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会询问“大脑变空白”型的朋友,他们的亲人中是否有人存在血糖值不稳定的问题。因为遗传因素可能会使人形成“易因压力导致血糖值下降”的体质。
而另一个要素是“婴儿时期母亲喂奶的时机”。
婴儿因为肚子饿而哇哇大哭时,母亲赶忙抱起他来,喂一次奶让他安心。
这一情形反复出现:婴儿肚子饿时便大哭将自己的压力告知母亲,然后喝到奶治愈压力,渐渐形成了固定模式。
如果母亲错过喂奶的时机,孩子长大后就可能变成“因压力导致大脑一片空白”的人。
而如果妈妈也曾有“经常错过喂奶时机”的经历,听到宝宝哭泣时她就会陷入大脑空白的状态,自然也就错过了喂奶的时机,有可能养育出遇到压力时大脑会变空白的孩子。
因此, 不能说“我之所以遇到压力大脑会变空白,完全都是母亲的错”。
这种现象代代传承,孩子哭泣时母亲的大脑就会一片空白,变成破坏型人格,不自觉地折腾孩子,错过喂奶的时机,始终找不到解决办法。
因此,这个问题并不是简单地指责母亲就万事大吉了。
与母亲关系不睦,“只要和妈妈待在一起就烦躁”,“情绪就越来越低落”,那就可以考虑“可能和婴儿时期母亲错过了喂奶的时机有关”。
认识到自己“遇到压力时头脑变空白”是因为儿时母亲经常错过喂奶时机,就能改变体质。
没错,如有疑问,答案是肯定的。
我以前也是这样,因为不知道在与人交往过程中“头脑变空白”的原因,总是责备自己“真是窝囊废”“胆小鬼”之类的。
责备自己和虐待自己其实是一样的,人感受到压力,当然会大量分泌应激激素。
应激情况下,人分泌的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等应激激素会升高,也会引起血糖值升高。
因此, 责备自己、不停分泌应激激素的人其实和泡在了糖水里没什么分别。
责备自己,把自己“泡进糖水”后,更容易出现上文提到的“血糖值不稳定问题”。
而当明白“都是婴儿时期母亲喂奶时间的问题,不是我的错”后,就可以不再去责备自己。
可以与自己和解:“‘头脑变空白’的原因仅仅是母亲没把握好对婴儿时期的我的喂奶时机。”
这样一来,头脑就可以正常运转,慢慢地,自己在遭到言语攻击时也能当场反击了。
此外,原本常有“当时一句话都说不出,事后却将各种不愉快的事情一件件都想了起来”的情形,在明白“啊!因为儿时的喂奶时间问题,现在血糖值又上升了”,了解自己就是这种体质后,也会得到改善。
不再责怪自己“我怎么总是想起讨厌的事情”,有了“事后血糖值上升才会想起讨厌的事情”的自我认知,就能够停止责怪自己。
这样一来,血糖值自然就能稳定,焦躁不安的情绪也就不会再持续下去。
不知道这一反应机制的时候,一旦责备自己“为什么不停地想起讨厌的事”,因为心理压力,血糖值上升,满脑子就都是不愉快的事,根本停不下来。
了解自己的体质后,就无须再责备自己,相应地,血糖值也能稳定下来。
即使当时一句话也说不出,即使事后出现负面情绪,只要了解了自己的体质,就不会再苛责自己!
因此,应激激素不再剧烈波动,血糖值变得稳定,自然就能够慢慢地应对那些突发的情况。
久而久之,居然再没有人说让自己讨厌的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