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事一线教学研究17年了,这期间我接触了数万个家庭。和大量的家长沟通之后,我发现家长们对于孩子的学习成绩实在是太过焦虑了。
最焦虑的往往是那些在学习上表现不算很差,但尚未真正“开窍”的家长——他们的孩子大都对学习的热情度一般,但也还算勤勉;家长迫切地期待孩子再努力一把,争取成为更优秀、更耀眼的学生,同时,又担心孩子稍微一懈怠,学习就跟不上了。在期待与担忧之间,我感受到了家长们的无所适从和无能为力。
面对那些对学习还没有开窍、成绩一般的孩子,家长应该怎么办呢?我们应该如何更好地陪伴孩子,才能让孩子积极地面对自己的学习生涯呢?我创作这本书,就是为了和大家讨论这个问题,也想把我在教学、教育研究中的一些经验分享给大家。
想要更好地陪伴这些孩子,我们先要真正地理解这些孩子。
学习的过程就像一场马拉松比赛,开始的时候,往往所有人都拥挤在一起。比赛进行到大致三分之一的时候,群体开始形成,或前或后的人开始变得很少,中间的人非常多。比赛进行到大致三分之二的时候,群体开始固化,即便有变化,也只是群体内的变化。
一名马拉松比赛选手跑到中间部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有的是体力所限,有的是前期体力耗损,有的是在为下一步的冲刺积蓄力量,有的是自己认为差不多就可以了。
而一个学生之所以学习成绩处于中等,原因也是类似的:有的是学习能力的限制;有的是学习热情在前期被过度消耗了;有的是完全不关注自己的学习状态,只埋头按照自己的节奏学习;有的是因为对学习的信仰缺失了,而不愿再在这件事上有太多付出。
小学三、四年级,以及之前的时间里,学生与学生在知识掌握及问题解决上的差距往往并不明显。大多数父母对孩子的学习也都是充满信心的,对孩子的未来也都是憧憬的,相信自己的孩子完全可以在未来创造出辉煌的成就或过上比自己更好的日子。
在10岁之后,孩子们往往会在学习上表现出不同的状态。
有很少一部分学生开始变得对学习失去了兴趣,这并不能说明他学习能力出了问题,可能只是没有将自己的心思放在学习这件事上。若是能够多花一些时间跟心思,往往都还能追赶上。不过,还是有个别学生的成绩毫无起色,这确实跟学习能力有关,但也跟他的思维能力、对知识的敏感度,以及他对外部事物的感知能力有关。
据我观察,这个时期的大多数学生表现都不错,甚至可以说是优秀。一个班级里面,按照学习的情况主要分为两个群体:学得很好的和学得还不错的。两个群体在学习成绩上有差别,但很细微。
不过,我们从这种细微的差距上,还是能够看出一些端倪。父母可能无法清晰地描述出来,但还是能感觉到这背后的关键因素。这些差距在当下看似对学习成绩影响不大,但过往的人生经验会让每个父母清晰地感知到,它们将会影响孩子未来的人生走向。
从此时开始,父母往往会在心里默默地调整对孩子的定位。但同时,父母又抱有极大的期待——也许我们能帮孩子改变他现在的状况,毕竟孩子的学习之路也才刚刚开始。
从初中开始,有一些学生明显地“开窍”了,学习起来好像很轻松;而另外一些学生,则仿佛很吃力,他们也认真听讲,认真做题,但始终力不从心。最先感受到压力的并不是那些平时不太学习的孩子,而是学习处于中游的孩子。他们好像总是早出晚归,好像没有节假日,好像从来没有停下来过,可学习还是无法突破。他们也想着要进步,但又发现单纯的努力似乎并不能有显著的效果。
面对压力,有的孩子退缩,有的孩子徘徊,有的孩子奋进,但他们在面对父母的时候,很少表露自己的情绪。不是不想从父母或老师那里寻求支持,只是因为处于青春期的他们往往不大愿意承认自己的困难。
细心的父母还是能察觉到孩子的变化,但是大多数人还是很难与孩子共情。这个时候,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往往是不通畅的。父母认为,孩子关于未来的想法与自己相左,是因为孩子不愿意变得更好;孩子认为,父母对于他未来的期望并不符合自己当下的实际情况,只是一味地给他提要求,却不能帮助他解决问题。
事实上,父母和孩子对于未来的想法往往是一致的,父母对于孩子的要求,也是人性化的。
从父母的角度来看,孩子消极的学习态度,让我们对孩子的支持无从着力。我们的付出,似乎并没有让孩子知识掌握的情况变得更好。父母迫切地想要帮助孩子,却又找不到更好的办法。在这种情况下,父母会开始怀疑自己,认为自己之前对孩子的规划并不正确;也会开始怀疑孩子,认为孩子不具备优秀的能力。
在初中阶段,有些孩子会通过刻意努力换来些许的成长,勉强能跟得上学习进度。但之后的高中阶段,尤其是从高一上学期的第二个月开始,他们想要通过努力让学业有所突破,变得越来越难。上课听讲的时候,他们还是能听懂的;但在课下做题的时候,发现那堂课似乎从来没有听过,要么不知从何下笔,要么会花费很长时间来解题,感觉自己的思路越来越跟不上。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学生在学习上变得越来越难。他们心中仍有目标,也愿意去努力,但又感觉即便努力了也于事无补。
纠结、无奈,成了这些学生的常态。
十几年的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告诉我,那些在学习上表现不突出的孩子,并非不具备把学习这件事做好的能力,他们完全可以通过父母的引导与训练,成长为学习优秀的孩子。只是大多数父母并不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并不明晓以怎样的方式对孩子进行引导与训练,只能完全依靠学校,或将希望寄托于孩子自身的机遇。
在这本书当中,我会结合这些年对孩子们在学习这件事情上的观察与思考,从他们所身处的现实环境出发,探讨这些孩子成绩无法突破的原因,也会带你去了解这些孩子学习的全过程,让父母能够看见孩子学习的状态是怎样的。
为什么有的孩子,学习非常努力,但仍然无法取得进步呢?
为什么有的孩子,表面上在学习,事实上对学习的热情度一般呢?
为什么父母不能执着于表面的分数呢?
孩子的学习表现,和他的心理发展有什么关系?
家长应该如何引导孩子爱上学习,享受学习的过程?
以上这些问题,我们都会逐步去探讨。
我常跟来找我咨询的家长说:“人对了,理念对了,认知对了,孩子的学习才会好。”
我始终认为,孩子想要获得真正的成长,往往需要被看见。只有被看见,被理解,他们才能看见自己,理解自己,在学习上,也才能提起热情,抓得住,把得牢。
作为父母,我们更应该抛开对于成绩、分数的执念,更好地陪伴孩子。只有理解孩子,才能让孩子积极地面对自己的学业生涯,享受学习的过程。我们不应该再因为孩子“成绩不好”而焦虑,而是应该找到学习跟不上的心理层面和思维层面的原因,让孩子全面地理解学习的本质。
在这本书当中,我也会从四个维度,由表及里地给予孩子在学习成长上的建议与指导。希望我的思考与分享,能帮到所有希望在学业上有所突破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