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大自然的演变与生物演化的原理

孔夫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意思是:如果光读书而不思考的话,就会稀里糊涂没有收获。世界上最难的事,莫过于思考了,而人类最伟大的发现,往往来自某些杰出人物的奇思怪想。苹果从树上掉下来,原本是再平常不过的现象,一般人见了,不会觉得有什么好奇怪的。可是牛顿却要去胡思乱想:为什么苹果不是往天上掉呢?达尔文时代,人们普遍相信是上帝创造了世间万物,可达尔文偏偏对此有一脑子的疑问,并找出了大量证据,推翻了这一信条。同样,赫胥黎也特别喜欢思考。

赫胥黎的奇思怪想

有一天,赫胥黎独自待在伦敦南郊家中的书房里,往窗外远望,他看到了外面一栋栋漂亮的小洋楼,一座座美丽的花园,一对对悠闲的男女在夕阳下散步、遛狗,远处还有一大片长满野草的荒地……他为眼前的这片美景深深地陶醉了。突然,他好奇地想道:2000多年前,在罗马大将恺撒还没有带领兵马到达这里之前,此地大概还从未被人类开垦,还处在所谓“自然状态”中。那么,这里会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呢?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那时候这里还没有房屋和花园,全是像远处遗留的那片荒地一样,是一片一眼望不到边的“原生态”荒原,上面长满了野草和矮树,它们为了在贫瘠的土地上占据各自的生存空间而相互争斗着。此外,它们还要跟夏季的干旱和冬季的霜雪做斗争,还得抵御一年四季从大西洋和北海不断吹来的狂风。各种鸟兽和昆虫也经常来骚扰和摧残它们。它们每时每刻都在生死的边缘挣扎。

野草虽小,历史却长

尽管如此,像白居易诗中所写的那样,“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些野草和灌木,仰仗着自己强大的生命力,坚韧不拔地活了下来。一年又一年,它们就是这样在不断的生存斗争中顽强地延续着自己的种族。

这种状况在恺撒到来之前的几千年甚至几万年间,也是如此。今天我们所看到的繁生在这里的小黄芩,就是那些远古时代使用石器的原始人类所采摘、踩踏过的小黄芩的后代。如果再往更远古的时代追寻的话,它们的祖先在冰河时期寒冷的条件下,比现在还要茂盛呢。小黄芩只是一种微小的草本植物,它的祖先能够忍受冰期的严寒而存活下来,这说明它比现有的属种生命力更强呢。跟这种低等植物漫长的历史比起来,人类文明史只不过是个小插曲而已。可是,如果赫胥黎进一步告诉你,在所有这一切出现之前,这里曾是一片汪洋大海,你会相信吗?

沧海变成了陆地

当然,赫胥黎这样讲不是没有根据的,他发现:只要用铁锹挖起外面地表上那一层薄薄的草皮,就可以暴露出下面白颜色的石头。这种石头叫白垩,老师在黑板上写字用的粉笔,就是用这种石头做的。这种石头跟附近海岸边悬崖峭壁上的白色石头一模一样,是由无数个螺壳与蚌壳的碎片组成的。如果放在显微镜下,有时候还能看到比较完整的小螺壳呢。

原来这块地方在远古时期曾经是海洋,生活在海洋里的螺蚌外壳堆积起来,跟沉积在海底的其他泥沙胶结在一起,形成了一层一层的白垩。科学家们测定了这些白垩岩层的地质年龄后发现,在白垩形成与草皮出现之前,曾经历过几千万年的时间。在这么长的时间内,由于地壳的变动,先前的大海变成了陆地。

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有句名言:“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它的意思是说,河里的水是不断流动的,你这次踏进的河,水很快就流走了,等你下次再踏进这条河时,流来的却是新的水。所以从严格意义上说,河水川流不息,你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换句话说,世上万物都在不断地变化,变化才是自然界不变的法则。

变化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

你们或许有过这样的经历:一位几年不见的亲戚或朋友来访时见到你,一定会对你以及站在你身旁的爸爸妈妈说:“瞧这孩子转眼间长这么大了,要是在外面碰上,我们保准都认不出了。”如果你是女孩的话,他们肯定会加上一句:“真是女大十八变,越长越好看啦。”其实,这不单纯是句寒暄的话,常常也是实情。爸爸妈妈整天跟你生活在一起,你成长中的缓慢变化,他们并不觉得明显,但这些缓慢微小的变化积累下来,对几年未见的亲友来说,就感到十分明显喽。

前面我们提到的小黄芩也是这样,由于它们的变化也非常缓慢,因此亲眼看着它们“一岁一枯荣”的人们,也看不出它们有什么变化的,只有把它们跟生活在冰河时期的小黄芩祖先类型比较,才能看出明显的变化来。

白垩中的螺蚌壳也变啦

同样,研究白垩中的螺蚌化石的古生物学家也发现:这些生活在海水中的螺蚌,经历了千百万年,也发生过很多缓慢的变化,比较明显地反映在螺蚌壳的形状以及表面花纹的变化上。

看来无论是植物还是动物,即使在没有人类干预的情况下,自身也都会不断地变化着,这就叫生物的演化(又称进化)。

小黄芩胜过了猛犸

我们前面提到的小黄芩,是外表看起来很不起眼的草本植物,它在冰河时期严酷的环境条件下,在激烈的生存斗争中胜利地延续了下来,一直到今天还在茁壮地生长着,而那些跟它同时代的猛犸、披毛犀等庞然大物却早已绝灭了。按照生物演化论的观点,小黄芩能够生存下来,就证明了它是生存斗争中的胜利者。

进化论推翻了神创论

通过赫胥黎的这番思考,我们看清了生物演化原来是一种自然过程,就像从一粒种子发育成为一棵树或从一个鸡蛋孵出一只小鸡那样,完全不需要上帝或其他超自然力量的干涉,从而破除了人们对上帝造人或女娲造人的迷信。

科普大师赫胥黎

赫胥黎真不愧为科普大师,他通过前面所描述的这一番遐思,就把达尔文理论的基本内容解释清楚了。他还曾从一支粉笔说起,向英国的煤矿工人讲清楚白垩是如何形成的,而且介绍了整个英国地质历史,并讲述了英国的煤矿是在什么时候以及什么情况下形成的。

严复在翻译前面这一节内容时,是分成三节来介绍的,并不时插入自己的想法。除了赫胥黎对达尔文理论深入浅出的解读之外,真正使《天演论》在近代中国名声大噪的原因,是严复译文的优美以及他在每一章节译文后面写的按语。例如,他把“生存斗争”翻译成“物竞”,把“自然选择”翻译为“天择”,“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朗朗上口,迅速流传开来。

其实严复最佩服的是斯宾塞

“适者生存”一词来源于英国哲学家斯宾塞的“最适者生存”(survival of the fittest),达尔文从《物种起源》第五版开始,才在华莱士的建议下,开始采用“最适者生存”作为“自然选择”的同义词。达尔文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斯宾塞很快借着这一表述,把达尔文的进化论从生物学推广到社会学领域。斯宾塞因此变成了公认的“社会达尔文主义之父”,从而也成了严复心目中的偶像。

小贴士

斯宾塞(1820——1903),是19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社会学家、作家,他把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运用到人类社会、教育以及阶级斗争中,因此被称为“社会达尔文主义之父”。 /hZmMK9WLjziD5okVf7L97qgwjq2D8e6NiF2KufCgomEskjtFYlsKYSlVuydlJo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