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地球的形成与年龄

到目前为止,在浩瀚的宇宙中,地球是已知唯一有生命存在的星球,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因此,自古以来,我们对地球是如何起源的以及它究竟有多大年纪,一直充满着好奇。布丰自然也不例外,在《自然史》中提出了自己的猜测。这给他招来了不小的麻烦。

地球是怎样形成的?

对于地球的起源,布丰在《自然史》中首次提出了彗星撞击假说。他认为,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颗或多颗彗星与太阳相撞,从太阳上面碰下来的炽热团块,“俘获”了周围的宇宙尘埃,它们聚集起来,分别形成了包括地球在内的太阳系的几大行星。

6000年太短,不够用的

按照《圣经·创世记》的说法,地球的年龄只有6000年左右,世间万物(包括陆地和海洋)都是上帝这个造物主在6000年前用了6天时间,一股脑儿创造出来的。这一说法一直被人们普遍接受,布丰对此却充满了疑惑。他感到,6000年实在是太短了,大自然中发生了那么多的事件,哪一件都需要很多个世纪甚至更长的时间,短短的6000年怎么够用呢?因此,地球不可能如此年轻!于是,他自己设计了一套实验,来估测地球的年龄。

铸造了一些通红的大铁球

按照布丰的地球起源理论,地球形成初期是个炙热通红的球体,要经过很长时间,地球表面才能冷却下来。此外,下过矿井的工人都知道,矿井越深,地下越热,这说明地球的内部现在还处在高温状态呢。因此,布丰想,如果能测出地球最初冷却的速率,至少可以估算出地球的最低年龄。于是,他请制造大炮的兵工厂,给他铸造了一些大小不等的炙热通红的铁球。那时的实验条件很“小儿科”,没法儿准确测量铁球的温度,他在铁球冷却的过程中用手去触摸,记下铁球冷却到不烫手时需要多长时间。然后,他将这一时间代入他的计算公式,得出冷却到目前地表温度需要多久。最后,他估算出地球年龄至少7.5万年;但在未发表的笔记中,他却认为地球年龄至少有300万年。

布丰捅了“马蜂窝”

在1749年出版的《自然史》第一卷中,布丰首次提出了地球的年龄至少有7.5万年。这下子可不得了啦——要知道这个数字可是《圣经》上所说的6000年的12.5倍啊!这可不是闹着玩儿的,简直是捅了“马蜂窝”:布丰不但被巴黎大学神学院斥为“离经叛道”,而且还差一点儿受到了“宗教制裁”。

山顶上怎么会出现海里的螺蚌壳?

古今中外的历史书上都有记载,人们曾在远离海岸的高山顶上,发现了如今只有在海边才会见到的螺蚌壳。比如,中国北宋一个叫沈括的人,曾在《梦溪笔谈》中提到:在太行山的山崖之间发现了螺蚌壳,并据此推断这一地带过去曾是海滨。此外,早在沈括之前,唐朝的书法家颜真卿也在《麻姑仙坛记》中写道:“高石中犹有螺蚌壳,或以为桑田所变。”而比沈括稍晚一些的宋朝理学家朱熹,也曾在书中提到:“常见高山有螺蚌壳,或生石中,此石即旧日之土,螺蚌即水中之物。”显然,贝壳化石与现生的贝壳外表很相似,古人虽然并未认识到这些化石的真实性质,却也猜出了它们的来源以及海陆变迁的历史事实。

达·芬奇的解释

达·芬奇根据自己的观察与推论,对高山上的贝壳化石的成因,做出如下的解释并记录在笔记中:当陆地上的河水流到大海里时,浑浊的河水中携带着大量泥沙,它们在海里沉淀下来并掩埋了贝壳。长此以往,泥沙不断地层层沉淀、堆积并掩埋海里的贝壳;当海平面降低,海水消退,底层的泥沙经过脱水、挤压、固结而变成了岩石,里面的贝壳也跟着变成了化石。随着海底岩层的抬升,这些贝壳也就一起被抬升到高处。在此,达·芬奇最早把贝壳化石的形成与地质变迁联系在一起。

像古希腊学者们的推测一样,达·芬奇解释的这一过程,同样需要漫长的时间。可是,《圣经》上没有给他那么多的时间。正因为如此,他不想自找麻烦,“引火烧身”,因此在他生前并没有发表这些想法,只是记在了笔记本里,深藏不露。

为什么地球年龄大小如此重要?

所有上述事实,都说明了同一个问题:为什么地球年龄的大小如此重要?

为此,布丰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同时付出了不小的代价。在布丰余生写作《自然史》的过程中,他一直念念不忘这个问题,竭力试图复活古希腊先贤们与达·芬奇的想法,这在他后来阐述“地球论”与自然分期时表露无遗。接下来让我们看看布丰是如何对付这一非常棘手的难题的。 1gyS9ZOXue9pXQLpvwKp/IjImXFblsf9f2Idz0Rqx7dJuvwQsVIREBE4dFK7SZl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