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路遥的孩童时光很快过去了。七岁那年的冬天,睡眼蒙眬的小路遥一大早就被叫醒,爸爸说要带他去大伯家走亲戚,看奶奶。
路遥小时候一直跟着爷爷奶奶睡觉,和他们的感情很深。在他两三岁时,爷爷去世了。他六岁时,奶奶搬到大伯家住,他已经两年没见过奶奶了,心里想得慌。一听说能马上见到日思夜想的奶奶,小路遥乐开了花。
但其实,爸爸是要把他过继给伯父。贫寒的家境,不仅让路遥一家食不果腹,还让到上学年龄的小路遥没法上学。那时还没有义务教育,看着一同长大的小伙伴们结伴去学校,小路遥曾哭闹过。爸爸妈妈于心不忍,让他上了几天学,后来因为实在供不起,又让他退学了。万般无奈之下,只能把小路遥过继给大伯,大伯没有孩子,小路遥或许能在那里得到上学的机会。
大伯家在郭家沟,离小路遥的家有一百七十多里地,父子俩要一路步行过去,所以一大早就起来了。一开始,小路遥开心地蹦蹦跳跳,满眼都是风光。天上的冻云仿佛在俯瞰着他,给他数着步数;干冷的树木被他一棵棵甩在后面;脚下的土地回应着他踏在地上的每一步,脚底传来的微弱的震颤感好像也在给他鼓劲。
但走着走着,小路遥走不动了,也没有心思看沿路的风景了。
爸爸察觉到小路遥跟不上自己,回过头来看一眼儿子,用眼神给他鼓劲,等着他赶上自己,然后拉着他的小手一起走。
再后来,小路遥喊脚痛。爸爸脱下儿子的鞋,发现他的脚底起了水疱,有的水疱已经破了,开始流血水。原来,妈妈为了儿子远行,特地熬夜赶制了一双新鞋,哪料新鞋更容易磨脚。小路遥只得脱下鞋子,赤脚走在山路上,把鞋别在了爸爸的腰间。
山路崎岖,漫长而遥远,小路遥感到永远也走不完。这时,爸爸就会对失去耐心的儿子说:“路再近,差一步也到不了目的地;路再远,你能一步一步地坚持走下去,最后一定能够到达。”
在小路遥的印象里,爸爸力气大,脾气也大,在家里很难看到爸爸的笑脸,父子俩更是从来没有像这样单独聊过天。
这一天的爸爸,不仅和他说了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最后还把他背到了背上。爸爸担心儿子从自己的背上掉下来,每走一段路就用力向上托一下小路遥。
父子俩的身体和心第一次靠得这样紧。小路遥趴在爸爸的背上,闻到爸爸的体味儿,看到汗水从爸爸的两鬓和脸颊上流下来,听到了爸爸的心跳声和脚步声。
第二天早晨,爸爸在早市花了一毛钱,给小路遥买了一碗油茶,他自己则要了碗热水,泡着自带的硬干粮吃起来。热气腾腾的油茶散发出一阵阵香味儿,小路遥问爸爸:“你怎么不喝油茶?”爸爸回答,他不想喝。年幼的路遥还真的以为爸爸不爱喝油茶,于是一个人美美地喝了一整碗。其实,爸爸口袋里只有一毛钱。后来,爸爸身上带的干粮也都吃光了,父子俩只得靠沿路乞讨继续往大伯家走。
近二百里路,两个人赶了整整两天,一路风餐露宿。他们在路上碰见了拉粪的毛驴车,爸爸对赶车的人说:“娃走累了,让娃在车角上坐坐吧。”拉粪的人问道:“娃不嫌臭?”爸爸反问:“累了,还嫌臭?”就这样,小路遥坐在粪车上赶了二里多路。
这是路遥与爸爸的第一次远行,也是他全新人生的起点。远行过程中的劳累、辛酸、苦楚,还有汗水、血水、委屈,以及亲情、坚忍、理想,对他今后的写作事业影响很大。
长大后的路遥在小说《人生》第十二章里还原了自己幼时的经历——主角拖着拉粪车到城里淘粪,把坐在街上乘凉的市民恶心得不行。作品里是这样写的:“他拉着车子,闻见自己满身的臭气;衣服和头发上都溅满了粪便。脊背上被砍了一粪勺的地方,疼得火烧火燎。”
成名之后,路遥回家看望家人。妈妈围着儿子转,爸爸则站在路畔,没和他打招呼,只远远看着儿子以及一众人从一辆面包车里出来,爬坡,谈笑,进房间。
那时的路遥爸爸还是头裹白羊肚毛巾,长烟袋和烟荷包一边一个,用绳子挂在脖子上。他会顺手将来人给他的香烟夹在耳朵上,始终沉默、敦厚。
儿子要离开时,爸爸依旧站在山坡上,远远看着路遥离开。父子俩没有拥抱,连一声道别都没有,看上去平淡如水,但在静默之下,如黄土地般沉默寡言的父亲,始终是路遥精神力量的源泉。面包车发动时,路遥打开玻璃车窗,向高坡上的父母看了一眼,再关上窗,回过头,眼里饱含着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