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产业融合

产业融合属于经济学名词,最早源于19世纪中期Rosenberg对美国机械设备业演化的研究,学术界对其的研究开始于数字技术诞生后,各领域专家结合自身专业进行了关于产业融合的多方面研究。通俗来讲,由于拥有共同的技术基础,形成了产业公地,又由于一定程度的技术融合与管制放松,导致产业中企业竞争合作关系改变,产业界限的模糊化或被重新划分,推动形成产业融合的雏形,即产品与业务的融合,进一步形成产业融合。新技术、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是产业融合生成的标识。1997年,Greensteina& Khanna将产业融合的定义局限于由数字技术进步带来的产业边界的消失以及收缩,主要发生在计算机、通信以及广播等行业。之后从广义上讲,产业融合的发生不仅仅存在于信息产业中,也可发生在两个或几个独立的产业之间,通过融合,产业边界被消除,产业结构得以重塑。2002年,厉无畏对产业融合有不同的解释,他在研究中发现,将产业融合看作动态的发展过程,通过弱化产业边界以渗透、重组等方式,改变原有形态,形成新的产业业态。日本是最早把产业融合运用到农业中,并在农业方面广泛运用产业融合。

苏毅清等将乡村产业融合的内涵阐述为:农林牧副渔等第一产业的细分产业与第二、第三产业中的细分产业共同形成的社会生产的产业间分工在农村实现内部化。乡村产业融合通过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促进产业经济与经济增长,使得农业参与到更大范围的社会分工中去。乡村振兴战略中也明确提出要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让农民合理地分享全产业链的增值收益,包含提升农产品加工业、解决农产品销售突出问题、实行电子商务进村、开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精品工程以及闲置农房发展民宿等措施。赵海认为农村的产业融合主要是以农业为依托,运用技术渗透、体制创新等方式,使农业与二三产业有机结合,协调发展。产业融合类型分为四种:第一种为高新技术的渗透融合,一般体现在信息通信方面;第二种是产业间的延伸融合,指不同产业通过延伸或者互补形成新的产业体系,如休闲农业;第三种是产业内部的重组融合,一般指产业链的上下游产业通过重组,形成新型产品或者服务;最后一种是全新的产业取代传统旧产业进行融合,这是一种产业创新的表现。对于休闲农业来说,作为农旅融合所产生的新型产业,不仅扩大了农业与旅游行业的边界,而且提高了其竞争力,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带动了区域农业的发展,而农业的多样化也为旅游产业增添了特色,实现了区域经济、社会、环境全面发展。农文旅融合发展从本质上来讲,是现代农业和地域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具有产业融合的特征,三者实现融合发展,不仅丰富了农业、文化、旅游业的内容,也拓宽了原有产业的渠道,提升了产业价值。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中,产业兴旺放在了首位,这意味着产业兴旺对农村发展的重要性。只有实现产业兴旺,才能提高农民收入,才能更好地推动乡村振兴。

2015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农村要进行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综合国内外学术界关于“农村产业融合”的概念,“农村产业融合”是划定农村为活动范围,以农业为基础依托和根本产业,在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中模糊第一、二、三产业边界的过程。具体就是要在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发展绿色农业的同时,通过有效的组织方式和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把农村的三次产业紧密结合起来,互相融为一体,协同发展,促成农村产业兴旺,农民生活富裕,实现农业从传统到现代化的迈进。实现农村产业融合的路径有延伸农业产业链、拓展农业的多功能、信息技术向农业渗透等。

(一)我国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当前,我国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持续推进,农业产业链不断延伸,农业多功能不断拓展,乡村新业态不断涌现,成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农业发展步入新阶段的重要特征。

1.我国乡村产业发展的现状

(1)因地制宜探索出多种融合发展模式

①种养结合型。以农业优势资源为基础,以若干涉农经营组织为主体,围绕农业相关联产业发展,将种植业、养殖业连接在一起,形成农业内部紧密协作、循环发展的生产经营方式,拓展了农业增值空间。

②链条延伸型。依托涉农企业,以生产、加工或营销为关键环节,向产前产后延伸,拉长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产品附加值率。

③功能拓展型。依托本地绿色生态资源,强化农业与旅游、文化创意等产业融合,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培育新型业态,包括休闲农业、休闲农业、文化农业、创意农业等,提升农业价值,拓展增效、增收空间。

④技术渗透型。以农业为基本依托,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引入新兴产业、高端服务行业实现产业升级,催化生成新的业态,实现农产品线上、线下交易以及农业信息共享,服务广大涉农群体,并将各种优质鲜活农产品销往全国,提升农业的信息化水平。

⑤多元复合型。发挥资源、技术、资金等优势,依托龙头企业或产业链核心企业,促进涉农企业集聚、集群发展,做强农业、做大加工业、做活农村服务业,实现一产“接二连三”、三次产业联动发展,打造出融合生产加工、科技研发、物流储藏、商务会展、信息咨询、金融服务、生态旅游、养生休闲等于一体化的复合型农业综合体。

(2)形成了日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

相关经营主体通过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探索“优势互补、利益共享,全链协作、共同投入,风险共担、持久运营”的互利共赢关系。

(3)提供了相关政策扶持保障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新生事物,全国尚无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系统性政策。但是,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层面,仍然出台了不少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领域相关的支持政策。

①促进农业产业化的转型升级。如支持龙头企业建设原料基地,开办加工车间,创办合作社或与农民专业合作社有效对接,不断扩大龙头企业集群规模,推动全产业链建设。

②鼓励发展农产品加工。如实行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政策、主食产业化支持政策等。

③促进新型经营主体发展。通过支持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社发展,甚至支持工商资本投资农业,促进农业产业组织创新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把产业链、价值链等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理念和组织方式引入农业,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④引导新型业态发展。如支持休闲农业示范县(区)、休闲农业示范园、休闲农家专业村建设,鼓励发展现代农业庄园等。

(4)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推动了农业产业链延伸和价值链升级,增强了农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了农民就业增收,为农民分享农村产业融合“红利”搭建了平台;推进了美丽乡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和农村和谐发展;培育出一批新型业态,促进了农业多功能发展和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2.我国乡村产业发展的问题

(1)产业融合发展层次较低

当前我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在总体上还处于初级阶段,农村各产业之间融合度不高、融合水平低。一是产业融合链条短,附加值偏低;二是利益联结松散,合作方式单一,大部分地区目前的利益联结机制仍以订单农业为主,而且订单农业违约率较高,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等紧密型利益联结方式比例很低;三是农业多功能挖掘不够,休闲农业、休闲农业以观光为主,文化传承、人物历史、风土乡俗等触及不多,高品位、多样性、特色化不足。

(2)产业融合存在要素瓶颈约束

目前,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供给不足,成为许多地方推进农村产业融合面临的突出制约。

(3)产业融合主体带动能力较弱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中普遍存在着经营主体带动能力不强的现象。

(4)产业融合发展面临管理体制和政策障碍

一是管理体制僵化,绝大多数省份的国土、环保、消防等部门从自身责任出发,过分强调本部门的管理规范,忽视了产业融合发展的实际需要,加剧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面临的用地难、环评难、获证难问题;二是办事效率低,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等新兴业态涉及十几个管理部门,新型经营主体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协调,办事效率大大降低;三是缺乏统筹规划和安排,缺乏产业融合发展总体规划和布局,难以统筹协调和有序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四是部分政策生产导向过强、消费导向不足。

(5)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目前许多地区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相关的农村供水、供电、供气条件差,道路、网络通信、仓储物流设施等不发达,与城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衔接性不强。

(二)农村产业融合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

1.乡村振兴面临的问题:乡村衰落

乡村衰落是现代化的副产品。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产业转型和升级形成了巨大的要素需求。由于制造业和服务业有更强的流动性、更高的收益率,以及更高的工资支付能力,城市开始变得比乡村更有竞争力,吸引了乡村劳动力、土地和资金不断向城市集聚。这加剧了乡村产业的凋敝和乡村文化的没落,引发了农村空心化、农业非农化、农民老龄化等一系列乡村衰落现象。最终,制造业、服务业的兴起,以农业的衰落为代价,城市兴起和乡村衰落同时出现。

乡村衰落并非中国独有,而是全球现代化进程中的“铁律”。仅从乡村劳动力流失这一点,就可窥见乡村衰落的普遍性。在金砖五国中,巴西的农村劳动力自1960年以来减少了73%,中国则为47%,俄罗斯为44%,南非和印度则分别为34%和18%。而在发达经济体中,美国的农业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比例下降到3%以下,欧洲的农业劳动力在15%至30%之间,日本和韩国也处于10%至20%的低水平区间。

然而,乡村的衰落并不意味着乡村消失。相反,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深入,城市和农村居民变得越来越需要乡村。一方面,在经历了高速扩张之后,城市开始面临发展瓶颈,人口的吸纳能力下降,因受“城市病”而成为“逆城市化”先锋的人们,开始选择重返乡村生活。另一方面,虽然在过去的15年间,中国城镇化率已经从39%发展到57%,但即便到了2050年,中国实现接近70%的城镇化率,依然还会有将近超过4亿人口需要生活在农村。因此,如何打破乡村衰落的现代化“铁律”,让向往乡村生活的城市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让将来的4亿农村人口真正“以农为家、以农为业”,实现有尊严的生活和发展,就成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直面的紧迫课题。

2.乡村振兴的出路:产业融合

党的十九大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提出二十字的总要求,顺应了新时代中国乡村社会的现实发展需求。其中,将“生产发展”升级为“产业兴旺”的表述,说明乡村振兴战略对农村产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突出发挥农业多功能性的产业融合发展。这为探寻乡村衰落的出路,提供了更具创新性和操作性的战略视角。

在全面决胜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时代,城市居民消费加速升级,产生了大量对农业多功能性的新需求。乡村优质的食物、清新的空气、优美的景观、健康自然的生活方式以及令人向往的乡村文化和风俗体验,都对城市居民产生了新的吸引力。进而,人们对于农业多功能性的认识,也随之不断加深,对农业的要求不再是仅仅填饱肚子,更要求农产品绿色健康、农村景色优美、环境生态宜居。但目前中国的乡村,普遍缺乏满足这类新需求的供给能力。

因此,提升乡村新供给的能力,以满足城市居民的新需求,就成为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培育新业态,重拾农业多功能性的重要切入点。这让乡村不仅有能力供给充足的食物,还形成了新能力,可以满足城市居民对于休闲旅游、文化教育、生态环境等对于农业多功能性的新需求。进而,农业不仅是经济业态,更是包涵了社会、文化和生态在内的新业态。换句话说,乡村产业振兴将会超越第一产业本身,培育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新业态。

这个过程,一方面有利于促进当地农民和本地产业发展的有机结合,实现农民的本地甚至本村就业,直接增加农民收入;另一方面,产业的延伸与融合,也能使得农民在农业领域的创业、创新机会越来越多,新业态的发展空间将会越来越广阔,进而缓解农村老龄化问题,促进农村农业现代化。两个方面相互促进,共同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可以看出,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路径。

(三)乡村振兴战略为农村产业融合带来重要机遇

首先,乡村振兴战略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政策支持。自从乡村振兴列为国家战略以来,各地更加注重推进农村产业融合,更是列出了相关政策和发展规划,有效加快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速度。

其次,乡村振兴战略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需要资金,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容之一就是“多予”,内涵就是为农村的发展提供强大的财政资金扶持。资金支持无疑会解决或缓解三产融合中遇到的资金短缺问题,利于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如自2018年起,中央财政补助产业兴村强县、农产品产地初加工、马铃薯主食开发、益农信息社建设四个产业融合项目,大力鼓励各地政府推进农村产业融合。

乡村振兴战略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人才是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中最关键的因素,没有人才引领,产业融合难以顺利进行。然而,我们国家长期以来各地农村对人才的培养都不够重视,而且农民的知识文化水平较低,再加上文化程度稍高的农民都更倾向于外出发展,导致支撑农村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非常有限。乡村振兴纲领性文件提出要发展乡土人才,强化人才支撑,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提高农民素质和培养高科技人才提供了难得的机会。 RRNzwzfSlml86GRxP8WmehRIx9FiTBqZnNrTf3DIA18BqGxuQfu+aH56iJYIWLu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