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从京师回凉州:董卓的三级跳

由凉州到洛阳,是董卓仕途一次重大的转折;由京师再次回到凉州,又是一次重大转折。原因很简单,董卓是土生土长的凉州人,在凉州根基深厚,已经有了很高的知名度,凉州是水,董卓便是鱼,离开了凉州这池水,要想发展自己的军事力量,是十分困难的。之后,董卓离开凉州作战,要么主要任务是防御,没有什么实质的成就;要么非溃即败。但回到凉州讨伐叛乱却屡战屡胜,可以说他的身上已经深深地刻上了“凉州董卓”的烙印,这为凉州集团的创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这次对羌人的战争中,董卓充分展示了自己的军事才能。《后汉书·董卓传》载:“共击汉阳叛羌,破之,(卓)拜郎中,赐缣九千匹。卓曰‘为者则己,有者则士’,乃悉分与吏兵,无所留。”同传李贤注引说:“为功者虽已,共有者乃士”。就是说,董卓认为自己虽然有指挥的功劳,但作战还是要依靠战士,因此,将赏赐的匹缣毫无保留地分给了吏卒。从这条史料中,我们不难看出,董卓不仅“才武”,而且“见识非凡”,已经显示出了大将和军事统帅的气度和才能。他之所以能组建足以和朝廷相抗衡的凉州集团,并控制东汉政权,这是非常重要的原因。

就在西北大捷的同时,东汉帝国的权力中枢又发生了变故。《后汉书·张奂传》记载:“(灵帝)建宁元年(168)……时窦太后临朝,大将军窦武与太傅陈蕃谋诛宦官,事泄,中常侍曹节等于中作乱……(窦)武自杀。”

这是外戚集团与“清流派”豪族联合反抗宦官集团的一次斗争,以失败告终,宦官集团牢牢地控制着东汉政权。而这次事件又直接引发了汉灵帝建宁二年(169)第二次党锢之争。汉灵帝建宁三年(170),素来受到敬仰的“清流派”领袖陈蕃、李膺等被杀,第二次党锢之争以宦官与“浊流派”豪族的胜利告终。

这次事件对东汉帝国后期的政治走向影响巨大。不仅引发了党锢之争,还间接引发了黄巾运动,以及汉灵帝中平六年(189)外戚大将军何进联合以袁绍为核心的豪族集团反对宦官集团的斗争。

如前所述,这次平定西北叛乱,是董卓第一次参加与羌人的大规模作战,不仅积累了实战经验,而且展露了自己的军事才能。从这次大战开始,董卓逐渐代替张奂和段颎,成为东汉帝国抵御边境游牧民族的重要藩将之一,另一位是幽州的公孙瓒,还有丁原和他建立的并州军。但从这次战役结束一直到汉灵帝中平元年(184),董卓的主要任务虽然是对付羌胡,但却不在凉州境内。

《后汉书·董卓传》载:“(卓)稍迁西域戊己校尉,坐事免。后为并州刺史,河东太守。”同传载:“(灵帝)中平元年,(卓)拜东中郎将,持节,代卢植击张角于下曲阳,军败,抵罪。”

我们看到,除了中平元年镇压黄巾起义失败,董卓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并州刺史和河东太守任上度过的,主要任务是对付羌人。《三国志·魏书·董卓传》注引《英雄记》说:“卓数讨羌胡,前后百余战。”前面我们提到,西北羌实力最强,主要活动在关西和凉州一带,凉州以外的诸羌种人数少,以抢粮和打游食为主,实力很弱。这时西北羌主要由段颎抵御。所以董卓所对付的是实力很弱的羌人,打的都是以防御为主的小规模战役。

前后十六年,董卓虽然没有离开过战场,却再次离开了凉州。脱离了发展的土壤,也就失去了发展军事力量的条件,没有一支可靠且实力强悍的精锐部队,是不可能对付力量强大的黄巾军的,也不可能得到朝廷的倚重,也就失去了进一步发展的良机。

但当董卓因为镇压黄巾起义失败抵罪之后,却峰回路转,不但回到了凉州,重新组织军队,而且发展迅速,将这种武装力量发展为规模庞大的“凉州军”,而成为整个东汉帝国举足轻重的人物。 tdrjnhUKtm7EhitzahaXvJDWvTjYj+NPHftjMuWaWHADlbnqEb/75+u7Mn/qHha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