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懒字在汉语里原本是对人的品性的负面价值评判,中古早期佛经中多用以批评修道者的懒惰懈怠。在文学上嵇康第一次对懒进行了书写,赋予懒一种高士和名士姿态的意义。杜甫在诗歌中大量写懒,白居易则将懒书写推向唐代的高峰。与此同时,唐代高僧嬾残及其乐道歌,其他僧人的乐道歌、山居诗,以及在这些懒书写中蕴含和体现的禅宗思想,影响了唐宋的文学与文化。宋代苏黄及周围的诗人大量书写懒,使用嬾残的典故,标志着懒文化的成立。宋人不仅在诗歌中写懒的各种状态,赞颂懒的品质,给自己取含有懒字的室名别号,还在文章中论述懒的观念和思想。明清时期的懒书写在用事、用词等方面承袭宋元,缺乏新意,懒文化更加普及而成为俗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关键词 :懒;懒文化;嬾残;白居易;苏黄
“懒”字在唐代以前的基本意义就是懒惰,用以指称人身上的一种负面的品性,是一个贬义词。而到了唐代,杜甫等人的诗以“懒”作为自嘲多了起来,白居易则用一种享受的态度来看待和书写“懒”,“懒”甚至成为诗歌的主题。宋人继承唐人的写作观念和模式,进一步发展了“懒书写”,“懒”成为文人津津乐道的事情。在宋代懒书写发达的背后是禅宗思想的流行,唐代以来的各种乐道歌、山居诗以及高僧嬾残的故事,成为宋代懒书写的重要资源和内容。在苏黄等人的写作和影响之下,一种关于懒的文化和思潮终于形成,可称之为“懒文化”。
[1] 作者简介: 罗宁,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汉魏至唐宋文学与文献研究。本文曾在第五届宋代文学同人会暨国际中青年学者宋代文学研讨会(苏州,2018)上报告,得到张鸣教授等先生的指教,谨致谢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