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下南洋的苦孩子

福建省闽清县云龙乡后垅村是一个十分普通的小山村。

一九二二年八月三十一日,一个男孩在这里出生了。此时已是初秋时节,男孩的父亲吴孔钦便给儿子取名叫吴孟秋。吴孟秋长大后,也许觉得自己的名字有点女孩子气,便改名为吴孟超。

后垅村,这个被闽江滋养着的小山村四周群山连绵,田地十分稀少。由于地形地貌复杂,这里一年四季旱涝灾害交替出现,生存环境十分恶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即使再勤快、再节俭,也难以填饱肚子。那时候,吴家和村里大部分人家一样,生活极其困难,吃了上顿没下顿,一家老小个个面黄肌瘦。

由于长期严重营养不良,吴孟超两岁时还不会走路。母亲徐红妹望着小孟超常常抹眼泪。作为一家之主的父亲安慰家里人说:“日子总会好起来的。”

可是,由于连年军阀混战,再加上苛捐杂税和自然灾害,闽清一带的不少农民不得不背井离乡到南洋 谋生。

父亲决定去南洋搏一搏。此时,吴孟超的大弟吴孟冬还不到一岁,看着嗷嗷待哺的两个孩子,母亲同意了父亲的想法。

父亲离开时,母亲和吴孟超恋恋不舍地拉着他。背着简单行囊的父亲抚摸着吴孟超的头说:“等我在南洋站稳脚跟就回来接你们。到那时候,我们一家人就可以在一起生活了。”

父亲大手一挥,咬了咬牙,登上了开往南洋的船。

父亲走后,吴孟超非常思念父亲,他常常站在村头向远处眺望。母亲安慰小孟超,说:“你阿爸用不了多久就会接我们去南洋生活。到了南洋,咱们再也不用过苦日子了。”

于是,小孟超更加盼望早点见到父亲。

父亲到达南洋的第一站是吉隆坡的香蕉种植园。在那儿,他干的是除草、收割等粗重活儿,又苦又累,收入还十分微薄,只能勉强填饱自己的肚子。父亲最初的计划是把妻儿接到身边一起生活。可是,目前看来,这份工作连自己都难以养活,这不是长久之计啊,一定要想想办法。于是,过了不久,父亲又跟随别人到了马来西亚沙捞越的诗巫(今砂拉越州泗务)垦荒种地。

父亲发现来诗巫谋生的福建人越来越多,家乡人来到人生地不熟的南洋,难免会产生思乡之情,难免会想念家乡的食物。米粉是福建人的日常主食,来南洋的老乡肯定很喜欢吃,父亲心想,既然这样,为什么不尝试着做米粉去卖呢?

穷则思变,父亲说干就干。父亲做的米粉物美价廉,赢得了口碑,米粉生意的规模也渐渐扩大起来。

一转眼,父亲去南洋一年多了。父亲去南洋的时候,吴孟超尚处于懵懵懂懂的年纪,现在,五岁的吴孟超懂事了不少。吴孟超常常思念远在他乡的父亲。他想,如果能和父亲团聚该多好呀。

一九二七年的一天,远在南洋的父亲让回闽清探亲的老乡捎来了一封信。母亲和吴孟超握着信激动不已。他们迫不及待地打开信,让村里识字的人读给他们听。父亲说他在南洋的生活有了好转,现在可以去南洋和他一起生活了。吴孟超开心得手舞足蹈,紧紧地抱住母亲说:“可以见到阿爸了!可以见到阿爸了!”

这一年,母亲带着吴孟超和不到一岁的二弟吴孟良搭上了去往马来西亚的船只。

第一次看到大海的吴孟超很兴奋,他感受到了大海的壮阔和美丽。原来世界很大很大,并不是只有自己生活的那个小山村呀。

在大海上漂泊了一个多月后,吴孟超和母亲、二弟三人终于到达了南洋。但在南洋的日子并没有比在家乡时好多少,他们常常用当地人喂猪的香蕉芯子来充饥。虽然生活依旧很苦,但一家人能在一起,让吴孟超备感幸福。

父亲一直对生活充满着美好的期待,他对吴孟超说:“只要努力干,日子总有一天会好起来的。”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为了帮家里减轻负担,五岁的小孟超天不亮就起来帮助父母淘米、舂米,制作米粉,把米粉晾晒到院子里。小孟超白嫩的小手很快便磨出了血泡,但是他一句怨言也没有,一滴眼泪也没流,一直咬着牙坚持干。因为他知道,父母比自己更艰辛不易。 P2V4/KbRZ7qTbkU+ZH/XPn/unBJa1z0Iq6qgrY/0PaMu6lZNUG8fqfyUmaY7cT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