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产品从原材料制成零件、组成部件到产品总装,再经过分销、零售,最后到达消费者手中,离不开供应链当中供应商、制造商、经销商、零售商等不同企业的在时间、空间范围内分工与协同。制造企业选址就是为生产与运作系统选择合适的空间地理位置。
企业选址也称设施选址,是指如何运用科学方法决定设施的地理位置,使之与企业的整体经营运作系统有机结合,以便有效、经济地达到企业的经营目的。设施选址包括选位与定址。企业产生选址需求的原因多为:投资新办、增设分厂、增产扩容、战略性搬迁、政策牵引等。
选址决策在企业运作管理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于制造业企业来说,其地理布局决定着直接成本的高低,如原材料和产品的运输成本、劳动力成本及其他辅助设施的成本等。对于服务业企业来说,选址直接影响着供需关系(如客流量)。此外,选址还影响着员工的工作情绪、公共关系等。因此,选址问题属于企业战略决策问题。
企业选址决策的重要性可以从 3 个方面予以阐述,即战略属性、经济属性和人文属性。
战略属性是指企业选址是企业的一个基本、重要且影响长远的问题。与其他决策一样,企业选址决策本身具有唯一性和排他性。选择了某一地理位置,获得了某些有利因素和条件,但同时也放弃了另一些地理位置的资源和机遇。尤其是企业选址的决策一旦实施,甚至是无法逆转的,不论是租赁的,还是购买的,一旦被确定下来,就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选址建厂是一项巨大的永久性投资,具有长期性、固定性特点,倘若决策失误,将使企业永久处于不利地位,甚至担负沉重的财务负担。
企业选址决策虽然决定的是生产运作系统的地理位置,但其经济属性却是很突出和明显的。生产运作系统的地理位置决定了生产运作系统与相关经济要素的空间联系。因而它影响和决定了企业的投资、成本和市场竞争能力,乃至影响和决定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对企业投资产生重大影响的因素包括购置和租用厂地的地价,同时地形、地貌也影响到基建速度,还有动力供应、水源和自然气候条件等,投资的大小必然直接影响成本中的固定费用总额。对企业日常产品生产成本产生影响的因素包括原材料、产成品及各种生产经营资源要素的运输时间及费用。还有人员的数量与素质问题,在现代企业生产与运作的操作作业中,劳动者不能仅表现为劳力、体力,同时还包含劳动者的技术、技能和知识。一般而言,选择了地理位置,也就选择了参与生产与运作的操作作业的员工类型。企业的整体实力和与目标市场的空间距离直接关系和影响到企业的竞争能力,尤其对于众多的服务业而言,业务量和营业额的水平将起到关键、决定性的作用。
企业选址决策需考虑企业的地理位置、企业的外部环境,以及与社会、社区相融合的问题。其中包括法制环境,如法制是否健全,社会是否安定,以及有关法律条款、政策规定、税赋水平及倾向性;还包括企业周围社区居民的生活习俗、文化教育、宗教信仰等。这些都将会对企业文化的形成和建立产生深远且重要的影响。
选址决策无异于一个重大且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做可行性研究,既要科学合理,切实可行,更要追求全面的经济效益。从层次方面看,选址决策需首先考虑国度,其次选择区域,最后选择具体的地点;从工作步骤和内容方面看,需经过准备阶段、现场调查阶段和评价抉择阶段。一个大企业的选址相对完备,而小企业或许只重点考虑与经营直接相关的内容。
选择位置要考虑国度、地区和地点 3 个要素。
选择国度时要综合考虑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社会是否安定,对中国是否友好,国家的民主化程度如何等都是应该考虑的政治因素。劳动力成本和其他生产运作成本是国家选择中要考虑的另一个重要因素。近年来,我国一些港台企业因为内地劳动力成本大幅上升和人民币升值压力将在国内开设的工厂迁往越南、菲律宾等就是一个例证。
选择地区时主要考虑企业战略布局、地区成本差异、当地政府支持政策、用户或原材料供应企业的接近程度、交通便利程度等。例如,富士康将东部地区一些企业迁往重庆、武汉、河南等中西部地区,主要原因包括内迁后企业可以更加靠近用户、降低劳动力成本,以及当地政府支持力度大等。
地区选定之后,要确定具体建厂地址。这时要针对企业的特点,更深入地分析研究各种有关因素。通常要求考虑管理厂区环境的费用和产品的可变成本,如直接人工、物料搬运费和管理费等。设在城区还是在郊区是地点选择中应该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城市人口稠密,人才集中,交通便利,通信发达,动力供应便利,但是,城市地价昂贵,生活水平高。城市较适合于对环境污染小、占用土地少、需要与顾客直接接触的服务业。在农村设厂与城市设厂优缺点正好相反。城郊兼有城市和农村的优点,且由于现代交通和通信发达,目前越来越多工厂设在城郊。
选址具体包括准备、现场调查和评价抉择 3 个阶段。
① 准备阶段。该阶段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根据计划任务书,确定工厂组成和生产协作原则;根据工厂生产纲领和同类型工厂的资料,确定主要车间的外形尺寸,绘制两三个总平面草图进行比较,并做出选择;根据工厂生产纲领,初步确定工厂的运输量,确定工厂用电、用水、蒸汽、压缩空气等的概略需要量;根据设计能力,确定职工的概略人数和劳动力来源;对地形、气候、地质、交通运输,以及附近城市发展规划、人文情况等进行研究。
② 现场调查阶段。由设计单位、生产企业和主管部门组成建厂工作组,并邀请当地城市建设、铁路运输等部门参加。主要工作内容包括:从当地城市建设单位取得厂区附近地形图和城市规划图,并听取他们对建厂的意见;根据城市规划图,试做几个工厂位置方案,初步规划出生产区、住宅区;在必需的情况下,还要研究连接铁路专用线的可能性;对厂区地质条件进行初步勘测,了解土质、地震史、地下水位等情况。
③ 评价抉择阶段。要根据企业的主要要求,抓住几个主要因素,对不同的厂址方案进行分析比较,依据经济合理的原则择优选择。方案确定后,就要与有关部门和地方机关签订土地使用、铁路接轨、电力供应、基本建设、设备安装等协议,最后编制报告书上报批准。对于选址这项重大、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有关人员和各种专业人员协同进行。区域与地点、各种要求和要素的关联性及平衡,需要反复研究讨论,尝试各种组合及相关测算、统筹规划。
企业的地点选择战略主要会受成本、市场、政府等因索的影响。企业的运营成本主要由生产成本、运输成本、交易成本构成,这些成本的综合作用牵动着企业的成本利润率,影响着企业的投资意向;市场需求是确定市场供应量的先决因素,因而产品的销路会指引企业资金投向;而政府的服务效率,透明程度,及产业政策的导向和限制,又会作用于产业的区域发展环境,进而影响企业的选址决策。
具体而言,由于土地、人力、技术、信息、资本等生产要素成本在总成本中的占比不同,重要性也不同,因而企业的选址决策,还要依企业所处产业,企业所处价值链的环节,考虑不同的影响因素和各因素的权重差异。
● 依据产业特性进行选址
在选址决策中,一些产业侧重考虑成本因素,如钢铁业的部分原料成本占整个钢铁生产成本的比例高达 75%,光伏产业硅料的提纯生产过程需要巨大的能耗,因而钢铁厂和硅料提纯厂选址偏好就近原料、燃料动力的供应地。而一些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也不断地向人工供应充沛、质量高、工资低,综合运价成本更低的地区转移。
在选址决策中,一些产业侧重考虑市场因素,如一些对售后服务要求较高,时效性要求较强,运输成本占比较大的产业。就仓储物流业来说,其选址就须以仓储物流中心的服务日需求量作为约束条件,建立选址模型,评估交通便捷程度等因素,完成投资选址。
在选址决策中,一些产业还需关注政府因素的影响。以光伏产业为例,在光伏组件价格的构成中,硅料价格大约占比过半。因而对于光伏产业而言,硅料的质量和取得成本,直接影响光伏组件和应用产品的售价,影响着企业的销路市场和企业获利情况。
另一方面,跨国企业在全球的投资布局有时也会受政府的影响,基于排除贸易障碍的需要设厂,如:时下日本汽车、汽车零件和消费电子产品等众多企业多在美国和欧洲设厂,就是为了应对欧美国家对进出口产品设限的问题。但这些政府因素的作用,又必然基于市场需求,投资需求,及成本的综合考量。
● 按照价值链环节进行选址
同一产业的企业如所处价值链环节不同,企业选址考核的侧重点面也随之而异。总部基地、研发中心的选址,更关注政府因素的影响,包括政府服务水平,政策导向,营造的投资环境,如人才及教育资源是否富足。
风险投资的供给情况,布局上偏好聚集在大城市或新兴城市;制造型企业的选址,更关注成本因素,如土地、能源、劳动力等资源是否能够以较低的成本获取,加之城市规划的影响。因而其在区位分布上有逐渐迁出市中心、在城市周边布局的趋势;营销及售后服务企业,则更多考虑市场的因素,如区域内消费者的消费水平、市场潜力、同业竞争状况,在区位的选择上也会更加贴近市场,以提升服务效率,更快响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总而言之,企业的选址需要权衡成本、市场、政府因素,随着物流产业的发展和电子商务的兴盛,运输成本和交易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得以降低,而生产成本则因为区域不同有较大差异。市场的前景,市场的需求始终引导着企业的走向。政府因素又会与成本、市场因素共同作用于企业的选址。
最后,需要提及的是,因上述因素的综合作用,一些产业集聚群的出现和发展,将使企业聚集考察对象,降低企业选址决策的时间和成本,因为企业聚集发展,不仅能为企业带来运输费用、交易成本的降低,还将促使企业间的专业化分工协作,为企业带来规模经济、范围经济。而隐性知识和行业资讯的快速传播,又利于集群的升级发展,集群品牌、区域品牌的打造和专业市场的营运,进而,这个内生发展的产业集群又可以从市场、成本上再次吸引更多企业慕名前来。
选址通常涉及许多因素,可见的因素如运输成本、人工成本、实施成本、建设费用等。不可见的因素如国际关系、法律环境、政府态度、房价、气候条件、学校与医院配套等,总结起来,可分为以下 4 类。
企业一切生产经营活动都离不开交通运输。原材料、工具和燃料进厂,产品和废物出厂,零件协作加工,都有大量的物料需要运输;职工上下班,也需要交通方便。交通便利能使物料和人员准时到达需要的地点,使生产活动能正常进行,还可以使原材料产地与市场紧密联系。
运输工具中,水运运载量大,运费较低;铁路运输次之,运费较高,但最具灵活性,能实现门到门运输;空运运载量小,运费最高,但速度最快。因此,选择水、陆交通都很方便的地方建厂是最理想的。在考虑运输条件时,还要注意产品的性质。例如,生产粗大笨重产品的工厂,要靠近铁路车站或河海港口;制造出口产品的工厂,厂址要靠近码头。
在企业输入和输出过程中,有大量的物料进出。有的企业输入运输量大,有的企业输出运输量大。在选址时,要考虑是靠近原材料供应地,还是靠近消费市场。
靠近原材料产地时,其成本往往占产品成本的比重很大,因为,优质的原材料与合理的价格,是企业永远希望的。下述情况的企业应该接近原材料产地。
① 原材料笨重而价格低廉的企业,如砖瓦厂、水泥厂、玻璃厂、钢铁冶炼厂和木材等。
② 原材料易变质的企业,如水果、蔬菜罐头厂。
③ 原材料笨重,产品由原材料中的一小部分提炼而成,如金属选矿和制糖。
④ 原材料运输不便,如屠宰厂。
工厂区位靠近消费市场可以节省运费并及时提供服务。一般来说,下述情况的企业应该靠近消费市场。
① 产品运输不便,如家具厂、预制板厂。
② 产品易变化和变质,如制冰厂、食品厂。
③ 大多数服务业,如商店、消防队、医院等。
对于劳动密集型企业,人工费用占产品成本的大部分,必须考虑劳动力成本。将厂建在劳动力资源丰富、工资低廉的地区,可以降低人工成本。一些发达国家的公司纷纷在经济不够发达的国家建厂,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可以降低人工成本。凡使用粗工的企业,工人易于训练,可以随时招用,劳动力的可获得性不是建厂的首要考虑因素。但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只有高素质的职工才能胜任越来越复杂的工作任务,单纯的体力劳动者越来越不能符合社会的要求。对于需要大量专业技术人员的企业而言,人工成本占制造成本的比例很大,而且员工的技术水平和业务能力又直接影响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劳动力资源的可获得性和成本就成为选址的首要条件。
没有燃料(煤、油、天然气)和动力(电),企业就不能运转。对于耗能大的钢铁、炼铝、火力发电厂等企业,其厂址应该设在靠近燃料、动力供应的地方。
建厂地方的地势和地质条件,直接关系到项目建设难易及投资规模。显然,在平地建厂比在丘陵或山区建厂施工要容易得多,造价也低得多。在震区建厂,则所有建筑和设施都要达到抗震要求。同样,在容易发生滑坡、流沙或下沉的地面上建厂,也要做好防范与备份措施。而这些无疑都会导致投资成本增加。总体而言,城市地价高,城郊地价较低,农村地价更低。
在当今全球供应链、价值链深度重构进程中,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必然与其他企业发生密切联系,存在一损俱损利益关系,因此,建厂时还应考虑企业间协作是否方便。
政治因素包括政治局面是否稳定、法制是否健全、税负是否合理等。在国外建厂,政治因素是首要考虑条件。
政治局面稳定是发展经济的前提条件。首先,社会动荡企业、战乱频发的国家不宜投资建厂,政治风险极大。其次,一些法律经常变更的国家或地区,企业资本权益无法得到保障,也不宜建厂。再次,要了解当地有关法律法规,如环境保护法等,因为如果盲目建厂,违反了环境保护法,往往会被当地政府苛以重罚、会令企业得不偿失。若欲投资建厂的国家或地区税负不合理或太重,会使企业财务负担过重,也不宜建厂。相反,一些国家制定了建厂地价从优、保障外商合法权益、免税收等吸引外资优惠政策。
投资建厂要考虑的社会因素包括居民的生活习惯、文化教育水平、宗教信仰和生活水平等。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不同,企业的产品一定要适合当地的需要。例如,本国流行的产品或款式,拿到外国就不一定受欢迎;同样,外国流行的产品或款式,在国内就不一定流行等。
在文化教育水平高的地区建厂,不仅有利于招到高素质的员工,而且该地区的氛围也有利于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这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到经济不发达地区建厂,要注意当地居民的开化程度和宗教信仰。如果生产企业的性质与当地宗教信仰相矛盾,则不仅原材料来源和产品销路会成为问题,招收员工有困难,而且企业生产或设备会遭到无端的干涉和破坏。
建厂地方的生活条件和水平决定了企业对员工的吸引力。生活水平高的地区,企业付给员工的工资也高,从而产品的成本也高。到贫困地区设厂,人工费用低,如果产品的科技含量不高,对劳动力素质要求不高,是可行的。
自然因素主要指气候条件和水资源状况。气候条件将直接影响职工的身体健康和工作效率。根据美国制造业协会的资料,气温在 15℃~22℃,人们的工作效率最高。气温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工作效率。此外,气温的高低关系着厂房和办公室的建筑设计。通过空调来保持适宜的温度,不仅作用范围有限,而且耗费能源,增加成本。有的产业对气候条件的要求较高,如纺织厂和乐器厂。英国曼彻斯特因气候适宜而成为世界著名的纺织业区,美国的好莱坞因为气候终年温和而干燥,适于室外拍片活动而成为电影兴起之初制片厂的云集之地。
目前,水资源短缺已成世界性问题。有些企业耗水量巨大,应该建在水资源丰富的地区。例如,造纸厂、发电厂、钢铁厂、化纤厂等。耗水量大的企业给水质造成的污染大,因此,选址时要同时考虑当地环保的有关规定,并安装治理污染的设施,因此,有些企业,如啤酒厂,对水质要求高,则不仅要靠近水源,而且要考虑水质。
所谓定性,是指把考察重点放在事物“质”的方面去研究其构成要素及要素间的相互联系,从而揭示事物的质的规律性;定量则泛指从数量方面表征事物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其特点是较可靠精确。用上述两个普适、本质的概念对研究方法进行类的划分即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
定性分析方法是主要凭分析者的直觉、经验,凭分析对象过去和现在的延续状况及最新的信息资料,对分析对象的性质、特点、发展变化规律做出判断的一种方法。
定量分析方法是依据统计数据建立数学模型,并用数学模型计算出分析对象的各项指标及其数值的一种方法。
定性分析方法和定量分析方法的根本区别有以下 3 点。
第一,两种方法所依赖的哲学体系有所不同。作为定量研究,其对象是客观的、独立于研究者之外的某种客观存在物;而作为定性研究,其研究对象与研究者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研究对象被研究者赋予主观色彩,成为研究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定量研究者认为,其研究对象可以像解剖麻雀一样被分成几个部分,通过这些组成部分的观察可以获得整体的认识。而定性研究者则认为研究对象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因而他们检视的是全部和整个过程。
第二,两种研究方法对人本身的认识有差异。定量研究者认为,人本质上都是相似的;而定性研究者则强调人的个性和人与人之间的差异,进而认为很难将人类简单地划归为几个类别。
第三,定性研究者的目的在于发现人类行为的一般规律,并对各种环境中的事物做出带有普遍性的解释;而与此相反,定量研究者则试图对特定的情况或事物做出特别的解释。换言之,定性研究致力于拓展广度,而定量研究则试图发掘深度。
应该说在科学研究中没有一种方法是完美无缺的,任何一种方法都会有其自身的优缺点。
对于定性分析方法来说,其操作虽然简便易行,但主观性较强,得到的结果也比较抽象,难以反映事物之间的局部差别,应用效果不好。而定量分析方法较定性评价结果更为直观、简洁、准确,应用效果好。但是操作起来往往有一定难度,尤其是有些关联因子难以量化,且会带有主观色彩,影响量化的准确度。
相比较而言,定量分析方法更加科学,但需要较高深的数学知识,而定性分析方法虽然较为粗糙,但在数据资料不够充分或分析者数学基础较为薄弱时比较适用。
定性分析方法与定量分析方法相互补充、相辅相成:定性分析方法是定量分析方法的基本前提,没有定性的定量是一种盲目的、毫无价值的定量;定量分析方法是定性分析方法的补充,可使后者得出的结论更加科学、准确。
定性分析方法是定量分析方法的依据,定量分析方法是定性分析方法的具体化,二者结合起来灵活运用才能取得最佳效果。在科学研究中,应遵循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定性分析的认识过程,首先,由最初的定性分析,认识事物的质,掌握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规律性;其次,通过对事物量的分析和把握,掌握决定事物质的数量界线,弄清事物之间的关系,达到认识的深化;最后,从这些数量和数量关系中归纳揭示出更深层的质,并做出理论上的解释或结论。
优缺点比较法是一种最简单的设施选址的定性分析法,尤其适用于非经济因素的比较。该方法的具体做法是:罗列出各个方案的优缺点进行分析比较;并按最优、次优、一般、较差、极坏 5 个等级对各个方案的特点进行评分;对每个方案的得分进行加总;得分最多的方案为最优方案。
这种方法在实际应用中,有的规划人员可能认为某个实施方案的优缺点是“显而易见”或是很容易明白的,从而忽略了有说服力的分析。其实,对一个有经验的规划人员而言,列出一个优缺点评价表并不困难,而说服有关人员却是十分必要和有效的。问题是要选择好优缺点所涉及的因素,特别是有关人员所考虑和关心的主导因素,这一点对决策者特别重要。为了防止遗漏,可以编一个内容齐全而最常用的实施方案评价因素点检表,供规划人员结合实施的具体情况逐项点检并筛选需要比较的因素。
优缺点比较法的比较因素可从以下方面考虑:区域位置、面积及地形、地势与坡度、风向和日照、地质条件、土石方工程量、场址、现在所有者情况、交通情况、与城市的距离、供电与给排水、地震、防洪措施、经营条件、协作条件、建设速度等。
这一方法基本上是就事论事,缺乏量化的比较,科学性不足,对非成本因素考虑较少,难以满足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运作。但是这种传统方法对各种选址因素的罗列分析,特别是调查研究的经验对初学者在选址中制订各种候选方案有可借鉴之处。
德尔菲法(Delphi technique)是一种比较复杂、耗时的方法,类似于名义群体法。德尔菲法是在 20 世纪 40 年代由赫尔姆和达尔克首创,20 世纪 60 年代初美国兰德公司为避免屈从于权威或盲目服从多数的缺陷而提出的一种有效的群体决策的方法。
为消除成员间相互影响,参加的专家可以互不了解,运用匿名方式反复多次征询意见和进行背靠背的交流,以充分发挥专家们的智慧、知识和经验,最后汇总得出一个能反映群体意志的预测结果。有的学者认为,德尔菲法可能是最可靠的预测方法。
德尔菲这一名称起源于古希腊有关太阳神阿波罗的神话。传说中阿波罗具有预见未来的能力。因此,这种方法被命名为德尔菲法。
德尔菲法的实质是利用专家的主观判断,通过信息沟通与不断循环反馈,使预测意见趋于一致,接近实际值。德尔菲法的不足之处在于,易受专家主观意识和思维局限影响,而且技术上,征询表如何设计对预测结果影响较大。
德尔菲法的一般程序如下。
1)确定调查目的,拟订调查提纲。首先必须确定目标,拟订出要求专家回答问题的详细提纲,并同时向专家提供有关背景材料,包括预测目的、期限、调查表填写方法及其他要求等。
2)选择一批熟悉本问题的专家,一般至少 20 人,包括理论和实践等各方面专家。
3)以通信方式向各位选定专家发出调查表,征询意见。
4)对返回的意见进行归纳综合,定量统计分析后再寄给有关专家,每个成员收到一本问卷结果的复制件。
5)看过结果后,再次请成员提出他们的方案。第一轮的结果常常是激发出新的方案或改变某些人的原有观点。
6)重复 4、5 两步直到取得基本一致的意见。
该方法的优点是简便易行,具有一定科学性和实用性,可以避免会议讨论时产生因害怕权威而随声附和、固执己见或因顾虑情面不愿与人发生冲突等弊病。同时,也可使大家尽早提出各自的意见,便于总结、归纳,成员也易接受结论。但缺点是专家由于时间紧,回答可能比较草率,由于决策主要依靠专家,因此归根结底仍属专家们的集体主观判断。此外,在选择合适的专家方面也较困难,征询意见的时间也较长,不适用于需要快速决策问题等。但其仍不失为一种人们常用的有效的群体决策方法。
专家评议法由于简单易行,比较客观,被人们广泛采用。
专家评议法是一种吸收专家参加,根据事物的过去、现在及发展趋势,进行积极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对事物的未来进行分析、预测的方法。
① 专家评价法。专家评价法指根据一定的规则,组织相关专家进行积极的创造性思维,对具体问题共同探讨、集思广益。
② 专家质疑法。该法需要进行两次会议。第一次会议是专家对具体的问题进行直接讨论;第二次会议则是专家对第一次会议提出的设想进行质疑。主要做以下工作:研究讨论有碍设想实现的问题;论证已提出设想的实现可能性;讨论设想的限制因素及提出排除限制因素的建议;在质疑过程中,对出现的新的建设性的设想进行讨论。
1)明确具体分析、预测的问题。
2)组成专家评议分析、预测小组,小组组成应由预测专家、专业领域的专家、推断思维能力强的演绎专家等组成。
3)举行专家会议,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和预测。
4)分析、归纳专家会议的结果。
对于安全评价而言,专家评议法简单易行,比较客观,所邀请的专家在专业理论上造诣较深,实践经验丰富,而且由于有专业、安全、评价、逻辑方面的专家参加,将专家的意见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进行综合、归纳,这样所得出的结论一般比较全面、正确。特别是专家质疑通过正反两方面的讨论,问题更深入、更全面和更透彻,所形成的结论性意见更科学、合理。但是,由于要求参加评价的专家有较高的水平,并不是所有的工程项目都适用本方法。
专家评议法适用于类比工程项目、系统和装置的安全评价,它可以充分发挥专家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专项安全评价经常采用专家评议法,运用该评价方法,可以将问题研究讨论得更深入、更透彻,并得出具体执行意见和结论,便于进行科学决策。
主要介绍盈亏平衡分析法、因素评分法、重心法等,将在“任务二”中进行详细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