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下南洋”的父亲

一八七四年十月二十一日,陈嘉庚出生于福建省泉州府同安县集美村社(现厦门市集美区)的颍川世泽堂。集美村社和厦门岛仅隔十余里。他出生时,父亲还在南洋,而在此后的十六年里,父亲也仅回乡三次。陈嘉庚的父亲陈缨杞,又名陈杞柏,早年离乡去南洋新加坡谋生。

“下南洋”是闽南人非常熟悉的一种谋生方式。宋朝初期,中国就开始施行海禁政策;到了清朝康熙、乾隆年间,海禁更为严厉。一八四二年,中国在鸦片战争中落败,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割地赔款,开放五口通商,厦门为其中的通商港口之一。中国门户大开,鸦片与洋货涌入倾销,在列强的掠夺和腐朽清政府的统治下,中国国库亏空,民生艰难。福建厦门和周边农村地区日益凋敝,百姓不得不冒险出洋谋生。在鸦片战争后的一百年间,有上百万华工下南洋谋生,这些华工大多来源于东南沿海一带的农民和渔民。

集美陈氏家族下南洋的历史,可以上溯到陈嘉庚的曾祖父陈时赐那代人。陈时赐兄弟五人中,就已有人冒险坐上下南洋的海船,成了在新加坡最早扎根的陈氏血脉。陈嘉庚的祖父没有出洋,但到了陈嘉庚的父亲这辈,弟兄三人都相继出洋“打拼”。闽南语中的“打拼”有冒险、拼全力奋斗之意。闽南下南洋的汉子,自登上出洋的大帆船,即开始了一场以生命为赌注的冒险。海上航行一个月,他们随时有葬身大海的危险,即使上了岸,举目无亲、空有一身力气的他们,能否靠谋生活下来,也还是未知数。一代代的闽南汉子,就这样前仆后继,无怨无悔地用生命诠释着在异乡打拼的艰辛与不易。闽南的汉子在外打拼,在家乡的血脉却不能断。十九岁时,陈杞柏遵父命回乡成亲,娶了长辈为他挑选的妻子——集美孙厝社的孙秀妹。孙秀妹在村里的口碑极好,聪慧贤淑、温柔慈悲。陈杞柏新婚半年,便抛下妻子,远赴南洋。他得继续去南洋——成了家,他就得养家,得赚钱寄回家乡,负担秀妹和今后秀妹在家乡为他诞下的血脉的生活。他得更努力打拼,更不能松懈。

孙秀妹柔中带刚,和所有丈夫在南洋“打拼”的女子一样,她顺服命运的安排,生下陪伴自己的至亲骨肉,再用双手和爱将他们抚养长大。

陈嘉庚是孙秀妹的头生子,是最早陪伴在她身边、为她驱散孤寂的孩子。在家里第二个孩子出生前,孙秀妹在陈嘉庚身上倾注了所有的柔情与爱。陈嘉庚亦深爱着母亲。虽然家里有陈杞柏的侨汇支持,但孙秀妹绝非只依赖丈夫而不劳作之人。勤劳的孙秀妹下田劳作时,陈嘉庚便陪伴在旁,帮着打柴,或同去坡上自家的田里种甘薯,或一起到滩涂海蛎堆养海蛎、挖海蛎。很小的时候,他也干不了什么活儿,多半是边玩边干。到了他七八岁时,干这些事就不再是玩耍了。父亲常年不在家,他早早懂得体贴母亲,知道父亲不在时,自己是这个家里唯一的男人,他得努力干活儿,为母亲和这个家流汗出力。

家里后来又添了一个妹妹和一个弟弟。妹妹名唤陈仙女,比陈嘉庚小七岁,陈嘉庚很有大哥的模样,对小妹妹很好。陈嘉庚十五岁时,弟弟陈敬贤出生了。陈嘉庚此时已是半大的小伙子,他非常疼爱这个新出生的婴儿,每天都要抱弟弟几次。

集美颍川世泽堂陈家的三个孩子就这样陪伴在独自辛劳的母亲身旁。虽然父亲陈杞柏不在家乡,但陈嘉庚和母亲、弟弟妹妹在一起,日子依旧过得充满温馨而欢乐。 388LKH4eKI9z71OymeVZ0OSJShGg3vjYtwRu+JCypaIoqgW3cvbPX+vqpq9UIhr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