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爱吃红烧肉的总设计师

在我国的航天事业中,孙家栋是一个很重要的人物,他是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的亲历者、组织者,也是决策者之一。他长期从事火箭和卫星的研制工作,是我国“两弹一星”元勋之一。

谁能想到,孙家栋早先的梦想却是当一名修大桥的建筑师!

一九二九年四月,孙家栋出生于辽宁省复县(今瓦房店)的一个教师家庭。一九四八年,十九岁的孙家栋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学习汽车专业。一九五〇年元宵节那天,学校放假,很多同学都回家与家人团聚了。孙家栋原本准备午饭后去姐姐家,但听说学校晚餐有红烧肉,他决定吃了晚饭再走。晚饭时,学校领导突然来到餐厅,通知在场的学生,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紧急招人,有意者可以立刻报名并接受挑选。孙家栋从小就有报国的志向,他毫不犹豫便报了名。当晚,他便登上列车前往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四航空学校。

那时候,空军第四航空学校急需俄语翻译,孙家栋的俄语基础不错,经过各方面考评,孙家栋来到北京,进入空军第四航空学校学习。

一九五一年,孙家栋和另外二十九人被派往苏联茹科夫斯基工程学院,学习飞机发动机专业。

茹科夫斯基工程学院有个传统——谁能在考试中所有科目都获得满分,谁的照片就能挂在学校门口。一年后如果能保持满分,照片位置就往上移。毕业时,如果谁的照片能够出现在“照片塔”的顶端,那么这个人就会获得“斯大林金质奖章”。

这枚让苏联学生梦寐以求的金质奖章,最终被中国学生孙家栋摘取了。

一九五八年,孙家栋回国了,他被分配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导弹总体设计部,院长是钱学森。

从那以后,孙家栋跟着钱学森做了九年多的导弹。一九六七年七月底的一天,吃完午饭,孙家栋趴在桌子上画图设计导弹。由于天气炎热,额头上的汗水不停地往下流,孙家栋担心汗水打湿设计图纸,就在脖子上围了一条毛巾,随时擦汗。这时,咚咚咚,有人在敲门,孙家栋打开门,看见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参谋汪永肃站在门口。汪永肃告诉孙家栋,钱学森已经向聂荣臻元帅推荐,让孙家栋担任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总体设计负责人。随后,孙家栋随汪永肃来到了北京西郊的友谊宾馆。

那一年,孙家栋三十八岁。

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卫星工程启动,中央明确要求“上得去,抓得住,听得见,看得见”。“上得去”就是保证卫星一定能够升上太空;“抓得住”就是地面设备能够控制卫星;“听得见”就是卫星上播放的音乐,地面设备能够接收到,人们能够听见;“看得见”是卫星在太空轨道飞行的时候,地面能够观测到。

航天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每项工程由卫星、火箭、发射场、测控通信、应用等数个系统构成,每个系统都有自己的总设计师或总指挥。孙家栋带领大家制定出“东方红一号”总体技术方案后,便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

孙家栋认为,干航天这一行,关键时刻,要有一种完全忘我的精神。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忘我的精神,他带领航天科技工作者破解了一个又一个科学难题,攻克一项又一项关键技术。团队仅仅用了三年时间,就研制出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

一九七〇年四月二十四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将“东方红一号”卫星送入太空,准确地进入预定轨道。我国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和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五个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成功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多年后,孙家栋回忆起那一天仍然难掩激动之情,“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他最大的感受是扬眉吐气。他回忆说:“中国就是把它搞成了,就是有了!消息公布以后,我们马上就往天安门跑,到了以后进不去了,人山人海,都在庆祝,就是个成就感。激动!我不是搞文学的,形容不出。”

一九九四年,在陈芳允院士提出“双星定位系统”设想的十年后,北斗一号正式立项。那一年,孙家栋六十五岁,别人在这个年龄正是退休安享晚年的时候,孙家栋却义无反顾地带领团队开始了新的征程——建设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这一做,就是二十年。

曾有人问孙家栋:“航天精神里哪一条最重要?”

“热爱。”他不假思索地回答,“如果你不热爱,就谈不上奋斗、奉献、严谨、协作、负责、创新……”他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国家需要,我就去做。” 3K/awt3QAviFO3dT7lyzGA6ZtZyHV63AI2R1GKjvgOrlxg51taX+h/ZT+Fxh4GA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