,说明原因及合理性,在此基础上说明前期收购公告相关披露是否真实、准确、完整;

(2)充分提示以品牌管理、供应链服务、互联网广告、互联网营销业务等轻资产运营方式及相关业务开展的风险。

请你公司就上述问题做出书面说明。同时,提醒你公司及全体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严格遵守《证券法》《公司法》等法律以及本所《股票上市规则》等规定,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公平地履行信息披露义务。

本案例展示的内容涉及多方面的问题:一是经营问题,如存货的促销和减值后处理问题;二是战略问题,如对商誉减值的处理问题;三是在2021年度的财务业绩中集中出现大规模减值损失的会计处理是否恰当的问题。

无论企业做出什么样的说明或者解释,企业的信息披露被监管机构关注本身就说明企业的相关会计处理的影响足够大。(请继续关注该企业后续财务业绩的走势。)

当然,你可能会说:企业的资产减值损失和信用减值损失专业性很强,我怎么能知道是否恰当以及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损失呢?

其实,分析这类信息需要坚持一点:常识性。

虽然会计处理是专业性的,但会计信息的基础应该与企业的日常业务和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高度相关。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大多数情况下,资产减值损失、信用减值损失是日常经营和管理不断积累起来的,也有极少数情形是突然发生的。因此,对企业发生的减值损失的明细状况的关注,将有助于你判断减值损失的性质。

我们下面继续看一下易见股份2020年和2021年利润表中信用减值损失和资产减值损失的具体内容(见表1–10)。

表1-10 易见股份2020—2021年度利润表相关数据

单位:元

(续表)

数据显示:导致企业出现减值损失的主体是信用减值损失的预付款项减值损失和其他流动资产坏账损失。

出现一年内集中爆发债务人的欠账收不回来的情况,你可能会问:债务人都是谁呀?谁下令把钱打出去的?预付账款是买东西预付出去的,什么时候预付出去的?钱付出去了,买的东西迟迟不到,企业采取什么措施了吗?

还是那句话:减值损失的确认是会计的专业问题,但常识和企业发展的一般规律还是要遵循的。

所以,你在看一个企业资产减值损失、信用减值损失的时候,不能简单地看它对利润的负面影响有多大,更应该思考这种减值损失意味着什么:是经营问题、决策问题、用人问题,还是调节年度间盈亏问题。 1YJcJe82bcFdz7W8247Gp1jp4V2bU3jen7pPCjsGQpB15SFK0/zHISmLiRxMY8w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