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天生智商比较高,从小就一直拔尖,小学时总是班干部,考试总是第一,中学是班上唯一的少先队大队委员,要不是“文化大革命”打破了这个拔尖的模式,恐怕还要一直拔尖下去,直到终老。在“文化大革命”改变了我的生活轨迹之后,有了许多无尖可拔的经历和职业,比如,在美国读书,大家只是修学分、写论文而已,无人可比;再如,回国工作,只是各自搞研究、写专著而已,并不竞赛。步入晚年,回顾一生,觉得总想拔尖其实是幼稚病。
竞争选拔制度是中国自古以来的制度,被世界高度评价,因为它可以保证不因出身背景只按智力水平遴选人才,尽管考八股有很多弊病,但是也比只靠世袭和关系选拔人才要强。现代的考试制度也属这一性质,是一种公平选拔人才的制度,有人甚至认为高考制度是当今中国唯一真正公平的竞争制度,其他竞争都因为受既存政治资本、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的影响而并不真正公平。在这种竞争选拔制度下,每个人从小就形成了追求拔尖的心理,其中确能拔尖的人也不免有点儿自鸣得意,这是很自然的。
但是,一味追求拔尖是幼稚病。它是虚荣心的表现。人的才能是各种各样的,拔尖除了智商较高、做事效率较高之外,并不能说明什么。比如不少智商高的人,情商很低,他们在现实生活中连异性朋友都找不到,就像《生活大爆炸》里的那几个草根,智商不低,但是在交友方面却一败涂地,生活并不快乐。
此外,在追求拔尖的过程中,人会较少有创造性。因为所谓拔尖,就是在既有的规则和轨道上的赢家,世界上真正伟大的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都不一定是在既有规则竞争中的优胜者,成功的企业家和政治家就更不一定。因为凡是要做出真正伟大的事业,必须有原创性,要比所有的过去的成功者都高明。要敢于藐视既有的规则,有更新颖的思路。一味追求在既有轨道上往前跑,就不会有另辟蹊径的念头,就只能得到世俗的成功,也就是比一般人做得好些而已,不会成就真正伟大的、独特的、原创的事业和作品。
最后,在追求拔尖的过程中,人会过于入世,过多把心思放在俗世的目标上,比较少关注精神的修养。归根结底,尘世的一切努力只是过程,不是目的,目的应当在灵魂和精神的层面。如果把世俗的成功当成了目的,人生就会变得异常狭隘,所有的喜怒哀乐也会变得异常局促,精神生活会变得干瘪枯燥,人也会显得缺少灵性,甚至丢掉灵魂(如果此人曾经有过灵魂的话)。
总之,真正成功的人生是灵魂澄澈、精神丰满的人生,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人士完全有可能是行尸走肉,他们徒有睥睨众人的外表,却没有丰满、宁静的内心,没有生存的愉悦和幸福,因此也就算不上拥有一个真正成功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