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中国“两母争子”故事来源考

不少学者认为中国“灰阑记”故事是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而产生的,只是在到底是受到佛教影响还是犹太教影响的问题上各有不同见解。追溯回中国“两母争子”文人创作的源头,要想知道应劭所作《风俗通义》中的“黄霸断子”故事是否有受到外来思想和文学的影响,我们首先需要梳理一下佛经故事、《圣经》和《古兰经》分别传入中国的时间,辨别在客观上是否足以为《风俗通义》吸收外来“两母争子”故事提供条件。

在中国古代,域外文学被翻译成中文的作品很少,而且基本依附于宗教的传播,它们对中国主流文学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与中国文学西译相比,这时的中西文学交流主要处于出口阶段。

最早传入中国的西方文学当属圣经文学。《圣经》是犹太教与基督教经典的总称,包括《旧约》和《新约》两部分。汉译《圣经》之所以得名,是因为起初译者翻译的时候,遵循了中国文化里把重要著述称之为“经”的传统,于是也将这部书以“经”命名,并在前面冠以“圣”字。关于圣经的最早翻译可以追溯到唐代。根据1625年在西安出土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颂》所载,唐太宗贞观九年(635年),基督教的一个派别景教传入中国。碑文上有“经……二十七部”、“真经”、“旧法”等字样,另外一处还有“大秦国有上德曰阿罗本……载真经……至于长安……”和“翻经建寺”的记载。 由此可知,早在7世纪,《圣经》的部分经卷已经译成中文,只可惜译文并未流传下来。1293年,天主教士孟德高维诺到北京,他曾将《旧约》中的诗篇及《新约》译成蒙文,这是最早的天主教中文《圣经》,但也未见流传。 此后,翻译《圣经》的任务主要由来华传教士承担。葡萄牙人阳玛诺(1574—1659)曾将通俗拉丁文本的四福音书译成汉语文言文,并加注释,全书分为14卷,名为《圣经直解》,该书在1636年初刊于北京,后多次重刻,并有节译本《圣经浅解》传世。被誉为“西来孔子”的意大利人艾儒略(1582—1649)则编译了《天主降生言行纪录》,附图一部,名为《出像经解》,崇祯年间刊于福州,这是迄今所见中国最早的《圣经》节选本。1814年至1823年间,英国新教教徒马礼逊将《圣经》翻译成汉文,世称“马礼逊本”。这是《圣经》的第一个汉译足本,其历史意义及影响十分重大。在近代之前,《圣经》对中国文学的影响虽不十分明显,但也散见于古代典籍中。

《古兰经》的“定本”被称为“奥斯曼本”,是奥斯曼(577—656)在位期间(644—656)规定的《古兰经》的标准本。《古兰经》的奥斯曼本一共有30卷,114章,6200余节经文。现今世界各地流传的经籍版本均以此为蓝本印制而成。因此,可以认为,伊斯兰教历二十九年,即公元651年,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遣使来华,朝贡通好以后,《古兰经》的某些段落或经文随着伊斯兰教的传入而进入中国。很显然,《古兰经》作为一本经籍传入中国的时间要比上述时间晚一些。 明末清初以后,随着中国对阿拉伯地区穆斯林了解的增加和中国穆斯林宗教团体的不断扩大,中国才开始有了关于《古兰经》的介绍与翻译活动。致力于研究伊斯兰教的马坚先生在《古兰经译者序》中指出:“《古兰经》在过去没有中文的译本……明末清初,王岱兴、马注、伍遵契、刘智等人才用中文编译书籍,阐扬伊斯兰教。他们的著作里所引用的《古兰经》明文,虽译成中文,但为数不多,著述最富的刘智,除零星引证外,只译过最短的三章,其余的人,更不用说了。” 至于在国内出现通译本,那则是20世纪20年代的事。

佛经传入中国,学界一般公认的说法是东汉明帝永丰八年(96年),而最早可能则是在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按照荀悦《汉纪》中的说法,东汉明帝某晚梦见一个金人,此人身长丈二,项上有日月光泽,明帝不识乃问朝臣,有人告知,其所梦可能是西方“名曰佛”的神。明帝遂派人去往天竺,“问其道术而图其形象焉”,此后佛教开始逐渐传入中国。而后,佛经的翻译工作大概始于桓帝建和元年(147年),大量译本的出现乃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进一步地,吸纳进印度《大藏经》的《贤愚经》,其汉译本问世时间为5世纪左右。也就是说,佛经中“药王断子”故事在中国的流传,最早可能为5世纪前后。而后《贤愚经》相继出现在中国其他各民族的翻译版本里面,其中又以藏文译本时间最早且数量最大。《贤愚经》的藏文本,根据布顿大师著《佛教史大宝藏论》所知,主要为唐文宗时期的佛教学者与敦煌吐蕃翻译家管·法成( )参照汉、梵两种文本译出。

由上我们可推知,成书于194—204年间的《风俗通义》,相比《贤愚经》《圣经》和《古兰经》在中国的汉译与传播,早了数百年之久,因此中国最早的“两母争子”故事当不会有吸收外来思想和文学之可能,本土生发的可能性更大。

另外,可予以佐证的是朱季海先生在《〈风俗通义〉校笺》中的考释。按照朱季海先生所指出,“如应书所记,是汉汝颍间俗:妇人产子,同到乳舍也”,“汉时有专设乳舍,人人可往。这一习俗从春秋时即已开始形成”。 因为在产期内的孕妇都同在一间乳舍,比床而卧,且人人可往,故可能会出现偷换婴孩的事情。《风俗通义》中“黄霸断子”的故事,嫂子本因胎伤不能生育,却也假装待产住进乳舍,并在夜里盗取了弟妇刚生的孩子,占为己有,两妯娌因此产生纠纷。案件的起因与汉代颍川流行的这一“乳舍产子”的特殊风俗关系密切,故事情节当不是受到外来影响之缘故。 HTaZ7VAT0cIRWW+ZrdY63bzc+TeWK8258eJ0N0TezRa4iE1gzUrB6zZdsT4IvQA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