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家人的同心协力,父亲的勤俭持家,老乡的热情支持,使得吴家的米粉生意越来越红火,吴孟超家里渐渐有了一些积蓄。
那时候,来南洋闯荡的人们为了让生活更有奔头,存了钱就会置买一片橡胶园来经营。父亲也学着别人买了一片橡胶园。这块并不大的橡胶园成了吴孟超家里的全部希望。
橡胶园的活儿非常繁忙,家里人手不够,勤劳懂事的小孟超就学着大人的样子干起了活儿。他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了,是一名男子汉了,家里遇到困难时,应该勇敢站出来担当。
经营橡胶园最辛苦的事情就是割橡胶。橡胶要赶在天亮以前割完,不然,太阳出来天热之后流出来的胶液就会凝固,从而影响橡胶的产量和品质。凌晨一两点钟,当别人家的孩子还在香甜的睡梦中时,吴孟超就从床上爬了起来。每天,他背起筐篓,左手提着油灯,右手握住割胶刀往橡胶园里赶。
吴孟超没有像样的衣服和鞋子,就穿一条破旧的短裤,光着脚。橡胶园里一片漆黑,微弱的灯光下看不见藏在茅草里的荆棘。锋利的荆棘扎进他的脚掌里,一阵钻心的疼痛袭来。吴孟超蹲下身,仔细一看,脚掌被扎破了一道长长的口子,鲜血汩汩流淌出来。更恐怖的是,在橡胶园的荒草丛中常常会遇到蜈蚣和蛇。
吴孟超顾不得那么多,干好活儿对他来说才是重中之重。他手握割胶刀,学着父亲的模样在橡胶树上轻轻切出一个斜口,乳白色的胶液慢慢渗出,一点一滴地流到挂在树上的胶碗里。
割胶是一个技术活儿,要想获得高品质的橡胶,千万不能割伤橡胶树里的水线。在吴孟超看来,那条水线就像人体的血管一样,是橡胶树的营养线。如果把水线破坏掉了,这里就会长出一个疙瘩,不仅影响橡胶树的美观,还会影响橡胶的产量。很多割胶工人不注意这个细节,但吴孟超很认真细致。随着割胶时间的不断增长,吴孟超积累了不少经验,也总结出了割胶的技巧:稳、准、快。“稳”就是抓刀要稳,“准”就是接刀要准,“快”就是动作要迅速。这也可以算是吴孟超日后做手术最早期的练习吧。
一棵,两棵,三棵……天亮时,吴孟超已累得满头大汗,气喘吁吁。不知不觉间,他已经割了一百多棵橡胶树。装满割下来的树皮的筐篓压得矮小的吴孟超站都站不稳。
当时,橡胶市场完全被英国殖民者所掌控,即使品质再好的胶,价格也被他们压得很低很低。吴孟超和父亲恨透了他们,但又没有什么办法,只能任凭他们宰割。父亲对吴孟超说:“光靠割橡胶永远也没有前途,只有读好书,学好文化知识才不会被人欺负。”
吴孟超牢牢地记住了父亲的这句话。父亲没有读过多少书,尝尽了没文化的苦,他知道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即使生活再难再苦,也要把吴孟超培养成才。吴孟超八岁那年,攒够了学费的父亲便把他送去当地的光华学校读书。
光华学校是由爱国华侨创办的一所子弟学校,“光华”是“光耀中华”的意思。孙中山先生去南洋时专门为学校亲笔题写了校名,还题写了校训:“求知求义最重实践,做人做事全凭真诚。”这则校训,对吴孟超人生道路的选择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
学校在师资和课程设置上非常“中国化”。校长和老师都是从国内来的,上课用的是中文教材,学校一直给学生灌输爱国主义思想,经常给学生们讲述国内同胞的英勇抗战事迹。吴孟超听了热血沸腾,爱国的种子在他小小的心里生根发芽。
“以后我也要参加抗战。”吴孟超对老师说。小小年纪的吴孟超能说出这句话,让老师大为惊讶,也感到十分欣慰。
光华学校是专门为华侨子女创办的学校,在课程设置上也非常人性化。校长知道每个孩子都有家务要做,便统一安排学生们半工半读,即上午做工,下午读书。
吴孟超每天从橡胶园干完活儿,就急匆匆赶到学校去上课,这样的生活一直持续了九年。九年间,吴孟超的学习成绩丝毫没有受到割胶的影响,相反,艰苦的生活磨炼了他坚强不屈的意志。在异乡生活的不易也让他更加懂得学习的重要性,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
年复一年的割胶生活让吴孟超的双手磨出了厚厚的老茧,但童年割胶的经历对吴孟超来说也是一笔十分珍贵的财富。也许正是割橡胶磨炼出来的握刀本领,为他一生握手术刀做好了最完美的铺垫。
许多年后,吴孟超还随身携带着童年那把堪称“古董”的割胶刀。也许他在用这把割胶刀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不要忘记那些艰苦的岁月,不要忘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