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从西方“盗火”的人

希腊神话中有个普罗米修斯从天上盗取火种带到人间的传说。有了火,人类才告别了茹毛饮血(吃生肉)的原始生活,开始走向文明。因此,鲁迅先生曾把中国最早从西方引进先进思想的人,也比作“盗火者”。在中国近代史上,最有名的“盗火者”,就得数严复了。

严复

时势造英雄

100多年前,是中国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快要灭亡的时候。西方以英国为代表的新兴资本主义国家正变得越来越强大,就连中国的近邻岛国日本,在学习西方之后,也逐渐强大了起来,并在1894——1895年的甲午战争中把中国打得惨败。这使得当时中国越来越多的人觉醒了:中国不能按照老路子走下去了,必须要走一条救国、强国和富国的道路。那么,要实现这个目标,首先就得像日本人那样去了解西方,把西方先进的东西引进来。正是当时这种国情和时势,造就了去西方“盗火”的严复。

那么,让我们来看看:严复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他长着什么样的三头六臂呢?他是怎样把火给“盗”回来的呢?

少年丧父家败落

严复1854年1月8日出生在福建省侯官县南台的苍霞洲。跟达尔文一样,严复的祖父与父亲也都是地方上很有名气的医生。严复小时候家里条件不错,尽管不像达尔文家那么富有,可也不愁吃不愁穿。按照他的家庭情况,本来他是可以一步一步地走读书做官的科举“正路”的,不料在他12岁那年,他父亲突然生病去世,家里的经济支柱倒了,严家也很快就变穷、败落了。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这时(1866年)正好赶上福州船厂附设的船政学堂招生,严复考了个第一名,入学后不但吃住不要钱,学校还发一些零花钱,可以补贴家用。他在船政学堂学习了5年,除了学四书五经之外,还学了英语、数学、天文学、物理学、航海术等课程。严复以最优等的成绩毕业后,接着在军舰上实习和工作了5年。

1877年,清朝选派了第一批去欧洲留学的学生,严复被派往英国的伦敦格林威治海军学院学习。这为严复去西方“盗火”提供了一条捷径。与唐僧西天取经所经历的重重劫难相比,严复是多么幸运啊。此外,这个历史上的偶然事件,对19世纪灾难深重的中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什么这样说呢?

严家败落而中国得福

如果不是严复少年丧父家里变穷的话,他很可能像当时大多数读书人一样,沿着读书做官的科举之路一直走下去,最终也许会在腐败没落的清朝混个一官半职,而近代中国就失去了一位难得的西方文明的“盗火者”以及先进思想的启蒙者。

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写过一首小诗《鱼儿》:“绕岸车鸣水欲干,鱼儿相逐尚相欢。无人挈入沧江去,汝死哪知世界宽。”诗中的这幅画面用来描绘严复时代的大多数读书人的命运是非常形象的:岸边的水车在吱吱地叫个不停,池塘的水快要被抽干了,水中的鱼儿不知灾难就要临头,还在互相追逐玩耍着。鱼儿,鱼儿,如果没有人把你们带到大江大河里去,就这样干死在小池塘里的话,你们怎能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宽广呢?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严复留学期间,正是英国资本主义欣欣向荣的上升期,工业革命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各种便利,包括四通八达的铁路网,让严复看得眼花缭乱。那时,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也已经出版了,他对接触到的各种新思想和新知识都非常感兴趣。与贫穷落后的祖国相比,他十分羡慕全盛时期的英国,也热切希望自己的祖国能变得像英国那样强大。

千里马遇上了伯乐

严复在留学期间,勤奋刻苦,不仅在海军专业学习上取得了良好的成绩,而且努力学习其他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知识。他曾趁其他学员上英国军舰实习的时候,独自跑到城市议会大厅去旁听议员辩论,并去法庭旁听审理案件。

他的这些情况,受到了当时清朝驻英国公使郭嵩焘的关注和赏识。郭嵩焘是清朝维新(改革)派的大官,却经常跟留学生严复讨论国家大事,并让严复陪同自己去法国巴黎考察市政建设,可见他看中了严复是难得的人才。他还向朝廷推荐,特批严复在格林威治海军学院留学延长一年,以便严复学成回国后可以担任教习(新学堂的教师)。

不务正业但副业丰收

因此,严复虽然学的是海军战舰驾驶专业,却成了留英12人中唯一没上战舰受过海军训练的人。这就像鲁迅先生去日本学医,但最后没有成为医生,而成为中国的“民族魂”一样,严复最终没有成为海军舰长,却成为中国近代史上影响很大的人物。那么,严复从英国回来后,究竟做了哪些惊天动地的大事业呢?

没当上大官却成就了大事业

由于严复是留洋的,没有得过举人、进士、状元一类的“功名”,因此回国后并未被朝廷重用。但是,金子放在哪里都会发光。严复的成名不是来自他的功名和官衔,而是来自他所推行的新式教育以及所翻译的西方经典书籍。

新式教育的先驱

严复认为教育是治国之本,因而他积极从事教育事业。他1879年从英国留学回来后,先在福建船政学堂担任教习。1880年,李鸿章在天津创办了北洋水师学堂(海军学校),并推荐严复任总教习(教务长);10年之后,严复升为总会办(校长)。以后又担任过安徽高等师范学堂校长、上海复旦公学校长。1912年,袁世凯任命严复为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总监,严复成了北京大学第一任校长。

翻译西方学术名著

中国在甲午战争中败给了日本,对严复的刺激很大。他觉得中国光有洋枪洋炮远远不够,更需要西方的先进思想。由于绝大多数中国人读不懂洋文,他开始翻译西方学术经典名著。古代读书人追求“立功、立德、立言”,也就是要建立功业、做道德典范、著书立说。严复就是通过他的译作来立言的,而且做得非常成功。

严复为什么选择翻译《天演论》而不是《物种起源》?

看到这里,大家也许会好奇一个问题:既然要介绍达尔文的进化论,严复当年为什么不直接翻译达尔文的原著《物种起源》而选择赫胥黎的《天演论》呢?

首先,读过《物种起源(少儿彩绘版)》的小朋友们应该还记得,那是达尔文为了说服人们接受他的进化论而写的一本“大书”,内容庞杂,例证繁多,并且涉及很多科学领域。如果翻译达尔文的原著,不仅翻译的工作量会很大,而且对当时的中国读者来说,阅读起来恐怕也格外费劲。

其次,在开始翻译《天演论》之前,严复身体状况不好,翻译《物种起源》这种大部头著作,也确实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严复选择了赫胥黎的通俗演讲《进化论与伦理学》来向国人介绍进化论,它不仅篇幅较短,而且容易理解,这实在是很聪明、很高明的做法。

那么这本《天演论》中讲了些什么呢? /hZmMK9WLjziD5okVf7L97qgwjq2D8e6NiF2KufCgomEskjtFYlsKYSlVuydlJo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