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圣词”问题

透过上述所引文本,我们可以提取出这样一种总体性认识:语言本体论作为知识型,在1980年代展现为一种“纯诗构想”,一种直观超验的终极价值图像。这可分为两部分去理解。其一,对“空洞理想”的命名很多时候是以所谓“圣词”来完成。在欧阳江河看来,“圣词”“旨在提供使人类经验类型化、整体化的升华动力” ,它们作为福柯意义上的现代语言之特殊性在于,它们自带“空洞理想”属性。因此,按照结构主义的方式来说,每一首诗都是由词组成的结构,而“圣词”在这结构中往往占据中心位置并且不可移动,而这结构中的其他词语皆不具备自己命名“空洞理想”的可能,唯有围绕着这“圣词”移动并将自身弱化甚至取消,直至整合进“圣词”的光辉中并成为圣词结构的一部分时,一首诗便宣告完成。其实所谓“圣词”,要么是不可被经验,只是对虚构或永逝之物的一种命名,但对人的经验具有语言赋值的作用(比如上帝、祖先,它们只是词,没有物,因此便也不存在词与物分离之虞),要么是可被经验,但由于幸运地被人类文明所选择,被不断书写不断赋值,其表象意义已经被抽空,其作为语言的存在之意义便直接裸露出来,也就是说,这类词出现在诗歌中,不需诗人的努力,几乎所有读者直接就能读出其超越性何在(比如星空、天鹅) 。总之,“圣词”的特点是,它只是一个词,除此之外一无所有,也正因如此,它获得了“占有和馈赠” 的特权。可以说,“圣词”是人类词语中破落户和贵族的合体,这不禁让人想起让·热内的名言:“如果我只是我所是,我就坚不可摧。” 其二,“圣词”的存在使得这些图像显现出集体性与终极性特征。“圣词”具有使人类经验“整体化、类型化的升华动力”,因此,它往往能够消解诗人的个人经验 ,使得诗歌成为一种人类集体性的远景式图谱。这与“今天派”诗人们因对抗式美学 而生的集体性,事实上构成了有差异的共性。而且,由于“圣词”不具备表象意义与经验价值,这使得诗歌往往直接面对语言的“空洞理想”而展开言说,因此这些图景往往不具备表象世界的烙印,只是对超验世界的纯粹追问与建构。这样的图像也从时间性中脱序出来,“哪一年哪一天的事”变得不再清晰,最终取消了时间性。总之,1980年代语言本体论图像呈现出神圣性、集体性特征,而私密性、经验性特征则显得极其微弱甚至没有,至少不被言说所重视。

在此谈论这两点,并非是要提出批评,就像许多1990年代以来诗人、批评家们所做的那样。此处的用意无非是,勾勒其特征,试分析其内在有效性与必然性,并以此为本书要研究的对象——1990年代以来汉语新诗中的语言本体论——提供一个精神前史,以及一个形成结构性参照与投射的“他者”。

作为一种认知的常识,当代中国,至少是1980年代以前的当代中国,盛产政治性“圣词”。这有两个原因,其一是因政治主动介入而发生的。其二是诗人真诚参与进新时代的圣词制造中。 而其产物,有大词也有小词,有崇高之词,也有邪恶之词。 然而无论如何,都是伴随当代政治神话而生的词的神话。这些词升华为政治性“圣词”以后,其表象意义便被抽空,只剩下被规定好的语言的存在(being)之意义,这意味着它不可被更改、否定,集体性的意识形态被灌注其中,最终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它作为一个词,不存在“空洞理想”和自我否定精神,而是处在理想的完满和自洽之中,因而它与语言本体论无关,实际上是一种政治主体性暗藏其中的工具论。这正如罗兰·巴尔特在《写作的零度》中所说:“一切政治写作只能是去肯定一种警察世界。” 在此历史语境下,另外一些“圣词”,要么不可以使用,要么只能被当作批判、征服的对象。比如骆一禾《对话》中的“上帝”,在早些时候反宗教的策略中,其作为基督教最高“圣词”的命运可想而知。再如,革命是一种极具未来主义姿态的行动,它肯定新时间,打破旧时间,正如钟鸣所说“新中国需要新面孔” ,因此,多多意义上的“祖先”,在当时恐怕也未必具有光明的身份。

“朦胧诗”的最重要写作策略是反政治性“圣词”,比如将“太阳神话”转写成“黑太阳”,这实际上是一种争吵,是一种针对性的写作,尽管要实现精神主体的反叛,但其话语具有太强的依赖性,语言主体不能实现独立性的建构。而获得了语言本体论这一“知识型”的诗人,则摆脱了依赖性,语言成为诗歌的中心与本体。在此思路下,他们在写作中所选择的“圣词”,其有效性并不在于去与政治性“圣词”相对抗,尽管这种效果客观上一定存在,而是能够帮助他们开辟出自己的言说空间,从而实现对语言本体的信任与建构。这意味着诗人们自觉地从显性的政治书写中摆脱出来,成为独立的艺术家,在当时的语境下,政治话语从诸多文化、生活领域中退出,实现一种“去政治化”,便构成了最高的政治。这些诗人当时所使用的“圣词”,后来被批评为陈词滥调,但若考察当时的语境,情况并非如此绝对。在物质与感官都极为贫乏的年代,分离的词与物,在人们对一些词的体验中往往能实现一种反常的结合。当人们读到一些未曾经验过因而没有形成机械化认知的词时,在内心唤起的震惊效果,其实正是同构于诗人为一个词赋予其存在(being)价值的时刻。这种感觉的唤起,虽然不是来自主动的艺术创作,但正是俄国形式主义者们对艺术之功用的期待:“那种被称为艺术的东西的存在,正是为了唤回人们对生活的感受,使人感受到事物,使石头更成其为石头。艺术的目的是使你对事物的感受如同你所见的视像那样,而不是如同你所认知的那样;艺术的手法是事物的反常化……” 这段引文中的“视像”一词,与现象学有关(俄国形式主义与现象学密切相关),它意味着完成现象学悬置后,我们眼中的所见。而“认知”则意味着对事物多次体验后,“视像”消失,一种机械的主动反应之形成。因此,当时的中国诗人们第一次读到这些词的时候,要么之前非常局限或对立地经验过其文化、价值,要么非常局限甚至从未经验过这些词所命名的物。这就意味着,他们对这些事物缺少“认知”,不需现象学悬置,只是照搬其本来符号意义,“视像”就会直接在阅读体验中形成,这些词的有效性正在于此。这也是他们直接在诗中使用这些词的有效性所在,尽管以后,它们不可避免地要被“认知”化,除非对它们实行悬置,重新命名,否则,它们就会成为“圣词”,但这些都是后话,至少在当时语境下,诗人们直接使用它们,不是没有艺术有效性的。再举一个例子,多多1970年代有诗云:“当人民从干酪上站起来”,“干酪”这“姓资”之物,在当时很少有人见过,故多多使用此词,应是从“地下阅读”中得来。因此,这句诗的妙处就在于,“人民”这个极端认知化的词与“干酪”这个极端视像化的词并置在一起,就产生了强烈的艺术冲击力,让人震惊。当时人们对日后饱受批评的“圣词”之体验,与“干酪”实际上大致相同。它们在当时人的阅读体验里,想必“甘之如饴”,都是“被盗回的火种”,解放了一个个“普罗米修斯”。 +TderfVlVxuU6+iD/7jNq6zVtBNwjvtkZDwg1h8p8lrNWzHDoGYVY0RQwkFcsad2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