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汉魏至隋唐的懒书写

懒(嬾)字不见于五经,大约出现于汉代。攋即懒。《说文解字·女部》:“嬾,懈也。从女赖声。一曰!也。” 此后字书中常见 。而古书使用之例,如《后汉书·王丹传》:“每岁农时,辄载酒肴于田间,候勤者而劳之。其 墯孏 者,耻不致丹,皆兼功自厉。”李贤注:“孏与嬾同。”又写作孄。更有名的使用大约是《后汉书·边韶传》记他弟子的嘲讽:“边孝先,腹便便。嬾读书,但欲眠。”大约在东汉末,嬾字与惰(墯)字形成了复音词懒惰、惰懒(墯孏)。最早使用懒惰一词的是汉译佛经,据研究初见于昙果、康孟详翻译的《中本起经》:“ 嬾墯 无计,日更贫乏。” 此后魏晋南北朝汉译佛经中很常见,从上下文即可看出懒惰是被斥责批评的品性。如:

如是 懒惰 ,当何由养活男女,充官赋役?(佛陀跋陀罗、法显译《摩诃僧祇律》卷六)

如珍宝为一切众生故生,而 懈怠嬾惰 者所不得;诸佛亦如是,虽为众生故出世, 、小心、贪身著我者不得度。(鸠摩罗什译《大智度论》卷九十九《释昙无竭品》)

以是方便,皆使发心,渐渐增益,入于佛道,除 嬾惰 意,及 懈怠 想。(鸠摩罗什译《妙法莲华经》卷五《安乐行品》)

譬如田夫,有好田苗,其守田者, 懒惰 放逸,栏牛噉食。愚痴凡夫,亦复如是。(求那跋陀罗译《杂阿含经》卷四十三)

此外佛经多有,不更举例。在佛教义理中,贪嗔痴等是世人迷惑不觉的烦恼(根本烦恼),而随之而起的叫“随烦恼”,包括懈怠、放逸等20个名目 。简单来说,懈怠、放逸(二者皆与懒相近)是破坏修行的,而精进则与之相反,具有正面的价值。懒惰这个汉译佛经新词,目前最早见于诗歌使用的是陶潜《责子》诗:“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 且不论此诗是否带有自嘲之义,但懒惰一词在当时是贬义词是毫无疑义的。

在懒尚是一种负面评价(并且被佛经加强了)的时候,嵇康对它进行了一次深刻的书写,他在《与山巨源绝交书》中毫无隐晦地宣告着自己的懒:

性复 疏嬾 ,筋驽肉缓,头面常一月十五日不洗,不大闷痒,不能沐也。每常小便而忍不起,令胞中略转乃起耳。又 纵逸 来久,情意 傲散 ,简与礼相背, 嬾与慢 相成,而为侪类见宽,不攻其过。又读《庄》《老》,重增其 ,故使荣进之心日颓,任实之情转笃。

他又将自己和阮籍比较,“不如嗣宗之贤(资),而有 慢弛 之阙”。接下来说自己于礼法“有必不堪者七”,多数可说是与懒相关的毛病,如:“卧喜晚起,而当关呼之不置,一不堪也。抱琴行吟,弋钓草野,而吏卒守之,不得妄动,二不堪也。危坐一时,痺不得摇,性复多虱,把搔无已,而当裹以章服,揖拜上官,三不堪也。” 嵇康将自己写得如此不堪,目的正是为了引起他人的厌恶,以求避世远谤。嵇康说的疏懒,在其《答二郭三首》之二中也表达过:“因 遂成 ,寝迹北山阿。” 此外,嵇康《高士传》司马相如赞云“长卿慢世,越礼自放” ,也就是前面说的“简与礼相背,嬾与慢相成”。嵇康之懒后来成为典故,如王维《山中示弟》:“莫学嵇康懒,且安原宪贫。”杨亿《省中当直即事书怀兼简阁长李舍人》:“性懒无堪过叔夜,思迟多病似相如。”(“无堪”就是“不堪”,指七不堪。)王之道《寄奉符大有叔》:“宁知懒过嵇中散,亦有诗如谢法曹。”王士禛《徐五兄自号嵇庵》:“独应七不堪,仿佛嵇生懒。”均用其事。

嵇康的懒书写具有某种象征和示范的意义,它本身即体现和包含了三个因子:高士隐逸,狂士任诞,名士风流,这影响到魏晋南北朝有关懒慢书写的文学和文化。南齐卞彬《蚤虱赋序》说自己“为人多病,起居甚 ,萦寝败絮,不能自释。兼摄性 懈惰 事皮肤,澡刷不谨,澣沐失时,四体##,加以臭秽,故苇席蓬缨之间,蚤虱猥流。……若吾之虱者,无汤沐之虑,绝相吊之忧,宴聚乎久襟烂布之裳,服无改换,掐啮不能加, 脱略缓嬾 ,复不勤于捕讨” ,写懒于澡沐而多虱,实由嵇康“七不堪”中的“性复多虱,把搔无已”演化而来,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二次细致的懒书写。江淹《与交友论隐书》写隐逸之志,说“性有所短,不可韦弦者五”,其中有“人间应修,酷懒作书” ,显然也是从“七不堪”中来——“素不便书,又不喜作书,而人间多事,堆案盈机,不相酬答,则犯教伤义,欲自勉强,则不能久,四不堪也”。至于郭璞“不持仪检,形质 索,纵情嫚惰,时有醉饱之失” ,也是一种懒(“嫚惰”),体现的是与嵇阮同流的任诞之风。可以说,魏晋名士以一种不合作的高隐姿态赋予了“懒”新的意义,成为南北朝文化的一个重要因子。进一步来说,尽管唐以前的“懒”一般不被当作美德懿行,修道者更批评懒惰、懈怠、放逸等行为,但同时期的文化对高士、狂士、名士的追慕崇尚又隐含了懒的因子,而这为后来懒文化的形成做了早期的准备。

时间进入唐代,象征着高士、名士姿态和风流的懒的因子开始发挥其在文学上的作用,这首先在推崇阮籍、嵇康、陶潜的隐逸诗人王绩那里表现出来。他的《田家三首》其一云:“阮籍生涯懒,嵇康意气疏。”就使用了嵇康的“招牌”词——疏懒。又《薛记室收过庄见寻率题古意以赠》云:“散诞时须酒,萧条懒向书。”写生活之散淡逍遥。很快在唐人表达隐逸闲居的诗中,懒字多了起来:

纱帽乌皮几,闲居懒赋诗。(王维《慕容承携素馔见过》)

老来懒赋诗,惟有老相随。(王维《偶然作六首》之六)

惠连发清兴,袁安念高卧。余故非斯人,为性兼懒惰。(高适《苦雪四首》之二)

归家如欲懒,俗虑向来销。(岑参《雪后与群公过慈恩寺》)

杜甫是第一个大量写到“懒”的诗人。下面这些诗中可以看到嵇康所说的疏懒:

东柯遂疏懒,休镊鬓毛斑。(《秦州杂诗二十首》十五)

疏懒为名误,驱驰丧我真。(《寄张十二山人彪三十韵》)

无人觉来往,疏懒意何长。(《西郊》)

旧谙疏懒叔,须汝故相携。(《佐还山后寄三首》其一)

纵饮久判人共弃,懒朝真与世相违。(《曲江对酒》)

“懒朝”其实也暗用了嵇康的“七不堪”,七不堪说到底就是不堪为官,像“裹以章服,揖拜上官”那样的生活,正是嵇康所厌弃的 。杜甫还将嵇康文中的“嬾与慢相成”锻造成“懒慢”一词:

懒慢无堪不出村,呼儿自在掩柴门。(《绝句漫兴九首》之六)

懒慢头时栉,艰难带减围。(《伤秋》)

也用懒惰:

阿翁懒惰久,觉儿行步奔。(《示从孙济》)

旁人错比扬雄宅,懒惰无心作解嘲。(《堂成》)

此外他写懒的诗句还有:

兴来不暇 ,今晨梳我头。(《晦日寻崔戢李封》)

小来 习性懒 ,晚节 转剧。(《送李校书二十六韵》)

近识峨眉老,知予 是真。(《漫成二首》之二)

拾遗曾奏数行书, 懒性 从来水竹居。(《奉酬严公寄题野亭之作》)

幽栖身 动,客至欲如何。(《绝句六首》之二)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 懒困 倚微风。(《江畔独步寻花》之五)

平生 懒拙 意,偶值栖遁迹。(《发同谷县》)

我衰更 懒拙 ,生事不自谋。(《发秦州》)

不同于此前诗人偶然自嘲或自谦的模式,杜甫是将懒当作自己习性的一部分而大加书写,甚至将它看作一种生存及处世方式。嵇康虽然表述过类似的意思,但那是在特殊时势下带有自辱性质的表态。值得一提的是,“懒慢”、“懒性”、“懒困”、“懒拙”均是杜甫首创的新词。“困”表示困乏、疲惫,是中古出现的俗词。“拙”指笨拙,最早有《老子》的“大巧若拙”,后来潘岳的“拙者可以绝意乎宠荣之事”、“终优游以养拙”(《闲居赋》),陶潜的“性刚才拙,与物多忤”(《与子俨等疏》)和“守拙归园田”(《归园田居》其一),谢灵运的“进德智所拙”(《登池上楼》)等,初步构成了拙的观念。和写懒类似,杜甫也是第一个大量写拙的诗人,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屏迹三首》其一:“用拙存吾道,幽居近物情。”《投简成华两县诸子》:“自然弃掷与时异,况乃疏顽临事拙。”《暮春题瀼西新赁草屋五首》其二:“养拙干戈际,全生麋鹿群。”杜甫将“懒”字与这些字复合构成新词,使懒的意义更加丰富。创造新词和新意象是伟大诗人的标记,杜甫在这方面贡献尤多。

杜甫之后,大历诗人写懒渐多起来,如李端《赠薛戴》“懒是平生性”,严维《送舍弟》“疏懒吾成性”,司空曙《逢江客问南中故人因以诗寄》“疏懒辞微禄”,灵一《送明素上人归楚觐省》“能将疏懒背时人”,但大体上没有超出杜甫的表达。而稍后白居易的出现,则将懒书写推到唐代的高峰。众所周知,白居易有大量闲适之作,并且曾用“闲适”作为其诗歌的一个类别的名称,而懒可以说就是闲适的一种极致状态,如其诗云:“既懒出门去,亦无客来寻。以此遂成闲,闲步绕园林。”(《林下闲步寄皇甫庶子》)懒于出门则成闲。白居易诗中的懒字随处可见,如“银章暂假为专城,贺客来多懒起迎”(《又答贺客》),“二毛晓落梳头懒,两眼春昏点药频”(《自叹二首》之二),“迎送宾客懒,鞭笞黎庶难”(《自咏五首》之三)等。“疏懒”、“懒慢”也常常使用:

不拟人间更求事,些些 疏懒 亦何妨。(《南龙兴寺残雪》)

独有 懒慢 者,日高头未梳。工 性不同,进退亦遂殊。……三旬两入省,因得养顽 。(《常乐里闲居偶题十六韵……时为校书郎》)

懒慢 不相访,隔街如隔山。(《酬吴七见寄》)

性情 懒慢 好相亲,门巷萧条称作邻。(《春中与卢四周谅华阳观同居》)

白居易还发明了新词“懒放”和“放懒”:

寒来弥 懒放 ,数日一梳头。……人心不过适,适外复何求。(《适意二首》之一)

眼底一无事,心中百不知。想到京国日, 懒放 亦如斯。(《自问行何迟》)

念兹弥 懒放 ,积习遂为常。……慵中每相忆,此意未能忘。(《寄张十八》)

怕寒放懒不肯动,日高睡足方频伸。(《雪中晏起偶咏所怀兼呈张常侍韦庶子皇甫郎中杂言》)

这两个词,大概是对《与山巨源绝交书》“懒与慢相成……又读《庄》《老》,重增其放”的熔铸。宋人受白居易影响很大,继承使用之。如司马光《闲居呈复古》:“闲居虽 懒放 ,未得便无营。”《又和南园真率会见赠》:“酬应诗豪困牵率,从来 懒放 似嵇康。” 苏轼《与晁美叔二首》之一:“日欲裁谢,而 拙钝懒放 ,因循至今。”

白居易诗中不只是提到懒,或只是使用有关典故,更有许多对懒的具体描述,如“日高头未梳”、“三旬两入省”、“懒慢不相访,隔街如隔山”、“数日一梳头”、“朝睡足始起”、“经旬不出门,竟日不下堂”等等。这些对“懒生活”细节的描写,比杜甫更加具体入实 。更进一步,白诗中还有不少专门描写“懒生活”的作品,如《晏起》《雪中晏起偶咏所怀兼呈张常侍韦庶子皇甫郎中杂言》《日高卧》《懒放二首呈刘梦得吴方之》《咏慵》《晚起》(同题有三首)等。举两首:

怕寒 放懒 日高卧,临老谁言牵率身。夹幕绕房深似洞,重茵衬枕暖于春。小青衣动桃根起,嫩绿醅浮竹叶新。未裹头前倾一盏,何如冲雪趁朝人。(《日高卧》)

烂熳朝眠后,频伸晚起时。暖炉生火早,寒镜裹头迟。融雪煎香茗,调酥煮乳麋。 馋还自哂,快活亦谁知。酒性温无毒,琴声淡不悲。荣公三乐外,仍弄小男儿。(《晚起》)

白居易在《效陶潜体诗十六首》序中说自己退居渭上后,“ 懒放 之心,弥觉自得”。在这一表述里,懒放已不仅仅是自嘲,不仅仅是享受,更具有了一种生命与宗教的意义。“自得”本是儒家提倡和追求的心理状态 ,而在白居易的语境里也具有佛教的色彩。他在《咏所乐》中说:“ 嬾与道相近 ,钝将闲自随。”则将懒上升到道的高度 。这里的“道”,兼有佛家、道家、儒家的多层和复合的含义,与当时马祖一系的禅宗思想相通

毛妍君说:“在中国文学史上,白居易是第一个大力抒写自己的慵懒、标榜自己好闲、张扬自己昼寝的文人。” 写懒第一人的名号或应归之于嵇康或杜甫,但必须承认,白居易将懒书写大大推进了一步,涉及更多的生活细节,表现更多的闲情逸致,并有专门写懒和慵的诗篇。可以说,懒作为一个主题或题材从此进入到诗歌史之中。关于白居易诗的闲适及其与马祖禅(洪州禅)的关系,前人论述已多 ,萧驰分析过洪州禅的日常性与白居易诗的“无事”题旨 ,曹逸梅论述了唐宋诗中对昼寝的描写和看法 ,都有深刻的见解。不过他们对于与“闲”、“无事”、“昼寝”等相关联的“懒”,几乎都没有提及,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晚唐的懒书写是中唐的余波,姚合在白居易、刘长卿之后发展了吏隐主题,其代表作《武功县作三十首》其一云:“更师嵇叔夜,不拟作书题。”其四云:“醉卧慵开眼,闲行懒系腰。”其二十四云:“久贫还易老,多病嬾能医。”也常常书写慵懒之状。按照蒋寅的说法,这表现了作者的“懒吏”形象 。姚合确实也曾明言其疏懒的本性,“疏懒今成性”(《游春十二首》其七),“自知疏懒性”(《游春十二首》其十一),“自怜疏懒性”(《秋日闲居二首》其二)。白居易、姚合等人的懒书写及其透露的生活意趣,除了有中古隐逸文化的背景支撑外,还有来自中晚唐禅宗思想的影响。张籍《晚秋闲居》云:“从来疏懒性,应只有僧知。”僧家为何能理解疏懒?因为他们置身世外,与仕途之人相比清闲自适,而在世人看来就是闲散逍遥而近于懒了。不只如此,禅僧也主动地承认这种懒,并从中体味其宗教的意义。五代释延寿《山居诗》其八云:“方知 嬾与真空合 ,一衲闲披憩旧庐。”和白居易的“嬾与道相近”一样,点出了懒中所蕴含的宗教性。下面谈谈嬾残等僧人的乐道歌以及唐代的山居诗,这些作品多写求道修禅者的懒散生活和旷达态度,既是其宗教思想的直接呈现,也是懒书写的重要组成。 Vkl91aieI4THUMdQHWB1aGW1tqsJsXq4vGV+tUJzaYJaqyD8qIW3nN/9rF8XZS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