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从凉州到洛阳:董卓的成功转型

汉桓帝末年,朝廷从凉、并二州征选良家子弟充任羽林郎,讨伐羌胡叛乱。《后汉书·董卓传》载:“(卓)以六郡良家子为羽林郎,从中郎将张奂为军司马,共击汉阳叛羌,破之。”“六郡良家子”是什么?因为与董卓的出身和今后的发展关系密切,而且也是两汉一种特殊的选官制度,有必要加以说明。

《汉书·地理志》记载:“天水、陇西山多林木,民以板为室屋。及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皆迫近戎狄,修习战备,高上气力,以射猎为先……汉兴,六郡良家子选给羽林、期门,以材力为官,名将多出焉……故此数郡,民俗质木,不耻寇盗。”这段史料反映了汉帝国两个重要的社会状况。

其一,非常生动地描述了边郡的特点。从两汉的地方行政区划来说,天水、陇西、安定、北地四郡属于凉州,上郡、西河两郡属于并州。六郡虽然分属二州,但以自然条件、民风材力、区域功能、战略意义而论,六郡都属于边郡,是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前沿阵地。而且是护卫京师长安的战略缓冲带,战略功能非常重大。因此,这个区域的居民大多“修习战备,高上气力”,成为政府征兵的重要基地。西汉开始,朝廷就从“六郡良家子”中,选拔“期门”“羽林”,即皇帝的卫士,来充实兵源,拱卫京师。民风彪悍,长于骑射只是选拔的条件之一。

其二,反映了汉代社会分层的特点。西汉晚期和东汉是豪族社会的形成期,而豪族的起源是帝国内的豪强豪族,在西汉是“强宗豪右”,在东汉是“大姓豪族”(世家豪族和地方大姓豪族)。而豪族又是构成帝国各级官僚的主要群体,“良家子”便是豪强豪族的子弟,出身“良家”就成为“出仕”的必要条件,无论是充任“羽林”,还是充任其他官吏。

《汉书·地理志》注引如淳的解释,即“医、商贾、百工不得豫也”,“不得豫”即不能出仕。《史记·李将军列传》索隐记载:“如淳云‘(良家子)非医、商贾、百工也’。”汉代将这三类人家认定为非“良家”,其子弟也不能作为“良家子”。这样,通过官方的设定,基本确立了中古中国(两汉至西晋)社会身份认同的方式,即豪强豪族与非豪族,良家子与非良家子。

这种身份认同方式在中世中国(东晋到隋唐)发生了三次演化:东晋的门阀豪族(以出身门第为标识),南北朝的权阀豪族(以掌握权力为标志),隋唐的望族(以郡望和郡氏族谱为符号)。虽然不同时期族群的边界发生了变化,但认同方式并没有发生质变,出身豪族依然是“出仕”的重要依据,拥有“为官”的优先权。这种认同方式一直持续到中唐,安史之乱和中晚唐的藩镇体系开始瓦解这种方式。

这样,我们就可以梳理出中古至中世中国的社会分层。

很显然,医、商贾、百工属于“庶民”,是不能染指精英阶层所构成的政府的。这样,“良家子”就成为两汉官吏的主要来源。前面提到,董氏是凉州的地方豪族,父亲又担任过县尉,董卓本人也担任过凉州的州郡吏,是标准的“良家子”,当然具备入选“期门”“羽林”的条件。董卓由“边鄙之地”的凉州来到权力中枢的京师洛阳,而以“六郡良家子”充任“羽林郎”,又是成为名将的最好途径。根据钱文子《补汉兵志》考证,西汉时期的赵充国、甘延寿就是从“羽林”起家,成为一代名将。对董卓来说,这是他人生的一次重大转折。从此,董卓开始逐渐参与帝国的重要军事行动,不断晋升,并以此为基础逐渐建立起了一支精锐的凉州军团,又逐渐将这支军队私人化。凭借这支军事力量,董卓逐步控制了凉州地区,建立起“凉州集团”,一跃成为当时实力强大的藩将,成为他控制东汉政权的资本。 MHQwp5FcgTOljoRfKQkKOfyDXlBWUzV8o5j5ad/1DN6R4IdmiZtEoRy0T7LggjY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