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六章
2020年江苏省行业经济发展分析

一、金融业

2020年,江苏省金融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各项工作部署,深入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省金融业总体运行平稳,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信贷结构持续优化,融资成本显著下降,证券市场加快发展,保险保障功能进一步提升,有力支持了疫情防控、复工复产和经济社会稳定发展。

2020年,江苏省金融业实现增加值比2019年增长7.7%,增速与2017年相比有所下降。从产业结构来看,金融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1%,比2017年提高0.2个百分点。金融业对地区经济总量贡献率在不断提高。金融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上升至15.81%,比2017年提高0.09个百分点。

图1 江苏金融业增加值增长情况(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江苏统计年鉴2021》

1.银行业资产增量提质,信贷支持实体经济力度持续增强

银行业资产规模平稳较快增长,机构体系不断优化。2020年末,全省银行业总资产21.9万亿元,同比增长13.6%,较上年同期提高5个百分点,其中,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增速较上年提高4.4个百分点。

表1 2020年江苏省银行业金融机构情况

续表

注:营业网点不包括国家开发银行和政策性银行、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总部数据;大型商业银行包括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小型农村金融机构包括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包括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和小额贷款公司;“其他”包含金融租赁公司、汽车金融公司、货币经纪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等。

数据来源:江苏银保监局

表2 2016—2020年江苏省金融机构、人员基本情况

数据来源:历年《江苏统计年鉴》

各项存款增速有所加快。2020年末,全省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7.8万亿元,同比增长13.3%,较上年同期提高4.3个百分点;当年存款新增2.1万亿元,同比多增7956.5亿元。分部门看,住户存款、非金融企业存款、机关团体存款、财政性存款和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余额分别增长14.8%、16.5%、2.1%、-11.1%和22.9%。分币种看,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同比增长12.9%,外汇存款余额同比增长34.1%。

图2 2016—2020年江苏省金融机构各项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及增速

数据来源:历年《江苏统计年鉴》

各项贷款平稳增长,对疫情防控和稳定经济社会发展支持力度较大。2020年末,全省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15.7万亿元,同比增长15.9%,较上年同期提高1.2个百分点;比年初新增2.1万亿元,同比多增4242.7亿元。贷款余额居全国第2位,新增额居全国第3位。

从币种看,全省人民币贷款保持较快增长,余额同比增长15.9%,较上年同期提高0.7个百分点。受出口信贷需求回升等因素影响,外汇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1.4%,较上年同期提高36.1个百分点。

从期限看,短期类贷款余额5.5万亿,同比增长9%,较上年少增2091.2亿元。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满足企业中长期融资需求,对重点领域的中长期贷款的资金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中长期贷款余额为9.9万亿元,同比增长20.1%,较上年同期提高7.3个百分点。

从投向看,制造业信贷投放更加注重提质增效,本外币制造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0.3%,较上年同期提高7.5个百分点,连续45个月保持同比正增长,其中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同比增长42.5%。制定出台《金融支持稳企业保就业工作实施方案》,以六大方面23条措施实施“8+10”专项行动,创新并在全省推广基于再贷款的“小微e贷”和基于再贴现的“小微e贴”模式,联合省地方金融监管局利用江苏省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开通“小微企业融资线上绿色通道”,普惠小微贷款增速较快。小微企业贷款余额(不含票据融资)同比增长12.8%,较上年同期提高6.6个百分点,其中,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同比增长40.7%,高于各项贷款增速24.8个百分点。民营企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1.8%,较上年同期提高6.8个百分。涉农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2%,较上年同期提高1.5个百分点。房地产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3.5%,较上年同期下降0.6个百分点。

扎实推进“稳企业保就业”工作,用好两项直达实体经济货币政策工具。2020年,普惠小微贷款延期金额2801.5亿元,延期率64.1%,其中,地方法人机构延期金额1621.4亿元,延期率75.7%。截至2020年末,全省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普惠小微贷款新增额中信用贷款占比51.2%,较6月末提高33.7个百分点。

深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贷款利率下降明显。在全国率先实现存量浮动利率贷款定价基准“应转尽转”;发挥“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方式优势,推动地方法人机构将LPR嵌入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系统;着力规范金融机构信贷融资收费,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2020年,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发放的一般贷款、企业贷款、普惠小微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分别为5.29%、4.74%、5.42%,同比分别下降43个、48个、77个基点,降幅均超过同期LPR降幅,市场主体感受明显。

银行业运行总体稳健,金融风险防控更加扎实。2020年末,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1440.3亿元,不良率0.9%,同比下降0.1个百分点;全省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587.6亿元,不良率1.4%,同比下降0.3个百分点。资本充足率14.7%,同比上升0.7个百分点;贷款拨备覆盖率280.5%,同比上升44个百分点,风险抵御能力增强。

2020年,金融委办公室地方协调机制(江苏省)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防风险攻坚战员满收官。强化金融风险监测预警,密切监测新冠肺炎疫情对实体经济和金融机构的影响,定期监测分析辖内金融运行和企业经营的风险状况。注重科技运用,强化应急管理,完善金融机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组织法人银行实施实景演练。

表3 2020年江苏省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各利率区间占比(单位:%)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南京分行

2.证券业平稳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更加完善

证券机构体系加快培育,经营水平不断提升。2020年末,全省共有法人证券公司6家,期货公司9家,证券期货分支机构1243家。2020年,全省证券公司通过发行公司债券等方式,保障了重点地区和行业融资需求,共承销疫情防控债438.8亿元,为117家企业股权融资、380只资产支持证券提供服务,承销各类债券1898只,总金额7756.1亿元。

资本市场融资功能持续增强,上市公司总量、公司债券、新三板领先。2020年末,全省境内上市公司数量482家,新增科创板上市公司30家,创业板注册制改革后新增上市公司7家,新三板挂牌公司987家,其中,精选层企业6家,均居全国前列。上市公司总市值6.3万亿元,同比增长47%。存续463家发行人的1484只公司债券,金额1.18万亿元。2020年,全省企业通过沪、深交易所融资7620亿元,同比增长87.4%,通过新三板股权融资41亿元。

表4 2016—2020年江苏省证券业基本情况

数据来源:历年《江苏统计年鉴》

表5 2016—2020年江苏省保险业基本情况

续表

数据来源:历年《江苏统计年鉴》

3.保险业运行平稳,风险保障能力稳步提升

保险行业稳步发展,分支机构数量小幅增加。2020年末,全省共有法人保险公司5家。其中,财产险公司2家,寿险公司3家,与上年同期一致。共有保险公司分支机构5960家,较上年增加238家,同比增长4.2%,其中,财产险公司分支机构2498家,较上年增加148家,同比增长6.3%;寿险公司分支机构3462家,较上年增加90家,同比增长2.7%。

保费收入小幅增长,赔付增速高于保费增速。2020年全省保险业实现原保费收入4015.1亿元,较上年增加264.9亿元,同比增长7.1%,较上年下降6个百分点。全年各类赔款给付首次突破1000亿元大关,达1081.4亿元,同比增长8.3%。

保险业社会服务范围扩大,保障功能进一步增强。为促进生猪稳产保供,创新推出非洲猪瘟疫病扑杀补偿保险,推动提高能繁母猪、育肥猪保额标准。设立江苏省普惠金融发展风险补偿基金,重点支持信用贷款方式和“首贷”企业。探索养老第三支柱建设,推动个税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试点。创新推广“适老”“惠老”型意外伤害险,全省60年以上老年人承保覆盖率达70%。成立省市县三级农业保险工作小组,构建覆盖财政补贴基本险、商业险和附加险等险种的农业保险产品体系,对稻谷、小麦、玉米等三大主粮作物农业保险覆盖率达到80%。

表6 2020年江苏省保险业基本情况

数据来源:江苏银保监局

4.融资总量合理增长,融资渠道日趋多元

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2020年,全省社会融资规模增量3.4万亿元,较上年多9507.3亿元。从融资结构看,贷款增量为2.1万亿元,较上年和2015—2019年同期平均增量分别多增4242.7亿元、8857.6亿元,占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的63.8%,仍然是社会的融资的主要渠道。表外融资增量为1605.6亿元,较上年多增1098.2亿元,其中,委托贷款多增480.6亿元,信托贷款多增11.2亿元,银行承兑汇票多增606.4亿元。直接独资增量为6730.6亿元,较上年多增4442.8亿元,其中,债券融资多增2721.6亿元,境内股票融资多增580.8亿元。政府债券增量为2376.1亿元,较上年多增501.9亿元。

直接债务融资工具增量扩面。2020年,非金融企业在银行间市场发行各类债务融资工具8589亿元,较上年多发2256.5亿元。发挥票据融资功能,全国首批供应链票据在苏落地,并已实现13个设区市全覆盖,签发企业数约占全国五分之一。

票据市场需求稳定增加,供应链票据融资和票据标准化取得新突破。2020年,全省金融机构累计签发银行承兑汇票、办理票据贴现金额同比分别增长8.6%、19%,银行承兑汇票、贴现余额同比分别增长14.1%、8.8%。全省20家企业累计签发25笔供应链票据、金额6994.1万元。省内金融机构作为存托人发行的标准化票据8单、金额8亿元。受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净投放等因素影响,货币市场利率处于历史低位,带动票据贴现及转贴现利率均呈下降趋势。其中,12月份全省票据贴现、转贴现加权平均利率分别为3.1%、2.5%,比上年同期分别下降18.1个、36.8个基点。

银行间市场交易保持活跃。2020年,全省共有94家市场成员参与同业拆借交易,累计拆借资金11万亿元,净拆入资金8万亿元,同比分别增加2.4、3.9万亿元。308家市场成员参与质押式回购交易,累计成交67.8万亿元,较上年增加9.6万亿元。42家市场成员参与买断式回购交易,累计成交3022.9亿元,同比增长9%。383家市场成员参加现券交易,累计交易额27.9万亿元,较上年增加1.6万亿。

5.涉外管理与服务先行先试,金融改革创新继续深化

外汇管理改革不断深入。贸易外汇收支便利化试点增量扩面,2020年末,11家试点银行为132家企业办理试点业务。新政推广以来,资本项目便利化红利持续释放,4—12月,全省共办理资本项目外汇收入支付便利化业务23369笔,涉及金额31.47亿美元。跨国公司跨境资金集中运营业务总量进一步扩大,全年新增备案企业30家,累计备案企业85家,成员企业借入外债增长82%、境外放款增长133%。资本市场双向开放稳步推进,支持红筹回归第一单“华润微”顺利登陆科创版,支持2家上市公司境外大股东认购可转债。

跨境人民币业务稳步推进。2020年,全省跨境人民币收付总额8286.1亿元,规模居全国前列,同比增长25.7%。发挥跨境人民币结算便利化试点先发优势,为近300家企业办理跨境业务1200亿元,直接减少企业费用和创造经济效益超2亿元。探索为守法稳健的企业提供融资增信支持的新方式,审慎制发“稳健守法跨境人民币结算企业名单”,名单内企业已有2194家,新增授信310亿元。推动贸易新业态跨境人民币结算,全省跨境电商项下人民币结算从零迅速发展至200亿元规模,累计服务小微出口商户5.5万家。

区域金融改革获得新突破。国家级金改试验区再添一城,昆山成功获批国内首家具有两岸特色的金融改革试验区。深入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国家战略,推动南京联合东部四市申报长三角区域建设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泰州金融支持产业转型升级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稳步推进,率先发布全国首个区域产业金融发展指数。

金融支持自贸试验区建设呈现新亮点。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推出9项外汇创新试点业务、开展5项跨境人民币创新试点。积极推动贸易新业杰跨境人民币结算,引进国内规模最大的跨境第三方支付机构PingPong落户江苏自贸区,打造省内跨境电商项下跨境人民币结算的基础设施。

6.金融基础建设再上台阶,金融生态持续优化

征信服务模式取得突破。合力推进长三角征信一体化纵深发展,长三角征信区块链成功上线,目前已在上海、南京等八地区完成11个节点部署,上链企业808万户。推动省内宿迁等地区因地制宜建设地方征信平台、打造“三农”征信服务模式,征信促融的基础性作用大大增强。2020年末,江苏省企业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已为268万户企业建立信用档案,入库贷款余额9.2万亿元持续强化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深入开展“三信”评定及成果应用,全省累计采集770万农户信用信息7867万条,15506户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信用信息11万条:评定青年信用示范户9万户,其中5.5万信用示范户获得信贷支持331亿元。

支付管理水平持续提升。支付系统高效、安全运行,2020年,全省支付系统共处理人民币业务5.8亿笔、494万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3%、14.7%。全省基础公共服务领域和便民服务场景基本实现移动支付全覆盖。顺利完成南京、苏州、常州同城业务承接和特色业务迁移工作。持续深化“政银易企通系统”二期建设,跨部门涉企信息实现T+0.5个工作日共享。

金融消费权益有效保障。联合省高院推进金融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建设,组织分支行与地方法院共建金融纠纷调解工作室,成功举办长三角地区首届金融消费纠纷处置会诊会。 opHPsnTDEhCu8pBx4h8ynk+hatZJ0QUm4HRxTCJdZcyLoyiop82bbl8ELEt0Qvx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