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章
沐皇恩平步青云

升任正蓝旗满洲都统后,和珅不再是皇宫侍卫,摇身一变成了将军,终于可以堂而皇之地居庙堂之高,而且时值太平盛世,天下无战事,无仗可打也不爱打仗的和珅倒也乐得清闲。

正蓝旗满洲都统比起和珅的父亲常保当年担任的福建副都统可风光多了,位于驴肉胡同的和珅家开始变得门庭若市。爱攀缘的明保也备了厚礼前来贺喜,他对和珅说:“你小时候家里困难,我给过你很多帮助,你可得知恩图报呀。”终于扬眉吐气的和珅慷慨激昂地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舅舅放心,我不会忘记的。”

明保前脚刚走,英廉后脚便来了,他高兴地对和珅说:“我这个伯乐眼力还不错吧,你果然是一匹千里马,我把孙女嫁给你算是嫁对人了。”和珅恭敬地说:“爷爷对我有知遇之恩,以后和珅在朝中做事,还请爷爷不吝赐教。”

次日,和珅备了厚礼,前往咸安宫官学答谢自己的恩师吴省兰。他见了吴省兰,倒头便拜:“恩师在上,请受学生一拜。学生能有今日,皆老师之力也。”吴省兰连忙将和珅扶起来,对他说:“你如今是朝廷的二品大员,给我下跪,岂不折杀我了!你学贯古今、才高八斗,终会大有作为的,与我关系不大。”和珅谦虚地求教道:“请老师教我高升之道,毕竟我的仕途才刚刚开始。”吴省兰笑道:“你的荣辱兴衰皆系于皇上,只要你迎合皇上,讨好皇上,让皇上开心,皇上一高兴,你的荣华富贵唾手可得。”和珅不解:“那如何才能讨好皇上呢,请老师指点!”吴省兰笑道:“随机应变,不必拘泥。”和珅若有所悟,随后师生二人痛饮一场,方才散去。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春天,随着气温逐步回升,百花争艳,万草泛绿,摆脱了寒冬的萧瑟,人们显得格外精神。一天,乾隆打算到北京郊外的山里打猎,命和珅率领正蓝旗的人马助阵。

和珅不敢有丝毫怠慢,全装惯带,点了3000名骑兵,与乾隆一起朝郊外的山里进发。乾隆骑着一匹汗血宝马,和珅骑马随行,路上,乾隆对和珅说:“朕多日未曾见你,很是想念,你这都统干得可还顺利?”和珅在马上欠身道:“皇上,您对臣的恩德天高地厚,臣虽九死不能报万一。养兵千日,用在一时,臣自任正蓝旗满洲都统后,日日操演,不敢有丝毫懈怠。”

乾隆回头看和珅时,猛然发现和珅脖子上有一小块红色的胎记,随口问道:“爱卿,你脖子上的胎记是出生就有还是后来才长的?”和珅回道:“臣这块胎记是出生就有的。”

听了和珅的话,乾隆若有所思。和珅脖颈上的这块胎记,使他想起了一件陈年往事。

当时乾隆还是皇子,一天,雍正宣他入宫,乾隆穿过一排又一排的亭台楼榭进入乾清宫,只见父皇卧于御榻之上,像是生病了,他赶紧跪拜道:“父皇生病了吗?要不要紧?御医怎么说?”

雍正命侍立榻边的贞妃将乾隆扶起来。乾隆侧目视之,只见贞妃二十出头,身材高挑丰腴,清新秀丽,气质出众。他看着看着,不觉春心萌动,与雍正谈完事情后怅然离去。当天晚上,乾隆辗转反侧,贞妃的倩影始终在他的心头萦绕,久久不能散去。他从此患上了单相思,经常在夜里梦见自己与贞妃行云雨之事。

雍正驾崩后,乾隆即位。按照清朝规制,皇帝驾崩后,后宫未生育的妃子都会被遣返民间,贞妃也在遣返之列。乾隆闻讯,立即派心腹太监将贞妃截下,私藏于宫外的一座别苑里,一有闲暇他便跑去与贞妃相聚。贞妃得乾隆圣眷,心中十分感激,两人逐渐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

可是,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日子久了,乾隆的皇后富察氏从宫中密探那里知道了这件事。富察氏认为皇上和先皇的妃子在宫外私会有失体统,于是将此事告知太后。太后钮祜禄氏震怒,她将乾隆叫来,训斥道:“听说先皇的贞妃被你截留在宫外,与你私会,可有此事?”

乾隆是个大孝子,但他做贼心虚,不敢承认,强辩道:“母后明鉴,这些都是捕风捉影、道听途说之词,不足为信,儿臣冤枉呀!”太后正色道:“我已派人持三尺白绫前去,很快便见分晓,我要帮你了结这段孽缘。”

乾隆正惴惴不安时,一个太监从宫外赶来,报告说:“贞妃已经伏法。”乾隆闻言大惊失色,怒斥太监道:“你这话是什么意思?何谓贞妃伏法?”太监见皇上龙颜大怒,吓得跪在地上直打哆嗦,吞吞吐吐地回答说:“奴才奉太后之命将贞妃赐死,请皇上恕罪!”

乾隆一听如五雷轰顶,责问太后道:“贞妃何罪而见诛?”太后见乾隆如此失态,恼怒地说:“你堂堂一国之君,在宫外私会先皇的妃子,罪莫大焉,还敢在此放肆!”乾隆也怒道:“母后每日吃斋念佛,当知饶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更何况贞妃已被遣返出宫,不再是后宫之人,为何非要取她性命?”

太后正要说话,乾隆已经拂袖而去,他气急败坏地纵马出宫,赶到贞妃住处,只见贞妃已悬于房梁,他忙命人把贞妃放下来,平放在床上。看着已经气绝身亡的贞妃,乾隆痛不欲生:“是朕害了你呀!”痛定思痛后,他咬破手指,将鲜血往贞妃的脖颈上一点,俨然一块红色胎记。良久,他才自言自语道:“若有来生,你脖颈上的这块红斑便是记号。”

现在无意中瞥见和珅脖子上的红斑,乾隆不免浮想联翩。和珅见乾隆两只眼睛死死地盯着自己,心中不免有些慌乱,试探道:“皇上,现在已进入猎场,狩猎行动可以开始了。”乾隆猛然清醒过来,说:“传令下去,三军排开、列阵,朕当亲射。”刹那间,方圆数十里的围场被全副武装的士兵们围了个严严实实,动物们在围场中乱窜。乾隆张弓搭箭,连射三箭皆不中,他干脆弃弓于地,对和珅说:“且让将士们尽兴,我有话要和你说。”

和珅带着满腔的疑惑,随乾隆来到围场的一处僻静地方,乾隆屏退左右,问道:“你今年多大了?”和珅说:“臣今年26岁。”乾隆暗忖,贞妃去世也有二十几年了,莫非和珅就是贞妃转世?他沉吟半晌,对和珅说:“朕今日要免去你的正蓝旗满洲都统一职,另有重用。”和珅极力掩饰内心的喜悦之情,回道:“只要能为皇上分忧,臣做牛做马,万死不辞。”乾隆笑着说:“朕对你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如今户部有个侍郎告老还乡去了,就由你来接任吧。”和珅佯推道:“户部总管朝廷财政等诸多要务,臣愚钝,恐无法胜任。”乾隆说:“你不必谦虚,好好干就是了。”就这样,一个因缘际会,和珅在稀里糊涂间完成了一次从满洲都统到户部侍郎的华丽转身。

户部乃六部之一,主要掌管户籍财政,乾隆如此任命也是为了能够经常见到和珅。而对和珅来说,他也不喜欢军职,更喜欢做一个高谈阔论、经天纬地的文官。

同年,为了彰显大清的孔孟之道,弘扬儒家学风,乾隆御驾前往山东,祭拜孔庙。一路上,和珅与乾隆形影不离,到了济南,和珅更是事必躬亲,把一切事务打理得井井有条。

拜完孔庙后,乾隆下榻济南行宫,命和珅侍驾。和珅想起两年前曾在北京皇宫与乾隆促膝长谈,心中别有一番滋味。乾隆似乎也有意再让和珅做一次晨钟暮鼓,早早便命人将和珅叫来一起用膳。晚饭过后,乾隆屏退左右,与和珅相对而坐,对和珅说:“我们君臣上次彻夜长谈,谈的都是王朝兴衰、农民起义之类的话题,今夜可有更好的谈资?”

和珅随口道:“元末明初罗贯中写了一本叫《三国演义》的章回体小说,引起很大反响,销量惊人,就连民间的评书人也经常从书中摘取话题,将书中的人物讲得神乎其神。要不今晚就以其为谈资?”

乾隆好奇道:“你说来给朕听听。”

和珅说:“此书不但有趣,更深藏兵法韬略,乃千古奇书。臣在咸安宫官学就读时曾看过两遍,后来做侍卫时又读过多遍,对于书中的内容了如指掌。这本书主要讲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称霸,逐鹿中原的故事。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正是以《三国志》为背景写成的演义本。”

乾隆说:“你讲讲看。”

和珅清了清嗓子,朗声说道:“东汉末年,宦官弄权,吏治腐败,天下分崩离析,黄巾起义军燃起了遍地烽火。凉州刺史董卓兴兵入都城,王朝大乱,时值皇帝年幼,董卓为了在朝廷立威,擅行废立大事,小皇帝如同木偶,任其摆布。拥兵自重的各地诸侯义愤填膺,誓灭董卓。”

“在曹操的倡议下,共有十八路诸侯起兵反对董卓,家世显赫、四世三公的袁绍被推为盟主,总理反董事宜。袁绍一声令下,十八路诸侯数十万人马进逼虎牢关,董卓领兵拒敌。”

“当时董卓军中有一虎将,名叫吕布,他骁勇异常,胯下的赤兔马日行千里。两军对阵时,吕布全装惯带而出,手持方天画戟,连杀十八路诸侯的多员大将,众皆胆寒。燕人张飞不信邪,持丈八蛇矛直取吕布,二人酣战百余回合,不分胜负。张飞的义兄关羽见张飞渐渐招架不住,挥舞青龙偃月刀前来助阵,三人又战百余回合,但仍战不倒吕布。乱世枭雄刘备使双股剑前来助战,四人又战百余回合,吕布以一敌三,酣战多时,渐感气力不支,露出败象。董卓恐吕布有失,忙鸣金收兵。”

和珅顿了一会儿,继续说道:“臣刚才讲的是虎牢关前三英战吕布,接下来说说袁术。袁术是袁绍的弟弟,少有侠名,后任南阳太守。黄巾军起义时,袁术率南阳军剿贼甚多;董卓作乱时,袁术也是讨伐董卓的十八路诸侯中的一路。讨董失败后,袁术趁机扩张自己的地盘,尽得淮南富庶之地,拥兵30余万。在兵连祸结的东汉末年,他夺取传国玉玺,建号称帝,公开背叛汉朝。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聚兵攻打袁术,袁术战败,吐血斗余而死。曹操骂道:‘袁术不识时务,注定要成为冢中枯骨。’”

乾隆听到这里,打断和珅说:“汉朝气数将尽时,称王称霸者何止袁术一人,不过这人太过张扬了。”

和珅接过话茬:“袁术确属性情中人,相比之下,袁绍倒是老成持重,曾任讨董盟主的他是东汉末年最有实力的诸侯,曹操素来忌惮之。在官渡决战中,袁绍以百万之众对抗曹操,结果竟然失败,这都是因为许攸叛逃投敌的缘故。正如曹营谋士郭奉孝所言:‘袁绍多谋少断,曹操得策辄行;袁绍外宽内忌,曹操任人唯才。’许攸本来忠心辅佐袁绍,官渡相持时,他的家人犯法被捕,而他本人也遭到猜忌,许攸无奈,只得去投奔曹操。曹操和许攸少年时本是故旧同窗,曹操听说许攸来投,急忙出迎,对左右说‘大事可成了’。”

“许攸尽知袁绍营中虚实,曹操用其计谋袭破袁绍粮仓乌巢,军无粮则乱,袁绍百万大军三五日内便被曹操打败,袁绍带着亲随800余人逃回河北。数月后,袁军和曹军再战黎阳,袁绍再次大败,忧愤而死。袁绍死后,他的三个儿子互相倾轧,内乱不断,曹操趁势大破袁军,从此雄踞中原。”

乾隆听到这里,叹道:“《三国志》中说,袁绍乃雄略之主,他的兴起很迅速,势不可当;他的灭亡也很迅速,突如其来。所以说天下纷争之时,事业是成功还是失败,进行得顺利还是不顺利,那就不是人的智慧所能够预见的了。”

和珅附和道:“是的,但自古成大事者以人为本,传说曹操旗下有一猛将,名叫夏侯惇,此人自幼习武,有人侮辱了他的老师,他就杀了那个人,然后逃往外地。后来听说曹操起兵举义,他率千余壮士前去投奔,曹操起初作战时多以他为先锋。有一次,夏侯惇奉命救援甄城,恰好碰到吕布大军,在战斗中,被吕布部将一箭射中眼部,他大喝一声,拔箭出眼,不料却将自己的眼珠子拔了出来,他大喊一声‘眼珠乃父母所赐,不可轻弃’,随即将眼珠子塞进嘴巴吞了下去,然后又挺枪纵马,往返阵中厮杀。两军见状,无不惊骇万分。”

乾隆闻言色变,对和珅说:“真是个猛将啊!”

和珅说:“夏侯惇虽猛,但仍不及许褚。许褚力大无穷,英勇绝伦,曹操封他为虎侯,军中皆称他为虎痴。在渭水之战中,曹操对阵马超,马超是马腾之子,因为人武勇而被羌族人称为神勇天将军。马腾被曹操用计诱杀后,马超兴兵报仇,一路势不可挡,无人能敌。唯独许褚毫不畏惧,并下战书约战,马超应战,双方酣战100余回合,未分胜负。许褚杀得兴起,飞马回到军中,卸了盔甲,赤身裸体而出,两人再次恶战,又战100余回合,仍然未分胜负。马超回营后对众将说,‘我见过的恶战者还没有比得上许褚的,真是虎痴啊’。”

乾隆听得兴起,情绪激昂地说:“许褚真乃三国第一猛将,即使我朝的满洲第一勇士鳌拜也比不上他。”

和珅见乾隆听得入迷,说得更来劲了:“那个时代不仅猛将如云,更有神机妙算者,此人便是诸葛亮,字孔明,约26岁时出山辅佐刘备。他算无遗策,博望坡前一把火烧得曹营名将夏侯惇铩羽而归。赤壁鏖兵时,孙权和刘备联合抗曹,周瑜命诸葛亮监造10万支箭,须三日内完成。诸葛亮夜观天象,料到三日后必有大雾,于是调草船20余只乘着大雾渡江袭曹。曹操多疑,听得江面上敌军鼓噪,又见大雾漫天,敌情不明,遂下令弓箭手只管向敌军鼓噪之处一齐射箭。结果不到一个时辰,诸葛亮所率20余只草船上皆是弓箭,每船5000余箭,20多只船合计得曹营之箭10万余支。周瑜听说诸葛亮草船借箭之事后,深为叹服。”

乾隆兴致勃勃地说:“《三国志》中没有草船借箭一说,这一定是《三国演义》的作者虚构出来的。”

和珅说:“草船借箭确实是虚构出来的,但赤壁一把火烧得百万曹军大败而归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当时,孔明料定冬至时节必有东南风,于是献计于周瑜,周瑜也知道其中玄机,而同样深知‘冬至一阳生,必有东南风’的曹操一时疏忽,轻敌冒进。周瑜见曹军主力蔽江而来,命令黄盖率火船出击,霎时间,火借风力,风助火势,曹军一败涂地。”

乾隆叹道:“孔明和周瑜皆将才也。”

和珅抖擞精神,继续说道:“三国时期还有个小项羽,此人名叫孙策,乃孙坚之子,孙权之兄。《三国演义》中说孙策骁勇异常,与项羽相似。有一次,孙策领兵与敌军对阵,双方布阵完毕,敌军前来挑战,孙策挺枪驱马迎之,没几个回合即生擒敌将。当他拨马回本阵时,又一个敌将拍马来追,孙策回头看时,敌将已经逼近,于是大喝一声,声如巨雷,前来追赶的敌将惊悚过度,坠马而死。而被孙策擒获的那名敌将也在同一时间被孙策挟死于腋中。片刻间,孙策挟死一将,喝死一将,两军无不大骇,从此,军中皆称孙策为‘小霸王’。”

乾隆赞叹道:“同一时间,挟死一将,喝死一将,恐怕项羽也难以做到,此人结局如何?”

和珅说:“孙策恃勇轻敌,后为刺客所伤,不治身亡,终年26岁,他的弟弟孙权继其位。”

乾隆叹道:“英年早逝,可惜啊!”

和珅说:“三国时,东吴还有一武将名叫金士松。传说曹操领军南征,与吴军对峙,金士松自告奋勇,率100人夜袭曹操营寨,曹军猝不及防,金士松一帮人马在曹操营寨中冲杀一番后安然返回,他所领100名士卒无一伤亡,堪称奇迹。”

乾隆说:“这肯定又是小说家的虚构,《三国志》中并没有金士松百骑劫曹营的记载。”

和珅未置可否,继续往下说:“世人皆知刘备帐下有张飞和关羽两员虎将,殊不知更有一名智勇匹关张的悍将赵云。长坂坡一战,赵云单枪匹马斩杀曹营军将数百人,往返阵中数次,救得刘备之子刘禅而返。曹操在山坡上望见赵云在战场上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于是传令诸军不可向赵云施放冷箭,务必生擒此人,赵云因此得以逃脱。”

乾隆称赞道:“曹操爱才,史言不虚也。”

和珅说:“确实如此。曹营老将当属张郃,蜀营老将当属黄忠,这两人都可以称为三国时期的廉颇。”

乾隆说:“你看他们二人如何?”

和珅说:“张郃曾大战张飞,毫不示弱,后来被诸葛亮用计射杀于山谷之中。黄忠在归降刘备之前曾大战关羽,双方不分胜负。后来,刘备领兵东征孙权,黄忠一勇当先,力战而死。张郃和黄忠都不服老,最终都是马革裹尸而返。”

乾隆点评道:“老者不以筋骨为能,不服不行。”

和珅接着说道:“魏蜀吴三国鼎立时,三方实力相当,势均力敌。蜀汉政权不求偏安西南,诸葛亮六出祁山,姜维九伐中原,都是劳民伤财而已。”

乾隆问道:“你怎么看姜维?”

和珅说:“姜维此人文武双全、智勇兼备,深得诸葛亮器重。诸葛亮死后,将蜀国军权交给姜维,姜维受命之后,奋发进取,数次率兵北伐,但魏国有良将邓艾和钟会二人领兵据守,一时难以取胜。后来,司马氏篡魏,邓艾与钟会分兵伐蜀,姜维战败,后主刘禅投降。”

乾隆说:“那东吴如何沦亡呢?”

和珅说:“孙权死后,其幼子继位,权臣几度乱政,后来孙权的孙子孙皓继承大统,他荒淫无度,暴虐百姓,民心尽失。司马炎建立晋朝后,命大将杜预等领兵伐吴,吴国内外交困,孙皓在晋军兵临城下后降晋,司马炎封其为归命侯。”

乾隆说:“三国归晋,正应了天下大势分久必合之说。”

这一夜,君臣谈得不亦乐乎,而和珅经此长谈又开始平步青云。

从山东回京后,和珅旋即被任命为军机大臣。军机处设于雍正年间,当时朝廷用兵西北,为了提高军队的作战效率而特设这一机构。军机处没有专职官员,由皇帝的亲信大臣临时充任,也被称为军机处行走。

和珅成为军机大臣的消息传开后,朝野震动,其时朝中很多人甚至没有听说过和珅这个人,但大家心里都明白,军机处是皇帝的权力中枢机构,能成为军机大臣的人自然深得皇上信任。于是,朝中大官小吏都来巴结和珅,到驴肉胡同送礼的人排起了长龙。而和珅初入官场平步青云,心中自有几分清高,也有几分廉政之气。对于前来送礼结交的人,他一一好言抚慰,将礼品退回。管家刘全对此颇感诧异,对和珅说:“人家带些礼物前来结交,又何必拒人于千里之外呢?”和珅慨然道:“人不爱财,何必以财结交!”

吴省兰听说和珅荣升军机大臣后,喜出望外,也赶来向和珅道贺。和珅感念他昔日的谆谆教诲,命人设宴款待。席间,和珅不无烦恼地说:“自我任军机大臣后,朝中多有前来送礼行贿者,着实让我应接不暇。”吴省兰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对于前来送礼的人,切莫一棍子打死,应区别对待。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多一个政敌多一堵墙呀!”和珅深以为然,但仍有些疑惑:“老师高明,但我现在初入仕途,尚不知朝中何人为忠、何人为奸,还是小心驶得万年船,稳妥一些吧。”吴省兰点头道:“此言甚是!你现在是皇上身边的红人,日后还请你多多关照。”和珅说:“待我在朝中站稳脚跟,定然报答老师的栽培之恩。”吴省兰得到了和珅的承诺,满意而去。

和珅拒贿之事很快便通过太监传到了宫里,乾隆闻之大喜,觉得自己总算没有看错人,他私下对和珅说:“听说你每每将行贿者的礼物尽数退回,可有此事?”

和珅顿首道:“臣受皇上天恩,夙夜思报。自臣进军机处后,前来送礼的人越来越多,臣不胜其扰。那些送礼的人无非是想走臣的后门,托臣为他们办事,臣若收了他们的礼物,就难免徇私枉法,那样一来就会辜负皇上的厚望。臣唯有廉洁自律、奉公守法,才能心安理得。”

乾隆听了,称赞道:“官场贪腐乃万恶之源。历史上的很多民变,追根溯源都是由于官场腐败。官员腐化堕落,进而官官相护,以致官逼民反。爱卿做得非常好,朕赏你戴一品朝冠,兼任国史馆副总裁,你要再接再厉啊!”

和珅动容道:“皇上厚恩,臣无以为报,只是臣升迁这么快,恐朝中大臣非议。”

乾隆认真地说:“朕就是要让朝中文武百官知道,顺朕者昌,逆朕者亡;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奴役百姓,为非作歹者,朕必杀之,而像爱卿这般官德高尚者,朕从来不吝恩典。”

这以后,身兼户部侍郎、军机大臣、国史馆副总裁的和珅,开始奔走于户部、军机处和国史馆之间,忙于各种事务,得到了空前的历练。当时的首席军机大臣于敏中是状元出身,才华极高,根本不把和珅这个新人放在眼里。和珅每次见到他必嘘寒问暖,但于敏中却佯装看不见,充耳不闻。和珅心里十分恼火,却又无可奈何。 P6wMcDA4koFRO6mRYPS3uEy+G1n+rCZ3OTrNOG7u4U6biSjdYM0RugcLg1KPJrf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