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第二产业发展分析

1.总体发展情况

第二产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发挥着关键作用。2020年江苏省第二产业全年实现总产值44226.43亿元,比上年增加718.9亿元;第二产业产值占全省GDP比重持续下滑,2020年为43.06%,相比上年下降1.06%。第二产业年增速为1.65%,自2017年以来连续三年下降。随着第二产业年增速的下降,第二产业对江苏省经济的拉动及贡献作用也受到影响,自2017年以来,第二产业对江苏省GDP的拉动作用逐年下滑,从2017年的3.1%下降到2020年的1.7%;第二产业对江苏省经济的贡献率则呈现波动式上升,2018年后有所上升,2020年第二产业对江苏省GDP的贡献率为45.7%,相比上年提高2.1%。详细数据见表5。

表5 第二产业对GDP贡献及拉动作用

单位:%

数据来源:历年《江苏统计年鉴》

图3 江苏省2016—2020年第二产业发展情况

数据来源:《江苏统计年鉴2021》

2.工业生产情况

2020年,省委、省政府行动迅速精准应对疫情冲击,江苏在率先控制疫情的同时率先实现经济的快速复苏。各地疫情防控措施有力、企业快速复工复产、减负纾困效果显著,加之国内新基建等经济政策形成合力推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建立,工业经济随之迎来新机遇,年内工业生产“先抑后扬”稳定回升,全年工业增速接近同期水平;企业效益持续改善,工业利润年内止降转增且增速持续回升,呈现恢复性增长。

2020年全省工业企业利润总额为7622.8亿元,较上年增加11.2%,其中,国有企业利润总额37.06亿元,相比上年下降3.01%;私营企业利润总额2581.65亿元,增长20.84%;港澳台和外资企业分别为1186.09亿元、1889.3亿元,分别增长17.79%和14.19%。轻工业实现利润总额2166.7亿元,增加13.93%;重工业实现利润总额5456.1亿元,增加10.15%。

表6 2020年江苏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个数及产销总值

单位:亿元

续表

数据来源:《江苏统计年鉴2021》

从地区来看,2020年江苏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前三位的城市为苏州、无锡、南京,利润总额依次为2232.36亿元、1302.51亿元、727.07亿元,分别占全省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的29.29%、1.09%、9.5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最少的三个城市为镇江、盐城、淮安,利润总额为249.13亿元、170.8亿元、152.17亿元,比重分别为3.27%、2.24%、2.00%。

图4 2020年江苏省各城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情况

数据来源:《江苏统计年鉴2021》

从江苏省各城市工业增加值来看,2020年工业增加值前五位分别是苏州、无锡、南京、南通、常州,工业增加值分别是8514.39亿元、5126.15亿元、4331.59亿元、3956.9亿元、3231.84亿元,分别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21.87%、13.17%、11.12%、10.16%、8.30%。2020年工业增加值后三位分别是淮安、宿迁、连云港,工业增加值分别为1286.78亿元、1124.25亿元、1107.6亿元,三个城市工业增加值共占全省工业增加值比重的9.04%,远远低于前三位城市。2020年江苏省各城市工业增加值及占比情况见图5。

图5 2020年江苏省各城市工业增加值情况

数据来源:《江苏统计年鉴2021》

从表7可以看出,2016—2020年江苏省各城市工业增加值总体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其中,苏州、无锡、南通、南京工业增加值较上年均增加超过100亿元,分别增加197.9亿元,140.74亿元、121.2亿元、115.83亿元;连云港、镇江、淮安较工业增加值上升较缓慢,分别增加22.41亿元、20.69亿元、20.48亿元。

江苏省三个区域中,苏南地区2020年工业增加值22973.98亿元,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59.0%,远超其他地区;苏中、苏北2020年分别实现工业增加值8174.15亿元、7789.3亿元,分别占全省比重为21.0%、20.0%。参照图6。

表7 2016—2020年江苏省各城市工业增加值

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江苏统计年鉴2021》

图6 2020年江苏工业增加值地区分布

数据来源:《江苏统计年鉴2021》

2020年面对疫情冲击以及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江苏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部署,从复工复产到主动融入国内、国际两个循环,持续优化供给侧改革,工业增长率先走出低谷,效益稳步回升,稳住了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生产逐季回升,出口实现同比增长。增速逐季回升,四季度增长迅速。2020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6.1%,较2019年小幅回落0.1个百分点。年内国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全省工业企业加速复产,受前期订单回补、促消费政策得力、新基建投资拉动、海外市场订单转移等因素影响,规上工业生产“先抑后扬”,增速逐季回升。一季度、二季度、三季度、四季度增加值增速分别为-7.8%、8%、8.4%、12.2%。

近八成行业实现增长,产品产量增长面持续扩大。2020年,全省40个行业大类中,31个行业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行业增长面77.5%,年内呈逐季提升之势,较前三季度提高15个百分点;增速与去年相比,18个行业有所加快(或由降转增)。按累计增加值排名的前十大行业增加值增速全部实现增长,增速与2019年相比,电子、化工、通用设备、专用设备和金属制品等5个行业呈现不同程度的加快,汽车行业实现由降转增。列统的508种工业产品中,12月份,有320种产品产量实现同比增长,比上月增加15种产品,增长面为63%,持续扩大且明显高于上年同期水平。

工业出口实现增长,电子、电气机械等主要行业表现突出。2020年,工业产品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0.7%,较前三季度提高4.1个百分点,年内逐步好转,其中,11月份、12月份出口实现两位数的较快增长,分别增长12.8%、11.8%,达到2019年以来高位水平。从行业来看,累计出口交货值排名第一的电子行业(累计出口占全省比重的51.4%)2020年实现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5.9%,高于全省平均水平5.2个百分点,12月份出口增速高达18.6%;排名第二的电气机械行业(占全省比重的10.5%)2020年实现出口同比增长3.6%,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9个百分点。

装备制造业贡献显著提高,持续发挥重要支撑作用。2020年,全省装备制造业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8.9%,较上半年、前三季度分别提高5.8个、3个百分点,高于全省规上工业平均增速2.8个百分点,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达71.4%,较2019年提高24.9个百分点,拉动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4个百分点。12月份,装备制造业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16%,连续5个月月度增速在10%以上且不断加快,拉动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1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8个细分行业大类中,除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速较1—9月回落1.2个百分点外,其他7个行业大类增加值增速均较前三季度有所回升。其中,电气机械行业同比增长14.3%,增速较1—9月回升3.2个百分点;金属制品、通用设备、专用设备、电子、仪器仪表制造业等行业分别同比增长8.1%、7.4%、9.8%、9.4%、6.3%,较1—9月分别回升3.7个、3.8个、1.5个、2.8个、2.8个百分点;汽车制造业止降回升,增长4.5%较1—9月回升4.6个百分点。

高技术制造业保持较快增长,新兴产品产量增长强劲。2020年,全省高技术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3%,增速高于全省规上工业平均增速4.2个百分点,呈现出较快增长,拉动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3个百分点。高技术行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23.5%,占比逐季提升,与2019年相比,提高1.7个百分点,其中,12月份,高技术制造业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20.8%,连续4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且逐月加快。新兴产品产量增长动力强劲,2020年,城市轨道车辆、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集成电路等新兴产品产量增速均在10%以上,分别为24.5%、35.8%、16.5%、48.9%、22.1%,其中,12月份,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集成电路产量增速均在25%以上。

原材料行业生产持续回升,重点产品产量平稳增长。2020年,全省原材料行业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4.2%,较上半年、前三季度分别回升3.7个、2.1百分点。其中,橡胶和塑料制品业、钢铁、有色等主要原材料行业增加值增速均在8%以上,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化工、建材等行业处于1%~3%平稳增长区间。分产品来看,粗钢、钢材、十种有色金属、乙烯、合成纤维聚合物等重点产品生产形势稳定,产量分别增长6.1%、4.1%、26.6%、16.6%、3.6%。

消费品制造业逐步恢复,医药行业快速增长。2020年,全省消费品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5%,较上半年、前三季度分别提高4个、1.7个百分点,其中,12月份,消费品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3%,为年内最高增速,较上月提高1.1个百分点。2020年,在13个消费品大类行业中,8个行业实现增长,其中,医药行业增速明显领先于其他消费品行业,2020年同比增长12.2%,较上半年、前三季度分别提高1个、3.2个百分点;食品制造、化学纤维制造等行业增速相对较快,同比分别增长5.8%、5.1%;皮革毛皮制鞋、纺织服装行业降幅相对明显,分别下降28.6%、8.0%。

占比提升,出口形势好转,新发展格局有所显现。短期促消费、中长期推进新基建投入等经济政策,有效刺激国内市场活跃,加快新发展格局的形成。2020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内销产值同比增长6.1%,较2019年提高0.8个百分点;年内保持较快增长,二季度、三季度、四季度增速分别为10.3%、10.3%、14.8%。与此同时,受国外疫情持续蔓延影响,部分国外企业难以维持正常生产,致使海外市场份额相应增加、外企总部调配订单转移到国内生产,外需市场回暖,工业企业出口形势好转。2020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出口交货值实现同比增长0.7%,累计出口首现增长。而内销产值的较快增长,使得其占销售产值比重趋升,2020年占比达81.7%。

产能利用率逐季提升,企业效益状况持续改善。产能利用率年内回升,装备制造业达较高水平。四季度,全省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9.2%,较二季度、三季度分别回升2.7个、0.3个百分点,较上年同期回升1.4个百分点,已恢复到近年较高水平。39个大类行业中,27个行业产能利用率较三季度提高,26个行业产能利用率超过上年同期水平,其中,装备制造业产能利用率为80.9%,较前三季度提升1.4个百分点;电气机械、交通运输设备制造、通用设备制造、专用设备制造等行业产能利用率回升到81%以上的较高水平。2020年,全省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6.6%,较上半年、前三季度分别提升2.9个、1.1个百分点。

营业收入增长加快,工业利润恢复性增长。1—11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自1—9月增速转正以来,呈现加快之势;实现利润同比增长9.6%,自1—8月增速由负转正(结束连续17个月的利润下降态势)以来,同样呈加快之势,与2019年下降5.4%相比,呈现出恢复性增长。从行业来看,1—11月,40个工业大类行业中,21个行业实现利润增长,利润增长面52.5%,较2019年提高7.5个百分点。按营业收入排名的前十大行业,除化工、汽车、有色金属行业外利润均实现增长;利润增速与2019年相比,电气、通用设备、金属制品、专用设备行业增速加快,电子、钢铁、电力行业由降转增,化工、汽车行业降幅收窄,仅有色金属行业降幅扩大。

减负纾困措施有效,企业盈利状况明显改善。1—11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分别增长0.2%、-0.4%、-4.6%,增幅低于营业收入2.8个、3.4个、7.6个百分点;税负率(应交增值税占营业收入的比例)1.68%,同比下降0.14个百分点;以政府补助为主的其他收益、营业外收入分别增长34.5%、19%,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增长1.4个百分点。在政策减负的影响下,企业盈利状况明显改善,1—11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营业收入利润率达6%,同比提高0.4个百分点。

总体看,2020年工业经济持续稳定恢复,生产逐季加快,企业效益状况持续改善。 TQ26mNlUwK4ESSg24LtnHD/kQvmSg8ugWbO1G8p9biTQW3Esew4N6s7luHPYMvp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