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综合概述

2020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全省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各项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全省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经济结构持续优化,新旧动能接续转换,质量效益稳步提升,民生福祉持续改善,高质量发展实现良好开局。初步核算并经国家统计局核定,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经济总量突破10万亿元,经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2719.0亿元,比上年增长3.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536.7亿元,增长1.7%;第二产业增加值44226.4亿元,增长3.7%;第三产业增加值53955.8亿元,增长3.8%。预计全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2.2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21.6万元/人。

图1 2016—2020年江苏省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速变动(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历年《江苏统计年鉴》

图2 2016—2020年江苏省三次产业增加值变动(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历年《江苏统计年鉴》

图3 2016—2020年江苏省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单位:%)

数据来源:历年《江苏统计年鉴》

近年来,江苏产业结构加快调整,全年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调整为4.4∶43.1∶52.5,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

表1 江苏三次产业GDP总值及年实际增速(2016—2020年)

数据来源:历年《江苏统计年鉴》

第一产业。总体上看,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呈现不断下降趋势。随着全省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第三产业的持续壮大,2016年到至今第一产业占GDP比重基本维持在4%~5%之间。2020年第一产业增加值4536.72亿元,比上一年增长1.8%。

第二产业。第二产业始终在全省经济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占GDP的份额较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大。自改革开放以来到2010年,第二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呈现波浪式运动,但总体上看没有发生大幅度的变化。从波动情况看,第二产业的比重从1978年的52.6%下降到1991年的49.6%,随后从1992年起开始保持在50%以上,2005年上升到56.6%,到达顶点。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江苏从工业高速发展阶段进入到工业化后期和后工业化时代,第二产业占比逐年下降,2018年下降到44.5%,被第三产业超过,从雄踞多年的首位下降为第二位,2020年为43.1%,实现了江苏产业结构的重大转型。

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增长趋势的阶段性特征明显。自改革开放以来到1987年,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一直没有发生明显变化,占比始终保持在20%以下。在1988年以后,第三产业的比重迅速上升,1989年首次超过了第一产业达到25.8%,随后保持稳定提高的趋势,2014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40%,2015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超过第二产业,三次产业结构比调整为5.7∶45.7∶48.6,呈“三二一”型。2016年,第三产业(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超过50%,2020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为4.5∶43∶52.5,2020年与1978年相比,第一产业占比下降了22.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占比下降了8.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比上升了32.7个百分点。

表2 2017—2020年江苏省各行业生产总值(亿元)

数据来源:历年《江苏统计年鉴》

在行业层面,2020年江苏省第二产业中工业的增加值为44226.43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43.06%,与上年相比,下降1.04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增加值为35404.38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34.47%,与上年相比,降低了0.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中的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增加值规模较大,分别为11108.67亿元、8405.79亿元和8944.94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0.81%、8.18%和8.71%,较2018年,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的占比呈现上升趋势。

图4 2020年江苏省三大区域生产总值比重(单位:%)

数据来源:《江苏统计年鉴2021》

就图4而言,苏南、苏中和苏北地区的生产总值分别为59384.29亿元、21397.41亿元和23837.96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57%、20%和23%,其中,苏南地区的南京与苏州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较大,而苏中和苏北地区也在逐渐发挥其后发优势,缩小与苏南地区的区域差距。

表3 2020年江苏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及其构成情况(以上年为100)

数据来源:《2020年江苏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0年江苏消费价格温和上涨。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5%,其中,城市上涨2.4%,农村上涨2.8%。分类别看,食品烟酒类上涨9.1%,衣着类下跌0.3%,居住类下跌0.1%,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上涨0.5%,交通和通信类下跌3.5%,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上涨1.4%,医疗保健类上涨0.1%,其他用品和服务类上涨4.8%。食品价格中,粮食上涨0.7%,食用油上涨4.5%,鲜菜上涨10.3%,水产品上涨5.5%,蛋类下跌9.3%,畜肉类上涨37.5%。全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比上年下降2.2%,降幅比上年扩大1.1个百分点;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下降3.5%,降幅扩大0.7个百分点。经济活力增强,全年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76936.5亿元,占GDP比重达74.9%,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私营个体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2.5%,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6.8%。年末工商部门登记的私营企业333.4万户,全年新登记私营企业51.8万户;年末个体户855.6万户,全年新登记个体户207.7万户。区域协调发展有力推进,扬子江城市群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79.2%;沿海经济带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18.7%。

就业形势持续向好。年末全省就业人口4893万人,第一产业就业人口675.23万人,第二产业就业人口1942.52万人,第三产业就业人口2275.25万人。城镇就业人口3480.88万人,城镇新增就业198.16万人。就业形势基本平稳。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32.8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3.2%的较低水平。全年帮扶城乡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再就业30.3万人,比上年增长7.8%。

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应看到疫情变化和外部环境还存在不稳定和不确定性,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亟待提升,部分行业和企业仍然比较困难,外资外贸稳中提质压力较大,资源环境约束趋紧,污染防治任务繁重,民生还有不少短板,部分领域还存在风险隐患等。 p4+82zd+BgSZUGa3IjKyfKqwwqm8On+SV12Ggqw9Glw9+uJtBa79uchQNBgj5Wh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