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苏黄诗歌及宋词中的懒书写

受杜甫、白居易等人以及包括乐道歌在内的禅宗思想的影响,宋初以来的文学中就不乏懒书写。但要到了苏轼、黄庭坚的时代,文坛才真正刮起“懒”的狂风,正式形成一种可名之为“懒文化”的现象。下面以苏黄为代表,简述北宋后期的懒书写。

苏轼诗中提到懒的地方很多,如“如今老且懒,细事百不欲”(《寄周安孺茶》),“老来百事懒,身垢犹念浴”(《安国寺浴》),“予今正疏懒,官长幸见函”(《东湖》),“懒惰便樗散,疏狂托圣明”(《和子由初到陈州见寄二首次韵》之一),“懒惰今十稔”(《监试呈诸试官》),“万事付懒惰”(《和子由论书》),“我衰废学懒且媮”(《代书答梁先》),等等。他甚至说自己的懒散无人能比:“君看东坡翁, 懒散谁比数 。形骸堕醉梦,生事委尘土。”(《徐大正闲轩》 )值得指出的是,苏轼所写自身的懒,不只是杜甫似的自嘲,也不只是白居易似的自得,而是对个人习性的省视和生命遭遇的解释。他说:“嚣嚣好名心,嗟我岂独无。……自进苟无补,乃是 懒且愚 。”(《浰阳早发》)“一生溷尘垢,晚以道自盥。无成空得懒,坐此百事缓。”(《和顿教授见寄用除夜韵》)正是因为懒和愚的本性,才令自己一事无成,这是回顾人生境遇的感慨。

苏轼词《南乡子·自述》也说:“凉簟碧纱厨。一枕清风昼睡余。卧听晚衙无一事,徐徐。读尽床头几卷书。搔首赋归欤,自觉功名 更疏。若问使君才与术,何如?占得人间一味 。” 词中写懒状生动形象,说自己因懒而不得功名,无才无术,只有愚笨。他《送岑著作》一诗,更全面地描写了自己的懒拙之病以及对于懒拙的看法:

者常似静,静岂 者徒。 则近于直,而直岂拙欤。夫子静且直,雍容时卷舒。嗟我复何为,相得欢有余。我本不违世,而世与我殊。 于林间鸠, 于冰底鱼。人皆笑其狂,子独怜其愚。直者有时信,静者不终居。而我 懒拙 病,不受砭药除。临行怪酒薄,已与别泪俱。后会岂无时,遂恐出处疏。惟应故山梦,随子到吾庐。

这是一首关于懒的专题写作。苏轼区分了懒、静、拙、直四种品质,认为自己只是懒与拙(而不是岑著作的“静且直”),“拙于林间鸠,懒于冰底鱼”,而且这懒拙之病无法根除。苏轼将此归于天性,如《答舒尧文书》所云:“轼 天资懒慢 ,自少年筋力有余时,已不喜应接人事。”

苏轼写“懒”时常与“拙”、“愚”等字眼相伴。前面提到,懒拙是杜甫首创的词,唐代无人沿用,至北宋中期始有诗人偶用之,如梅尧臣《晚归闻韩子华见访》:“未能一往见,懒拙其必容。”司马光《酬君贶和景仁见寄三首》其一:“懒拙无时用,耆朋独我思。” 但对拙的强调和懒拙一词的使用,还需待苏轼的倡导。苏轼很喜欢杜甫《屏迹》三诗,曾抄写之,其中便有“用拙存吾道,幽居近物情”、“废学从儿懒,长贫任妇愁。百年浑得醉,一月不梳头”等句,并书其后云:“子瞻云:‘此东坡居士之诗也。’或者曰:‘此杜子美《屏迹》诗也,居士安得窃之?’居士曰:‘夫禾麻谷麦,起于神农、后稷,今家有仓廪,不予而取辄为盗,被盗者为失主。若必从其初,则农、稷之物也。今考其诗,字字皆居士实录,是则居士诗也,子美安得禁吾有哉!’” 要将杜诗窃为己有,这当然是开玩笑,实际上是苏轼认同杜诗表达的懒拙之情状,“字字皆居士实录”。

苏轼曾在《答毕仲举书》中谈到自己学佛的事:

佛书旧亦尝看,但闇塞不能通其妙,独时取其粗浅假说以自洗濯,若农夫之去草,旋去旋生,虽若无益,然终愈于不去也。若世之君子,所谓超然玄悟者,仆不识也。往时陈述古好论禅,自以为至矣,而鄙仆所言为浅陋。仆尝语述古,公之所谈,譬之饮食龙肉也,而仆之所学,猪肉也,猪之与龙,则有间矣,然公终日说龙肉,不如仆之食猪肉实美而真饱也。……学佛老者本期于静而达。 静似懒 达似放 ,学者或未至其所期,而先得其所似,不为无害。

信中提到,有些学佛老者未能真正学得静与达,而学会了懒与放,其实意在说自己学佛不到家,却学会了懒放。这信中苏轼一方面描述了自己的懒放状态,另一方面又试图探讨懒放的来源——开玩笑地追溯至学佛。倒可见在时人心目中,懒放与佛教确实是有某种关系的。

黄庭坚“自疑是南岳懒瓒师”的自嘲,其核心便在“懒”字上。他对自己疏懒成性、一事无成的反思,与苏轼并没有什么不同。在《次韵寄滑州舅氏》中他说:“舅氏知甥最 疏懒 ,折腰尘土解哀怜。”在黄庭坚的懒书写中,有两种懒比较新颖:病懒和老懒。病懒一词白居易已用,如《兰若寓居》:“退身安草野,家园病懒归。”是说因病而不能、不欲做某事,是一种病中和病后的状态,懒并非核心元素。黄庭坚所写病懒,病和懒更像是并列关系,如“ 病懒 百事废,不惟书问疏”(《次韵答王四》)、“老人 病懒 ,了不喜作书”(《与子智帖二首》其一)。他还专门写有一首《病懒》诗,说“ 病懒 不喜出,收身卧书林”。同时代的苏辙也常用,如《和子瞻煎茶》:“年来 病懒 百不堪,未废饮食求芳甘。”《次韵孙推官朴见寄二首》之二:“ 病懒 近来全废学,宦游唯是苦思乡。”《次韵汪琛监簿见赠》:“惭愧邑人怜 病懒 ,共成清净劝迟留。” 值得注意的是黄庭坚《次韵元实病目》,诗中虽然没有出现病懒一词,但表达了一种新的意思,即借病偷懒。该诗前面写眼疾,最后说:“金篦刮膜会有时,汤熨取快术诚短。君不见岳头懒瓒一生禅,鼻涕垂颐渠不管。”意思是将来会有良好的医术(金篦刮眼膜)治好眼病,但现在的汤药不能很快奏效。既然如此,就安然接受现状吧,想想嬾残一生所行禅法,就是一个“懒”字啊——连鼻涕垂颐也不管,那么你也借此机会偷个懒吧,不要再作“白鱼钻蠹简”。“阅人朦胧似有味, 看字昏涩尤宜懒 ”,这两句正道出黄庭坚劝慰朋友的核心旨意。借病偷懒的意思,比黄庭坚稍早的王令已写,《登城》云:“病来万事懒自宜,高城有楼闲登跻。” 可能对黄庭坚有所启发。此后诗人常用此意,如吕本中《奉怀季平范丈戏成两绝句录呈》其一:“形骸已病尤宜懒,岁月长贫屡有诗。”

老懒指年老而懒于行动,韩愈最早使用该词,《送无本师归范阳》云:“ 老懒 无斗心,久不事铅椠。” 但此后唐人极少使用此词 。北宋文彦博、王安石、王令、陆佃偶用之,而苏黄则很喜欢这个表达。苏轼在诗中常说“如今老且懒”、“老来百事懒”(见前),书牍文里两用老懒一词 。黄庭坚有诗《鄂州节推陈荣绪惠示沿檄崇阳道中六诗老懒不能追韵辄自居韵奉和之》六首,而在书牍中使用老懒约十次,数量空前。黄庭坚书牍文常将老懒、病懒两层意思合用,以表示自己不能作书撰文的歉意,如《答黔州谭司理三首》其一:“衰疾 老懒 ,别来书问不继。”《答黔州崔少府》:“衰疾 老懒 ,又不遇便人,故因循不作书。”《答洪甥驹父二首》其二:“绍圣以后始知文章,但已 老病惰懒 ,不能下笔也。”此后诗人常用老懒的表达,如张耒《寓陈杂诗十首》其六:“开门无客来,永日不冠履。客知我 老懒 ,投刺辄复去。” 王安中《送曹文叔》:“政缘 老懒 故,早觉追随苶。”叶梦得《临江仙(卷地惊风吹雨去)》:“元龙真 老懒 ,无意卧高楼。”王之道《题智果寺》:“老来 习懒放 ,万事废不整。”黄庭坚还曾作颂称一老僧虽不识字,其暴背睡觉却似近道。《 字颂(并序)》:“尝有老僧暴背于后架,作此 字示之,问会麽?云不会。因以为颂。斋余睡兀兀,占尽檐前日。不与一瓯茶,眼前黑如漆。” [1] 这里“睡兀兀”的语句,不得不让人想起嬾残的“林间睡兀兀”来 ,要知道,嬾残乐道歌是黄庭坚亲笔抄写过的。黄庭坚另有颂云:“向上关捩子,未曾说似人。困来一觉睡,妙绝更通神。” 显然也受到嬾残“饥来即吃饭,睡来即卧瞑”的影响。

南宋陈田夫《南岳总胜集》卷中《大明禅寺》记嬾残之事,后云:“黄庭坚尝自赞真云‘自疑是南岳懒散师’,乃此老也。或称懒瓒,语讹也。”黄庭坚原文的“懒瓒”被陈田夫改作“懒散”,还说前者是“语讹”,其实五代《祖堂集》和《宗镜录》已有“懒瓒”之名,这大概是取其标志性的“懒”和法号明瓒的下字合成的新名,意指“懒惰的明瓒”。“懒散”一词则出现很晚,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的“君看东坡翁, 懒散 谁比数”(《徐大正闲轩》),是较早使用该词的诗作。在此之前,韩维用过“散懒”:“我今 散懒 世味薄,惟于静者心为降。”(《答贺中道灯夕见诒》)与苏轼大约同时期的陈彦默,自号懒散翁,郭祥正给他的赠诗有“懒散勿懒散,石渠金马须翁来”的句子(《赠陈懒散》),不知时间是否更早。苏轼的堂妹夫柳子文也用过“ 懒散 江湖客,秋深念涤场”(《秋日同文馆》其二),可能是受苏轼影响。此后用该词的人就多起来,如邹浩“懒散元非我”(《智岸将往钱塘索妙乐庵诗勉此为句》)、许景衡“隐吏向来惭懒散”(《送李彦侯宰黄岩》其一)、释文珦“ 懒散今成性 ”(《溪寺书怀》)。范成大《谢江东漕杨廷秀秘监送江东集并索近诗二首》之二云:“秃翁衰雪涕垂颐,仿佛三生 懒散师 。” 在这首给杨万里的诗的开头两句,范成大就写出自己的懒散形象,上联“涕垂颐”显然是借嬾残形象作比,下联则名言“懒散师”。这个“三生”的说法似来自黄庭坚“自疑是南岳懒瓒师”而更进一层,除前生、今生外,还加上对来生的预判。懒散师的字面意为懒散之僧人,陈田夫用以指嬾残,可以看作懒瓒的语讹,而范成大使用它则不必特指懒瓒,像是一种有意无意之中的混用。虽然陈田夫颠倒了嬾残名称的正误和源流,但他的记载倒颇能表明嬾残和懒散风度在时人心目中已经成为一个统一体。

在懒文化和嬾残的“懒”意象(形象)的形成及流行上,苏轼、黄庭坚发挥了重要的甚至可以说是决定性的作用。在二人之外,还有一些宋诗人贡献了一些较为重要的懒书写用词。如由杜甫的“小来习性懒”凝练发明出的“习懒”一词,宋人大量使用,这也意味着懒作为一种生命中的习性和生活中的习惯得到普遍的认可。“习懒”似乎成为一种懒的呈现状态,有人将这视之为一种癖好,如郑克己“ 习懒 今成癖”(《过李老隐居》)、徐经孙“去年 习懒 因成癖”(《病起二首》其一),周密也说“余习懒成癖”(《齐东野语》卷十八《昼寝》);有人视之为痼疾,如邹浩“习懒殆成痼”(《寄楼谦中》)、刘一止“习懒已成痼”(《赠别归安周县丞二首》其一);还有人为之欣喜,如刘才邵“正怜习懒成痴钝”(《次韵王民瞻》)、曹勋“所喜性习懒”(《山居杂诗九十首》其二十四)。徐集孙以《习懒》为题作诗,洪迈写《容斋随笔》时还谦虚地说“予老去习懒,读书不多”(小序),均可见宋人很乐意表达自己的“习懒”。限于篇幅,不再论述其他宋诗人的懒书写和用词,下面略谈宋词中的懒书写。

宋词中的懒书写和宋诗有所不同。晚唐到宋代中期的词中也多见“懒”字,但一般用以表现女子慵懒之形貌、体态和意绪,如“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温庭筠《菩萨蛮》),“懒卸凤凰钗,羞入鸳鸯被”(韩偓《生查子》),“懒结芙蓉带,慵拖翡翠裙”(毛文锡《赞浦子》),“日高花榭懒梳头”(柳永《少年游》其九),“起来意懒含羞态”(欧阳修《系裙腰》)等。这和杜甫、白居易等人诗中的“懒”颇有不同。以懒字写女子慵懒之情状,梁代已开其端,如朱超《赋得荡子行未归》:“捉梳羞理鬓,挑朱懒向唇。”江总《妇病行》:“羞开翡翠帷,懒对蒲萄酒。”梁简文帝《娈童诗》:“懒眼时含笑,玉手乍攀花。” (对娈童的写法与女性近似)当时赋中也有这样的描写:“南阳渍粉不复看,京兆新眉遂懒约。”(庾信《鸳鸯赋》)晚唐韩偓的香奁体诗中也有对女子慵懒的描写,如《闺怨》:“时光潜去暗凄凉,懒对菱花晕晓妆。”《闺情》:“轻风滴砾动帘钩,宿酒犹酣懒卸头。”《无题》:“梦狂翻惜夜,妆懒厌凌晨。”此外,韩偓还写有《懒起》《懒卸头》(又名《生查子》)等,均是如此。晚唐香艳诗和晚唐五代词常以女子为对象和视角,写其慵懒的神态体貌,大致相同,而与杜甫、白居易以来的士大夫的懒书写性质相异,这是值得注意的。

宋词到苏黄之时,开始出现少量像宋诗那样的懒书写。如苏轼有“自觉功名懒更疏”(见前),黄庭坚有“渔翁醉着无人唤。疏懒意何长”(《菩萨蛮》) ,还有两处“心情老懒”的说法 。周邦彦则有“耿无语,叹文园、近来多病情绪懒,尊酒易成间阻”(《法曲献仙音》) 。北宋词在女子之外的懒书写不多,要到南宋之后,从用法、含义以及出现频率等方面,词中的懒书写才与苏黄以来的诗走到了一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辛弃疾之作:

病是近来身, 是从前我。静扫瓢泉竹树阴,且恁随缘过。[《卜算子(欲行且起行)》]

新剑戟,旧风波。天生予 奈予何。此身已觉浑无事,却教儿童莫恁么。[《鹧鸪天(抛却山中诗酒窠)》]

穷自乐, 方闲。人间路窄酒杯宽。看君不了痴儿事,又似风流靖长官。[《鹧鸪天(秋水长廊水石间)》 ]

辛弃疾还发出了“自古高人最可嗟,只因 疏懒 取名多”的感慨 。在唐宋词人中辛弃疾写懒最多,含义最丰富,表达最全面 。按词史的一般认识,苏轼以诗为词,辛弃疾进一步发展和扩大了词体以及词的表现力,从懒书写上恰好也能看出这一点。从此以后,宋词和宋诗一样,“懒”成为男性士大夫作家对自己生存状态和修道状态的体认,疏懒成为一种乐于标榜的精神状态,或者说一种流行文化。

[1] 《黄庭坚全集》,第551页。按 字,吉林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影印《四库全书荟要》本《山谷集》(卷十五)作 7SqKCdRViygAnEmD7kZtaai1TfYx75u0shwETjq7DEZh/hhy2PkPwGCD41a32k5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