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logistics)原意为“实物分配”或“货物配送”,是供应链活动的一部分,是为了满足客户需要而对商品、服务消费以及相关信息从产地到消费地的高效、低成本流动和储存进行的规划、实施与控制的过程。
物流是指物品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移。物流由商品的运输、配送、仓储、包装、搬运装卸、流通加工,以及相关的物流信息等环节构成。
物流活动的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用户服务、需求预测、订单处理、配送、存货控制、运输、仓库管理、工厂和仓库的布局与选址、搬运装卸、采购、包装、情报信息。
物流的概念最早是在美国形成的,起源于 20 世纪 30 年代,原意为“实物分配”或“货物配送”。1963 年被引入日本,日文意思是“物的流通”。20 世纪 70 年代后,日本的“物流”一词逐渐取代了“物的流通”。中国的“物流”一词是从日文资料引进来的外来词,源于日文资料中对“Logistics”一词的翻译“物流”。
学术界和企业界对物流给出了多种不同的定义,比较有代表性的几种定义如下。
美国著名物流学家鲍尔索克斯(Donald J.Bowersox)认为:“物流是以买主为起点,将原材料、半成品、产成品有策略地在各个企业间流转,最后到达用户手中,其间所需要的一切活动的管理过程。”
欧洲物流协会《物流术语》的物流定义为:“在一个系统内对人员、商品的运输、安排及与此相关的支持活动的计划、执行与控制,以达到特定的目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将物流定义为:“物品从供应地向接受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实际功能实施有机结合。”
总之,物流是连接生产和消费两大领域之间的纽带。物流存在于生产和服务领域的组织中,企业物流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整个过程,是所有实物、信息的流通和相关的服务活动。
(1)流程属性
从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关于物流的定义可以看出,物流是一个流程。物流流程从纵向可以分解为环节、作业和动作。通过EMOC分析法可以了解环节、作业、动作之间的关系。EMOC分析是动素(element of movement)、动作(movement)、作业(operation)、作业环节(chain of operations)分析的简称。动素指为完成某项工作,人或人身体的某一部分的微小活动;动作指一系列动素在时间和空间上组成的序列;作业环节,是指由在时间和空间等方面有相对固定的顺序和因果关系的相关作业,围绕核心作业组成的作业序列。物流流程是由一系列作业环节组成的,物流作业环节又是由具体的物流作业组成的,而具体的物流作业又是物流作业动作的集合,比如,物流由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流通加工、信息处理等作业环节组成,其中,运输环节又由组配、装车、驾驶、卸货等作业组成,并且这些作业可以分解为由一系列动作组成。因此,物流是一个由物流作业环节组成的流程,而不仅仅是一个作业或某个动作。
(2)系统属性
根据系统科学理论,系统内各组成要素功能的简单相加不等于系统的功能。物流是一个由运输、仓储、包装等环节组成的系统,物流系统不是运输、仓储等环节的简单相加,而是对这些环节的集成和协调,以使这些环节能够比较好地进行配合,这就需要从客户的实际需要出发,以满足客户需要、降低物流成本为目标,对物流系统进行总体设计。可以满足客户需要的最优的设计方案并不能使储运或运输环节局部达到最优,但却能使物流系统整体达到最优。
总之,物流除了包含运输、仓储、包装这些纵向的具体活动以外,更强调活动之间的横向协调、配合与集成。虽然运输、仓储这些传统活动仍然存在,但是它们是以完成物流系统的特定使命而存在的,是经过集成的运输和仓储,比以前更有价值。
生产物流一般是指原材料、燃料、外构件投入生产后,经过下料、发料,运送到各加工点和存储点,以在制品的形态,从一个生产单位(仓库)流入另一个生产单位,按照规定的工艺过程进行加工、储存,借助一定的运输装置,在某个点内流转,又从某个点内流出,始终体现着物料实物形态的流转过程。这样就构成了企业内部物流活动的全过程。所以,生产物流的边界起源于原材料、外构件的投入,止于成品仓库,贯穿生产全过程。
生产物流研究的核心是如何对生产过程的物料流和信息流进行科学的规划、管理与控制。
生产企业的物流是由企业为社会提供所需要的产品而进行的生产活动所产生的。生产物流是指企业为了制造产品需要有一定数量的加工器械,配置一定数量的原、辅材料,需要一定的生产空间,必须花费一定的生产时间,按照生产工艺要求逐个工序将原材料生产成成品,储存在成品库中,最后及时将成品送到用户手中的过程。物料从供应商流动到企业仓库,又从仓库流动到各个加工点,最后把成品配送到用户手中,因此企业生产物流可以认为是企业生产经营中形成的物流。
生产企业,尤其是大型生产企业,生产过程相当复杂,都有复杂的生产计划和精密的生产指令,因此企业物流与企业信息流同步流动;为了提高产品竞争力,企业不断降低生产成本,相应地,不断降低物流成本也成为企业追求的目标,因此,企业物流与企业的营销、财务紧密相连,企业物流管理从属于企业战略管理范畴。
一般的生产企业的物流活动包括客户服务、需求预测、库存管理、物流通信、物料搬运、订单处理、包装、零部件和服务支持、工厂和仓库选址、采购、逆向物流、运输、仓储与储存等。
① 客户服务以客户为导向。物流管理的每一个部分都会影响到客户是否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地点,以适当的条件、适当的价格收到适当的产品,因此,客户服务需要整合物流管理的所有因素。
② 需求预测是确定客户会在未来某个时点所需要的产品数量及所需求服务的预测。准确地了解产品需求量对企业运作的所有方面都很重要。在营销方面,需求预测有利于制订营销策略、配置销售队伍、定价及开展市场调研活动;在生产方面,需求预测决定生产计划、采购及工厂的库存决策;在物流方面,需求预测决定公司生产的每种产品有多少要运到企业所服务的各个市场。
③ 库存管理活动非常关键,因为它必须持续地保证产品的充足供应以满足客户和制造两方面的需求。原材料、零部件、半成品、产成品的库存都会消耗物理空间、人员的时间和资产。库存占用的资金也无法应用在其他方面。库存管理需要在持有的库存水平和高水平的客户服务间进行权衡,成功的库存管理是在降低库存成本的同时满足高水平的客户服务。
④ 准确和及时的通信是成功的物流管理的基础。通信会发生在企业和企业的客户之间,企业内部的各个职能之间,各种物流活动之间,每个物流活动的各个方面之间,以及供应链的各个成员之间。
⑤ 物料搬运是原材料、在制品、产成品在工厂和仓库内部的移动或流动。由于物料搬运不创造价值,成本应该控制在最低,有效地组织物料搬运可以为企业节约大量的资金。客户订单触发企业物流的整个过程,并指导企业采取行动满足客户的订单要求。
⑥ 订单处理过程如下:
1)录入、编辑订单,安排时间,做发运准备,开具发票。
2)查询订单情况,进行订单的追踪。
3)进行信用查询和应收账款的处理。
订单处理的速度和准确性非常影响客户对服务的感知和由此产生的满意度。
⑦ 包装在物流的角度有两方面影响:第一,包装防止产品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发生损坏;第二,适当的包装能够使产品的储存和移动更加容易,从而减少物料的搬运成本。
⑧ 在产品发送给客户以后,物流的职责并没有结束。比如,在产品发生故障时厂家要提供替换的零部件,物流负责确保无论在何时何地,客户只要需要就可以得到那些零部件。
⑨ 工厂和仓库的选址也是非常重要的物流活动。因为无论设施是企业自己拥有的还是租赁的,工厂和仓库的战略性选址都有利于提高客户服务水平,并且合理的选址有利于降低产品在运输过程中的费用。选址的考虑因素包括企业目标市场的定位、客户的需求和原材料、零部件、组件的供应商所在位置等。
⑩ 采购是获取材料和服务以确保企业的制造和物流过程有效运作的过程。采购的职能包括选择供应源的位置,决定材料的获取形式,安排购买的时机,决定价格,以及质量控制。
⑪ 处理退货以及废品回收和废料处理是逆向物流的一部分。逆向物流是物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⑫ 运输过程主要实现产品从原产地到消费地的移动或流动。运输活动包括选择运输方法,选择专门的路径等。运输成本是物流流程中最大的单项成本,因此必须有效管理。
⑬ 生产和消费的时间间隔内产品需要储存。储存可以创造物料或产品的时间效用。具体的储存活动包括:决定储存设施是自己拥有还是租赁,储存设施的布局和设计,产品组合的考虑,储存安全和设备设施维护等。
⑭ 所有的物流活动都是由物流信息联系起来的,在企业物流活动中始终存在对物流信息的采集、传输、储存、处理、分析和显示,并通过物流信息对物流活动进行分析和控制。
物流成本占生产成本的一大部分,随着技术的成熟,产品的生产成本降到了临界点,而物流成本还有很大的降低空间,因此要从整个物流系统的角度出发,记录全面的成本信息,精确计算每一个物流活动的成本,从而合理控制物流成本。
生产企业的物流活动主要由 3 个部分构成:物资管理、生产过程物流和实物配送,分别对应供应物流、生产物流及销售物流 3 个环节。其中物资管理主要涉及与企业供应有关的内容,包括供应商的选择、订货模式决策、物料需求计划等内容。它是企业内向物流,又称供应物流。生产过程物流主要指制造过程中原材料、半成品等的储存以及仓库与生产车间之间、生产车间内部流水线之间、不同工位之间的实物流动等,也称企业内部物流。实物配送主要是指企业产成品的向外流动,包括运输、仓储、配送计划、货物交付、售后服务等内容,是企业的向外物流。因其与营销活动密切联系,也称作销售物流。各环节之间依次贯通,与废弃物物流等构成企业完整的物流过程。
生产物流管理又叫作制造企业的物料管理,是指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所需的各种物料的采购、验收、供应、保管、发放、合理使用、节约代用和综合利用等一系列计划、组织、控制等管理活动的总称。也是指运用现代管理思想、技术、方法与手段对企业生产过程中的物流活动进行计划、组织与控制。
企业生产物流管理的目标主要在于:协调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从整个企业的角度控制生产活动中的物流,做到供应好、周转快、消耗低、费用省,取得好的经济效益,以保证企业生产顺利地进行,是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的需要;从节约物资消耗、降低库存,加速资金周转等方面来看,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需要;虽然生产物流管理并不直接与最终顾客打交道,但生产物流管理中的各项决策会直接影响企业的顾客服务水平,最终影响企业的竞争力,因此也是提高产品顾客服务水平、增强企业竞争能力的需要。
具体而言,生产企业的物流管理活动可以归纳为 5 个方面:运输管理、存货管理、设施构建、物料处理,以及信息与通信。
运输管理具体包括以下 4 个方面。
① 企业自营运输或者委托外部运输公司经营的决策,即企业究竟是采用自有车队还是委托外部运输公司代为运输(简称委外)的决策。采用自有车队可以实现较好的控制,但是,自有车队需要占用企业投资,且管理成本会上升。采用委外经营可以省下筹建车队的投资,但是企业对外部承运人的控制能力会低于对自有车队的控制,且由自有转向外包会带来企业间的交易成本。因此需要从总成本角度进行比较后再决策。
② 运输方式的选择。企业可以选用的运输方式有多种,常用的有空运、水运、铁路运输、公路运输和管道运输。除管道运输较为特殊,主要用于运送液体和气体物质以外,其他 4 种运输方式之间基本可以通用。运输方式不同,运输的速度和成本也各不相同。企业需要比较不同运输方式对运输成本、存货成本、仓储成本的影响而做出选择。随着竞争的激烈化和存货成本对企业造成的压力日益上升,存货成本的削减对企业来说变得非常重要,因此,在选择运输方式时,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关注运输的速度与质量。
③ 向内运输与向外运输的整合。一般企业都会同时存在向内运输和向外运输两个动作。如何将这两个动作结合起来,实现内外运输的整合,是降低空车驾驶率和运输成本的一个重要方面。而这种整合,需要采购部门与销售部门的协调运作。如果企业设立了综合物流部,将物流作业整合起来,则运输上的协调可以较为便利地得以实现。
④ 国际运输管理。如果货物需要实现跨国界的转移,就要安排国际运输。相比于国内运输,国际运输要复杂得多。首先,需要涉及进出口的手续,包括通关、商检等;其次,运输距离增加,运输的时间和成本也随之增加;最后,由于很少企业可以凭借自身资源完成货物的跨国流动,因此,对于国际运输,一般企业都是采取委外方式,这就涉及承运人的选择与管理问题了。
存货管理具体包括以下 3 个方面。
① 采购。采购是企业存货的根源,采购政策会直接影响企业的存货水平。采购的成本与质量也会直接影响企业的存货成本与质量。因此采购部门应与生产及销售部门保持密切的联系,确保生产和销售需要的存货可以得到充分的供应,同时基于需要的采购也可以避免存货水平的过度上升。
② 原材料存货管理、半成品存货管理和产成品存货管理。企业存货形态多种多样,有原材料、半成品和产成品存货,此外还包括生产、办公耗材等,但前 3 种是存货管理关注的主要领域。存货管理包括存货结构管理、存货水平管理、存货补给管理、存货流动速率控制等。存货管理是企业物流管理最重要的内容。
③ 服务与零部件支持。存货管理除了包括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相关的物品管理,还包括与产品售后服务相关的零配件与维修保养材料的计划与管理。例如,汽车厂在根据生产需要制造发动机时,还要根据所生产的车辆总量按一定比例生产出车辆维修、更换所需的发动机或发动机零配件。
设施构建主要涉及以下 2 个方面。
① 厂房、仓库与配送中心的选址。厂房、仓库与配送中心等设施,是物流系统中的节点,是运输活动的起点或终点。这些设施的数量和选址会直接影响点与点之间的运输距离,从而对运输成本和到达时间产生决定性影响。因此,物流节点的选址也是物流管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且由于它涉及企业的长远投资,一般属于企业的战略性物流决策。
② 厂房、仓库与配送中心的建造。在进行厂房、仓库与配送中心建造时,需要根据生产、储存和物料移动的特点以及所处理货物的特性和土地、建造成本进行综合决策。
物料处理具体包括以下 3 个方面。
① 包装。产品包装分为内包装和外包装。内包装又称销售包装,主要目的是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刺激购买欲望,以及便于消费者购买和使用。外包装又称运输包装,主要目的是保护货物和便于搬运。物流所关注的是后者。由于包装方式会对产品的搬运与储存产生直接影响,因此,把包装放在物料处理中进行讨论。包装的成组化对产品的搬运效率与存放空间的有效利用有重要影响。
② 物料搬运。这是指物料在设施内部的短距离位移活动。物料搬运的效率取决于库房的构造及物料搬运系统的效率。
③ 挽救与丢弃处理。这是指对库房中的受损物料或过时、过期物料的处理。恰当的挽救措施可以使受损物料重新具有价值。而对于由于损坏或过时、过期而无法挽救的物料也需要根据有关规定进行妥善的丢弃处置。
涉及与物流相关的信息系统作业具体包括以下 3 个方面。
① 需求预测。需求预测是企业经营活动的先导。准确、及时的预测可以减少企业的缺货情况,并降低企业的安全库存水平。如果需求预测可以百分之一百准确,企业就没必要准备安全库存。但由于市场瞬息万变,完全准确的预测几乎不可能,所以企业不得不持有一定数量的超量库存以应付不时之需。但是预测精度的提高可以帮助企业降低安全库存的需要量,从而降低存货成本。以往企业的需求预测多由营销部门来完成,但往往所获得的预测数据只是营销部门希望达到的销售目标。现在,有些企业开始由物流部门来承担需求预测工作,因为物流部门是直接与市场和客户接触的部门,当货物由物流部门手中流向客户手中的时候,物流部门所捕捉到的销售点信息(point-of-sales information)是市场需求的最真实反映。
② 订单作业。订单作业指的是企业接受客户订单并按照客户订单要求将货物送达客户手中的过程。订单作业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客户能否在指定时间和地点收到所需的完好状态的货物。企业订单作业是由物流部门来完成的。物流部门的作业人员收到客户订单以后会进行客户资信度的检查和库存水平与地点的盘查,随后向属下的仓库发出发货指令,并联络内部车队或外部承运人。仓库收到指令后,会按照订单要求进行货物拣选和包装,最后,车队或外部承运人将订单货物交付到客户手中。在上述整个过程中都离不开信息的流动,如客户订单的传送、客户资信记录的检查、库存点与库存水平状态的查询,以及仓库、车队的作业等信息。此外,还有越来越多的客户要求供应商提供订单状态即时查询等。
③ 制造资源计划。这是指企业完成制造过程所需的各种资源的需求计划。由于企业制造涉及物料、机器设备、人力、资金等多种资源的投入,计算起来相当复杂。目前企业通常采用计算机软件辅助进行计算。常用的软件有MPR系统、ERP系统等。
家电行业主要元器件及产品的储存特性与要求如表1.11 所示。
表1.11 家电行业主要元器件及产品的储存特性与要求
(续表)
生产物流管理大概可以分为以下 4 个层次。
这一层次生产、采购和销售部门各自为政,从提高各部门效率出发,所以物流系统无法有效控制物流成本,从而影响企业的整体效益。这一层次是物流管理的最初层次,其特征是物流活动的成本高,物流管理自身无法从根本上降低成本。这一层次企业以提高保管效率、运送效率和作业效率为主要目标,企业的各部门物流活动是独立的,尽管物流理论和实践发展到今天,但物流管理停留在这一水平的企业仍有很多。
这一层次主要是针对第一层次的致命弱点——无意义的物品位移的存在和物流部门不能控制成本这两项所进行的改进。物流部门根据企业物流中心的出货情况来补充成品和原材料库存,这样可以减少不必要的物移,降低物流成本。很多企业只考虑销售额,不考虑其他成本。比如只关心销售数量而不考虑由此带来的大量库存,生产部门和采购部门根据销售部门行为来组织生产和采购,由于物流部门缺乏对其他部门的制约,无法从根本上消除库存。这就是物流管理的第二层次。在这种机制下,物流部门在满足采购、生产、销售部门的要求的前提下对其随意的物流活动进行必要管理。
所谓现代物流管理理念指根据企业市场需求的变化合理组织采购和生产,在物流系统的支持下实现采购、生产、销售的统一化。将市场需求作为信息流的源头,整个企业的生产、销售围绕这个信息源头的信息来进行。在这一层次,企业内的物流管理处于比较理想的状态。但这种物流理念对传统的生产理念产生了巨大冲击,在具体执行过程中会面临各部门的阻力。企业各部门必须摒弃局部优化思想,必要时牺牲部门利益,以保证企业整体利益的实现。例如,在注重库存成本时要放弃集中采购的做法,在强调交货期并注重产品库存时,生产部门必须摒弃传统的为提高生产效率而采取的集中生产的办法。但是,在现有的绩效评价体系下,各部门从本位主义出发注重自己的绩效,会对这种先进的物流管理方式产生抵触情绪,所以能够达到这个物流管理水平的企业并不多。因而,优化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尤其是适应现代物流管理理念的物流绩效评价体系非常重要。
当企业内的物流管理理念和实际物流管理水平已经达到第三层次时,企业内的物流系统所要求的原材料供应商JIT(Just In Time,准时制)配送会制约物流系统的正常运作,也就是企业内物流系统的正常运作离不开供应商、销售商的配合和支持。在这种情况下,供应链管理物流模式应运而生。供应链管理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企业物流的概念,将供应链的上下游企业作为信息共享、资源共享、利益共享的一个集合体,企业间形成的是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整个供应链的运行过程中实现合作共赢。供应链管理是物流管理的最高境界。
一个高效的生产物流系统需要实现 3 个目标:提供畅通无阻的物料流转,减少物料搬运的距离与频率,防止物料损坏、丢失及人身、设备事故。制约我国生产制造企业物流发展的几个重要问题是:“连环效应”明显;缓冲区内库存过多;重视物流运作结果而忽视过程;人工操作中物品破损率高。
装配型生产类型中所生产的产品是由各种零部件组合而成的,各零部件加工过程彼此独立、并行生产。例如,组件 1 由零件 1 和零件 2 组合而成,组件 2 由零件 3、零件 4 和零件 5 组合而成,部件 1 由组件 1 和组件 2 装配而成。而所谓的“连环效应”是指其中任意零件如果没有按时完工,必将影响相关组件的完工,继而影响到部件的完工,在此相互连环影响中,产成品的生产计划完全被打乱,大量零部件的流动停滞。假如零件 2 没有按时完工,那么按时完工的零件 1 必须等待,等待零件 2 完工后才能进行配套组装,则组件 1的完工必然会延误,而按时完工的组件 2 也必须等待组件 1 完工才能进行配套装配。在此过程中,零件 2 的误工便导致了零件 1 与组件 2 的大量停滞。目前在我国的生产制造企业中,普遍存在着这种“连环效应”,某种零部件没有如期完工,引发了整个产成品生产过程中大量物料的流动停滞。
在产品的工艺流程中,各道工序应该紧密衔接,保持良好的节奏性。而在目前我国生产制造企业内部存在这样的现象:上下工序节拍不一致,上道工序完工的半成品流到下道工序时,必须在缓冲区内等待较长时间才能进入加工状态。另一种相反现象也大量存在:由于上道工序人机配合、人员配备等各种原因,下道工序在加工过程中物料流动断断续续、时紧时松。截然相反的两种现象导致了缓冲区内库存过多,物料“淤而不畅”,以及生产能力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最终导致生产效率低下。
目前,我国为数甚多的生产制造企业对生产结束后的数据搜集,以及分析都非常重视。为了能够对工艺过程进行整体或局部的了解与控制,很多生产制造企业把整个生产过程分成若干阶段,分别对每阶段运行状况的技术标准信息、经济指标、质量指标等进行监控,但其最终结果却只能对整体或局部的物流操作进行控制,而往往忽视了事中的实时监控。
例如,为了控制生产浪费,很多企业要求每一个班次在结束每次生产后及时上报此次生产的各类生产数据,如生产量、包装材料用量、废弃包材量、废弃物料量等。企业根据充足的历史数据记录,制订出一定的报废率额度。监测人员据此报废率额度分析上报的生产数据,如果发现数据出现异常情况,就会仔细调查报废率过高的原因,并要求生产线进行更正改善,但此时的物料浪费已经发生。由于对具体物流运作的忽视,在装卸、搬运、暂存等过程中产生破损、丢失等,其源头很难被及时发现,即使事后提出修正意见,也很难进行科学合理的改善。
生产企业内的各工艺阶段中存在大量的装卸、搬运、包装等物流活动,虽然有机械设备的引入,但仍离不开人工。人工操作过程由于工作重复性高,强度大,易使员工在操作过程中产生心理疲劳与生理疲劳,从而操作不当导致物品破损。例如,休闲食品的封袋工作,工人需从正面生产线上抓取食品,然后 90°转身将手中的食品码放在包装线上去封袋。在周而复始的重复性工作中,员工极易产生疲倦感,身体容易疲劳,最终可能导致物品破损或工时延误。
现代物流已被我国政府、企业所重视,呈现出迅猛的发展势头。政府从产业发展高度将发展现代物流作为支持经济持续发展、改善投资环境、提高社会经济效益、降低社会成本、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的重要策略,生产企业把物流作为企业的第三利润源泉和获取竞争优势的战略机会。传统物流(运输、仓储等)企业把发展现代物流作为重新打造企业、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实现再发展的战略目标。
随着制造业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及定量分析方法的完善,生产物流管理得以不断发展以适应市场经济的挑战。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生产企业物流管理发展呈现出四大趋势。
① 系统化趋势。生产物流成本约占企业生产总成本的 40%~80%。为满足用户需求不断变化的客观要求,现代物流包含了整个商品流动过程,形成了一个整体的专业化供应链,物流系统也就成为一个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的社会系统。社会物流与企业物流将进行有机结合,从采购物流到生产物流,再到销售物流,经过包装、运输、仓储、装卸等环节到达消费者手中,最后是回收物流,各个物流过程形成一个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的社会经济系统;物流的各个环节包括包装、运输、仓储、装卸、配送、加工等的系统化,以及其中的码头、航空机场、铁路公路站场、仓库等基础设施的系统化,虽然这些环节不一定形成内部化的企业组织形式,但各部分之间分工协作,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形成核心产品,既实现了各种资源的合理配置,又使整个系统的效率和效益最优化。
② 信息化趋势。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完善,现在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本身特点和市场状况的预测技术和方法。较通用的技术和方法有动态规划方法、排队理论、JIT系统、物料需求计划(MRP)、分销需求计划(DRP)和有关消除不确定变数影响的统计方法等。尤其是兴起于 20 世纪 60 年代的物料需求计划(MRP)在企业中应用广泛,它借助计算机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在预测企业生产物料用量、编制生产物流供应计划方面,具体到每个零件,大大提高了计划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使企业的生产物流管理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同时,物流服务不仅要求建立商品代码和数据库信息管理系统、运转网络管理信息系统、仓储网络信息系统、销售网络管理系统、物流控制管理中心信息系统,而且成熟阶段的信息系统要求将这些系统建成以EDI和卫星通信技术为基础的实时信息系统。物流信息化已经在有效的价格控制、设备优化利用和客户关系的改进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优势。工业 4.0 体现了“互联网+”技术在制造业领域的具体应用。
③ 专业化趋势。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生产企业为抓好主业,提高效率,逐渐把物流配送业务交由专业的物流企业去做,形成第三方物流。而第三方物流能够发挥集约化、专业化的优势,在更大程度上实现物流合理化,从而节约流通费用、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④ 规模化趋势。随着现代技术的不断进步,广泛采用起重机、叉车、吊车、动力输送机、集装箱、托盘、机械手、电动搬运车、自动分货机等通用或专用的自动化机械设备,大大提高了物流速度和运输的灵活性,减少了生产物流管理中的体力消耗,降低了装卸搬运时的生产物流损耗,同时充分利用机械设备,实现了规模作业,降低了整体的物流成本。物流是一个全球化的作业过程,成功的关键离不开货物流通的计划与组织、可靠的设备、良好的基础设施、完整的体系和合格的人才。由于物流的空间距离大,时间差异大,跨地区跨国界形成的语言障碍等,因此需要企业具备相当经营规模和自主可控、完整的供应链、物流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