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四九年十二月二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两个多月后,在陕西省清涧县石嘴驿镇的王家堡村,一个男孩出生了,他出生时的小名叫“卫”,读小学时的学名叫“王卫国”。我们熟悉的“路遥”,是这个男孩日后成为大作家时用的笔名。
那时的王家堡村,是黄土高原上众多位置偏僻又贫穷的村庄之一。
它离石嘴驿镇七八里远,从石嘴驿镇再走十多里到九里山,再从九里山走七十多里才能到清涧县城。清涧县在陕北榆林地区的东南部,它的南面是延安。从清涧县城到延安还有一百多公里,它和西安之间的路程则有四百多公里。
清涧县历史悠久,地理位置相当重要,《宋史》中称这里“右可固延安之势,左可致河东之粟”。县内梁峁蜿蜒起伏,沟壑纵横,河谷很深,有比较险峻的笔架山、九里山。
关于这个地方,还有一个有意思的传说。
玉皇大帝的女儿带着侍女来到人间最干旱的黄土高原,一直走到了王家堡村。当时,王家堡村有个青年叫金安,他陪伴她们走到九里山,遇到强盗与恶龙。为保护仙女,金安置自己的生死于不顾,让仙女十分感动。于是,两个人相爱并许下海誓山盟。婚后不久,玉帝得知实情,将拒不回去的仙女变成一座土山,这就是“神仙山”。金安看着妻子变成土山,跪在山前痛哭不已,泪如雨下,感动了上苍,下起大雨。雨水变成涓涓河水,绕山流淌,变成了“哭咽河”。
村民为仙女修了一座庙,并编了一首民歌,歌的名字叫《神仙难挡人想人》,至今仍在陕北地区广为流传。
路遥自幼年起,便熟悉王家堡村的地貌和动人的地方传说,这些象征黄土地的符号钻进他的心里,后来出现在了他的众多作品里。比如这个传说就出现在了《平凡的世界》第一部的第七章里。
路遥的祖上世代务农,他是地地道道的农民的儿子,生来便是黄土地的一部分。
王家堡村是路遥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路遥的爷爷叫王再朝,一共生了三个儿子、一个女儿。长子叫王玉德,次子叫王玉宽,三子叫王玉成。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为了响应边区政府的号召,爷爷带着全家人来到延川县郭家沟村落户扎根。
后来,王再朝的长子成了家,次子也娶了媳妇。他让长子留在延川,自己则带着次子王玉宽回到祖居地清涧县王家堡村定居,算是叶落归根。次子王玉宽就是路遥的父亲,路遥的母亲叫马芝兰,她虽然不识字,却是个能说会唱的民间歌手。
路遥的父母一共生育了九个孩子,六男三女。路遥是老大,他的大弟弟在三岁时不幸夭折,大妹妹在二十多岁时也去世了。
路遥小时候照过一张全家福。爸爸妈妈坐在中间,他和弟弟妹妹几个人围着他们站立。爸爸头裹白羊肚毛巾,一张娃娃脸,精神非常饱满,比小自己两岁的妻子显得更年轻。
路遥的爸爸是个小个子,身高只有一米五多一点儿。可是,在这个矮小的身体里,却隐藏着巨大的能量。
路遥家里的孩子多,爷爷奶奶也要靠爸爸妈妈养活,一大家子人总是吃了上顿没下顿,生活非常贫困。
常言说:“家里人多,没有好食。”一家这么多人,没什么可吃的,就是有,又怎么能满足孩子们那贪吃的小嘴呢?
路遥从小胃口就特别好,爸爸妈妈日夜不停地在地里劳作,也填不饱几个孩子的肚子,更不要说吃得好了。实在饿得慌时,小路遥会饥不择食地往嘴里塞任何他能拿到的东西,只要是不苦的,能咀嚼两下的,他都想试试。几枚酸枣、一些草根、一把槐花、几根野葱,都能成为他的充饥物。
家里许多年没添置过一件新衣服,妈妈只能把大人穿破了的衣服改小,再拿给孩子们穿。
生活的重担全部压在了小个子爸爸的身上。路遥幼时跟着爸爸到地里干活,总能看到他热火朝天、挥汗如雨地挥动锄头。有时,爸爸会热得脱掉上衣,露出遒劲的肌肉,让小路遥既佩服又崇拜。在爸爸的熏陶下,路遥很小就开始劳动。七八岁时,他能把砍的柴捆成捆,摞在硷畔 上面,小柴垛子被拾掇得又规整又漂亮。
爸爸精细地耕作自家田地,使得地里没有杂草、碎石,田埂也被收拾得整齐干净。小路遥注意到,爸爸会有意留下一些野花,装点养活一家人的土地。
庄稼的长势很好时,爸爸还会情不自禁地自言自语,又好像是在跟土地说悄悄话。小路遥忍不住问爸爸:“刚才,您在跟谁说话?”
爸爸总是看着他答非所问地说:“儿子,你可不要小看这土地,它是有生命的,懂得人心。你对它好,它就给你多产粮食。地不欺人,你出力,流了汗,到了秋天,就会有粮食。”
幼时的路遥对爸爸说的话似懂非懂,不过爸爸和黄土地的形象在他的心里逐渐重合——爸爸像黄土地一样充满生命力,黄土地像爸爸一样养活一家人。
长大后的路遥开始写作时,爸爸的话像长了腿一样,从他的脑海里跳出来,跳到他的笔下:“不管漂泊到何处,心永远贴着黄土地。”属牛的路遥还鞭策自己,要“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
就这样,路遥像一粒尘土,生于三秦大地,从乡土中获得养分、力量和智慧,并把它们融入自己的文学作品,最终成为一位了不起的作家,为这片土地争了光,加了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