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什么叫世家?这就叫世家

不辩解“专心练功”,梅兰芳“初登鹊桥”。

上回书说到,经受了一句“祖师爷没赏你这口饭”沉痛打击的梅兰芳,不但没有一蹶不振,反而咬牙苦练,终于拜在吴菱仙门下,正式开蒙。要说这吴先生,怎么就非得要把这个资质尚处下乘的学生调教出来呢?您这就听我慢慢道来。

兴许是感慨梅兰芳的遭遇吧,吴菱仙对梅兰芳有着一份特殊的关注。本来梅兰芳应该是家传的“门里出身”,偏偏还是走上了更为艰难的投师学艺之路,成了自己的“手把徒弟”,吴菱仙对梅兰芳也是有着一份心疼。这两种传承方式,自古就是民间艺人代代传续的形式。手艺就是饭碗,可不能轻易撒出去,父子相传自然是没有藏着掖着的,不遗余力,教的还都是“门里活儿”。可拜师学艺这条路就难上加难了,教会徒弟饿死了师父,往往师父都得留一手。哪怕是碰上好师父,也得仔细观察徒弟几年品行心性、天资发展。

书归正传。甭管吴菱仙是怎么想的,总归对这小徒弟梅兰芳是尽了十二分的心。从指法手势到抖袖整鬓,少年梅兰芳在师父那里学到了最规矩的基本功,他自己更是定时给自己“加菜”,偷偷地可就安排上了跷功。

跷功是什么?那是旦角的一种高难度表演功法,就是模仿古代妇女裹的小脚,用木棍牢牢绑在演员脚上,配上个三尖粽子似的小彩鞋,表演各式各样的动作,比芭蕾舞还要难上许多。芭蕾舞总还有脚后跟不时落地的时候,跷功可没有,得忍着疼,保持平衡满场飞奔!

梅兰芳就找了个长条板凳偷偷放在后院,还偏找的是那个松了卯榫,用了上百年的老凳子,坐上去都得微微晃荡的那种,您当他这就得了?没有!他还弄了块青砖放在板凳上,给自己绑好了“小脚”,往上面一站,就是两炷香的工夫。脚尖疼,大腿酸,汗珠子落地摔八瓣儿,就为了练这腿上功夫。

师父对梅兰芳看管得严格,关起院门来练家伙,吃饭睡觉准时准点,就练他个耐得住寂寞,但独一样儿不管他,那就是梅兰芳和姑丈练拳脚。

梅兰芳的姑丈秦稚芬,有个拿手的绝活儿,那就是在飞驰的马车上舞刀动叉。梅兰芳常磨着姑丈教他,从太极到棍棒,终于练就了一身的好本领,后来这些本事果不其然全都化用在了舞台上。不妨看看《霸王别姬》里梅兰芳的舞剑表演,太极剑的功夫就是少年时期练成的,这可就不只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了。

学得了这功夫,梅兰芳更知道身手的重要了,何况好旦角都得精通刀马旦 和武旦 。台上打得了鞭,踢得了枪,对得了剑,舞得了棍,打出手 不能怯,才是好角儿。要不怎么说万事开头难呢,经历了这么多的苦练,梅兰芳已然是有了自信,他又拜了武生茹莱卿学武功。

那学得叫一个全面,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鞭锏锤,抓马鞭拂尘,带尖儿的,带刃儿的,藏锋的,露刺儿的,短打 、长靠 、软靴厚底儿 ,把旦行功夫学了个扎扎实实,滴水不漏。

日夜不休,从第一出戏《战蒲关》到《二进宫》《玉堂春》,几十出旦行的当家戏,就烙印在了梅兰芳的脑海和身法里,终于是“蚌病成珠”。吴菱仙对梅兰芳这个学生真是眼里看,心里爱,偏偏面上不露,嘴里不说,这叫“摁住了宝”。

虽然是摁着这“宝”,但有一点吴菱仙始终没忘。梅家家道中落,梅兰芳是要挑起家里大梁的,越早出师越好。这也是他一直压着梅兰芳苦练的原因,一是练功夫,二是磨性子。这都是为梅兰芳出师做准备。

当十岁的梅兰芳被带到前门广和楼后台的时候,他还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真的能上台了吗?回过头来看向师父吴菱仙,师父没说话,只是微微扬了扬下巴。已经扮好了戏的梅兰芳深吸一口气,款款走到了上场门前。爱其徒为其计深远,吴菱仙时时给学生谋划着实践的机会,这一行没有舞台和观众的“打磨”,出不来。所以,才有了梅兰芳这次登台的机会,让他客串昆曲《长生殿·鹊桥密誓》中的织女。那时候学戏,京昆不分家,都是先学昆曲再动皮黄。皮黄是西皮、二黄两种腔调的合称,有时也专指京剧。

这头梅兰芳刚做好表情,整理行头,端起身架,可往台上一看,傻眼了。只见台上搭着他从未见过的砌末 ,是一座插满纸喜鹊的大桥。是呀,牛郎织女是在鹊桥上相见的。梅兰芳才十岁,穿上一身行头后,哪有本事自己登上这大桥啊!他还没回过神儿来,就感觉到胳肢窝底下一股劲儿,双脚就离了地。原来是师父亲自把梅兰芳抱上了鹊桥。师父师父,如师如父,碰到什么坎儿了,只要师父还有把子力气,抱也得给他抱上去。

这是梅兰芳第一次登台,一亮相,一开嗓儿,就赢了个满堂彩!娃娃角儿,看的就是个扮相,听的就是个滋味。毫无疑问,梅兰芳自此就算正式在圈儿里挂了一号。不是梅巧玲的孙子,也不是吴菱仙的徒弟,是鹊桥上的织女——梅兰芳!

自打这回之后,梅兰芳的名声渐渐流传开了,一同崭露头角的还有他的两个同门,朱幼芬和王蕙芳。三人都开始登台之后,大家就不由自主地比对起来。

朱幼芬是高门大嗓儿,王蕙芳也是声音亮堂,偏偏梅兰芳的声音就有点发闷了,不太能要来“好儿”。甚至还有人直接就和梅兰芳提出来了,可梅兰芳只是讷讷地不辩解,依然如故。大家都说这孩子有点傻里傻气的,唯独师父吴菱仙从始至终不做点评。

后来,还是著名琴师陈祥林先生直接给说破了:“诸位可大大看错了,幼芬唱的不及兰芳,兰芳这是在有意练那重要的‘啊’音,这孩子是音法全,补拙呢。幼芬是用字儿凑更高亢的‘咿’音,爱要观众的‘好儿’,实际上是畏难。”您看看,内行看门道,不言不语的梅兰芳终归是练就了圆润高亮的嗓音。

后来,等到吴菱仙点头答应梅兰芳出师时,梅兰芳含着热泪给师父道别,千言万语不知道怎么报答。谁知,吴菱仙却说:“孩子,你不用报答我,我这是在报答你祖父当年对我的恩情。”

原来,吴菱仙年轻时在四喜班搭班,班主就是梅兰芳的爷爷梅巧玲。这位梅公巧玲是出了名的乐善好施,还极其顾全朋友脸面,他的故事可多了去了,这回书咱们单说梅巧玲施恩吴菱仙。

话说早年间,吴菱仙并无太大声名,一家人全靠他的戏份儿 过活。人吃五谷杂粮,哪能没病没灾呢?有一回,他家里出了意外,急需用钱,可他不好意思跟戏班开口挪用,每天愁眉不展。那天散了戏,月色清明,刚要出园子,就听见有人叫他的名字。一回头,正接住班主梅巧玲扔过来的一团纸,都是练家子出身,这一扔一接,自然极了。“菱仙,给你个槟榔吃。”说完梅巧玲就转身消失在了夜色里。等吴菱仙打开纸团,发现那正是一张让他愁白了头的银票。

天下没有无缘无故的偏爱,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什么叫世家?积善方是世家。下回书,您且听我给您讲讲梅兰芳是怎么搭班喜连成的吧,那可是真真正正的“小宗师”。 LXxgd2toGTfLHgcQr+YtzyBEUAD84Ckb3Kc8d7Kl/3QIsPr8TuQ4Uid+Pmds0dy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