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布丰是谁?

布丰
(1707——1788)

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

你们听说过哥白尼、开普勒、伽利略、哈维、牛顿这些外国人的名字吧?这些伟大的科学家和历史名人,都生活在16、17世纪的欧洲。那时候,欧洲资本主义正在兴起,整个社会对科学技术产生了强烈的需求,因此,许多国家在天文、物理、化学、生物、医学等领域,发生了深刻的思想革命。人们逐渐认识到: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我们之所以能脚踏“实地”,是由于万有引力的作用,我们体内的血液是不停循环的等科学事实。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第一次科学革命”。

发源于欧洲的这场科学革命持续到了18、19世纪。由于受到科学革命的冲击与影响,17——18世纪的欧洲又发生了一场哲学与文化的启蒙运动,它倡导科学与理性精神,支持社会、政治及经济改革。启蒙运动的中心在巴黎,最具影响力的人物包括卢梭、孟德斯鸠、伏尔泰以及布丰等。

卢梭与孟德斯鸠都是法国著名哲学家、思想家和政治理论家,伏尔泰是法国大文豪,那么布丰是谁呢?

布丰是法国著名自然科学家、文学家、博物学家。他于1707年9月7日出生在法国南部勃艮第省蒙巴尔镇。他父亲是执业律师,又是第戎议会的议员;他母亲的出身更不一般。布丰是这对夫妻的长子。布丰原名叫乔治·路易·勒克莱尔,后来怎么又成了德·布丰呢?

改名换姓为哪桩?

这还得从勒克莱尔的家世说起。布丰的祖上以务农为生,他的曾祖父跟镇上的剃头匠学会了理发以及推拿手艺,慢慢地攒了一些钱,供布丰的祖父上了医学院,成了乡镇医生。布丰的父亲则上了法学院,成了律师。尽管财富的积累过程很慢,但由于布丰家族有长寿基因,代代都活得挺长(90岁以上),又都能勤俭持家,到了布丰父亲这一辈,倒也成了殷实之家。

不过,布丰家的财富主要还是来自母亲家中。布丰的母亲有个叔叔很富有,却没有孩子,布丰的父母请他做了小布丰的教父。教父夫妇去世后,把财产留给了小布丰。布丰的父亲用这一大笔遗产买下了贵族布丰名下的封地。1732年,布丰承继了这一显赫贵族的姓氏。

富贵子弟不纨绔

布丰的父母十分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布丰很小就跟母亲学习认字,到了上学的年龄,又被送进教会学校读书。他从小就是一名好学生,尤其喜欢数学与自然科学,并显露了不凡的天赋。布丰后来说,他的智力与操守都是从聪颖贤惠的母亲那里继承的。他13岁那年,父亲又在第戎城内买了房,举家搬往城里。布丰进了著名的第戎天主教学堂,伏尔泰也曾是这里的学生。

布丰16岁进入第戎法学院,不到19岁就毕业了。毕业后,他去昂热尔医学院当见习生,继续钻研数学、物理并学习植物学与医学。然而,这么好的学生偶尔也会惹麻烦。他在昂热尔医学院没待多久,就不得不离开——到底出了啥事?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布丰在昂热尔医学院见习时,不知为何跟一位同学发生了争执,据说可能是为了追求同一个女孩。总之,当时两人都年轻气盛,还“约架”决斗了一场。之后,布丰被迫离开昂热尔,悄悄地回到了第戎。谁知他这次蒙羞归来却时来运转。

小贵族巧遇大贵族

此次布丰重回第戎的最大收获,是结识了一位来欧洲大陆旅行,比自己还小4岁的年轻英国公爵——金斯敦,两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金斯敦公爵2岁丧父,9岁丧母,19岁时在祖父去世后便继承了爵位,成为金斯敦公爵二世。

英国贵族有安排子弟到欧洲大陆游历的传统,以使他们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此次陪同金斯敦公爵旅欧的,是他的家庭教师、博物学家希克曼。虽说是老师,但希克曼比金斯敦与布丰其实大不了几岁。不过,希克曼受过医学以及博物学教育,精通绘画等艺术,而且知识广博。布丰除了不太喜欢希克曼抽烟斗之外,跟他也相处甚好。因此,在余下的欧洲旅程中,金斯敦公爵邀请布丰与他们同行。他们去了南特、蒙彼利埃、里昂、日内瓦、米兰、佛罗伦萨、罗马等地。对在小地方长大的布丰来说,这次旅行真是令他大开眼界!他对南特这一商业城市的繁华惊诧不已。他在意大利所见的各种地质现象,竟使他萌生当地质学家的念头。总之,旅行归来的布丰,已经不甘于待在第戎与蒙巴尔这种小城镇了,他要去大地方闯荡一番。

下一站是哪里?

奔向大都会巴黎

布丰旅欧归来之后,开始认真地规划自己的人生。他羡慕南特富商的生活方式,向往罗马众多的歌剧院以及浓郁的艺术氛围,并立志继续自己的科学研究生涯,因此,巴黎自然是他的首选地。1732年7月,不到25岁的布丰移居巴黎,要在那里谋求职业发展。

布丰一再告诫自己:人生要有目标,不能局限自己,要不断进步。当然,他之所以敢于只身闯荡大都会巴黎,是因为有许多得天独厚的优势:除了头顶贵族的名号和雄厚的经济实力之外,布丰自身也不简单。前面谈到他曾受过良好的教育,尤其在数学方面(如微积分与概率论)颇有造诣,并具有丰富的博物学知识。

不过,我想顺便纠正一个在各类百科条目以及某些书中的误传,即“布丰在20岁时就先于牛顿发现了二项式定理”。事实是,牛顿在1664——1665年间提出二项式定理时,布丰还没出生,因此这一说法是不可能成立的!因此,你们从小就要明白“读书不能尽信书”的道理,一定要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入住国王首席药剂师的府邸

像当今的“北漂”一样,初到巴黎的布丰,头等大事,是先找个安身之所。人若是走运的话,那好运气是谁也挡不住的!你们猜怎么着?布丰竟撞大运找到了一处非凡的住所——房东是博尔达克先生,他是当时法国国王的首席药剂师、皇家科学院院士、皇家植物园化学教授。《布丰传》作者罗歇先生写道:“天晓得布丰是怎么搭上博尔达克先生的!”

迈进科学院门槛

当上了博尔达克先生的房客,是布丰迈入法国科学院大门的关键一步。

那时的法国科学院跟现在不同,不光是一个荣誉机构,而且是一个研究机构。它的研究人员分三级——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与带薪研究员,只有带薪研究员是拿工资并享受退休福利的。虽然助理研究员与副研究员不拿工资,但是有许多其他福利与特权,除了职务的名声之外,他们可以自由选择研究课题、获得研究经费以及发表论文,还有获得官方职位的捷径等。因此,法国科学院是当时许多知识青年十分向往的地方。

进入科学院当助理研究员,主要靠推荐,只要科学院的学术大咖们觉得你是可造之材,你就有机会进去,但需要等候空缺位置。博尔达克先生十分赏识布丰,乐意推荐他进入科学院。布丰则提交了一篇比较新颖的、将几何应用于概率论与微积分的论文。

1734年春,不到27周岁的布丰便当上了法国科学院力学部的助理研究员。当时的法国科学院分为六个学部:几何学部、天文学部、力学部、解剖学部、化学部与植物学部。十分有趣的是,布丰是被化学部院士推荐的,提交的是跟几何学相关的论文,却得到了力学部助理研究员的空缺位置。

贵人相助,如虎添翼

哈佛大学等美国常春藤名校中流行一种说法:你懂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认识什么样的人(It doesn’t matter what you know,it only matters who you know)。从结识金斯敦公爵到成为博尔达克先生的房客,布丰处处得到贵人相助,但他的好运还在后面呢!

重返故乡蒙巴尔

就在布丰的朋友们忙着把他拉进科学院之时,他于1733年春从巴黎返回出生地蒙巴尔。此时,对布丰来说,自己能否进入科学院,基本上已无悬念,由于知道有好几位大人物正在幕后极力帮助他,他已稳操胜券。为了尽快地在科学院一显身手,他迫不及待地要回乡操办一件大事。

建立木材实验基地

一般说来,但凡在事业上成功的人,至少都要具备以下三方面的特质:1.心中有清晰的奋斗目标;2.善于捕捉机遇;3.擅长利用人脉。而布丰在这三方面的表现,几乎都是无与伦比的。

首先,虽然此时布丰对进科学院已信心满满,但他知道,他最想进的植物学部当时并没有空缺位置。尽管自己在数学方面有一定造诣,但布丰深知自己真正的兴趣和长处在博物学(尤其是植物学)方面。他的目标是最终进入科学院植物学部。

其次,他获悉监管法国科学院的莫尔帕伯爵是王室事务总管兼海军部长,莫尔帕伯爵两年前(1731年)曾指示科学院去研究如何增强树木木质的韧性与强度,以便为海军部制造军舰提供优质木材。尽管植物学部有一位杜哈梅尔院士正在从事这方面研究,但他苦于没有大片的苗圃栽种树木,实验研究受到了很大限制。布丰即刻捕捉到这一极好的机遇,因为他老家蒙巴尔有很多土地,还有40年前种植的一片树林,那将是绝佳的实验基地。

此外,在故乡,他还有很好的人脉。这一次布丰的“贵人”又会是谁呢?

“讨了便宜还卖乖”

布丰的故乡勃艮第省的省长孔代,是国王的儿子。孔代王子有收集矿物标本的嗜好,因布丰精通博物学,之前曾帮助他收集过不少珍贵的矿物标本。

此次返回故里,布丰把蒙巴尔家中的旧宅子拆除,又把邻近的几栋建筑买下并拆除,然后在旧址上修建了他称之为“城堡”的豪宅。

为了扩大苗圃,种植大批新树,还得占用周围的一些“官地”,为此,他找到老朋友孔代王子。除了搬出为海军部研发项目建立实验基地的理由外,布丰还说这也是为家乡做慈善事业,因为他修建新居与开荒造林,需要雇用200多名劳工,这无疑帮助王子解决了这些人的就业问题。尽管有些人认为布丰这是变相侵占国土,孔代王子却大笔一挥就批准了!

明明是孔代王子贵人出手相助,布丰反倒“讨了便宜还卖乖”,落了个做慈善的美名。

既然布丰已决定去巴黎发展,为什么现在又回到故乡大兴土木修建豪宅呢?

典型的绅士科学家

其实,在蒙巴尔长大的布丰,在巴黎住了半年多后,并不喜欢“帝都”的喧闹、拥挤与污染。他更喜欢在蒙巴尔能亲近大自然,每天能在自己的森林中散步。更重要的是,在蒙巴尔他就是一言九鼎的主人!

现在,他在蒙巴尔修建了宫殿一般的豪宅,并有视野极好的宽敞办公室以及大片的实验基地,自此,他每年都在巴黎与蒙巴尔各住约半年时间。他的很多研究工作与写作是在蒙巴尔完成的。在巴黎期间,更多的则是开会、处理行政事务与社交应酬。

布丰一生集地主乡绅与科学家于一身,在两种角色间游刃有余,是一位典型的绅士科学家。比如,他后来把自己培育的森林卖了一片(曾是孔代王子批给他的一部分“官地”)给省政府,赚了很大一笔钱。他用售卖土地的收益来支持自己的科学研究,又通过科学上的建树,加速职务升迁,提高社会地位与影响,获得丰厚的经济回报。

植物与森林学研究结硕果

为了更好地研究树木的生长,布丰转向植物生理学。为此,他翻译了英国博物学家海尔斯的《植物生理学与空气分析》一书。为了改进木材的强度与韧性,他在实验林中,用不同土质的土壤培植不同品种的树木,并把一些树的树皮扒去,看是否能改善树木的呼吸。他还用数理力学知识,来检验树木不同部位的木材的强度与韧性的差异。据此,他发表了多篇森林学、植物生理学、木材力学方面的研究论文。

这一时期的研究很快给布丰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巨大收获。

“机遇只眷顾有准备的人”

这是布丰之后一位名叫巴斯德的法国科学家所说的一句励志名言。用它来形容布丰一生的成功,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上一节讲到的布丰从事的一系列植物学、木材力学方面的研究,引起了王室事务总管兼海军部长莫尔帕伯爵甚至法国国王的注意。

1739年3月18日,布丰接到通知,将他从力学部调到植物学部。这不仅实现了他由来已久的愿望,而且是他人生中意想不到的转折——不久,一块更大的“馅饼”就会从天而降,落到他的手上!

就在布丰调入植物学部8天之后,该学部一位带薪研究员病故。科学院上报了三位候选人名单,请海军部长挑选并审定其中一人晋升为带薪研究员。三位候选人名单包括副研究员朱西厄以及助理研究员布丰。5月底,国王任命朱西厄为带薪研究员,布丰则补上了朱西厄原来的位置——晋升为副研究员。

更重要的是,不久,布丰受到国王路易十五的召见。国王问他如何改善王宫四周以至巴黎市区的植物景观,他的回答使“龙颜大悦”。国王又问他是否愿意出任王宫园林总管,布丰想了想,竟礼貌地拒绝了。国王不仅没有发火,反而奖赏他2000利佛尔(法国旧币),以补偿布丰此前的科研花费,并鼓励他继续从事这方面的研究。

也许有人会想不通:为什么布丰竟会拒绝国王亲授的王宫园林总管一职呢?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尽管王宫园林总管的头衔听起来很不错,但布丰并不想只当国王手下的一个行政官员。他想继续从事博物学研究,因而也不舍得离开科学院。其实,他深藏心底的奋斗目标是皇家植物园总管的职位。皇家植物园不仅隶属法国科学院,而且皇家植物园总管是路易十五王朝最高的科学职位。当然,他心里也很清楚,从年龄、资历等各方面考虑,他距离实现这一目标都还十分遥远。然而,他觉得,人不可有奢望,但绝不可无志向。他不能为了王宫园林总管这一眼下诱人的官职,而放弃自己的奋斗目标和远大志向。中国有句话叫“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凡事皆要站得高,看得远才行。

觐见国王路易十五之后,布丰发现国王非常重视农业、林业以及植物学研究。他决心不负国王的期许,不久就返回蒙巴尔,继续他的植物学、森林学、木材力学的研究项目。

梦想成真来得快

1739年仲夏,正在故乡蒙巴尔做实验且避暑的布丰,收到了巴黎的来信。他的朋友告诉他:现任皇家植物园总管杜费伊因患天花突然于1739年7月16日病逝。

布丰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给他在科学院上层的支持者写了一封情真意切但又十分得体的自荐信。他在信中首先对杜费伊先生的逝世深表悲痛,紧接着高度赞扬了杜费伊先生执掌皇家植物园期间的巨大贡献。然后,他历数自己作为继任者的各项有利条件:年富力强,科研成果有目共睹,有志于把皇家植物园建成世界博物学研究中心,莫尔帕伯爵乃至国王陛下都了解他的工作……最后表示,在年龄与资历方面,科学院一定有其他同事目前比自己更适合接任这一职位,如果此次未被选中,完全能够理解,并会继续努力工作。

1739年7月25日,莫尔帕伯爵将举荐布丰接任皇家植物园总管的“折子”上呈国王,次日,国王正式任命布丰接任皇家植物园总管,年薪3000利佛尔。此时的布丰还未满32周岁!

为了安抚植物学部的杜哈梅尔院士(一般认为他是理所当然的皇家植物园总管接任者)以及部分“民意”,莫尔帕伯爵同时任命杜哈梅尔院士为海军部总督察官。

情商更比智商高

布丰被破格提拔为皇家植物园总管这件事,再次印证了我们前面谈到的成功人士三要素,即奋斗目标明确,善于捕捉机遇,擅长利用人脉。同时还说明,在职场上,高情商往往比高智商更重要。总之,“男儿当自强”,自己要有真才实学,你才不会与机遇失之交臂。

接下来,我们看看布丰这个总管当得怎么样。

执掌皇家植物园长达49年

直到1788年病逝,布丰在此后近半个世纪的时间,一直执掌皇家植物园。他呕心沥血,勤奋工作,与宫廷保持亲密的关系,确保政府对植物园的大力支持。在植物园内,则知人善任,网罗了众多一流的科研人员,并竭尽全力搜集世界各地的博物学标本与图书资料。他还积极开展科研活动,著书立说,不仅为自己赢得了博物学集大成者的崇高声誉,也把皇家植物园办成了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博物学研究机构。他真可谓是鞠躬尽瘁,不负众望。

1820年前后的巴黎皇家植物园(现称“巴黎植物园”)

“一分辛劳一分才”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曾写过以下诗句:“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这用在布丰身上,也是最合适不过的了。显然,华老前一句诗中的“勤能补拙”是自谦之词,他与布丰当然都不笨,但他们之所以各自做出了巨大的成就,却都与他们的勤奋密不可分。

布丰从不浪费一分一秒的时间,堪称“工作狂”。他五十年如一日,每天工作14小时,直到临终。据布丰晚年回忆,他年轻时“贪睡”,因为晚上工作得很晚,早晨醒不来,于是他想了个办法——请老仆人约瑟夫每天早晨6点钟之前必须叫醒他,哪怕自己发脾气,也要硬把他拖起来。成功后,则每次奖赏约瑟夫1克朗法币。有一天早晨,布丰实在太疲劳,爬不起来,在经过一番拖拉之后,约瑟夫只好把布丰的被子和床单掀到地上,还往他头上浇了冷水。布丰起来后,不但不发火,还乖乖地给了约瑟夫1克朗!

此外,他对约瑟夫的功劳一直念念不忘,评价极高。 U1BiZJq31dvDlziaBqwBhf8xLaiR3iksO2EMbbPL9lJoPmnvlS9gzMznESCNLEV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