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把餐费捐给祖国

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拉开了全民族抗战的序幕。轰隆的炮火声激起了中国爱国将士和百姓的愤怒,也激起了马来西亚热血爱国华侨的愤怒。

一九三七年十月,身在南洋的著名侨界领袖陈嘉庚先生发起成立了“马来亚新加坡华侨筹赈祖国伤兵难民大会委员会”,并担任首任主席,筹募了一千万新加坡币,用来支援祖国的抗日战争。

陈嘉庚是福建省厦门人,他的行动团结了在南洋的爱国华侨同胞,大家都开始积极开展抗日救亡运动。

当时,英国殖民当局禁止马来西亚学校给学生们教授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时任光华学校的校长程立军是一位思想进步的爱国华侨,他对殖民当局的做法很是不满。他总是想方设法给学生们讲述中国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光辉灿烂的文明,讲国内的抗日形势和“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把爱国理念灌注到这些漂泊海外的热血游子心中,号召爱国华侨团结起来,奋起救国。

老师讲得热泪盈眶,吴孟超听得义愤填膺、热血沸腾。在老师的感染下,共产党、八路军、延安、毛泽东、朱德……一些以前从未听过的名词和人物,开始频繁闯入吴孟超的脑海里,并在他心里生根发芽。

吴孟超非常痛恨那些欺负中国人的外国人,同时也特别希望自己的祖国能够强大起来。他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抗战信息,时刻为走上救国道路做准备。

一九三九年夏天,吴孟超即将初中毕业。按照当地学校惯例,毕业前夕,校方和家长共同出资安排毕业生聚餐。作为班长的吴孟超负责收餐费事宜,当他把餐费收齐后,听说上一届的同学都把餐费捐给了祖国用来抗战。吴孟超心想,如果这笔钱能用来帮助前线的战士该多好啊!尽管这笔餐费并不多,也是表达了自己和同学们的爱国之心啊。想到这里,他心里为之一颤,自言自语道:“对,把聚餐的钱捐给祖国正在浴血奋战的前方将士比聚餐更有意义,考验我们的时候到了,我们应该把餐费分文不剩地捐出来。”

吴孟超和副班长林文立商量着把这个想法告诉同学们,没想到一呼百应,大家纷纷表示愿意把餐费捐献给祖国。

为了尽量多筹得一些捐款,吴孟超把自己的零用钱全部拿了出来。他还和同学们组织演讲会、报告会、义演队,到华侨聚集地进行宣讲募捐。大家被这些爱国青年的行为深深打动了,纷纷倾囊相助,为抗战献出一份自己的力量。

没多久,吴孟超和同学们便募捐到了很大一笔款。望着这份沉甸甸的爱心捐款,大家心里涌现出一股从未有过的使命感和满足感。

但是南洋距离祖国十万八千里,国内又处在战乱时期,怎样才能把这笔捐款安全送到前线呢?吴孟超和同学们去征求校长的意见。校长提议把这笔捐款交给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由他转交在延安的八路军总部。大家连夜把钱送去后,心里一块石头总算落了地。就这样,这笔饱含着异国他乡爱国青年一片赤心的、以“北婆罗洲萨拉瓦国第二省诗巫光华初级中学三九届全体毕业生”名义捐出的抗日捐款飞向了抗日根据地——延安。

毕业典礼那天,吴孟超和同学发现学校宣传栏前面挤满了人。吴孟超跑过去,可是他个子矮,看不到里面。这时候他听到有围观的同学说:“祖国来电报啦!”

吴孟超好奇地问:“什么电报?”

“捐款的感谢电报。”那位同学回答道。

这句话更加激起了吴孟超的好奇心,他使尽浑身解数终于挤进了最里面。宣传栏上果然贴着一封感谢电报,他跟着大家一起大声朗读电报的内容。

读到最后落款处,吴孟超突然惊叫起来:“毛泽东同志和朱德同志!”

没错,感谢电报的落款处赫然写着毛泽东和朱德的名字,吴孟超激动得紧紧抱住同学!

这封电报他读了一遍又一遍,每一个字都深深地刻在了他的脑海里。这封电报就像一面鲜红的旗帜,引领着吴孟超今后的人生方向。吴孟超年少的心从此被烙上了红色的印记——回祖国去!到延安去!到抗日前线去! PQsQdm1CgH5Jb3Zehg6Ao7ZsP1ylITLBdf6+NNdIQPwSP5bCnXqvz1yxB79x1Zv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