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章
边疆:两汉帝国与长城外王朝的战争

危险的边疆:华夏与游牧

游牧民族与华夏族之间的交往与冲突早在商周时代就开始了。从根本上说反映了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之间的交互。

傅斯年在《夷夏东西说》一文中提到了这一交互的早期形态。他认为华夏和蛮夷在初期的分化是东西分裂,这与从东周开始的南北分裂完全不同。他把黄土高原的居民与大平原的居民分开。黄土高原的居民聚居在河谷中,平原居民则居住在高地上以避洪水。黄土高原易于防守,并且是对外扩张的基地。大平原则很容易被侵入,也不是良好的对外发展的根据地。黄土高原的农业生产力较差,但却是饲养牲畜的好地方。平原的生产力要高很多,但不利于牲畜的饲养,尤其是在黄河下游的沼泽排干之前,是很难饲养牲畜的。黄土高原有向蒙新草原移民的趋势;大平原有向东北地带迁徙的趋势。

平原和高原的居民互相影响。黄土高原的居民有两大群体:一个是集中于汾河河谷并发展到河南的夏;另一个是陕西三大河流,上游都达到甘肃的渭水、泾水和洛河谷底的周。

平原则聚集着两大群体:居住在河南北部及河北的商;散居在山东、河南东部、江苏北部以及东北南部的夷。商族控制着黄河下游平原的北部,夷则从这个平原的南部伸展到淮河流域,并通过短近易行的海程,与东北南部及沿海保持原始的交流。商人和夷人不但土地接壤,并且时代相同。但在黄土地区,夏和周之间有一段时间上的空缺。

根据傅斯年的观点,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这些民族的交替兴起形成了早期华夏文明。夏统治下的第一黄土高原时期,这个时期有夏和夷的战争;商统治下的平原时期,商人利用夷人的人力和经济资源加强了自己的力量;周人统治下的是第二个黄土高原时期。

公元前770—前769年,周人把都城从黄土高原的陕西迁到大平原上,从此,周朝的统治开始衰微。从楚国崛起于南方,尤其是公元前546年弭兵之会后,东周“政霸”体制最终确立,形成了“弱联邦”式的政治治理结构。整个华夏由楚、晋、齐、秦共同治理,中国进入了第一循环期南北对峙的局面,这个转变的中枢是长江流域的楚国,加剧这种对峙的是西部的势力秦国。

综上所述,无论是前期的东西对立,还是从东周开始的南北对峙,以农耕为主的华夏文明在这两次对峙中逐渐形成。秦末,反抗的势力主要集中在淮河及长江流域,利用这些反抗势力,公元前206年西汉建立起来。这个帝国立刻建都于黄土高原,同时又完成了对长江流域的征服,确立了帝国的统一与北方的优势。东汉帝国的建立更加强化了北方的优势。但是这种优势从孙氏称霸江东开始逐渐被打破。

正当农耕文明在蓬勃发展的时候,蒙新草原、海藏高原、东北地带、云贵高原正在崛起新的力量。尤其是蒙新、海藏的少数民族,成为游牧文明的主体,与华夏文明进行着全方位的博弈。

如果说东周时代是农耕和游牧文明交互的形成期,那么两汉至魏晋便是这两大文明的博弈期。从西汉开始,游牧民族深入中国内地,汉族也更远地深入游牧民族的腹地。双方的势力在边疆地带此消彼长,任何一方都很难彻底征服另一方。尤其是这些游牧民族,被驱赶到游牧生活的根本地带,压缩成较小却更有力量的核心团体,占据着最容易抗拒汉族势力的土地,这些都给华夏帝国的统治造成了极大的困扰。

到了东汉末年,整个帝国内忧外患,尤其是西面的游牧民族,成为威胁帝国安全的隐患,尤其是凉州的羌人,幽州和并州边境的乌桓,以及鲜卑贵族。 8nK/Qqnk+RhNqIh+aKvN+wsQ/1P2qCsHu2pmPh6SOT4sMfvCd1QGxbtCFkBJMsO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