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失双亲少年老成

乾隆十五年(1750年)五月二十八日,和珅在北京西城区驴肉胡同东口(今北京西城区西四北头条胡同东口)出生,此时距清军入主中原已有百余年。和珅的父亲名叫常保,满族人,钮祜禄氏,在当时也算是有头有脸的人物。清军入关时,和珅的五世祖尼牙哈纳因军功被朝廷钦赐三等轻车都尉,这是一个三品爵位,可以世袭罔替。俗话说,虎父无犬子。常保大有先辈之风,他披坚执锐,冲锋陷阵,杀敌无数,被任命为福建副都统,官居二品。

然而,祸福相依,官运亨通的常保家中很快便遭遇了不幸。乾隆十八年(1753年)的一天,常保正在军中教演士卒,北京的快马带来丧报:和珅的母亲在生和珅的弟弟和琳时因难产而死,幸运的是,和琳安然降临人世。常保闻此噩耗,弃戎务于不顾,风驰电掣般赶回北京,他刚进家门,年仅3岁的和珅就扑入他的怀中,父子二人抱头痛哭。

中年丧妻乃人生一大不幸,常保虽然悲痛欲绝,但还是在半年后迎娶了吏部尚书伍弥泰的女儿,这位伍弥氏便是和珅、和琳兄弟的继母。常保因有军务在身,长期在福建戍边,和珅、和琳兄弟便与继母一起生活。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不幸再次降临到和珅身上,他的父亲常保在福建因戎马倥偬、积劳成疾,不幸染病身亡。讣告一到,和珅与继母伍弥氏张皇失措,号啕大哭。紧接着,朝廷的恩旨也来了:“朕得悉福建副都统常保将军以身殉职,不胜哀悼,敦请家中妻儿节哀顺变。为告慰常保将军在天之灵,朕特赐抚恤金5000两白银,已着户部拨给,钦此!”伍弥氏抹了两把眼泪,赶紧接旨谢恩。

伍弥氏的父亲伍弥泰得到消息后,忙前来探访,他对自己的女儿说:“女儿呀,为父对不起你,没想到常保是个短命鬼,如今他撒手西去,留下和珅、和琳两个儿子,而你膝下又无子嗣,这个家不待也罢,以后为父再给你找个好人家改嫁算了。”

伍弥氏闻言正色道:“父亲所言差矣,一日为妻,一世从夫,我生是常保家的人,死是常保家的鬼。我虽然没有生育,但和珅、和琳兄弟二人视我为生母,两个孩子十分可爱,我也将他们兄弟二人视如己出。”伍弥泰见女儿心意已决,也只能由她去了。(一说伍弥氏不能善待和珅兄弟,只顾争夺家产,导致和珅兄弟从小缺爱、生活困窘。)

伍弥泰刚走不久,和珅的舅父明保也来了,他在常保灵前拜祭一番后,与伍弥氏聊了几句便打算告辞。临走时,明保将和琳抱在怀里,和颜悦色地对和珅说:“和珅,你以后要好好照顾弟弟,帮你额娘料理家事,最重要的是要努力学习,将来考取功名,光耀门楣。”和珅点点头说:“舅舅放心,我记下了。”

常保在世时曾给和珅兄弟聘请坐馆先生,和珅4岁起便在家馆中学习四书五经、诸子百家。坐馆先生名叫张宏,三十来岁,是一个秀才,博学广闻,也是和珅的启蒙老师。

当时和珅家中有一管家名叫刘全,比和珅大十来岁。常保死后,刘全继续留下来打理家中事务。伍弥氏对刘全很是看重,觉得他为人敦厚老实,值得信赖。自从常保去世后,和珅也一口一个刘叔叫得刘全心里乐开了花,觉得自己虽为家奴,倒也颇受主家尊重,干活也就更加卖力了。

常保为官清廉,没有留下多少财产,家中唯一值钱的是位于河北保定的一块官封地,有100多亩(一说1500亩)。另外,常保死后,朝廷给了5000两白银的抚恤金——只要和珅一家不挥霍无度,这笔钱倒是可以保证他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衣食无忧。

伍弥氏还算是持家有道,自从丈夫亡故后,为避免坐吃山空,她主动削减了自己的衣装钱,穿着打扮都很朴素;她还精简府中人员,辞退了10余名仆从和杂役。对于和珅、和琳兄弟,她更是言传身教、悉心照料,非常重视他们的教育问题,时常要求家中的坐馆先生要严加管教。

一天,和珅、和琳兄弟觉得烦闷,在征得伍弥氏同意后便外出郊游去了。伍弥氏趁机设宴款待家中的坐馆先生张宏,席间她问道:“张先生,我这两个儿子如何?”张宏说:“回夫人,两位少爷悟性极高,甚是聪颖,有朝一日定可金榜题名,光宗耀祖。”伍弥氏也粗通文墨,便细问道:“何以见得?”张宏说:“大少爷记忆力惊人,经常过目成诵;二少爷也很刻苦用功,不输其兄。”伍弥氏闻言十分高兴,又问:“他们兄弟平日都喜欢哪些科目?”张宏说:“大少爷喜读诗词,二少爷好看兵书,都是手不释卷。”伍弥氏说:“张先生,我这两个儿子能否顺利考入咸安宫官学就全看你的啦。”张宏说:“夫人尽管放心,以二位公子的才华,进入咸安宫官学并非难事。”

果不其然,大约10岁这年,和珅与和琳被选入咸安宫官学(一说常保去世前将其送入),开始接受正式的官学教育。

咸安宫官学最早由雍正皇帝建立,是一所名副其实的贵族学校,为教育内务府三旗子弟及景山官学中的优秀者而开设。原址在寿康宫后长庚门内,乾隆十六年(1751年)改建咸安宫为寿安宫,咸安宫官学移至西华门内旧尚衣监,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复移于器皿库之西,共有房27楹,东向(今建筑无存)。

咸安宫官学的学生由清一色的满族官员后代组成,汉人子弟无论家世多么显赫都无法进入,因此,咸安宫官学中的学生均为旗人。雍、乾两代,这里走出了包括和珅在内的很多达官显要,深受清朝统治者的重视。咸安宫官学的任教老师大部分是翰林,至少也得是进士、举人出身,还有少数名满海内的饱学之士,比如后来成为和珅恩师的吴省兰。

吴省兰,字泉之,举人出身,先考取咸安宫官学教习的职位,后升任国子监助教。吴省兰在担任咸安宫官学教习的时候,与和珅的舅父伍弥乌逊交好,经常一起谈诗作对。后来,经伍弥乌逊介绍,吴省兰成了和珅的老师。

咸安宫官学开设文武两科,武科设有骑马、射箭、摔跤、火器操作等课程;文科则设有四书五经等儒学经典,以及蒙文、藏文;另外,学校还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书法和绘画技能。朝廷每年都要对咸安宫官学的应届毕业生进行考核,对符合稽核要求的翘楚授予相应的官职。

和珅兄弟进入咸安宫官学后,伍弥氏感到自己的生活有了盼头:两个儿子日渐长大,以后出将入相,自己也算对得起亡夫的在天之灵了。和珅、和琳兄弟与伍弥氏关系也很融洽,尤其是和琳,刚出生就失去了生母,是伍弥氏一把屎一把尿地把他拉扯大,可谓母子情深。和珅对自己的生母倒是有些记忆,但见继母如此关爱自己与和琳,他也慢慢将伍弥氏视如生母一般爱戴。

一天,和珅正在家中闲逛,无意中听见管家刘全对伍弥氏说:“夫人,老爷在世时将保定的100多亩官封地交给家奴赵青打理,命我纠察监督。没想到赵青忘恩负义,趁老爷去世中饱私囊,屡次以土地歉收为名克扣地租,今年所收地租有三分之二都进了他的腰包。我还听说他企图勾结当地官府私吞老爷地产,这可如何是好?”伍弥氏闻言大惊,怒道:“赵青这狗奴才,老爷在世时,他像绵羊一样恭顺,如今老爷一走,他便如此欺负我孤儿寡母。待我亲自去河北一趟,了结此事。”

刘全正要回话,一直在门外偷听的和珅推门而入,愤愤地说:“区区鼠辈,何须额娘亲自出马!我和刘叔一同前往,便能摆平此事。”伍弥氏犹豫道:“你只是一个10岁的孩子,恐难成事。”和珅上前凑在伍弥氏耳畔低语数句,伍弥氏不觉笑逐颜开,转身对刘全说:“我儿既肯与我分忧,就让他随你去一趟吧。”

当下,和珅与刘全辞别伍弥氏,两人同乘一马,快马加鞭赶往保定,直奔赵青家。赵青见刘全与和珅前来兴师问罪,不由得一阵慌张,但他转念一想:刘全不足为惧,和珅乳臭未干,能奈我何?于是,他慢慢镇定下来。双方礼毕坐定,和珅开门见山地说:“赵叔,我此行别无他意,只希望你能悬崖勒马,回头是岸,只要你能服从刘叔的安排,你就仍然是这里的庄主。”赵青说:“我这个庄主是老爷在世时封的,与刘全有什么关系。少爷年幼,不谙世事,还是早点回去吧。”刘全闻言勃然大怒,上前揪住赵青的领口骂道:“你这狗奴才,竟敢对少爷如此无礼。”

和珅正要上前劝解,赵青已三拳两脚将刘全打倒在地,并大叫道:“快点滚回京师去。”赵青不容刘全与和珅争辩,怒气冲冲地将他们赶出大门,然后“咣当”一声将大门锁上了。

被轰出来后,刘全对和珅说:“少爷,赵青这厮如此蛮横无理,该怎么办呢?”和珅说:“刘叔不必急躁,我们到保定知府那里告他去。”和珅这边一告,赵青立马收到了消息。是夜,赵青带着100两银子,悄悄来到保定知府穆琏璋家中,见钱眼开的穆琏璋答应帮赵青摆平此事。

次日,穆琏璋升堂审案,和珅、刘全、赵青三人跪在堂下。穆琏璋说:“被告赵青,原告告你贪污主家地租,你可知罪?”赵青说:“知府大人,这完全是诬告,请知府大人为小人主持公道。”

只听惊堂木一响,穆琏璋问和珅道:“和珅,你可有证据?”和珅从容答道:“知府大人,小人乃咸安宫官学的学生,当今天子常御驾临校训导,皇上曾说,‘我大清法度严明,如今天下承平日久,你们都是天子门生,将来出去外面,一定要代朕巡牧各处,不可使不法者逍遥法外。’”

穆琏璋不明就里,心中暗忖:这和珅是京城官学的学生,当今天子好为人师,经常躬临官学训导,今日此案若不秉公办理,他日可能乌纱帽不保。想到这里,他怒斥赵青道:“刁民赵青,贪污主家地租,今又行贿本府,意图不轨,罪加一等。来人啊,先将他押入大牢,再作处理。”和珅忙叩头道:“谢知府大人明断!”赵青害人终害己。

退堂后,刘全恭维和珅道:“少爷英明睿智,真是不简单啊!”和珅说:“刘叔,我思来想去,保定这块地与其交给不可靠的人打理,不如变卖掉,现在家里不太宽裕,正好救急。”刘全劝道:“少爷,这块封地是老爷留下来的遗产,今日草草变卖,恐怕别人会说你是败家子啊!”和珅反驳道:“时也,势也。大丈夫能屈能伸,我与和琳将来当了大官,多置一些地产便是。”于是,和珅与刘全便在河北张榜卖地,保定知府穆琏璋以1000两银子的价格将这块地收入囊中。

家中棘手之事解决完毕,和珅也了了一桩心事。这以后,他在咸安宫官学中发奋攻读,还得了个外号叫“书蠹”,他的老师吴省兰看在眼里,喜在心头。吴省兰酷爱读《三国演义》,人送外号“三国先生”。和珅与吴省兰走得很近,耳濡目染,也对《三国演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师生俩经常在课后品评三国人物。

一天,吴省兰问和珅:“和珅,你都喜欢《三国演义》中的哪些人物呢?”和珅回答说:“我最喜欢孙策、孙权兄弟二人。”吴省兰说:“为什么?”和珅说:“孙策与孙权兄弟二人早年丧父,栖身于袁术帐下,袁术很喜欢孙策,经常对众将感叹道:‘假如我有像孙策一般的儿子,死了也不会有什么遗憾了!’后来,孙策将其父孙坚留下的传国玉玺质押给袁术,换得三千精兵。从此,孙策如蛟龙入海,短短时间内就率兵征服了江东六郡八十一州,雄才大略与其父孙坚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后来,孙策遇刺身亡,将江东基业传给弟弟孙权。孙权执掌江东后,招贤纳士,开疆拓土,通过赤壁之战大败曹操、荆州战役大败刘备,最终鼎定江南而成帝业。”吴省兰问道:“孙策与孙权可谓虎兄豹弟,你与你弟弟和琳敢望其项背乎?”和珅谦虚地说:“我与弟弟和琳能及孙氏兄弟一半足矣。”吴省兰说:“你们兄弟将来如果真能出将入相,千万不要忘了老师今日的谆谆教导。”和珅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我定当谨记先生的教诲。”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转眼间,和珅、和琳兄弟已经在咸安宫官学中学习了三年。这三年间,和珅好文,四书五经皆烂熟于心,诗词书法也颇有造诣;和琳尚武,好骑射,能百步穿杨。每天晚上回家后,和珅总会钻研一番蒙文和藏文,有一次恰好被伍弥氏撞见,伍弥氏颇感诧异,问道:“你学这些民族的语言有用吗?”和珅回答道:“额娘,我将来辅佐皇上治理天下,若能通晓其他民族的语言,定可胜人一筹。”伍弥氏听了,连连点头称是。

不久,和珅有幸与大诗人袁枚相遇,并得到其赋诗颂扬。

话说乾隆年间有两位文学大师,被时人称为“南袁北纪”,其中,“北纪”是指纪晓岚,“南袁”就是袁枚。袁枚与和珅的老师吴省兰有些交情,二人时有走动。和珅久闻袁枚大名,只是一直没有机会拜晤。

有一次,袁枚专程来北京探望吴省兰,见面后,吴省兰调侃他道:“袁兄乃世外高人,日日巡游,真是让人羡慕!”袁枚说:“为兄闲云野鹤惯了,怎比得上你在这官学中做老师来得惬意。”吴省兰叹道:“你有所不知,这咸安宫官学中的学生多为八旗子弟,家中有世袭的爵位可以继承,个个牛气冲天,真心向学者寥寥无几。”袁枚好奇地问道:“我知道你爱才,不知可有得意门生?”吴省兰沉吟片刻,说:“要说门生,真正拿得出手的唯有和珅、和琳兄弟二人。”袁枚说:“可领来与我一看。”

不多时,和珅、和琳便来了,兄弟二人见了袁枚,倒头便拜。和珅激动地说:“学生久慕先生大名,如雷贯耳,今日一睹尊容,足慰生平渴仰之思,不胜荣幸!”袁枚定睛细看,只见和珅面如冠玉,身高八尺,仪表堂堂,英气逼人;再看和琳,外表略逊其兄,长得虎背熊腰,显然是个武将胚子。

袁枚看毕,对和珅兄弟说:“自古成大事者皆有文韬武略,富有机谋,若只知咬文嚼字,只能算是书虫罢了。我今天不考你们诗词文章,但问你们古今兴衰。”和珅、和琳异口同声道:“学生洗耳恭听,老师请讲!”袁枚说:“隋文帝杨坚英明神武,荡平四海,一统华夏,开皇之治,盛世空前。隋炀帝杨广也是雄才大略,却为何十年而亡,天下易主?”和珅从容答道:“学生以为,隋炀帝虽为雄主,更是暴君,他开运河,下江南,不恤民力;又穷兵黩武,征高丽、伐突厥,血肉捐于草野,百姓系于倒悬,故而天下分崩,四海沸腾,隋朝二世而亡。”

“好,说得好,鞭辟入里!”袁枚赞道,转而又问和琳,“和琳,我听说你喜读兵书,我且问你,《三国演义》里的将军,你最喜欢哪个?”和琳说:“我最喜欢姜维,他继承诸葛亮遗志,九伐中原,匡扶汉室,虽功败垂成,但其丹心永铸,堪为我等精忠报国之丰碑。”

袁枚听罢哈哈大笑,转身对吴省兰说:“你这两个学生果然见识非凡,异乎常人。拿笔来,我送他们两句诗。”吴省兰赶紧奉上笔墨纸砚,袁枚随即挥毫泼墨,写下两句:“擎天兼捧日,兄弟各平分。”

从诗中可以看出,袁枚当时已经看出和珅兄弟二人截然不同的性格,并据此预言了兄弟二人不同的前途。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和珅兄弟在咸阳宫官学学到了很多知识,这为他们日后的飞黄腾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很快,大诗人袁枚为和珅、和琳兄弟题诗的佳话便在京城传开了,兄弟二人自此小有名气。 ccuGF67xEzk0TN/2mGE2287mIuD+WtJo7hssGgVRu+2/SVTREnPNcmyo1sAajeK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