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如何听课:认真听课,但解题效率不高怎么办

为什么有的人认真听课,听完却很快忘了

一个人解决问题的本领从哪里来?

第一种:自己悟出来的。只需要让他看见,他就能从中看出问题的本质,这样的人往往被称为天才。他们天然地具备一种本领,能够从自己的经历、经验和思维出发,拆解当下遇到的问题。

第二种:因为机缘巧合,他开窍了,能像天才那样,对当下遇到的问题进行拆解。在这个过程中,他依然会像天才那样,从自己的经历、经验和思维出发。不过,在开窍之前,他需要得到外部的支持。

第三种:因为他人的引导、演示以及强调,他知道了,而后他开始进行自我训练,直至能完全把握。

在这里对“开窍”做一个简要的描述。所谓开窍,是指一个人开始有了方法意识,理解了观察与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一个学生之所以学习非常努力,却还是没有效果,往往说明他不属于天赋异禀的类型,解决问题的本领不能天然地获取,需要得到外界的支持。对他们而言,听课是获得外界支持最好的方式,因此,他的听课效率直接决定了他对知识的把握程度。

从理论上来讲,但凡能够把老师教的知识用上,在平时做题和考试中就能够解决大多数问题。以在学校的考试为例,每次考试结束的时候,老师们都会站在讲台上痛心疾首地跟学生们讲这样一句话:“大家好好看看试卷上的题目,有哪一个是我没有讲过的?!”尤其是学习成绩不上不下的学生,更容易出现类似的情况。他们看着试卷上的题目,重新翻开自己之前的笔记,就会发现,这些都是老师讲过的题目。然而,到了下次考试,他们依旧如故。

很多年前,我刚刚当教师的时候,当时的老领导给我们这些新教师讲过一段话:“老师们,你们在将来开始教学的时候,千万不要忘记这样一个事实:我们的学生在面对我们在课上所讲解的知识以及题目的时候,很难做到举一反三,很多时候他们连‘举一反一’都做不到。今天你在课堂上讲了一个知识点,结合这个知识点举了相关的例题,把这个例题从头到尾详细地做了讲解,一周之后,你一定会发现班级里面只有一半的学生还知道这道题该怎样解;一个月之后,你一定会发现,班级里面只有20%的学生还记得这道题该怎样解。”

当然,这个现象首先要从教师的教学开始解决,一个老师若能看到这个现象,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以及训练手法,就能从很大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但更重要的是,学生应该自己意识到这个问题,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式,更好地避免这种现象。

那么,在老师讲解知识点时,我们应当如何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式呢?

回到前面的场景当中:为什么有20%的学生能明晰老师在之前课堂上讲解的内容?这也就意味着,这部分学生在班级里面成绩应该是很不错的,不属于“中等生”范畴。而那些学习处于中游的学生,老师讲解的相关知识和题目,在一个月之后,往往会统统忘记。

为什么很多孩子学不进去?因为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身就是从课堂而来的,但好不容易在课堂上获得了这些能力,在一个月之后又会还给老师。他们每天都在学习本领,每节课都能学到本领,但他们一边学习,一边遗忘,在开始做试卷的时候,自然无法解决问题。

这些学生是如何听课的呢?他们听课时,最大的特征即是紧紧地跟随。老师走到哪儿,他们会紧紧地跟着老师走到哪儿,生怕跟丢了。很多时候,他们还会遇到听讲与记笔记之间的矛盾——若是紧紧跟随老师的讲解,就没有时间做笔记了;若是想把笔记记全,课又跟不上了。所以,每当有学生或是家长问及我这个问题的时候,我都会给出一个判断:这个学生在班级里面,学习的水平应该处于中间层次。

他们这种听课的状态,又说明了他们非常希望自己能学好,他们面对学习的态度是没有问题的。

学习态度决定听课的结果

很多拼命学习,却又无法取得好成绩的学生总是会有些牢骚:有些同学学习成绩特别好,但他们好像根本没有认真地预习,上课时也没有像自己那样积极地听讲,甚至在听讲的时候还有一些漫不经心,可是为什么他们在考试时那么轻松呢?有时候,在老师提出了一个有难度的问题,其他同学还在结合老师的讲解进行分析的时候,成绩特别好的学生已经给出答案了。

为什么他们看上去并没有那么认真地听老师讲课,却能迅速掌握老师所讲的关键要点,并且快速解答问题呢?

之所以产生这样的差异,是因为那些擅长学习的学生比其他学生更会听课。在这里,我用了一个字:“会”。“会听课”的意思是,不只是用耳朵在听,用笔在记,而是有章法地去听。而很多拼命努力却处于中间水平的孩子,在听课的时候看似认真,却往往是没有章法的。

态度很重要,因为态度不认真,就不会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那么极大可能会沦为“吊车尾”;态度认真,但是没有掌握好的学习方法,大部分都是“中等水平”;态度认真,并且有更好的方法,才能成为学习优异的学生。有态度、有方法、有素养,一定能够从优秀走向卓越。

什么叫学习态度?在这里,我想讲讲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还没有分开,宇宙混沌一片,像个大鸡蛋。有个叫盘古的巨人,在混沌之中睡了一万八千年。

有一天,盘古醒来了,睁眼一看,周围黑乎乎一片,什么也看不见。他一使劲翻身坐了起来,只听咔嚓一声,“大鸡蛋”裂开了一条缝,一丝微光透了进来。巨人见身边有一把斧头,就拿起斧头,对着眼前的黑暗劈过去,只听见一声巨响,“大鸡蛋”碎了。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

——选自人教版部编教材

一开始,盘古处于一片混沌之中,眼前一片漆黑,什么也看不见,分不清上下左右、东西南北,不知道自己在哪里。这个时候,盘古想要让自己从混沌之中走出来需要怎么办?

盘古这个时候需要的不是方法,而是态度。

苏醒之后的盘古有一种源自本能的冲动,非常强烈的冲动,那就是:走出混沌,走向光明。这个时候,盘古开始晃动自己的身体,因为晃动,天地开始有了裂缝。对于盘古来讲,要想走出混沌,走向光明,首先要做的事便是让自己的身体动起来。

所以,当学习一直处于下游的学生向我咨询如何有效学习的时候,我给予他的不是方法,而是态度。我会问他:你要不要解决当下这个问题?你有多么想要解决当下这个问题?我现在给你指明一个方向,你能使出多大的力气去做这件事,你能让自己坚持多长时间去做这件事情?

有了态度,开始用力做事,这件事就有了开始,有了雏形。就好比我们建一栋大楼,态度是地基,是做成事的必要条件。

而当一件事有了雏形的时候,想要把这件事再往前推进一步,需要的就不仅仅是态度了,此时,我们需要结合一些技巧和方法,进行精进。

继续回到盘古开天辟地这个故事。

天和地分开后,盘古怕它们还会合在一起,就头顶天,脚踏地,站在天地当中,随着它们的变化而变化。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盘古的身体也跟着长高。

这样过了一万八千年,天升得高极了,地变得厚极了。盘古这个巍峨的巨人就像一根柱子,撑在天和地之间,不让它们重新合拢。又不知过了多少年,天和地终于成形了,盘古也精疲力竭,累得倒下了。

——选自人教版部编教材

当盘古看见光明之后,他想要创造天地、创造万物。但创造天地和万物不是盘古一厢情愿就能实现的,还须借助具体的方式,所以,盘古想了各种各样的方法,促成了天地万物的生成。在这个阶段,盘古在做事的时候不再只是使蛮力,而是讲方法、讲策略了。

盘古倒下以后,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他发出的声音化作了隆隆的雷声;他的左眼变成了太阳,照耀大地,他的右眼变成了月亮,给夜晚带来光明;他的肌肤变成了辽阔的大地;他的四肢和躯干变成了大地的四极和五方的名山;他的血液变成了奔流不息的江河;他的汗毛变成了茂盛的花草树木;他的汗水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

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选自人教版部编教材

但讲方法、讲策略并不能造就盘古的伟大,之后盘古做了一件更重要的事情,这件事成就了他的伟大——他把自己化成了天地万物。从小我走向大我,从大我走向无我,这便是我在前面所讲的,一个卓越的人所具备的关键素养。

如何让自己听课效率更高

在这些年的教育研究过程中,我不断地跟那些学习成绩处于中间水平的孩子传达一个理念:学习是需要效率的,尤其是在你希望自己成为学霸的时候。

有效的听课,不是努力地跟着老师的讲解往前走。如果你在听课的过程中完全不加入自己的思考,虽然也会获得一定的知识,但这只是形式上的获得,不能进入头脑中,自然无法形成自己的解题思路。

学习的目的,是通过对有限知识的学习扩充自己的知识储备,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上课听讲即是借助老师对问题的观察、分析、判断以及解决问题的过程,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如果你把听讲理解为单纯地学会了一个知识点,或者学会解一道题,那这就属于“无效听课”。

一个人在做一件事时的态度、方法、专注点以及思维方式,决定了他会取得怎样的结果。关注什么,思维重心就在哪里,随之而来的结果也会发生变化。如果你调整关注点,转换视角,带着问题,以“审视”的方式去听课,那么你听课的效率自然会大幅度提高。

当你开始关注自己的认知模式、思维方式后,你就不会纠结老师在黑板上所书写的那些步骤和知识点有没有记录在笔记本上了。这个时候,你更多的注意力会放在以下问题上:

1.老师是从这个问题的哪个点开始阐述这个问题的?他借助了怎样的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为什么要用这个示例,好处在哪里?这属于思想范畴。

2.老师是以怎样的形式以及逻辑进行这个问题的呈现的,这个问题解决的阶段性目标以及总目标是如何进行设定的?这属于方法范畴。

3.在实际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老师都使用了哪些知识?这些知识分别是解题的哪个阶段需要的?在使用的时候都有怎样的注意事项?这属于工具范畴。

从以上三个维度,对老师所讲解的内容进行解构,可以促使自己在上课的过程中始终处于深度思考的状态。对刚刚提出的问题,首先试着给出自己的答案;对于不能给出答案的,在老师进行讲解的时候要多加注意。

现在,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那些学习成绩好的同学会看起来漫不经心了。他不是真的漫不经心,而是老师对于知识的讲解都在他的预判当中,他在拿着自己的分析与老师的讲解进行比对。当自己的分析与老师的讲解有差别时,他会抬起头认真地听老师讲解,也会低头写东西——他写的并非老师在黑板上的板书,而是将一些关键词、关键思路记录下来。

这个时候,又给了我们一个启示:上课的过程中,不仅要学会从思想性、方法性以及工具性三个维度对老师的讲解进行分析和拆解,还应该及时纠正自己的认知:

哪些是老师讲到而你之前没有考虑到的?

老师说的哪些关键信息、关键词,让你在解题时恍然大悟?

我们要把这些关键信息和词语记录下来。

记录很重要,但最重要的,是通过这些记录不断审视自己,优化自己的解题思路。因为你记录下来的东西,会趁你不注意的时候从你的记忆中悄然离去,我们需要在课后专门找时间好好思考。让新的思路彻底成为我们的认知方式,将它用在解题的过程中。

思维过程放大化

接下来我们所需要做的事情,我称之为 思维过程放大化。

思维过程放大化的过程是这样的:

第一步:你在哪个知识点上发生了认知上的变化?

第二步:关于这个知识点,你原先的理解是什么?

第三步:关于这个知识点,正确的理解是什么?

第四步:老师给了你怎样的指导,让你的理解发生了变化?

第五步:怎样确保以后遇到相关的知识点和题目时有正确的想法和思路?

第六步:把你的想法进行实践,变成方法。

第七步:把这个方法用在实际的解题过程中,测试这个方法是否合理,并再次优化。

我们需要始终记得:上课听讲,首先要解决的是升级自己的认知,带着问题去听讲,其次才是学习老师所讲的知识和解题思路,最后才是记录在笔记本上的那些重点和难点。 ruFq7Lz8+UveS535fNtJfyNcqsUsklLjxlYCpwFVekQwofkn1AK+djnWIxyLy9o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