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休闲农业与休闲农业园区

一、休闲农业的概念与功能

(一)休闲农业的概念界定

国外学者相当重视对休闲农业概念的研究,但目前对其概念的界定尚未统一。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认为休闲农业是发生在乡村的旅游活动,乡村性是乡村旅游的核心。笔者认为,休闲农业是指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结合农林渔牧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家庭生活,提供国民休闲,增进国民对农业及农村的体验为目的的农业经营。休闲农业不仅包括观光游览,更侧重于与之相关的旅游经营、旅游服务等内容。

在我国,休闲农业通常被界定为两类:

(1)一种新型的农业,在传统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利用农业的文化价值、环境价值,附加旅游观光功能的多个产业交叉型新农业;

(2)界定为旅游产业,在农村范围内以农业为媒介利用农村的自然环境、农家生活、农事活动等,满足游客观光、教育、体验等的旅游活动。

(二)休闲农业的产生背景

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以及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休闲农业在我国有了较快的发展,并正在逐步成为我国农村经济的新的增长点。它的产生与社会发展水平密切相关,是一系列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

1.城市生态环境的恶化

近年来,中国社会经济稳步增长,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城市人口急剧增加,20世纪50、60年代发生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的城市与环境问题,不可避免地在中国许多地方重演了,甚至更为严重。不少地方用以调节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园林绿地十分有限,留下或新建的绿地大多只不过是建筑或广场的一种装饰,对改善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来说已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了。久而久之,人们渴望回归自然,渴望拥有新鲜的空气、和暖的阳光和绿色清新的环境。由于长距离旅游受到经济和时间等因素的限制,人们选择去城市附近的乡村领略自然的风光,因此,多半位于城郊,服务于城市居民的休闲农业园区便在这种回归田园的潮流中应运而生。

2.农业的发展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改变

国际农业的发展经历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三个主要发展阶段。由于人类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结构的转变,世界农业生产在近几十年内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现代农业也在逐步转变与进化,这与过去农民的艰辛、农村的破败、和农产品贸易地位低下的状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农业中现代科技含量的不断增加,农民综合素质逐年提高,使现代农业向多元化发展。观光农业就是现代农业衍生出的一个分支。观光农业作为绿色、健康、经济效益显著的农业种类现在已经成为现代农业的典范。另一方面,我国农业发展还面临着效益增长缓慢,农产品季节性导致生产相当过剩,市场对质量的要求提高,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增大等问题的挑战;农业的发展使我国农村面临着增加农民收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缩小城乡差距等经济问题。休闲农业园区对于推动农业技术革新,带动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沟通城乡联系等方面都能产生积极影响,和我国现阶段农业和农村发展目标相一致,因而近年来在我国发展迅速。

3.基础设施的改善

近年来,我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铁路、公路、高速公路的建设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这大大加强了休闲农业园区的可达性。同时促进了公共交通和私人车辆的发展,进而提高了游憩活动的机动性,刺激了游憩的意愿。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也为农村地区兴建休闲农业项目提供了客观条件。

4.农业科普教育的需要

“科教兴国”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两大战略之一,基础教育是立国之本,加强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一个发展方向,然而,中国目前严重缺乏素质教育基地,尤其是缺乏动、植物知识的科普教育基地,即使是一般的植物园和动物园也只有大、中城市拥有,这样给推行素质教育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因此,建立休闲农业园区,在满足城市居民需要的同时,为青少年提供了丰富的农业生产内容、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和广泛的动植物知识,为培养人才搭建平台。

5.居民经济生活的改变

随着我国居民个人所得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结构发生了变化,人们用于休闲游憩费用的绝对数量和其在收入中所占的比重都大大增加,使得旅游观光等活动增加。由于经济形态改变,人们的工作时间和休闲时间的比例亦随之发生变化,昔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逐渐被工业社会乃至后工业社会的生活方式所取代。休闲时间增加不仅使人们有余暇从事游憩活动,还使游憩活动的发展方向从以游赏为主的简单形态开始向以休闲体验为主的复合形态转变。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曾预言,人类将第一次面临真正的永久问题是如何度过闲暇,闲暇的增加正在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生活和劳动意识。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也将面临这一问题。居民经济条件的改善也带动了文化、教育、传媒等事业,使人口质量得到了提高,人们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加强,对游憩活动的品质要求提高。农业观光园作为能够给城市居民提供优质、安全的户外游憩活动的场所得到了积极的宣传和广泛的欢迎。

(三)休闲农业的特点

休闲观光旅游是一种高级的精神享受,是在物质生活条件获得基本满足后出现的一种追享欲求。随着大家经济水平的提高,近年来旅行概念发生了变化,逐渐向休闲农业与乡村旅行转变。以下是休闲农业较为突出的几大特色:

(1)依附性。休闲农业是指依某些作物或养殖动物,构成多种具有观光、休闲和娱乐性产品,供人们欣赏和休闲。在不同类型观光农业区设计修建娱乐宫、游乐中心、表演场;在树林中设吊床、秋千等多种娱乐活动。

(2)观赏性。观光农业的品种繁多,特别是那些千姿百态的农作物,林草和花木,对城市居民是奇趣无穷。这种观奇活动,使游人获得绿色植物形、色、味等多种美感。从农业本身看它是人工产物,如各种农作物、人工林、养殖动物等,它们既需人工培育,同时,又要靠大气、光热、降水等自然条件完成其生长周期,整个环境又属于田园旷野,因此,观光农业具有浓厚的大自然意趣和丰富的观赏性。

(3)参与性。休闲农业可以让游人参与农业生产活动,让其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学习农业生产技术,体验农业生产的乐趣,例如,对其有趣的观光农业项目,让游人模仿和学习,如嫁接、割胶、挖薯、摘果、捕捞、挤奶、放牧、植稻、种菜等,还可以开展当一天农民的活动,游客可以直接参与农业生产的过程,从而了解农业生产,增长农业生产技术知识。

(4)文化性。我国自然与人文的地域性差异创造了种类多样、特色精品、内容丰富的农业文化遗产。文化是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项目必不可少的内部因素,利用乡村良好的自然环境和独特的农耕文化以满足都市居民贴近自然,体验农业的需求,使得传统文化得到了更进一步的传承。

(四)休闲农业的功能

休闲农业是结合自然生态、田园景观等要素,并利用农业资源向人们提供观光、休闲、体验功能的综合农业。因此休闲农业突出了以下几个功能:

(1)旅游功能。为游客提供观光、休闲度假、娱乐体验的场所与服务,有利于放松身心,缓解紧张工作和学习的压力,陶冶性情。

(2)经济功能。休闲农业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村就业机会、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就近转移,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和乡村振兴,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重要方式。

(3)社会功能。为都市居民与农村居民提供交流平台,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面貌的改善;有利于促进农村社会的进步,缩小城乡差距。

(4)生态功能。保护农村的自然生态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提升环境品质,有利于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5)教育功能。休闲农业可以为游客提供了解农业文明、学习农业知识、参与农事、农耕等农业生产活动的机会,增加市民对于农业的认知,是融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为一体的农业生态科普园地。

(6)文化功能。休闲农业包含农村民俗文化、乡村文化和农业产业文化,将农民的农业文化与产业文化结合,在为游客提供各种农村文化活动的同时,促进农村文化发展,保护农村原有的文化得以发扬。

(7)医疗功能。农业园区拥有优美的自然环境,清新的空气,遍地的花草树木,是人们养生保健,舒缓心情以及释放生活压力的好去处。

(8)养生功能。休闲农业区具有优美的自然环境,新鲜的空气,宁静的空间,有利于调剂身心及养生保健。

(五)常见的休闲农业开发模式

1.我国大陆常见的休闲农业开发模式

(1)“农家乐”模式

“农家乐”模式以农民(企业)自发经营为主,政府少量扶持为辅,农民自发分散经营,以生产适合当地特色的产品为载体,并围绕载体的生产经营提供与之配套的食、游、乐等系列服务。成都近郊郫都区友爱镇农科村是这种经营模式最早的典型代表。该村原有农户 310 户,总人口 650 人,总耕地面积 45 hm 2 ,在农业观光旅游发展鼎盛时期,村旅游接待点共128个,年均接待游客量50万人次以上,旅游年经营收入达2000余万元。

小型农家乐,全国约有50—60万家,为传统模型的农家乐,大多数只提供餐饮、棋牌、垂钓等服务,以餐饮休闲为主,游客缺乏体验。本类型农庄规模小,但顺应了吃农家饭、看农家景的巨大市场需求,虽然设施简单,卫生条件较差,但普通效益好而火遍全国各地,一般的农家乐年纯收入在30—50万元,一些可达100万元以上。随着经济的发展,市民需求不断拉高,此类农庄由于特色不明显,管理粗放,菜谱忒旧,原材料不变,创新力差,接待条件简陋,面临升级或市场淘汰。

“农家乐”的发展,对促进农村旅游、调整产业结构、建设区域经济、加快农业市场化进程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不少地方依托本地农业资源,分片开发出“农家乐”品种系列,像湖南南岳衡山、昆明的团结乡等地的“农家乐”已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品牌。

“农家乐”发展起来后,带来的不仅仅是消费收入,还有产品信息、项目信息和市场信息,为当地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如今,“农家乐”已成为农民了解市场的“窗口”,成为城市与乡村互动的桥梁。各地游客为农村带来了新思想、新观念,使农民及时了解到市场信息、生产经营与市场需求。开办“农家乐”的农民经常到游客中间调查市场需求,然后有针对性地开展生产,有的建起了无公害蔬菜基地,有的则做起了农产品深加工的生意。

目前我国的“农家乐”模式主要出现在西南和华北地区,其中又以四川、北京、天津、河北为主。“农家乐”最吸引游客的地方就是费用低廉,价格实惠。

(2)整片推进模式

以政府投入为主建设基础设施,带动农民集中连片开发现代休闲农业。政府投入主要用于基础设施,通过水、电、气、路、卫生等基础设施的配套和完善,引导农民根据市场需求结合当地优势开发各种农业休闲观光项目,供城市居民到农业观光园区参观、休闲与娱乐。这种模式在全国各地尤为常见。如上海市郊区、北京市郊区、南京市郊区基本上都在采用这种开发模式。

(3)农民市民合作模式

在农民承包地合理流转集中后,建立休闲农园,以合作方式让城市居民委托农民代种或亲自种植花草、蔬菜、果树或经营家庭农艺,使消费者共同参与农业投资、生产、管理和营销等各环节,与农民结成紧密型合作的关系,体验和参与农业经营和农事活动。这种模式最早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的苏州“农林大世界”,当时称为“市民农园”,将土地分割为大约50 m 2 /块,向城市居民招租;后来在不同地区演变成多种类型的经营方式,如市民种植纪念树、纪念林、租赁农舍经营农家乐等。

(4)产业带动模式

休闲农园首先生产特色农产品,形成自己的品牌,然后通过休闲农业这个平台,吸引城市消费者来购买,从而拉动产业的发展。在这类园区,游客除了餐饮旅游外,还带回土特产品。如浙江省绍兴市稽东镇裘村的山娃子农庄,创建于2004年,占地不足20 hm 2 ,距绍兴市区26 km。农庄依托绍兴市南部山区独特的地理环境优势,四周群山环抱,四季绿树成荫,既有山野农业观光特色,又有休闲功能,已经成为市民观赏田园风光、品味农家乐趣、体验种养生活、陶冶情操的理想场所。农庄建有约15 hm 2 的山地无公害蔬菜示范基地,种有南瓜、茄子、番茄、青瓜、娃娃菜等高山反季节蔬菜,“山娃子”蔬菜基地已被认定为浙江省无公害蔬菜基地。农庄有特种养殖基地2 hm 2 ,养殖天鹅、孔雀、野鸭、七彩山鸡、庶鸟鹄等珍稀禽类和土鸡。农庄辟有蔬菜瓜果采摘区、家禽珍禽观赏区、南方植物瓜果观赏区、垂钓区和棋牌室、多功能娱乐厅及餐饮区等不同功能区。

2005年该农庄被认定为绍兴市首届乡村旅游基地,同年还被绍兴市人民政府评为2005年度绍兴市示范农庄;2006年6月被认定为绍兴市“农家乐”示范点;2007年1月又被绍兴市人民政府评为2006年度绍兴市星级农庄;2008年1月被认定为浙江省“农家乐”特色点。农庄特色明显,在绍兴地区已有较高的知名度。农庄经艰辛开拓,打响了“乡村旅游有山娃子”的品牌,走出了一条“以农为本、农中有旅、以旅促农、强农兴旅”的现代农业新路子。

(5)融合新农村建设模式

我国不少地方在建设新农村的新形势下,把休闲农业开发与小城镇建设结合在一起。如济南市先后重点建设了13处中心镇和30个重点镇,充分利用小城镇周围的风景名胜和人文景观,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其中济南市历城区的仲宫镇和柳埠镇等一批近郊小城镇,已经成为城市居民观光、娱乐、度假的休闲农业基地。又如南京市桥林镇陡岗林场的金桂园农庄开发公司,也正在南京郊区桥林镇结合新农村建设而发展休闲农业。它们通过先将农村居民迁移到集中居住点,以提高农民生活品质和卫生条件,然后利用空出的宅基地开发休闲农庄和庭园经济,发展休闲农业。

2.国外及我国台湾地区常见的休闲农业开发模式

人类农业的发展经历了原始农业(游耕、游牧等)、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三个主要发展阶段。当前的化学农业在利用大剂量无机化学肥料取得高产量的同时,也导致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如土壤肥力下降、水上环境化学污染、农药毒性扩散以及由于抗药性增强而造成的害虫肆虐等。对此,人们提出了一系列的新型农业政策,如回归型农业、生态农业、有机农业、集约农业、立体农业、休闲农业等发展模式。休闲农业就是一种典型的现代农业模式,无污染且经济效益显著,被称为“绿色朝阳产业”。

休闲农业是把观光旅游与农业结合在一起的一种旅游活动,它的形式和类型很多。根据德国、法国、日本、荷兰等国和我国台湾地区的实践,其中规模较大、最具代表性的主要有以下五种。

(1)传统型休闲农业

传统型休闲农业主要以不为都市人所熟悉的农业生产过程为卖点,即按照公园的经营思路,把农业生产场所、农产品消费场所和休闲旅游场所结合为一体。如日本有一葡萄园公园,将葡萄园景观的观赏、葡萄的采摘、葡萄制品的品尝以及与葡萄有关的品评、绘画、写作、摄影等活动融为一体。近年来,日本还兴起了“务农”旅游。东京一家旅行社每年以春天的插秧、秋天的收割为中心,组织参加者去农村体验农民生活,直接享受大自然的恩赐。在法国农村的葡萄园和酿酒作坊,游客不仅可以参观和参与酿造葡萄酒的全过程,而且还可以在作坊里品尝,并可以将自己酿好的酒带走。

(2)都市型科技休闲农业

都市型科技休闲农业主要是在城内小区和郊区建立小型的农、林、牧生产基地,既可以为城市提供部分时鲜农产品,又可以取得一部分观光收入。如新加坡兴建有10个农业科技公园,不但合理地安排了作物种植,而且精心布局了花卉展览、鱼类和珍稀动物的观赏、名贵蔬菜和水果的生产,还相应地建有一些娱乐场所。公园设计科学、视野开阔、景色宜人、四季协调、鸟语花香,令人陶醉。农业公园内应用最新技术管理,各种设施造型艺术化。如养鱼池由纵横交错的“水道”形成,“水道”为圆形或椭圆形,并配有循环处理系统。菜园由一些新颖别致的栽培池组成,里面种有各种蔬菜,由计算机控制养分。同时在整齐的田间林荫大道旁栽种各种瓜果,游人不仅可以漫步其中,而且还可以尽情品尝。进了公园,如同生活在仙境之中,令人心旷神怡。

(3)度假型休闲农业

度假型休闲农业主要是利用不同的农业资源,如森林、牧场、果园等吸引游客前去度假。在城市近郊或风景区附近开辟特色果园、菜园、花圃等,让游客入内摘果、拔菜、赏花、采茶,享受田园乐趣。如美国的庄园主在苹果、梨子、葡萄、西瓜之类的瓜果快熟的时候,就在报刊上登广告,招揽游客去农场摘水果度假,城里的人会热烈响应。在庄园,水果随便吃,游客可以在树下草地上休息,还可以在农舍小住一夜,品尝别有情调的庄园晚餐。

(4)教育型休闲农业

教育型休闲农业是兼顾农业生产与科普教育功能的农业经营形态,即利用农园中所栽植的作物、饲养的动物以及配备的设施,例如特色植物、热带植物、水耕设施栽培、传统农具展示等,进行农业科技示范、生态农业示范,传授游客农业知识。代表性的有法国的教育农场、日本的学童农园以及我国台湾地区的自然生态教室等。

(5)民俗观光村或森林公园

民俗旅游主要是将旅游区纳入文化之中,进而展示区域文化特征。在对区域文化的分析和描述中,要突出旅游的点、线及重要景物、风土民情,要利用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优势,保护和美化生态环境,增加就业机会,拉动经济发展,丰富人类精神文化生活。在具有地方或民族特色的农村地域,要充分利用其特有的文化或民俗风情,提供可供夜宿的农舍或乡村旅店之类的游憩场所,让游客充分享受浓郁的乡土风情以及别具一格的民间文化和地方习俗。如在韩国民俗村可以一览士农工商等社会不同阶层、不同生活面貌的文化场所,再现李朝后期的生活,是韩国人以及外国人都经常前往的一处名胜。民俗村占地100 hm 2 ,生动地再现了当时不同阶层的文化和生活方式。村内有传统住宅260余座,展出了3万多份民俗资料。通过参观农宅、民宅、官宅、书院、中药店、书塾、铁匠铺、集市街、有99间房屋的两班家等,可以了解李朝时期人们的生活,此处很受韩国国民及对韩国文化感兴趣的游客的热捧。

森林公园是一个以林木为主,具有多变的地形、开阔的林地、优美的林相和山谷、奇石、溪流等多景观的大农业复合生态群体。在树种结构上,针叶树、阔叶树与果树树种相结合,在土地资源利用和空间布局上,林、果、渔、菜、花相结合,以森林风光与其他自然景观为主体,配套一定的服务设施和必要的景观建筑,在适当位置建设有狩猎场、游泳池、垂钓区、露营地、野炊区等,是人们回归自然、休闲、度假、旅游、野营、避暑、科学考察和进行森林浴的理想场所。 6CAmRN0QtW9n2v9UljL2wdBxwnd4y501agip4s0gks6tY6qvTM3ntH3+aCOzmLv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