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部门,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有利于增强农业生产的后劲,促进工农业生产的社会化和专业化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优化生产结构,促进市场充分发育,缓解就业压力,从而促进整个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2020年,全省上下奋力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双胜利”,大力实施促消费回补、减税降费等政策措施,提振经济取得明显成效。全省服务业稳定回升,新兴服务业强劲赋能,新动能产业不断壮大,服务业发展积极因素明显增多,为“十四五”实现高质量发展蕴育新机。
“十三五”期间,江苏省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持续上升,从2016年的49.48%上升到2020年的52.53%,服务业发展迅速,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第三产业产值的持续上升,第三产业年增速逐渐放缓,2018年年增速下降到10%以下;“十三五”期间,江苏省第三产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持续下降,由2016年的4.60%下降到2020年的1.90%,位于近年来的最低点;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有所下降,但依然保持在50%以上,见表8。
表8 2016—2020第三产业对GDP贡献及拉动作用
单位:%
数据来源:《江苏统计年鉴2021》
从图7可看出“十三五”期间,江苏省第三产业发展迅速,产值由2016年的38269.57亿元上升到2020年的53955.83亿元,平均增速达到9.75%,实现了较快增长。
图7 2016—2020年江苏省第三产业发展情况
数据来源:《江苏统计年鉴2021》
2020年江苏省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共计18963个,较上年增加2161家;实现营业收入17611.7亿元,较上年增加1292.3亿元;平均使用工人292.17万人,增加25.96万人。
从登记注册类型来看,内资企业18171家,较上年增加2041家,内资企业实现全年营业收入16471.8亿元,增加1292.3亿元,内资企业平均使用工人279.72万人;港澳台投资企业370家,相比2019年增加69家,实现营业收入556.2亿元,较2019年增加140.94亿元;外商投资企业422家,较上年增加51家,外商投资企业实现全年营业收入583.7亿元,较去年有所下降,降低4.36亿元。
2020年江苏省第三产业增加值值为53955.83亿元,同比增长3.8%,服务业占增加值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52.5%。2017—2020年服务业保持较快增长,其中,批发和零售业2020年的增加值最多,11108.67亿元,同比增长2.51%;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实现较快增长,2020年分别实现2998.3亿元、8405.79亿元、8944.94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15.34%、13.05%、12.86%。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以及公共管理行业增长较慢,同比增长在2.0%~3.0%之间。受疫情影响,全省文体娱乐业和住宿餐饮业增加值出现负增长,2020年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为1427.38亿元,比上年减少104.01亿元,同比下降6.79%,下降幅度较大;文化、体育和娱乐业2020年增加值为601.06亿元,同比下降0.20%。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总体较稳定,2020年增加值为2981.48亿元,同比增长0.30%。
表9 2017—2020年江苏省第三产业生产总值
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江苏统计年鉴2021》
2020年全年外商直接投资项目数3573个,外商直接投资实际使用额283.84亿美元。第三产业外商投资项目数2693个,占全部投资项目75.37%;外商直接投资实际使用额164.09亿美元,占比达到57.81%,连续多年成为吸引外资的主要经济部门,其中,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成为吸引外商投资项目数最多的行业,2020年共计投资865个项目,占全部项目的24.21%,实际使用外资额达到39.05亿美元,其后依次为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信息传输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分别投资687个、455个和315个项目,外商投资实际使用额分别为21.9亿美元、23.74亿美元、10.54亿美元。金融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修理和企业服务业外商投资最少,分别投资28个、17个、22个项目,占比均低于1%。表10反映了2020年江苏省第三产业各行业外商直接投资情况。
表10 2020年江苏省第三产业各行业外商直接投资情况
数据来源:《江苏统计年鉴2021》
从行业来看,截止到2020年年底,全省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共有4690家企业,2020年新增922家,全行业实现营业收入3562.1亿元;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共计4309家企业,较2019年减少4家,全行业营业收入不降反增,2020年实现营业额5047.8亿元,较上年增加71.98亿元;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额是全省最增长最多的行业,2020年全行业实现营业收入4145亿元,较上年增加619.52亿元;教育和文体娱乐业营业额出现负增长,较上年分别减少1.61亿元、38.9亿元。
表11 2020年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
数据来源:《江苏统计年鉴2021》
2020年,江苏新增对外投资项目696个,中方协议投资额57.4亿美元,其中,1000万美元以上项目115个,协议投资额占比达88.7%;中方实际投资额61.6亿美元,同比增长50.8%,比全国高51.2个百分点,位列全国第五,较上年前进2位,占全国总量的5.6%。
2020年,江苏省第三产业新增对外投资项目383个,占项目总数55.03%;协议投资额23.04亿美元,占协议投资额总额的40.16%,其中,批发和零售业新增境外投资项目184个,占新增项目总数的26.44%,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新增投资项目79个,占新批项目的11.35%;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以相对较少的投资项目占据较高的投资额,新批项目34个,占总项目5.03%,协议投资额6.2亿美元,占总投资额10.75%。
表12 2020年江苏省境外投资主要行业
数据来源:《江苏统计年鉴2021》
“十三五”初期,苏州、南京、无锡三市的服务业增加值位列全省前三,分别为7788.84亿元、6395.05亿元、4780.82亿元;淮安、连云港、宿迁位列全省最后,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1458.67亿元、1099.53亿元、1071.53亿元。在“十三五”期间,苏州服务业发展迅速,于2020年率先突破万亿,达到1.06万亿元,同比增长6.55%;南京、无锡紧随其后,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分别为9306.8亿元、6491.19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6.77%、6.38%,“十三五”期间,三市服务业增加值分别为2799.63亿元、2911.75亿元、1710.37亿元,相比2016年产值增长35.94%、45.53%、35.78%;连云港、淮安、宿迁第三产业增长较为缓慢,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分别为1518.62亿元、1984.69亿元、1533.63亿元。南京、南通、扬州在“十三五”期间第三产业发展速度较快,增长超过45%。
表13 “十三五”期间江苏省各地区第三产业增加值
单位:亿元
续表
数据来源:《江苏统计年鉴2021》
从区域来看,苏南地区2020年第三产业增加值为32493.29亿元,较上年增加2035.16亿元,同比增长6.68%,占全省服务业增加值的59.77%。“十三五”期间苏南地区第三产业增加值提高38.68%,其中,苏州、南京增长幅度超过2500亿元,分别为2799.63亿元和2911.75亿元;苏中地区服务业增加值在“十三五”期间提升46.77%,2020年较2016年增长3260.26亿元,达到10231.20亿元,较上年增加8.31%,增长较快,占全省服务业增加值的18.82%。而这主要得益于南通服务业的快速发展,2020年南通第三产业增加值较上年增长459.31亿元,增长48.15%,位列全省第一,极大带动苏中地区服务业的发展,而泰州、扬州服务业在“十三五”期间也实现了快速增长,分别增长44.63%和46.36%;苏北地区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为11639.21亿元,同比增长6.10%,占全省服务业增加值21.41%,“十三五”期间服务业增加值提升38.23%。2020年苏北地区中徐州服务业增加值最高,为3669.48亿元,盐城以2912.79亿元紧随其后,同比增长分别为3.79%、7.45%,淮安、连云港、宿迁均低于2000亿元。
图8 2020年江苏省各区域第三产业占比
数据来源:《江苏统计年鉴2021》
2020年江苏省三次产业就业人数分别为675.23万人、1942.52万人、2275.25万人,分别占全省就业总人数的13.80%、39.70%、46.50%。“十三五”期间江苏省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服务业产值占GDP比重连续增长并超过50%,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极大地带动了地区就业,服务业就业人数持续上升,成为江苏省各产业中创造就业岗位最多的部门。
图9 2020年江苏省第三产业就业分区域占比
数据来源:《江苏统计年鉴2021》
“十三五”期间全省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持续下降,就业人数减少139.61万人,2020年下降到700万人以下;2020年第二产业就业人数1942.52万人,就业人数有所下降,但依然是国民经济中的重要部门,“十三五”期间第二产业流出84.87万劳动力;2020年末全省服务业就业人数2275.25万人,较上年增长1.76%,自2017年开始服务业就业人数超越第二产业,并且这一差距进一步增大,“十三五”期间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地区267.26万人就业,增长13.3%。
图10 2016—2020年江苏省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情况
数据来源:《江苏统计年鉴2021》
从地区企业数量来看,苏州、南京、无锡2020年服务业新增企业数超过400家,分别为586家、444家、456家,遥遥领先于其他城市,这其中又以苏州和南京增长最快;镇江、盐城和淮安三市服务业企业数量出现负增长,其中盐城市2020年年底有1147家企业,较上年减少117家,是唯一一个负增长超过100家的城市。从地区全年营业收入来看,南京市2020年服务业营业收入6219.1亿元,居全省最高,较上年增长385.56亿元;苏州市2020年服务业营业收入3616.8亿元,较上年增加460.68亿元,增长值位于全省第一;镇江市2020年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386.4亿元,位于全省最低,较去年减少15.05亿元。
为策应《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指导意见》,江苏省政府于2015年6月底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实施意见》,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2016年6月29日,江苏省发展改革委根据省政府《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实施意见》(苏政发〔2015〕41号),出台《江苏省生产性服务业双百工程实施方案》(《百区提升示范工程实施方案》和《百企升级引领工程实施方案》),提出从提高产业集聚度、优化产业链条、促进企业融合发展等方面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在科技服务、信息技术服务、金融服务、现代物流、商务服务、服务外包等重点服务产业领域和电子商务、节能环保服务、检验检测、售后服务、人力资源服务、品牌和标准化等服务业细分领域和行业,培育领军企业100家左右。在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发布的《江苏省“十三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中,生产性服务业将突出抓好金融服务、现代物流、科技服务、商务服务、信息技术服务、服务贸易等六大重点服务产业,培育壮大电子商务、节能环保服务等两个服务业细分领域和行业。
江苏省发改委公布第五批省级生产性服务业领军企业分布见表14。本次共评选出34家企业仅苏南地区就有17个领军企业入选,其中,南京有六家企业入选,其次是苏州四家企业入选,镇江三家企业入选,无锡和常州各两家企业入选;苏中地区共5家企业进入本次名单,南通和扬州各五家企业入选,泰州入选一家企业;苏北地区共12家企业入选,其中,淮安、宿迁和盐城各三家企业入选,徐州、连云港分别有两家和一家企业入选。本次评选江苏省各城市均有企业被评选为生产性服务业领军企业,但分布十分不均匀,入选企业最多的城市南京有6家企业,而最少的城市仅1家;区域分布上也不均匀,苏中地区和其他两个地区差距较大。
表14 江苏省第五批省级生产性服务业领军企业
两业深度融合是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培育现代产业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为尽快推进两业深度融合,探索发展创新路径和有效机制,江苏省鼓励先行先试,跨业联动,由省发展改革委牵头启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试点工作,首批确定了123家龙头骨干企业、21家产业集群和15家集聚区域作为两业深度融合试点单位。
根据试点工作方案要求,重点围绕和依托新型电力(新能源)装备、工程机械、物联网等13个先进制造业集群以及部分服务业制造化领域,以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为主攻方向,以百企示范为引领,支持试点单位积极发展高端科技服务、个性化定制服务、工业设计、工业互联网、大数据服务、融资租赁服务、整体解决方案服务、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新业态新模式。争取在3年内,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产业融合程度明显加深、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发展层次不断提升;促进生产性服务业规模扩张和质态提升并重,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全省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提高到58%左右,对先进制造业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显著增强;有利于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培育形成一批集“智能制造+增值服务”功能为一体的两业深度融合标杆企业,打造一批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的优势产业链条、新兴产业集群、融合示范载体和产业生态圈。
江苏作为全国制造业基地,先进制造业发展迅速,同时与先进制造业联系紧密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快速,两业深度融合产业基础十分扎实。经过一年的探索与实践,近期出炉的两业融合试点阶段性绩效评价成果显示,江苏两业深度融合渐入佳境,多家试点单位融合成绩优秀。从区域分布来看,苏州占比27.5%,居全省第一,常州占比15.7%,位居次席,南通占比11.8%,排名第三。从行业领域分布来看,高端装备占比15.7%居首位,高端纺织11.8%次之,工程机械、前沿新材料、生物医药和新型医疗器械领域均有5家试点单位进入优秀行列,分别占比9.8%。
表15 2020年江苏省“两业”融合试点名单
续表
资料来源:江苏省发展与改革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