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中凡,原名钟凡,解放后改名中凡,字觉元,号斠玄,别署觉玄、清晖、清晖馆主,斋名清晖山馆,江苏盐城人(此据陈中凡《中国文学批评史》、陈中凡《陈中凡自传》作建湖;四川人民出版社《中国文学家辞典》现代第一分册作江苏省建湖县上冈镇,案:建湖县于三十年由盐城、阜宁两县析置,初名建阳县,四十年改名建湖县,是以陈氏晚年改称建湖人)。祖籍江州,宋末迁苏,再传迁盐,清光绪十四年八月二十四日(1888年9月29日,此据陈中凡《陈中凡自传》,四川人民出版社《中国文学家辞典》现代第一分册,姚柯夫《陈中凡传略》作1888年9月,陈玉堂《中国文学史旧版书目提要》作1888年,樊荫南《当代中国名人录》作民国二十年陈氏年四十四,上溯生年亦为1888年;谢冰莹《作家印象记》之《陈中凡》,李立明《中国现代六百作家小传》作生于1887年)生于盐城上冈镇七里庵乡。陈家书香门第,祖父松岩,善治《毛诗》,著有《诗说》二卷,长沙王先谦(益吾)志其墓,称其“精思绝诣,与高邮王念孙父子相翕应”(陈中凡《先叔父惕庵府君行述》);父玉冠(章甫),任塾师;叔玉澍(惕庵),光绪十四年戊子举人,曾任盐城尚志书院山长、南京两江师范学堂教务长,著有《毛诗异文笺》、《尔雅释例》、《后乐堂诗文集》等书,平生以“不受一自辱之钱,不作一近耻之事”自勉。中凡幼年随叔父玉澍读书,历时五载,乃叔喜其聪颖,以曾参“少讽诵,壮议论,老教诲”相勉,晚年自言:“受他的影响至深。”光绪二十九年(1903),入镇江承志学校,同年加入章炳麟(太炎)之光复会(三十一年与兴中会、华兴会合组为同盟会)。三十年,改入淮安中学堂,后考入南京两江师范学堂,在南京时,周末常至金陵刻经处听杨文会(仁山)等讲佛学,遂引起对哲学之兴趣。宣统三年八月,闻武昌革命军兴,参加辛亥革命,以学监之荐,任江苏第一军书记官。
民国元年,至上海沪江大学补习英文。二年(此据《陈中凡自传》,《陈中凡传略》作三年),考入北京大学文科哲学门,师事刘师培(光汉),研读经史,得其精义。四年十二月,哲学门教授马叙伦(夷初)辞职,以示对袁世凯(慰亭)总统恢复帝制之抗议,行前诸生造歌以壮行色,并合摄一影留念(图片见冯友兰《三松堂自序》)。陈中凡后受校长蔡元培(孑民),教授陈独秀(仲甫)、李大钊(守常)等影响,敏于探求新知,信仰蔡元培之自由主义,偏于唯心学派。六年三月,与同学黄建中(离明)、冯友兰(芝生)、孙本文(时哲)等十余人发起成立北大哲学会(源于民元之进德会及社会改良会),以商榷东西诸家哲学,瀹启新知为宗旨,其所撰《北大哲学会启》云:“昔老聃陈玄理,庄周论道术。近缘远西爱知之义,学以哲称,寻名似别,校术则通矣。惟百家各推所长,众说蔽于一曲。因非因是,见畸见齐,故持论互乖,后先异趣。……正赖缀学之士,明蔽短以合要归,摭芬芳而弃秕稗。……在昔道艺闿明,每赖师儒商略。矧兹集雅之堂,不乏研畿之彦。仰胜轨于千秋,鼓芳风乎斯世,实企鸿达,参于翱翔。谨揭短言,幸共扬榷。”同月学会成立,任干事,每月开演讲会一次,每年刊行会刊二至四册;夏,大学毕业,获文学士学位,二年级同学冯友兰、孙本文等为开送别会,会毕留影;秋,校长蔡元培聘陈中凡、黄建中为预科补习班国文教员,是时校中开办各科研究所,奉校长命入所为研究生,第一次开研究会时,蔡元培讲“西洋哲学的趋势”,开讨论会时,陈汉章(伯弢)提议刊行月刊,“并指我们说:‘他们著作皆不少,可供材料。’先生(引案:指北大文科学长陈独秀)直率地说:‘他们知道什么!月刊现在尚不能刊行,非等到研究有结果不可!’大家皆不开口了。”(陈中凡《陈独秀先生印象记》)七年一月,蔡元培等发起成立北京大学进德会(溯自民元之进德会、社会改良会),以建立新道德为宗旨,加入为会员,该会主张“六不”主义,第一为“不做官”,从此养成“超政治”之思想;二月,工作有变,“蔡先生对我和离明说:‘本校预科现在主张白话文,你们是研究古文的,教补习班不甚相宜。现在本人呈准国务院,将国史馆划归本校,为国史编纂处(引案:国史馆停办,惟于北大内设国史编纂处,事在六年四月,陈文所记有误),内分征集及纂辑两股,即调你们为纂辑员。我们知道这是先生(引案:陈独秀)的主张,因为先生正罗致刘半农(复)诸君,全力改革预科的课程。补习班当然要与它衔接一气的’”(《陈独秀先生印象记》),改任附设于北大之国史编纂处纂辑员;八月,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简称女高师)学生因不满班主任戴礼、陈树声,要求撤换两人经学、古文教员职务,校长方还(惟一)不得已,乃请陈中凡为主任兼教员,遂辞去纂辑员职务,接任后大加革新,又秉承蔡元培兼容并包之办学方针,聘请北大中文系旧派教授刘师培、黄侃(季刚),新派教授李大钊、胡适(适之)至女高师兼课。八年一月,在学生救国会刊物《国民杂志》月刊(与邓中夏、高尚德、陈宝锷、马骏、黄日葵、许德珩等任编辑委员,并请李大钊指导)创刊号发表《老子学说略》(至第一卷第三期刊毕);四月,在《国民杂志》第一卷第四期发表《庄子学说略》;五月,“五四”运动起,积极支持学生救国会之工作,并在讲台鼓励女生参加爱国运动,为此为女高师解聘;七月,女高师校长易人;八月,新校长毛邦伟聘陈中凡回校任国文部主任兼教员。九年,在女高师《文艺会刊》第二期发表《文科进行方针》、《学术思潮与教育主义之改进》。
十年八月,离京南下;九月,任南京东南大学(中央大学、南京大学前身)国文系主任兼教授。十一年三月,在《文哲学报》发表《中国文学演进之趋势》;同年商务印书馆出版《国学研究会演讲录》第一辑,内收陈中凡《秦汉间中国之儒术与儒教》一文。十二年,出版《诸子书目》、《经学通论》上、下卷(以上东南大学版)、《古书读校法》(商务印书馆版,列为《东南大学丛书》之一,十五年印行四版);同年因不满“学衡派”[十年东南大学西洋文学系主任梅光迪(觐庄)、教授吴宓(雨僧)创刊《学衡》杂志,致力迻译,介绍西欧古代重要学术文艺,及近世学者论学论文之作,以反对“五四”新文学、发扬中国文化自任]盲目复古,乃主编东南大学、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简称南高师,十二年并入东南大学)合办之《国学丛刊》,提倡用科学方法整理国故,与“学衡派”相抗衡,在创刊号发表《论读古书之旨趣》、《秦汉经师之方士化》、《诗经毛传改字释例》、《明儒》、《中国学术源流叙例》,其后迭有文章在该刊发表。十三年七月,与鲁迅(周树人)、夏元瑮(浮筠)、王桐龄(峄山)、刘文海(静波)、陈定谟、李济(济之)、蒋廷黻、李干臣(李顺卿)、吴宓、林砺儒(纯直)、梁龙(云从)、王凤仪(来亭)、柴春霖(东生)等十三人应陕西省(省长刘镇华)教育厅(厅长马凌甫)及西北大学(校长傅铜)之约,前往西安,至两者合办之暑期学校讲学,陈中凡主国学讲席,担任“中学国文教学法”、“中国文学演进之顺序”、“读古书的途径”三讲题;八月,赴陕西省长刘镇华(雪亚)假“易俗社”所设之饯行宴,同月离陕返宁;十月二十一日,在《西北大学周刊》发表《陕西纪游》一文,略云:“往返凡四十有九日,游踪所及,举凡太华终南之奇,河渭伊洛之广,函谷潼关之险峻,曩昔所向往者,莫不登临,一揽其胜,信足名平生之赏矣。”十二月,应邀前往广州。十四年春(此据上海教育出版社《中山大学校史》附录一《中山大学历任校长、教务长、各学院院长姓名》;《陈中凡传略》作十三年),任广州广东大学(中山大学前身)文科学长兼教授,为期一年;秋,以粤局不靖,失望而归,由吴康(敬轩)继任文科学长;十一月,在苏州东吴大学兼课,自言在东吴兼课时,“教育部长易培基电邀我任江苏省教育厅长,未就”;同年出版《诸子通谊》三卷(商务印书馆版,列为《东南大学丛书》之一,十五年印行三版;《中国现代六百作家小传》误作《诸子通谊》)。十五年初,任南京金陵大学国文系教授;七月,辞去东吴大学教席;同年在《中国大学季刊》创刊号发表《论元曲中的“小令”和“套数”》。十六年二月,出版《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华书局版,列为《文学丛书》第一种,二十九年二月印行六版),《中国韵文通论》(中华书局版,列为《文学丛书》第二种,二十五年三月印行四版,《中国现代六百作家小传》误作《韵文通论》),前者乃中国第一本文学批评史(二十三年四月,罗根泽出版《中国文学批评史》,据云得此书之助甚多;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册出版于二十四年五月,俱晚于陈著),全书十二章,首章为“文学之义界”,次曰“文学批评”,三乃“总述”,以下按代由周秦分章论述,迄于清代,后者所述之韵文包括诗、词、曲、赋各类,内分“诗经略论”、“论楚辞”、“诗骚之比较”、“论汉魏六朝赋”、“论乐府诗”、“汉魏及隋唐古诗”、“论唐人近体诗”、“唐五代及两宋诗词”、“金元以来南北曲”九章;同年出版《书目举要补正》(金陵大学版;民国九年,周贞亮、李之鼎刊行《书目举要》一书)。十七年,任上海暨南大学国文系主任;同年出版《周秦文学》(暨南大学版),在《暨南大学中国语文学系期刊》创刊号发表《楚辞各篇作者考》。十八年,以马宗融之介,加入“中华学艺社”,复以杨铨(杏佛)之介,校长郑洪年(韶觉)任为暨南大学文学院长,于院长任内,聘左派学者许德珩(楚生)为历史社会系教授兼主任,邓初民、李达(鹤鸣)等为哲学教授,讲授唯物主义学说,自言:“此举虽受高教司警告,我因持自由主义态度,未予理睬。邓初民氏曾最早介绍我读马列主义书籍。”(《陈中凡自传》)许德珩《许德珩回忆录——为了民主与科学》记云:“一九二九年底,我的北大同学陈中凡在上海暨南大学任文学院院长,他约我作暨大历史社会系主任。我提出三个条件:(1)聘李达、邓初民、马哲民等为教授;(2)我虽担任系主任,但不出席学校的会议;(3)社会科学院的全部学生,暨南大学一律接受为正式学生。陈中凡对这三项条件全部应允,于是我遂来暨大任教,我在暨大教了一年半的书;讲的是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论,但蒋政权的教育部高教司长孙某告我在暨大宣传共产主义。暨大当局无可奈何,只好将我解聘。”(二十年六月,许德珩离沪北上,改任北平师范大学教授,是时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为孙本文)同年出版《汉魏六朝文学》(商务印书馆版,列为《百科小丛书》之一,十九年,收入《万有文库》第一集)。十九年六月,与陈曰睿、陈雪涛、杨孝慈、鲁继周四人中华学艺社第七次学术视察团,东渡日本考察政治、经济、司法、教育、社会等情况,历时一月,写有《日光山游记》、《日本教育视察记》、《日本近代文艺思潮》(载《暨南大学文学院集刊》第一集);同年兼上海大夏大学教授。
二十年冬,暨南大学教授朱谦之(情牵)《中国音乐文学史》一书脱稿,请陈中凡校读、撰序[后因故延至二十三年始成,二十四年八月,由弟子詹安泰(祝南)侍游后湖;十月,商务印书馆印行《中国音乐小史》,以陈之万言长序冠于卷首(并见《中山大学文史学研究所月刊》第三卷第一期)];同年,出版《清晖集》(内收《清晖山馆诗钞》、《清晖山馆散文》、《清晖山馆诗文续编》,暨南大学版)。二十一年三月,前往广州办暨南大学临时分校,并在中山大学兼课,由张凤(天方)任代理文学院长;七月,离穗返沪。二十二年十月,出版《两宋思想述评》(商务印书馆版,二十七年五月再版);二十三年二月,“因CC派潘公展、复兴派吴兴亚等嗾使三青团(引案:三民主义青年团之简称)干涉校政,愤而辞职”,由孟寿椿继任暨大文学院长,赋闲期间,“陈立夫曾约谈,因意见不合,不欢而退”(《陈中凡自传》);八月,离沪至穗,任中山大学教授。二十四年四月,章炳麟在苏州办“章氏星期讲演会”,第三期讲题为《论读经有利而无弊》(有讲演记录印行,由王春謇等记,并见是年六月十五、十六日天津《大公报》),谓:“居今而言读经,鲜不遭浅人之侮,然余敢正告国人曰:‘于今读经,有千利而无一弊也!’兹分三段论之:(1)论经学之利;(2)论读经无顽固之弊;(3)论今日一切顽固之弊,反赖读经以救。”五月十日,《教育杂志》第二十五卷第五期出版《读经问题专号》,发表全国专家对读经问题之意见,据该杂志分析,于综合七十多位专家之意见后,得出以下之结论:“把读经当做中小学校中必修的科目,那么大多数人都以为不必。”意见具体分为三大类:“①绝对的赞成者;②相对的赞成者,同时亦可称为相对的反对者;③绝对的反对者。双方人数都不过十余人,其余都可归入相对的赞成或反对的一类中去。同时相对的一类的意见又有程度的不同:有的主张小学起,就可酌量读经,有的主张中学起,有的主张大学起,有的主张凡学校中的青年都不宜读,应让专家去研究。”参加是次讨论之专家有:蔡元培、林砺儒、陈中凡、陈立夫、唐文治(蔚芝)、姚永朴(仲实)、钱基博(子泉)、顾实(惕生)、江亢虎(洪水)、胡朴安(韫玉)、蒋复璁(慰堂)、刘百闵(学逊)、翁文灏(咏霓)、陶希圣(汇曾)、周予同(毓懋)、柳亚子(弃疾)、叶青(任卓宣)、陈望道(参一)七十余人,陈中凡因函覆杂志编者,以提倡读经者之动机“非我所敢知也”,表示持保留态度(唐文治主张读经,叶青反对读经,蔡元培认为“小学生读经,是有害的,中学生读整部的经,也是有害的”);七月,任南京金陵女子文理学院中国文学讲座教授、金陵大学中文系教授。二十五年八月,“吴越史地研究会”成立,当选为理事(会长蔡元培);是年撰蔡尚思《<中国思想研究法>序》,序文提到“有意采用释古、经济史观”,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元培闻后,大为赞赏,为此“亦与陈氏书,表示同意道:‘大作一序,元元本本,殚见洽闻,甚可佩也!’”[蔡尚思《蔡元培学术思想传记(蔡元培与中国学术思想界)》]
二十六年七月,抗战军兴;秋,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暂在上海、武昌、成都三地分区开学,南京则由少数中西同人留守;十二月初,校长吴贻芳决定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沪、汉二区亦返成都,借用华西协合大学之校舍,十三日,南京沦陷(陈中凡《五十生日自述》七律注云“敝斋藏书十万卷,字画三百帧,首都沦陷,尽付劫灰”),其后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得教育部及四川省政府补助,自建校舍,添置设备,陈中凡随校入川后,任国文系主任,并兼四川大学师范学院、朝阳法学院教授。二十八年,以陈翔鹤之介,加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称“文协”,二十七年三月成立于汉口)成都分会(成立于二十八年一月,李劼人、周文、萧军等当选为理事);同年寄《清晖吟稿》嘱弟子、中山大学诗词教授詹安泰为之点定,詹拜读后,敬题五十韵(见《鹪鹩巢诗集》卷四)。三十年五月,撰詹安泰《鹪鹩巢诗集》题词(载《鹪鹩巢诗·无盦词》合集,七十二年香港“至乐楼”版,列为《至乐楼丛书》第廿五种);八月,在《文史杂志》第一卷第十期发表《清晖诗说》。三十一年一月,应马哲民之约,与李相符、沈志远等在成都合编《大学月刊》,该刊以讨论学术科学化等问题,宣传民主、科学以及抗日救国思想为宗旨,在创刊号发表《中国古代大学教育之三大目的》一文,其后长期为该刊撰稿;九月,在《学思》杂志第一卷第九期发表《中国人物画之起源及其演变》(至第十二期刊出)。三十二年十月,在《大学月刊》第二卷第十期发表《民主与文化》、《中国民主运动史略》;同年在《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文科集刊》第一集发表《西汉划时代的思想家扬雄》。三十三年七月,在《文史杂志》第四卷第一、二期发表《文人画之源流及其评价》。
三十四年四月,在《大学月刊》第四卷第四期发表《民主的教育与教育的民主》;八月,抗战胜利;同年出版《民主与教育》(即《民主的教育与教育的民主》单行本)、《中国民主运动史》(即《中国民主运动史略》之单行本,成都大学印书局版)。三十五年五月,国府还都,陈中凡随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复员南京;同年出版《中国民主思想发展史》(成都大学印书局版,《中国现代六百作家小传》误作《中国思想史》)。三十六年五月二十日,京沪苏杭区学生六千余人在南京举行“挽救教育危机联合大游行”,并向同日开幕之第四届国民参政会第三次大会请愿,在新街口与军警发生冲突,学生被捕者二十余人,陈中凡大力支持“五·二〇”反内战、反饥饿、反暴行之学生运动。三十七年四月,在《文讯》杂志第八卷第四期发表《<红楼梦>试论》;十月,在《文讯》杂志第九卷第四期发表《论<水浒>》。
1949年6月,应“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简称“文代会”)筹备委员会主任郭沫若(鼎堂),副主任茅盾(沈雁冰)、周扬(起应)函邀,至北平出席第一次“文代会”,属南方代表第二团(团长冯雪峰,副团长陈白尘、孔罗荪),当选为大会主席团成员(总主席郭沫若),会议决定成立“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简称“全国文联”),由郭沫若任主席,茅盾、周扬副之,陈中凡经孔罗荪推荐为南京市“文联”副主席,其后改任金陵大学文学院长兼中文系教授,又兼金陵大学学务委员会主任,带头学习马列主义,拥护共产党领导。1950年经陈敏之介绍,加入中国民主同盟(简称“民盟”)。1952年秋,大陆高校院系调整,以南京大学(中央大学改)师范学院、金陵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有关系、科为主体,合并其他院校为南京师范学院(简称南师),陈中凡调任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以迄去世。任教期间,致力培训宋元明清文学史与中国戏剧史专业之科研、教学人才,指导中文系历届戏剧研究生,编有中国戏剧史讲座教材,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为此以身作则,躬践剧坛,改编剧本,观摩演出,撰写剧评,又亲访名师,自度昆曲,甚至鼓励受业者粉墨登场,从而亲自领悟戏剧艺术之精粹。在南京大学时加入教育工会,又应周谷城函约,加入“中国史学会”。1953年9月,任出席第二次“文代会”代表,至北平出席会议。1956年,出版《汉魏六朝散文选》(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版,1962年,中华书局印行新一版),在《南京大学学报》第一、三、四期发表《试论<水浒传>的作者及其创作时代》、《<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世界观和创作方法》、《纪君祥的<赵氏孤儿>杂剧》;同年董作宾(彦堂)刊行《甲骨文外编》,收甲骨四百三十四片,其中部分乃陈中凡所藏[《铁云藏龟》编者刘鹗(铁云)以庚子买仓粮事得罪,流新疆死,所藏甲骨散出,其后部分归陈中凡所得]。1958年3月,任民盟江苏省二届委员会主任委员;10月,任江苏省人民委员会委员;12月,任民盟三届中央委员;同年江苏《江海学刊》创刊,任编辑委员,在《南京大学学报》第一期发表《梁辰鱼<浣纱记>改编本前言》,在《光明日报》副刊《文学遗产》增刊第六辑(中华书局印行)发表《高明<琵琶记>评价的商榷》,在《文学研究》第一期发表《元好问及其丧乱诗》,在《戏曲论丛》第二辑发表《南戏怎样改编关汉卿的<拜月亭>》,在《江海学刊》创刊号发表《批判冯雪峰<回答关于《水浒》的几个问题>》。1959年4月,任三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简称“政协”)全国委员(代表民盟;政协主席周恩来);6月,在《江苏戏曲》六月号发表《越剧改编<桃花扇>的新成就》。1960年7月,任出席第三次“文代会”代表;同年在《江海学刊》第二期发表《关于<西厢记>的创作时代及其作者》,又在《文学评论》第六期发表《元曲研究的成就及其存在的问题》。
1961年1月,在《光明日报》发表《关于<西厢记>杂剧的作者问题》;3月,在《文汇报》发表《有关古代历史剧的几种看法》;4月,在《光明日报》发表《再谈<西厢记>的作者问题》;10月,在《光明日报》发表《关于<西厢记>作者问题的再进一步探讨》;同年在《戏剧报》第十五期发表《从历史素材到<赵氏孤儿>杂剧》。1962年1月,任民盟江苏省三届委员会主任委员;同年在《南京大学学报》第一期发表《关汉卿杂剧中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范例》,在《雨花》五月号发表《毛泽东思想对于古典文学研究的指导意义》,在《文学评论》第四期发表《汤显祖<牡丹亭>简论》,在《江海学刊》第六期发表与王永健合撰之《略论元剧<水浒戏>》。1963年10月,在《光明日报》发表《对传统戏曲推陈出新之我见》。1964年12月,任四届政协全国委员(代表民盟;政协主席周恩来);同年出版《中国戏剧概要》(与钱南扬合编,南京大学中文系版),在《南京大学学报》第二期发表《继承古典文学遗产必须采取革命的批判态度》,在第七期发表《从隋唐大曲试探当时歌舞戏的形成》。1965年6月,在《光明日报》发表《关汉卿杂剧的民主性与局限性》。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起,旋被指为“反动学术权威”,受到批斗迫害之苦。1976年7月17日,就追忆所及,成《鲁迅到西北大学的片断》一文;10月,“四人帮”被捕。陈中凡晚年历任民盟中央委员、江苏省政协副主席(此据《陈中凡传略》;广东人民出版社《詹安泰纪念文集》附录《本文集作者简历》作主席)、江苏省人大代表、江苏省文史馆代馆长、“江苏省民间文学工作协会”名誉主席。1978年,年九十一,2月,任五届政协全国委员(代表民盟;政协主席邓小平);3月,至北京出席政协第一次会议,并列席五届人大第一次会议(五届人大委员长叶剑英);6月,至北京出席五届政协第二次会议,并列席五届人大第二次会议,同月西北大学印行《鲁迅在西安》(单演义编),内收陈中凡《鲁迅到西北大学的片断》一文;同年“中国古典文学理论学会”成立,当选为理事。1980年8月,至北京出席五届政协第三次会议,并列席五届人大第三次会议;9月,述《陈中凡自传》于北京(载《中国当代社会科学家》第一辑,1982年5月,书目文献出版社出版);同年在《书林》第一期发表《<牡丹亭>的反封建主题》,在《江苏戏剧》第七期发表《谈谈关汉卿部分作品的人物塑造》。1982年7月22日(此据姚柯夫《陈中凡传略》,京声、溪泉《新中国名人录》;陈玉堂《中国文学史出版书目提要》作1981年),因病在南京寓所清晖山馆去世,年九十五岁。1987年5月,书目文献出版社印行《清晖集》,题陈中凡著,柯夫编,由许德珩题签,列为《中国作家研究资料丛书》之一,内收《清晖山馆诗钞》三卷、附录一卷(《待旦集》、《感旧集》、《纪游集》,附录《赠言集》),《清晖山馆散文》四卷(《游记》、《传记》、《序跋》、《书牍》),《清晖山馆诗文续编》四卷、附录一卷(《清晖吟稿》上,《清晖吟稿》下,附录《商兑集》,《清晖散文》上,《清晖散文》下),全书以姚柯夫《陈中凡教授传略》、《陈中凡教授著述系年》为附录。
[关国煊稿。参考:陈中凡《陈中凡自传》(载《中国当代社会科学家第一辑》)、姚柯夫《陈中凡传略》(载《中国现代社会科学家传略》第五辑)]
(原载台湾《传记文学》1989年7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