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四、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是关系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产业,具有技术更新快、产品附加值高、应用领域广、渗透能力强、资源消耗低、人力资源利用充分等突出特点,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按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1),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属于I门类,涵盖63(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服务)、64(互联网和相关服务)和65(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三个行业大类。

1.产业规模持续扩大,继续领跑全国

2020年江苏省软件与信息服务业主营业务收入累计达10814.6亿元,与2019年相比,增速达10.6%,是2011年的3.5倍,是2015年的1.5倍,业务总量不断实现新突破。2020年江苏省软件与信息服务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国比重达13.25%,经济效应良好。产业处于稳定发展状态,企业数与就业人数也持续增加。江苏省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已经步入良性循环,逐步渗透到社会生活和生产各个领域中,并发挥出产业关联的经济效应,成为促进江苏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

表14 2012—2020全国及江苏软件与信息服务业主营业务收入与增速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工业与信息化部、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2020年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统计公报》

表14是2012—2020年全国和江苏省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速和占比的情况。2012—2020全国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主营业务收入一直呈现稳步上升趋势,由2012年的24793亿元上升至2020年的81616亿元。但由于主营业务收入的不断扩大,全国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速水平在2012—2016年期间处于下降趋势,由2012年31.53%的增速下降为2016年12.56%的增速,在2016年之后处于上升趋势,上升为2020年13.3%的增速。从图5可以看到,2011—2020年江苏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主营业务收入也一直呈现上升趋势,与全国保持一致。增速水平整体上看呈现下降趋势,但期间有所反弹,2013—2014年和2015—2016年都有轻微回升。江苏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国规模在2011—2020年间整体波动较小,处于基本稳定的状态,最高时占全国比重达17.39%,最低时也保持在13.25%。这反映出江苏省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已经步入良性循环,对社会生活和生产的各个领域的渗透和关联带动作用十分稳定。

图5 2011—2020年全国信息与软件服务业发展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工业与信息化部

江苏软件与信息产业规模已经连续多年位于全国前列,总体业务收入甚至多次位居全国第一,持续保持稳定发展的良好态势。从全国数据分地区来看,东、西部地区软件业增长较快。2020年,东部地区完成软件业务收入65561亿元,同比增长14.2%,占全国软件业的比重为80.0%。中部和西部地区完成软件业务收入分别为3726亿元和9999亿元,同比增长3.9%和14.6%;占全国软件业的比重为5.0%和12.0%。东北地区完成软件业务收入2330亿元,同比增长1.9%,占全国软件业的比重为3.0%。

图6 2011—2020年江苏省信息与软件服务业发展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工业与信息化部

主要软件大省保持稳中向好态势,部分中西部省市快速增长。软件业务收入居前5名的北京、广东、江苏、浙江、上海共完成收入53516亿元,占全国软件业比重的65.6%,占比较上年提高2.0个百分点。软件业务收入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省市有15个,其中,增速高于20%的省份集中在中西部地区,包括青海、海南、贵州、宁夏、广西等省份。

重点城市软件业集聚发展态势更加明显。2020年,全国4个直辖市和15个副省级中心城市实现软件业务收入59636亿元,同比增长16.4%,占全国软件业的比重为85.9%,占比较上年提高2.8个百分点。其中,副省级城市实现软件业务收入43682亿元,同比增长13.0%,占全国软件业的比重为53.5%。

中心城市保持集聚发展态势,质量效益领先全国。主要软件大省保持平稳发展,部分省市增速突出。北京、广东、江苏、浙江处于我国软件与信息服务行业的第一阵营,2020年完成软件业务收入分别增长17.3%、13.8%、10.6%、和15.4%。从增速上看,浙江和北京有较大幅度增长,江苏和广东增速则开始放缓。从业务收入看,江苏仅次于广东,累计完成业务收入10814.6亿元。

表15 2019—2020年江苏软件与信息服务业与广东、北京、上海、浙江的比较

数据来源:中国工业与信息化部

图7 2020年前十位中心城市软件业务收入增长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工业与信息化部

2.产业结构有所优化,集聚形态日渐成熟

软件产业一直是信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以高附加值、高科技水平的特点,渗透到国民经济和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它与传统产业结合并进一步促进传统产业的提升,引导产品更新换代,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随着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新技术、新概念、新模式的不断涌现,新兴软件快速发展,新的产业增长点不断孕育形成。软件技术服务增长势头也相当突出,特别是与网络相关的信息服务发展迅速。

2020年全国软件产品收入实现较快增长。根据快报数据,1—11月份,江苏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累计完成业务收入9696亿元,同比增长10.9%。其中,软件产品、信息技术服务和嵌入式系统软件三大类中,信息技术服务收入增长最快,占比最高,充分说明江苏省软件产业平台化、服务化转型在加速。2018年,全省营收百亿以上的软件企业预计10家,亿元以上软件企业预计1070家,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34家,目前已有18家软件企业在主板上市。

南瑞、中兴软创、金智、润和等8家企业入围软件企业百强,苏宁、同程、艾德无线、华云数据等7家企业入围互联网企业百强,其中,艾德无线、华云数据、无锡不锈钢电子交易中心3家无锡企业首次入围,也是无锡市首次有企业入围百强。2018年,江苏省软件服务收入比重已占到软件业务收入的44.9%,软件产业服务化趋势日益突出,特别是与网络相关的信息服务发展迅速。其中,信息技术咨询服务收入3745亿元,信息系统集成服务收入2569亿元。软件服务业对两化融合推动作用继续加大,与工业相关的软件业务收入占比达到36.5%,其中嵌入式系统软件完成收入2569亿元。

表16 2020年全国及江苏软件与信息服务分类业务相关指标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工业与信息化部、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经作者整理计算

以南京为例,目前,全市已发展形成了以中国(南京)软件谷、南京软件园、江苏软件园等国家级软件产业园为重点的产业集聚区,集聚了涉软从业人员82万人,重点涉软企业5300家,其中,“中国软件业务收入前百家企业”8家,“中国互联网企业100强”4家。全市累计登记软件著作权超过2.5万件,96件入围“中国优秀软件产品”。全市累计培育涉软类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约130家,涉软类新型研发机构超过100家。南京雄厚的软件产业基础,为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公共安全领域的广泛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撑,推动了以信息化为基础的智慧警务、智能安防、智慧城市建设,提升了南京公共安全水平。在今年的疫情防控工作中,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市工信局向社会征集和发布了两批助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相关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的产品推荐目录,包括远程办公、疫情防控、在线教育、电商生活、生产经营等方面共65项,取得良好社会反响。编制印发了《关于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服务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工作的通知》,指导全市各企业(单位)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5G、区块链等信息技术开展,有力地保障了经济社会稳定运行。

软件产品收入实现较快增长。2020年,软件产品实现收入22758亿元,同比增长10.1%,占全行业比重为27.9%。其中,工业软件产品实现收入1974亿元,增长11.2%,为支撑工业领域的自主可控发展发挥重要作用。信息技术服务加快云化发展。2020年,信息技术服务实现收入49868亿元,同比增长15.2%,增速高出全行业平均水平1.9个百分点,占全行业收入比重为61.1%。其中,电子商务平台技术服务收入9095亿元,同比增长10.5%;云服务、大数据服务共实现收入4116亿元,同比增长11.1%。信息安全产品和服务收入增速略有回落。2020年,信息安全产品和服务实现收入1498亿元,同比增长10.0%,增速较上年回落2.4个百分点。嵌入式系统软件收入增长加快。2020年,嵌入式系统软件实现收入7492亿元,同比增长12.0%,增速较上年提高4.2个百分点,占全行业收入比重为9.2%。嵌入式系统软件已成为产品和装备数字化改造、各领域智能化增值的关键性带动技术。

比较全国2020年1—11月的数据,江苏省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增幅水平基本与全国保持一致,其中,软件产品、信息技术服务和嵌入式系统软件三大类中,信息技术服务收入增长最快,占比最高,充分说明江苏省软件产业平台化、服务化转型在加速。

图8 2020年全国信息与软件业发展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工业与信息化部

表17是2020年1—11月全国各省份、直辖区和自治区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从表中可以看到江苏软件业务收入占全国比重高达13.26%,仅次于广东17.67%,位列全国第三位。从业务收入类别层面看,江苏省软件产品收入占全国12.07%,位居全国第二;信息技术服务收入占全国12.38%,仅次于广东和北京,位列全国第三。

图9 2020年江苏省信息与软件业发展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工业与信息化部

表17 2020年1—11月全国各省市软件与信息服务业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续表

数据来源:中国工业与信息化部

3.创新能力稳步提升,产业成果卓越

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进入新时期。根据工信部发布了《中国两化融合发展数据地图(2018)》,我国两化融合发展平均水平53.0分。2018年,中国两化融合发展数据地图覆盖全国31个省份、近300个主要城市。2018年,中国各省两化融合发展水平前五名分别是山东、上海、江苏、广东、北京。江苏省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位居全国第三位。从2018年各省市两化融合发展水平的增速来看,两化融合发展的区域不平衡性趋于缓和,发展水平处于第一梯队的浙江、江苏、广东在保持领先的情况下同比增速有所放缓。江苏将两化深度融合作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战略举措,加快构建新载体、应用新技术、探索新模式,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总指数已连续两年位居全国第一。

企业集成互联能力大幅提升,智能制造基础逐步夯实。重点装备自主创新能力日渐增强,以新型传感器、智能控制系统、工业机器人、自动化成套生产线为代表的智能制造产业集群化格局逐渐显现,全省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销售收入已超万亿元。信息技术全面渗透到江苏省工业企业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重大决策等各个环节,40%以上的企业实现了关键业务环节的信息化全覆盖,研发、生产、服务等产业链各环节两化融合均衡发展,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带动产业链整体水平大幅提升。全省工业企业实现管控集成、产供销集成、产业链协同的比例分别为36.1%、30.1%、11.2%,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对提升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加速创新等方面的促进作用显著,极大提高了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和效益,超百亿工业企业普遍应用信息化向价值链高端攀升。

企业互联网化转型具有成效。全省电子商务交易额超过1.8万亿元,B2B电子商务交易额超过1.3万亿元,继续保持全国前列。应用电子商务的企业比例为61.4%,工业企业网上采购率和网上销售率分别为21.0%和22.9%,处于全国领先水平。重点行业电子商务平台初具规模,涌现出苏宁易购、中国制造网等一批电子商务龙头企业。工程机械、设备制造等行业服务型制造转型加速,远程诊断、产品全生命周期服务、融资租赁等业务日益成为企业利润的重要来源。纺织、轻工等行业龙头企业逐步形成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制造、开放创新空间等新型生产方式。全省工业云、工业大数据、互联网金融服务等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

根据工信部公布的2020年1—11月副省级城市软件与信息服务业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表,南京软件业收入位居第二,仅次于深圳,其中,软件产品收入位居第一,信息技术服务收入位居第四。这反映出南京不愧为“中国软件名城”,具有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发展高水平。中国(南京)软件谷是南京重点打造的软件与信息服务特色产业园,同时也是全国首批、江苏唯一的国家新型工业化(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示范基地,先后获得国家火炬计划现代通讯软件产业基地、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等多项国家级荣誉。

无锡软件园以打造中国数字经济领军园为目标,以公共技术、投资融资、人力资源、综合服务等公共服务平台为支撑,提供360度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致力于推进物联网、云计算、信息技术服务、文化创意、新媒体、电子商务、互联网广告、智能硬件等新兴产业集聚发展。现汇聚创新企业近千家,各类人才超2万名,其中的85%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产业规模连续多年高速增长,综合实力持续攀升,位列全国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前列、中国服务外包TOP10园区第四名,持续位列无锡市“Park”园区排名榜首。先后获得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国家传感网高技术产业基地、国家广告产业园区、国家动漫游戏产业振兴基地、国家动画产业基地、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等8项国家级品牌及数十项省级以上荣誉。

江苏省集成电路产业销售规模连续多年位居全国首位。江苏省是我国半导体产业尤其是集成电路产业中起步较早、基础较好、发展较快的地区之一,在我国半导体产业中占有重要地位。早在20世纪60年代,南京、无锡、苏州、徐州等地就相继建立起了一批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半导体生产企业。80年代,无锡成为我国集成电路“南北两个基地和一个点”中的南方基地三大城市之一。进入21世纪,受家电等传统行业以及汽车电子、人工智能等新兴市场拉动的影响,加上政府扶持政策的激励,江苏省集成电路产业在技术、规模等方面不断突破和发展,并且销售规模连续多年位居全国首位。据江苏省半导体行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上半年江苏省半导体产业发展运行分析报告)2020年上半年,江苏省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测三业销售收入合计为871.29亿元,同比增长34.95%,其中,集成电路设计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30.22%;集成电路晶圆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39.12%;集成电路封测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34.53%。而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上半年我国集成电路产业销售额为3539亿元,同比增长16.1%。从产业链看,江苏省已形成涵盖EDA、设计、制造、封装、设备、材料等较为完整的集成电路产业链,汇集了众多知名集成电路企业。从地域分布上看,江苏省集成电路产业主要集中在苏南地区,苏南地区集成电路产业销售额约占江苏省销售总额的80%以上,形成了以无锡、苏州和南京等市为中心的集成电路产业带。目前,苏中和苏北也正在逐步发展,如南通、扬州等城市发展势头良好。

江苏物联网产业发展较早,具有良好的基础条件与技术优势。当前,江苏省经信委以做优做强物联网企业,发展壮大物联网产业作为重中之重,不断加大政策支持和推进力度,全省物联网产业发展呈现良好态势。2017年物联网产业实现业务收入5300亿元,形成以无锡为核心、苏州为支撑的“一体两翼”产业布局。“十二五”以来,江苏省相关单位主导或参与起草制定物联网国际标准20多项,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70多项;省内物联网及相关领域国家及研发机构超过30家,50余所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在江苏省设立了高水平的研发中心,在核心芯片、通信协议、协同处理、智能控制等领域突破了一大批关键技术并实现产业化。已先后有阿斯利康、中电海康、阿里巴巴、浪潮、华为等多家重点企业与无锡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或达成合作意向,阿斯利康物联网医疗、阿里集团“双创中心”等一批重大项目已落户无锡,中电海康、华为等其他合作项目正有序推进,瑞士、德国、澳大利亚等国也都派出相关机构来江苏了解物联网产业发展并寻求合作机会。其中,中国科学院、江苏省人民政府、无锡市人民政府签署共建中国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筹)三方协议。2009年12月30日,江苏省批复成立江苏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作为中国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物联网中心成立以来,积极发挥中国科学院资源导入及学科优势,结合江苏、无锡地方新兴战略产业特点,秉承“科学唯实,开拓创新,笃信致远”发展理念,致力于建成国家级“感知中国”创新基地、中国物联网产业培育中心、集成创新中心和行业应用示范中心。物联网中心已成为我国最大规模的物联网专业研发机构和中国科学院最大规模的院地合作平台。

4.重点企业平稳发展,行业龙头效应凸显

根据工信部公布的2019年(第18届)中国软件业务收入前百家企业名单,江苏省有9家企业上榜,分别是南京南瑞集团公司(第9位)、熊猫电子集团有限公司(第29位)、江苏省通信服务有限公司(第30位)、国电南京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第52位)、南京联创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第60位)、江苏金智集团有限公司(第64位)、江苏润和科技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第72位)、浩鲸云计算科技有限公司(第89位)、无锡华云数据技术服务有限公司(第95位)。其中,南瑞集团是国家科技部设立的“国家电力自动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发改委设立的“电力系统自动化—系统控制和经济运行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依托单位,是“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和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注册商标“NARI”是中国驰名商标。

为深刻把握江苏省“互联网+”发展趋势,充分发挥互联网在企业生产组织、资源配置、产品形态和商业模式中的优化集成作用,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向研发设计、生产管控、供应链管理、市场服务等环节渗透融合,推动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转变,着力提升工业经济核心竞争力。江苏省经信委各地审核推荐,组织形式审查、专家评审、示范候选现场考察和公示,发布了《关于开展2017年江苏省两化深度融合创新(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试点示范工作的通知》,确定了南京南瑞集团等50家为示范企业、南京康尼精密机械有限公司等230家为试点企业。

为推动江苏省软件产业加快技术创新,提升行业发展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加快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根据《江苏省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管理办法(2010年)》,经信委科技(质量)处会同软件(信息服务业)处,在省内进行软件企业技术中心的认定。经企业申报、各地推荐、专家核查、综合审核、现场考察等程序,根据企业的年营业收入、软件产品登记数、科技活动经费、软件研发专职人员数、软件开发设备、软件业务收入占比进行分析,并将软件企业技术中心细分为智能交通、智能电网、信息安全、网络信息服务、IC设计、工业软件等11个门类,最后认定216家软件企业技术中心为2017年省认定软件企业技术中心。2020年全省新认定省级软件企业技术中心26家;软件企业研发投入强度预计达到6%。累计246家企业通过国家信息技术服务标准(ITSS)符合性评估。

表18 江苏2020年省级软件企业技术中心(部分)

数据来源:江苏工业与信息化局 QjYq6gvxgbJY+uzfj+FniVRKYFTfoWZVLOKgINlB9ErdAKS60aEPR0fz37Q2cot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