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五章
藩将:割据体制的早期形态

关西出将,关东出相:凉州的地缘特点

汉桓帝延熹二年(159),桓帝依靠宦官诛灭外戚大将军梁冀,正式掌握朝政大权。桓帝为了巩固权力,封中常侍单超等为县侯,至此,朝政大权再次由外戚集团转入宦官之手。宦官集团利用桓帝的宠幸,控制朝政,结党营私,卖官鬻爵,使得内政昏暗,朝局动荡。同时,东汉边境狼烟四起,尤其是西北的羌人,趁机纷纷反叛,搅扰边境。桓帝为了应对内忧外患,抵御羌胡,以六郡良家子弟充任羽林郎,跟随中郎将张奂讨伐汉阳的羌人叛乱。董卓便是这些被选拔的良家子弟中的一员,董卓依靠充任羽林郎和讨伐羌人的叛乱走向了历史舞台,拉开了群雄争霸的序幕。

董卓,字仲颖,陇西临洮人。《三国志·魏书·董卓传》注引《英雄记》说:“卓父君雅,由微官为颍川纶氏尉。有三子:长子擢,字孟高,早卒;次即卓;卓弟旻,字叔颖。”董卓的父亲董君雅,担任过颍川郡的低级官吏纶氏县尉,就是掌握缉捕“盗贼”的武官。董君雅是武官,世居凉州,与羌胡杂处,必然长于骑射,董卓从小便在父亲的教授下操练骑射,练就了一身“胡服骑射”的本领,为充任羽林郎和今后的军事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两汉时期的凉州,是一个极其特殊的地方。《后汉书·陈龟传》说:“今西州边鄙,土地瘠埆,鞍马为居,射猎为业,男寡耕稼之利,女乏机杼之饶。守塞候望,悬命锋镝,闻急长驱,去不图反。”西州就是凉州。凉州地处边鄙,土地贫瘠,由于羌人常常骚扰边境,侵袭村落,那里的百姓大多无固定的居住场所。凉州百姓既要镇守要塞,也要保护家园,一旦听闻羌人来袭,便操刀执矛,抵御羌敌,出征时,便不打算能活着回来。因此,凉州人大多孔武有力,壮勇刚猛,从小练习骑射,熟悉兵事。

《后汉书·虞诩传》说:“谚曰‘关西出将,关东出相’。观其习兵壮勇,实过余州。今羌胡所以不敢入据三辅,为心腹之害者。以凉州在后故也。”《汉书·辛庆忌传》说:“秦汉以来,山东出相,山西出将……何则?山西天水、陇西、安定、北地处势迫近羌胡,民俗修习战备,高上勇立鞍马骑射。”秦将白起、王翦,西汉的李广、甘延寿、赵充国、辛庆忌,皆山西人。

这里需要说明,秦、西汉时期称“山东”“山西”;东汉贯指“关东”“关西”,虽然称谓不同,但都以函谷关(崤山)为界。以东的地区,称“山东”“关东”,就是河北、河南、山西、山东、徐州北中部、扬州北部一带;以西的地区,称“山西”“关西”,就是陕西、青海、甘肃一带。东汉时期,西北的羌人常常寇掠边境,但始终不敢长驱直入进犯长安,就因为有凉州作为关中的屏障。

这样看来,在当时与羌胡长期的对峙中,加以“关西出将”的传统,形成了凉州地区特殊的地缘特点。凉州人大多孔武有力,壮勇刚猛,以“鞍马为居,射猎为业”,从小便练习骑射,熟悉兵事。那种在内地“男寡耕稼之利,女乏机杼之饶”的安乐生活,在凉州几乎很难想象。

当然,土地贫瘠的自然条件,是形成凉州特殊地缘特点的根本原因。凉州的地理位置,加上东汉末年的长期战乱,孕育出善于骑射、以鞍马为业的杰出人物。汉末名将张奂、段颎、皇甫规、皇甫嵩都是凉州籍将领,董卓更是其中的佼佼者,这也印证了“关西出将”不是虚言。

在东汉各州中,能与凉州比肩的恐怕只有并州和幽州了。两汉时期的并州、幽州虽然属于关东地区,但在秦汉,与凉州一样,边邻匈奴、西羌、乌桓、鲜卑等游牧民族,是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侵扰的前沿阵地,经常处于备战状态。尤其是并州,是产生“勇武”之士的地方,当时被称为“并凉劲兵”,吕布、张辽、张杨,皆并州人。这也是董卓畏惧丁原,又与吕布结盟的根本原因。而“文武才力足恃”的公孙瓒就诞生于幽州。 RDywyJRtqhDeu2BCNfzk9ZBHVgpUuaO1Nsd4fyfEUKgFOauu/8zehQmM3s8jPjT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