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1911—1928

学生年代

在学仁做学生十几年的时期,中国政治情况和社会风气都十分混乱。完全没有孙中山总理理想方面的“天下太平”“天下为公”之说。孙总理领导的辛亥革命虽然推倒清朝和两千多年的君主制度,但并未建立以“三民主义”为基础的共和民国。袁世凯专政。1916年袁死后又有军阀内乱。各地百姓受苦,学生上课不安。总理1925年在北京故逝;留下来的国民党内部互相争权;1927年国民政府在南京成立,时局才平定下来。学仁上的是外国人办的教会学校,所以生活还算比较稳定,不过也没有完全免受政治变动的影响。学仁终生爱国反日的心情与态度,就是在这一段时期开始的。在高中和大学时期,他为学生领导,同时功课成绩优好;毕业后得美国洛氏奖金,去芝加哥大学深造,是最早获得原子能学物理博士学位的中国人之一。

1911

·学仁十二岁

·他在特别情形下剪头发!

·当年10月10日武汉起义,12月2日长江下游的苏浙革命军大败清军,进入南京。 辛亥运动虽名革命,推翻君主制度,其实也是一个反清运动。当时全国十八省,其中十六省已经宣布脱离清政府统治。清朝的统治者是满族,清立朝三百多年(1644—1911),汉人以为最丢脸的象征之一就是男人的辫子——清廷逼着汉人取用满人的理发风格。满人的理发风格是把头顶前面的头发完全剃掉,其余头发结成辫子,挂在后面。汉人相信头发是胎内带来,是父母血肉,一辈子不能剪的。辫子是汉人的羞耻,尤其是因为欧美来的外国人叫他们的辫子“猪尾巴”。总而言之,当时最明显的反清革命象征,就是替汉族男人“剪辫子运动”。

·如此,从一个男人的头发形式——有没有辫子,就可以看得出来他是不是革命党。

·学仁的妈妈,跟当时许多母亲想法一样,替儿子用外面的头发打一条辫子,放在头顶上,替他戴上一顶帽子,遮住辫子;再把下面的头发剪去。这样一来,驻南京的革命党军队就只看见一个赞助革命的青年。如果清军再入城的话,小男孩儿可以把帽子脱下,辫子还在,那么站在前面的就是一个大清朝的老百姓了!

已重修好的明代南京城墙

1911年革命军入城后,调皮的男孩子从城墙上面跑到下面替挑篮子或推车子的农夫剪辫子,再跑到别处城墙上面,这不是农夫容易捉到的地方。

1993年
魏白蒂拍摄收藏

·当年,金陵大学堂经美国纽约州及纽约大学认可,各科毕业生都有资格接受纽约大学发给毕业生的学士学位文凭, 表示美国承认金陵大学堂为国际合格的高等学府。

·当时学校的设备不齐。不过首任校长包文有他的主意。

·在1944年包文校长逝世,教育部替他写的碑传上面说得十分清楚,政府和中国教育界深知包文校长如何开始促进中国教育的现代化:

大学初创,课室宿舍仪器图书简陋缺乏不可用,制度规章皆无有,教授少不能备课程,而经济窘困,人或以为忧,先生笑曰,吾已有成算矣,即派员携其手订之方案,归国赴托事部,以募捐、增教授二事为请,而先成立文理科,开设必修班,继而有华东医科大学之合并,遂设医科,期年之间,制定校宪,立案于纽约州之大学区。又置基地成立预算,民国肇造之岁,我政府以教授裴义理主持华洋义赈有功,赠地千陆百亩,乃设农科。

1914

·学仁十五岁

·2013年金陵中学庆祝立校125周年纪念,出版《钟楼记忆:文化,校园,人物》。

·卓越校友名单上有学仁,他芝加哥的同学、著名社会学家吴景超教授,和学仁终生合作的同学杭立武博士。还有未曾想到在公元200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高行健(1940年生,比学仁他们一辈晚四十多年。)。

·我们魏家在金中读书的有:学仁;他的堂弟学礼,学智;学礼的三个儿子蕴宽、蕴和、蕴敏,一个女儿蕴朴,和两个孙子魏强、魏刚;学仁的儿子白英(只有1945—1947两年)。一共十人。

·其外,修征娘娘抗日战争以后曾在金中教过英文。

·学仁入美以美会开办的汇文附中,当年改名金陵大学堂附中。

·就是在这个时候,学仁十五岁,大石桥奶奶发言主张送他到邮政局去学习做徒弟。学好可以做邮差,赚钱养他妈妈和姐姐。爷爷完全不赞成。爷爷心慈博爱,送他哥哥的孤儿女和自己的儿女到教会学校去接受新式教育,使他们有比较广阔的前途,同时也可以为社会服务。

·金中当时采取四年制度,每年三学期。九月初开学,七月放暑假。全校有三百多学生,一半住宿。住宿学生大多是韩国或东南亚来的华侨。除了家住得远的人,本地学生很少在学校住宿。上课到下午四点。四点以后,学生大多在图书馆看书和用功;外来的华侨学生喜欢打球。下面一段是朱恕记的:

金中当年被公认为第一流中学。全校大约三百余学生,一大半住校。课业并不感觉沉重。四点以后足球,篮球,网球,……有许多韩国来的学生与华侨。另一部分学生在图书馆阅读和用功。

·学仁记得他在中学最喜欢的课程是数学和英文。

·那时教会学校的教师多数是年轻的美国传教士,大学毕业就来中国。其中也有获得专业研究院硕士或博士学位的;有年轻才结婚的夫妇,也有未结婚的女传教士,单身男人很少。传教士们来华最重要的目的是引中国人进入基督教,所以老师们除了教他们本课以外,还要传教。

·学仁在金中的英文老师Grace Taylor女士,影响他极深。学仁1935年的一篇文章上面说,上课时间这位老师教他基本英语知识,课外谈话的时侯这位老师向他介绍基督教,使他开始了对基督教的信仰。

1915

·学仁十六岁

·学仁开始在南京青年会开的课外班替人补习数学和英语。收入补贴家用。

·学仁喜欢教学生。在家中,他是最有名的抓儿孙替他们补习功课的公公,尤其是在教室以外替他们增加数学知识。

·我在大学时,学仁说用不着浪费一学期的学分读微积分,他在暑假一个星期就可以“完工”,担保我对微积分有完全把握。

·我的小女道仁说她记得公公教给她好多数学的“把戏”,所以她数学分数一直很高。长女道美说,一定是她跑得太快,公公抓不到她,所以她的数学分数只是平常而已。

·学仁母亲过世。

·学仁和姐姐仍留居大石桥,与叔叔婶婶及堂弟妹同住。这位叔叔对他影响极大;学仁一辈子对他叔叔感谢极深。他说:

父亲过去以后,守寡的妈妈带着我们姊弟二人,完全依靠叔叔。那时谋生并不容易;其实最简单解决我们生活问题(的办法)就是让我当织锦徒弟,让姐姐学习纺纱手工艺。我们母亲开始也不赞成我们去外国人开办的学校读书。我们上学以后,她还是想要我们退学。幸好她有一位信基督的女朋友将她说服,姐姐和我才能继续在汇文接受现代式的教育。姐姐和我能运用这个好机会,妈妈和叔叔实在牺牲不少。好多次有人劝叔叔停止供姐姐和我上学,省点钱;叔叔不肯。妈妈每晚点灯通宵做手艺,得一点进款让我们读书。可惜我中学还未毕业,妈妈就归仙了。

上大学以后,我可以自工自读,不需要叔叔再那么辛苦了。……如今(1935),我们五个人——姐姐,我,一个堂妹妹,和两个堂弟弟,都是教会大学毕业生。

学仁会见颖保

·堂妹修征在基督女中(后更名为中华女子中学)就读。我想因为她家住得不远,大概是走读。有一天她请了一批住读的同学回家来玩。同学中包括家住在下关的刘颖保(后来就是我们的妈妈)。

在南京基督女中就学的颖保(左四)
大概就是在这段时间学仁第一次见到颖保
1921年中学毕业照片
魏白蒂收藏

·下面的故事是学仁说给我们听的。

·一天下午,学仁回家时间比平时稍微早一点。十五六岁的男孩子并不介意发现有一群姑娘在院子里面大喊大叫。原因是什么呢?她们在一朵牡丹花上发现一只毛虫,吓得一个叫得比另一个更响,像发疯一样。学仁冷眼旁观,看见只有一位漂亮小姐一声不响,走到花盆旁边,用手指抓到毛虫,静静稳稳地走到门口,将毛虫扔到阴沟里。

·这就是学仁第一次会见颖保。颖保在城外下关长大,又常常去仪征乡下看外婆,对野生昆虫是不怕的。颖保有魅力,又有风味,是他不能也不会忘记的美女。

包文建校

·该年,在包文校长领导之下,金陵大学堂在鼓楼购地建校。那时学校是采用五年制度:两年预科班,三年本科。

·附中成绩够标准的学生可以直接升入金大本科。包文对所有学生都很关心。学仁在这一段时间也进入包文的保护网里面。

·金陵大学堂在南京建校,也是学仁不需要离家去北京上大学的原因。

·当时国家局势变动,越来越差。日本帝国逼袁世凯签“二十一条”,将中国外交政策权交给日本。学生不服,开始反军阀、抗日本的爱国运动。

1916

·学仁十七岁

·学仁开始参加学生爱国运动,不过他一辈子没有加入任何政治会党。

·不知那时为什么缘故,一天突然军阀宪兵抓住学仁,要把他带到刑场上去枪毙。刚好遇见包文校长。包文用他有美国口音不过还是道地的南京土话质问宪兵:“你们要把魏某人带到哪里去?他是个好人。我现在要他跟我来做一样事。”这一下子,这位懂得何时可以用自己的地位摆架子的洋人,把学仁的性命救了下来。

·包文校长碑传上记有:“军阀痛恶学生,是列名指案;以包氏护持,卒不得加害。”可见学仁不是包文校长唯一救下来的爱国青年。

学仁入金陵大学堂
1918

·学仁十九岁

·从现存的当时照片我们得以知道他那时的外表;他进金陵大学时已成为一位很英俊的青年。身穿中式长袍,脚踏皮鞋。从他同学的回忆文章中得知他开口声音响亮:一口流利的英语和道地的南京土话,发言内容有条有理,是没有人不佩服的。

·学仁在金大读文理学院本科。本科学生必修读科学,其中有科学系,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各课程。他的分数当然极高,他的英文和数学分数也无人能比。

·学仁后来组织成立理学院,有独立的物理系。

·他毕业获得学士学位时,成绩全班第一名。

·除了学校的礼拜,学仁每星期天到鼓楼教堂做主日礼拜。1921年开始颖保在金陵女大读本科(1921—1925),也在鼓楼教堂崇拜。所以二人友谊和感情越发加深。

1919—1922

·学仁二十岁至二十二岁

·Charles T. Paul(1869—1949),基督会传教士,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派在南京工作。他形容当时的南京:

我们外国人跟中国人一样,会感觉到,又能欣赏南京历史性的神秘。虽然今天南京好像已经是极破烂的一个地方,但是二十五英里长的城墙还在保护着它古代繁华和光丽的神秘精神。住在南京的人,眼睛只看见现在到处满地破破烂烂的断壁残垣,可是脑袋里的幻想还是以为古代繁华马上就要恢复,就像一句圣诗说的:“时间过去久了,不顺的事情完全忘记;只以为过去的日子完全都是美满的。” [1]

·在校园里面的学生根本完全不懂这个外国人胡说些什么。学生们一心一意地在教室里面学习:“德”“智”“体”训练完全都有。下课以后做体操和消遣,对校园外面的简陋情形毫无兴趣。

·除了和中华文学历史文化有关系的功课之外,其余完全用英文上课;课外活动也是如此。金大的国学研究也一直很出名,尤其是红学(研究清朝的小说《红楼梦》)。

·当时学生还没有“必修国语”(学说普通话),所以除了在北方读过书的人以外,学仁那一代中国人只说自己的家乡土话。

·体操有西式的团队运动:篮球,足球,棒球和排球;也有个人打的网球,和田径运动。传统中国文化运动有踢的毽子和抖的响翁。

·游泳那时在保守的南京还没有被正式放在大学课程里面。

·课外活动也包括演艺,其中最多学生参加的是西方古典音乐尤其是声乐活动。比较轻松一点的音乐也很受学生及学校、社会欢迎。Gardener Tewksbury,后来和Henry C. Fenn共同创建耶鲁拼音系统的学者,曾在金大多年。他是一位金大有名的音乐家,会弹会唱古典西洋音乐和美国民间歌谣。

学仁与英语辩论

·从学仁的观点看来,最重要的课外活动是英语辩论。

·学仁在金大的英文老师是美国传教士马克斯教授(Edwin Marx)。马教授也是学仁英语辩论指导。学仁十分尊敬佩服马教授,马教授也极佩服这位学生。在1935年2月《世界之声》杂志上,有马教授颂赞他得意门生的一篇文章《魏学仁博士》:

在他读完金大本科时,魏学仁的成绩极佳。我想抓他到英文系来教书,但是我还未开口,同事们已经叫我不要妄想。学校另外两系:数学和物理,已经问校长要他。他们的原因是什么呢?也是跟我的一样。学仁也是他们两系最了不起的学生。这个人的长处就是他真是万能。随便他决定做什么事,他总是完全做得十全十美的。他是中国东南各大学英语辩论赛冠军,基督社会的领导。从1919到1921国家紧急时期,他加入爱国学生运动,为领导人之一。他在本科最后一年代表南京去北京参加“世界基督学生联合会”会议。 [2]

·在马克斯教授的指导下,学仁带领的金陵大学英语辩论队1919、1920、1921连着三年获得华东各大学组织的英语辩论赛冠军。

·参加辩论的大学就是中国东南部几所教会大学:南京的金陵大学,上海的圣约翰大学、沪江大学,苏州的东吴大学和杭州的之江大学。

·这些学校的学生用英语学习,有用英语辩论的才力;地方有懂英语的听众。当地的报纸读者对这些辩论也极有兴趣。上海的一份中文报纸《申报》驻南京的记者在报告中说,1920年12月16日晚上,金大和圣约翰大学在南京辩论,听众达三千余人:

记者从南京报告:上海圣约翰与南京金陵大学在1920年12月16日晚上八时英语辩论比赛。地点在金大的新礼堂,题目是“是否应即召集国民大会制定宪法”。因为今日所亟紧要之问题。故全城各学校中西人士到会者不下三千余人。约翰主正面,金大主反面。全胜于反面。

·学仁1922年毕业以后,金大英语辩论队连得亚军三次,没有再得过冠军。

1922年春季金陵大学英语辩论队
后排:杭立武(左),魏学仁(右)
南京大学档案网
(网上说此照片是1922年拍的,因为照片上面的“1923年秋季”是写错了。)

·几十年以后,还有人记得这些辩论。

·还有其他关于这几年辩论赛的数据和回忆。 那时说英语的中国人大半都有很重的乡音。辩论时的考官可以因此扣分。学仁和其他金大队员英语都说得很漂亮,发音极准。更加他们口才好、知识深,又谈吐有劲,所以每次都得头奖。这些辩论是名遍全国的。

·洪润庠、王子定两位校友在1982年一篇回忆文章《轶事趣闻:清末民初之毕业生及其学校生活》上面说此辩论队:

由马克斯教授悉心指导,马氏为美国有名之辩论家。选手如魏学仁,杭立武,等。学术渊博,口若悬河。每次临阵,马到功成。竟执多次大学英语辩论比赛之牛耳。

爱国运动与学生自治

·金陵大学学生自治会在1915年成立,目标为培养学生的自治能力。

·以避免给一个人责任太多、权力太大,学生自治会没有会长。

·责任和权力放在两个小组手上:议事部和执行部。

·两部成员均由学生投票选择。

·学生会秘书长和司库二人为小组成员。

·1919年学潮达到最高时,学仁是金大学生会司库。

·学仁年仅十五岁时,就已经知道民主国家加入战争的目的和原因;在1919年他对《凡尔赛条约》中将中国的土地割给日本极为愤慨。

·北京大学学生开始组织反军阀、抗日本的运动。各地大学学生响应,抗日运动遍及全中国。

·南京学生组织南京学生会,学仁被选为司库。

·他在1957年告诉我:每人出会费一元:“我们那时完全靠信任。那么多现款,从来没有人拿去为自己私用。”

·“我们同学到南京每一家卖日本货的商店,把他们所有的日本东西完全没收,丢入大篝火烧去。当时以为自己爱国心强,现在想起来倒蛮作孽的。”

·无论是受过教育的上层社会人士,或者是文盲的百姓,当时中国人大都缺少普通常识。这也是学仁主张用电影来教育大众的主要原因。

1922

·学仁二十三岁

·学仁获得金大学士学位,成绩位列全班第一名。

·被选入斐陶斐荣誉学会,得全国第一个该会颁发的金钥匙奖。

·这所名誉学会1921年在中国成立,1964年在美国复会。斐陶斐荣誉学会是一所形式不大的学术性机构。完全没有政治性,和美国的Phi BetaKappa学会 相同。其主要目的是让成绩最优秀的学者能互相沟通,交换信息。

金陵大学1922届毕业班(其实这张照片只是左半张)
学仁立在后排右一
前排穿白色西装者:包文校长
魏学仁档案收藏

·斐陶斐荣誉学会在美国现在还有分会。因为1949年以后就没有选新会员,再过一些时间,此会就只存在于历史上了。

·毕业后学仁留金大任物理系助教。

1923

·学仁二十四岁

·他升级为物理系讲师。

金陵女子大学

·一篇未署作者姓名、刊发在1935年3月《世界之声》上面的文章形容金陵女子大学是美国八所教会在南京合办的一座专收女生的高等学府。所有建筑和其他一切组织、课程等,完全符合现代教育标准。

·1911年一批传教士在上海开了一场讨论在中国开建高等女子学府的会议。这是因为美国各传道会的董事会提出:当时的中国是否需要这种组织? 其实当时各教会已经开始在中国开办高等学府,这些大学大半都收女学生的。当时美国已开办了几所十分成功的女子大学,各基督教会传道会的董事会希望能在中国也创办一所专为女学生的大学。上海的会议决定邀请在长沙雅礼书院任教的德本康夫人(Matilda S. Calder Thurston,1875—1958)为此女子大学首任校长。

·校园就是用李鸿章(1823—1901)在1865年任两江总督(安徽、江苏)驻南京时的花园。

·金女大第一届开始有十一名学生,四年后其中八位毕业。 1916年金女大和美国麻省的斯密士女子大学(Smith College)结为姐妹学校,至今关系仍旧存在。 从立校到1949年,教课完全用英文。有必修课程,也有专修课程。必修课程中有中英语言、中英文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体育。除了学术性的课程和研究自修以外,学生还要到校外去实习,如学经济的学生必须到银行实习。

·1925年,金女大搬进自己建筑在离金大不远的校园。 两年以后,1927年,国民政府在南京立都,教育部整理各等学校;规定所有学府都用中国人做校长。刚巧金女大首届毕业生吴贻芳(1893—1985)当时在密歇根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得到消息,马上乘船回国,任女大校长。

学仁与颖保

·1923年,学仁也在金陵女大物理系兼职。

颖保(右一)领队欢迎新同学到金女大的校园
1923年
孙建秋提供

·在他班上有一位漂亮精明的女学生,名字叫刘颖保。

·颖保在中华女中的时候曾在她同学魏修征大石桥家花园里面见过修征的堂兄学仁。两人上课同在一间教室里面,又是鼓楼礼拜堂教友,每星期见面几次,感情就更加深。

1924

·学仁二十五岁

·他继续留在母校做物理系讲师,又在金女大和私立中央大学兼职。

1925

·学仁二十六岁

·颖保得金陵女子大学学士学位,专修英语文学。

金陵女子大学1925届毕业班
颖保(前排左一)
孙建秋收藏

·二人订婚。颖保不要戒指,学仁送了她一只手表。

·颖保去安徽芜湖一家教会学校教书。详情我们一点都不知道,不过这是她一辈子唯一拿薪水的工作。其实我们不知道她是不是拿薪水的;也不知道如果她真正拿薪水,是否交给外公替她保管。

·学仁获得美国洛氏基金会奖学金(Rockefeller Scholarship),到芝加哥大学研究物理光学。芝加哥大学教授们发现他的学术水平已经够硕士标准,不需要浪费时间读硕士学位,可以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研究分析氦气原子。

学仁在芝加哥大学与物理系师生合照
学仁(四排右一)
1926年
周培源教授收藏

1926

·学仁二十七岁

·那时芝加哥大学物理(包括天文、数学)科学研究特别出名。招进不少国际学生。从上列照片中可以看见好几位亚洲人。其中也有一名日本研究生,专修天文。1936年学仁在日本观察日全食时与他又见面。

·他在芝加哥大学从学,因为当时在此大学有两位有名声、先后得到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教授。他们觉得学仁了不起,请他做他们的研究助理。

·迈克尔逊(Albert A. Michelson,1852—1931),实验物理学家,在1907年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以精密测量光的速度和以空前的精确度进行以太漂移实验而闻名于世。他发明的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仪器至今还有广泛应用。

·康普顿(Arthur H. Compton,1882—1962),在1927年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22年,他采用单个光子和自由电子的简单碰撞理论,对康普顿效应做出了满意的理论解释。

·吴有训(1897—1977),学仁在芝加哥时的同舍,比他早两年到芝加哥,是研究爱因斯坦光子理论的。

·学仁论文写完,康普顿教授邀请学仁留在芝加哥继续研究原子能,可是学仁已经答应金大他要回去创办理学院,同时也为祖国现代化出力。

·还有一个重要的理由:他有未婚妻在南京等他。

·学仁在芝加哥时期认识了一批朋友。没有想到学仁在芝加哥做研究工作以外的生活情形,所有都是以前学仁的一位芝加哥同舍的儿子后来告诉我的。

·幸好我在香港会见了这位同舍的两个儿子。

·这位同舍就是杨武之,数学博士。回国后在清华大学任教。杨博士未去芝加哥以前已经成家,生了儿子,将妻儿留在家乡,一个人在美国深造。

·他的长子杨振宁,1922年生。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在香港与他见面。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中国胜利,杨振宁刚好大学毕业,要到美国研究院深造。当时他处处找一位名声鼎鼎与原子弹有关系的费米(Enrico Fermi)教授,希望能跟他学习,研究原子能。正巧,发现费米就在他父亲以前读博士学位的芝加哥大学。

·杨振宁是第一位得到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中国人。那时学仁正巧在纽约,为他请酒庆贺。我有这张照片。

这张1957年的照片是在纽约一家餐厅拍的。
学仁做主,特为庆祝两位中国科学家(右二,右三)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魏学仁收藏

·杨振宁是第一个告诉我他的父亲和学仁的关系的人。

·我在香港有一位也是芝加哥大学校友的朋友。她知道我父亲也是芝加哥大学的校友。有一天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在芝加哥大学同学会演讲,这位朋友请我去听。她介绍杨教授给我时,我就把照片给杨教授。“你哪里得到这张照片?”我就把我的食指放在照片中学仁脸上,说:“这是我父亲,那时在联合国,住在纽约。你得诺贝尔奖,他请你吃饭……”。杨振宁就插嘴告诉我我们父亲之间的关系。

·不久以后,我又遇见比他小十岁的弟弟杨振汉,和他的夫人谭芙芸女士。

·学仁在芝加哥的生活情形大多是杨振汉说给我听的。他们父亲回国一定常常讲他在芝加哥的生活情形。

·其他同舍的姓名,也是杨振汉说的。

·学仁、杨武之、吴景超和吴有训四人租了一栋小房子同住,共同负担房租,也共同处理家务事,如买菜、烧饭、刷锅洗碗、清理厨房洗澡间、整理客厅、打扫房子外面如推草坪和扫门前雪,等等。他们原来计划是每人每星期轮流替换工作一次。但是不久发现其中一位同学烧饭时把厨房弄得没有人情愿收拾。所以改变计划,烧饭的人就自己洗碗、清理厨房。别的情形杨振汉记不得,我也就不知道了。

·吴景超(1901—1968),金陵中学毕业,专修社会科学。回国以后曾在南京待了一段时期,后来去清华大学;和燕京大学的费孝通教授(1910—2005)同为中国研究现代社会科学的先锋。

·好像吴景超也是人民大学创始人之一。

·他在芝加哥写的关于美国唐人街的博士论文在1991年翻译成中文出版。

·这一年学仁有了一个神秘的经历:有一个“鬼”跟着他!

·芝加哥的冬天是人人知道的冰柜:寒风,大雪;满路都是冰,开车走路都要当心。有一天,天气比平常还要冷,风也大。学仁在实验室做实验做得很晚,回家时已经半夜三更。路上没有其他行人,黑黢黢的,使人打寒噤。他听见“忽稀忽稀”的声音贴靠在他背后。他回头看看,没有人。“噢,这一定是鬼。我看不见人。就是有人,也不会靠得我这么近的。”学仁走一步,“忽稀忽稀”的声音就跟他走一步;他停下来,声音也就没有了。他走了一段路,决定停下来跟这个鬼辩论一下。转头看不见任何人;低头一看,其实是一张报纸,粘在他鞋子下面。学仁将报纸拉下,剩余一段路走着就安安静静的了。

1927

·学仁二十八岁

·这年从学仁观点来看,最重要一件大事就是有声电影的发明。学仁看了《爵士乐歌者》(The Jazz Singer)这部电影,有影像,又有声音,学仁十分激动。他知道如何解决在他看来中国第一棘手的问题了。有声电影可以将常识介绍给文盲的中国老百姓!

·次年,位于纽约州北部罗彻斯特市(Rochester)的柯达公司开始制作教育电影。国际教育电影协会也在罗马成立。

《爵士乐歌者》(The Jazz Singer)剧照(1927年)

·学仁一辈子保持与柯达公司和洛氏基金会密切的关系。他在金大制作的二百多部教育科学电影,大半有教育部津贴,不过这两家美国机构也给了他很多支持。

1928

·学仁二十九岁

·他获得芝加哥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

·他的论文题目是《氦光谱D3谱线精密结构分析》。

·当时即在《天体物理学杂志》发表,可见此题目和研究结果的重要性。 [3]

·我第一次会见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香港中文大学高锟校长时,他问我是不是魏学仁的女儿。高校长说学仁的博士论文对后来研究特有影响的。

·当年秋天学仁回南京,任金大教务长兼科学系教授主任。


[1] Charles T. Paul, Disciples of Christ Missions—China ,Indianapolis: Published for the Boards by the College of Missions,1919, p.58.香港大学图书馆收藏,芝加哥大学缩微胶卷。

[2] Edwin Marx,“Dr. Wei Hsioh Ren”, World Call (February, 1935), p14.

[3] 编者注:此篇论文请详见:H. R. Wei(魏学仁):“An Analysis of the Fine Structure of the D3-LINE of Helium”, Astrophysical Journal ,vol.68,pp.246—256。 YGod1Cri0OIakqsd89AD2uDz8bv+jibJmC5EBIwA7tnOll+0mZFgYy7MjJ77pkV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