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学仁,号乐山,江苏南京人。公元1899年生在南京城北,1987年病故于夏威夷檀香山皇后医院。他的生平和事业成就和清末民初他那一辈住在已开埠通商城市、受过西式教育的中国青年们差不多。他们接受新式教育,国内大学毕业,出国进研究院;得到博士学位和特别专门知识,回国替祖国现代化服务。
学仁出生在南京一个还算宽裕的手工业者家庭。他是长房长子,童年娇养。但是三岁殇父,第二年又失去祖父,变成孤儿。五岁启蒙,六岁科举制度废除,叔叔同寡母商量之后,将他送到美国基督教传教士在南京开办的新式学校:进汇文小学,汇文中学(后改名为金陵大学附中,今金陵中学);后直升金陵大学堂本科。教会学校除国学以外,其他课程完全用英文教授。学仁成绩优秀,尤其英文、数学两科,无人能比。在金大专修科学,对天文数学研究也花功夫。课外活动除英语辩论以外,参加全国的学生爱国反日运动。大学毕业成绩位列全班第一,得洛氏奖学金(Rockefeller Scholarship)出国赴芝加哥大学研究物理三年。
在芝加哥大学有当时两位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全球首席原子学专家作学仁导师。1928年他的博士论文《氦光谱D3谱线精密结构分析》,受学术界专家称赞,当时就在美国科学杂志上面发表,对后来研究多有影响。
他没有接受芝加哥大学的邀请留校,而是回南京母校。他是他那一代的典型青年,深信国父孙中山的爱国、爱民的思想观点,尽力将自己的才智心力贡献给祖国,为国家现代化服务。不过,他一辈子从来没有加入任何政党。
金大理学院在1930年正式成立,学仁任首任院长。培养各系专修学生:数学,纯科学和应用科学,工程和技术。使学生掌握科技基本知识,再替毕业生在欧美寻找奖学金机会,送他们去高级学府深造,提高中国科学水平。
他一生提倡发展科学教育和教学电影。
为促进教师学习科学知识、增加大众常识及发展科学电影教育,学仁将制作与放映电影技术引入理学院课程。从上世纪三十年代孙明经进金大理学院读本科,同时半工半读地就职教育电影委员会书记,一直到1945年学仁出国,二人合作摄制了教学教育电影200余部。又和教育部及商业电影界合作创办中国教育电影协会。1935年金陵大学农、理学院和教育部、中央电影厂合作摄制的《农人之春》得到中国第一个国际电影奖(比利时教育电影比赛)。学仁为此片的制作人。次年(1936)世界上第一部彩色日全食影片,是学仁在北海道亲手拍摄的。
抗日战争时期金大疏散到四川成都华西坝。学仁带领理学院电机工程系和教育电影部加上新成立的汽车训练班和电焊技术班等短期培训班迁在重庆。得到国防部、教育部和交通部津贴补助,又办厂制造他和同事发明设计的蓄电池、变压器等各种仪器,同时还有蒸馏水、煤气。收入用来贴补学校经费。其外,他又用发明的湿电池蓄电开发云南贵州的山地和农村,对社会进化、人民生活水平加高影响不少。对国家现代化和抗日战争贡献极大。
学仁学术地位高,又对原子能物理学有很深的研究,英语流利,能在大众前辩论。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联合国成立。1946年联合国原子能委员会开始工作,学仁受国家邀请担任驻联合国代表团科学顾问,是国际原子能委员会几位科学专家之一。学仁提议他们讨论的题目不能只是原子弹,原子能还有许多别的用处。他们讨论的结果作为联合国国际原子能管理控制基础宪章:国际原子能运用、控制、辐射及裁减军备政策。
学仁1962年离开代表团,决定留居美国,回到高等教育领域工作。当年接受西弗吉尼亚州一所基督会办的伯大尼大学邀请,成为物理系兼公共事业教授。1970年哥伦比亚大学工程学院表彰学仁对工程教育的贡献,授予其该校的铜狮奖。
本书资料之中有未出版的档案,不过数目不多。南京大学所藏金陵大学档案现在该校。在南京的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收藏有金陵大学理学院成都院长室档案数份,里面有几份学仁的底稿和寄信函。其中最珍贵的是一份电影剧本:“苏武牧羊”的历史故事。二十世纪晚期因为庆祝金陵大学建校八十周年,后来又一百年校庆,南京的学校委托历史学家编纂了好几本校史和纪念册,内有不少我能采取的和这本年编有关系的文献资料。大陆、台湾和海外的校友也出版了不少著作,为我办理这件项目帮助不小。在金陵大学档案里面有全套理学院的公文,未来对理学院历史进行学术性研究的学者一定会欢迎的。
我特别欣赏的,还是学仁的朋友、同学、同事、导师、学生等写的散文。
在这本书末尾我提供了一份详细的参考文献目录,希望能帮助到未来研究二十世纪中国历史的学者,介绍给他们一些不太普通的书本、杂志、网站等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