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再版序言

《好好学习》一转眼已出版5年,能再版,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

我想这个幸运,来自以下几方面。

一、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如何学习。

早年市场、人口等红利很多的时候,人们对提升个人学习效率的需求没那么大——敢拼,敢闯,抓住机会才是成长的关键。

近年来,随着外部红利的消退,人们对自我效能提升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如何提升自己的能力,而学习能力又是能力提升的基础。

我自己因为大学刚毕业白手创业,进入了对学习能力和知识密度要求很高的文旅咨询行业,不得不硬着头皮思考如何有效提升自我和团队学习力的问题,这让我无意中在知识管理和学习成长这个领域比同龄人早走了几步。

我在探索学习方法的过程中,总会有一些心得体会,就随手记录下来,分享给朋友们。不少朋友看了觉得颇受启发,就鼓励和支持我写成书。

因此,《好好学习》就有了两个特点:

一是,书中核心内容是我在学习、实践的路上发现的,都是对自己特别有启发,对生活改变帮助很大的知识和方法;

二是,我用像和朋友聊天一样的方式,把这些感受、心得、方法和工具写成了文字。其实,这些想法也不一定对,但是和朋友聊天嘛,就是有啥说啥,如实交底,如此而已。

幸运的是,本书出版后,不断有读者反馈,他们读了《好好学习》后获得很多启发,有很多共鸣,甚至有些人的生活也因此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我在高兴之余,也冷静地思考:为什么读者会有这么积极的反馈呢?

大概还是因为书中的这些方法本质上并不属于我,而是源自历史上无数伟大头脑的探索与积累——这一点从本书附录的书单中就可以看出来。

因此,这本书的畅销,更多的是沾了前辈智者的光。在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如何学习这个主题时,有一本梳理总结前人学习方法的书,作者还把自己在实践中踩过的坑和收获的心得分享了出来,这对想找到自己学习方法的人而言,总是能起到点儿作用的。

二、在正确的时间,遇到了对的人。

在出版《好好学习》之前,我一直在做文旅景区的咨询与规划设计工作,对如何出版一本书完全没有概念。那时候,一位“热心网友”听了我在“得到”的说书节目后,关注了我的公众号并给我留言,我们因此相识。但我从未想过,后来这位网友会成为出版《好好学习》这本书的路上最重要的伙伴,她就是吴燕恬。

我认识燕恬的时候,她从未涉足过图书出版领域,但我从她的身上能感受到一种对书籍价值的深度认同,对读者需求的敏锐把握,以及在营销创意上的灵感与洞察力。因此,我极力邀请这位出版领域的素人负责我这本书的营销策划。

在此后的合作中,燕恬的表现远超我的预期,她不仅促成我和中信出版社的团队建立了重要的信任、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而且让我有机会从她和一路遇见的各位老师身上学习如何成为一个领域杰出的专家。

遇到吴燕恬老师并得到中信出版社的信赖和大力支持,是我和《好好学习》这本书第二个特别幸运的地方。

三、我有幸遇到了很多志趣相投的朋友。

作为一个图书领域的新人,我并没有什么读者意识。具体的表现就是从头到尾我都未做过图书的市场调研。我只是在很单纯地分享我在学习过程中收获的经验和感受。

这就不可避免地让这本书充满了个人的经验和偏好。比如,我喜欢曾国藩“拙诚”的人生态度,喜欢他“结硬寨,打呆仗”的做事方法,就把这些融入我“以慢为快”的学习理念里;我喜欢查理·芒格说的“你的能力要配得上你的欲望”,在理性决策时要用“跨学科的多元思维模型”思考问题,就以此为基础,提出了以思维模型(书中称之为“临界知识”)为基础的学习方法。此外,我从小也受父母和爷爷、姥姥的影响,把“吃亏是福”“与人为善”等做人做事的态度融入了对学习理念的价值判断中。这些经历和理念都影响了我写作的状态和分享内容的基调,是这些力量共同塑造了《好好学习》这本书中呈现的思想与方法。

可想而知,我这种极其主观的写作方式,能否得到读者的认可,没人能保证。但是,再一次,我非常幸运,经由这本书遇到了很多与我产生共鸣的读者,让我认识了很多新朋友,改变了我的生活。

比如,天天动听的创始人、时任暴风魔镜CEO黄晓杰读了本书后,把它推荐给李善友老师,这使得我有机会在混沌学园开设思维模型课程,并向那里的各位优秀老师学习。

比如,时任华为中国区副总裁董明先生,也在读过此书后邀请我去华为交流,我的生活中也因此多了一位时时给我关照和提携的大哥。

类似的故事在过去5年里发生了很多次,我无法一一列举感谢。但最有标志性的事件,还应该数我能够有机会当面请教巴菲特先生的合伙人——查理·芒格先生。

读过《好好学习》的人都知道,我这本书中的很多思想都受芒格先生《穷查理宝典》的启发,某种程度上,《好好学习》这本书是《穷查理宝典》中一部分思想的生活实践版。我当然非常希望有机会能当面向芒格先生致谢,但是,芒格先生是全球顶级投资大师,我只是他众多读者中非常普通的一员,这种想法看起来非常不现实。

然而,因为《好好学习》的出版,我有机会结识了《穷查理宝典》的出版人施宏俊先生。在他的推动和各方的支持下,我有幸应邀赴美参加巴菲特和芒格先生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股东大会,并向芒格先生请教了两个小时。这段经历对我意义重大,尤其是我因此结识了芒格先生的合伙人李录先生及其团队。

在此后几年我和李先生及其团队的学习交流中,他们做人做事的态度与方法,对我产生了重大影响。这种影响之大,让我常常觉得我能够感受到曾国藩改名“涤生”时的心情。

5年时间,转瞬即逝。我开始思考:《好好学习》再版的时候要做什么改进,才能够更好地服务读者呢?有一次我在重读《穷查理宝典》时,看到编者在鸣谢中有一句话:

查尔斯·赫尔曼·利亚曾经说:“一般人们都会承认,对一切图书的真正考验在于它们给读者的生活和行为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我想,作为一本分享学习方法的书,能够帮助更多人的生活和行为发生积极的改变,才是本书值得存在的关键。

我在《好好学习》开篇就提到:只有能改变你行动的信息才是知识。

那什么是人的改变呢?

这个题目很大,单从学习改变行动的角度谈,我觉得大概有两种模式的改变,一种是修眉毛式的改变,一种是修气质式的变化。

所谓修眉毛,是指“学以致用”式的学习:我们有明确的问题、目标要去解决、实现,学习的目的就是去解决这个问题。

而修气质,是指“无用之用”式的学习:我们可能没有明确的任务和问题,只是享受着在纯粹满足好奇心的过程中,塑造和改变自己。

修气质式的学习,听起来没什么功利性目的,但其实它也在改变我们的行为。只不过,它的发力点是我们行动背后的基石——内在的价值观、精神气质等。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我个人在学习探索的过程中,经历了从修眉毛到修气质的转变过程。

刚开始,我主要追求学以致用的学习,一点点积累解决问题的能力、经验和方法,获得了很大的成长和改变。只是,在这个基础上再想进一步成长时,我遇到了瓶颈——我发现,有很多问题,道理我是知道的,但自己就是很难去解决和应对。

我逐步发现,我遇到的这个困难,可能不是知识层面的问题,而是和自己性格以及过去生活中形成的行为模式等内在因素密切相关的。我如果要进一步突破,就面临着两个选择:一个是为了完成任务,改变自己的性格和行为模式;另一个是尊重自己的性格和特点,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成长路径。

哪条路是正确的呢?我没有深入研究过这个问题。但是,我选择了后者。因为我能够感受到,当按照自己的性格特点去学习、生活时,我反而可以更轻松地完成过去很费力的任务,在一步步实践反思中,自己的性格和行为风格也得到了发展和改变。

修个眉毛,能立竿见影地改进问题,提升自己;而修养气质,能由内而外地塑造一个全新的自我。但显然,后者比前者要花更长的时间才能见到效果。

回到今天,我再看修眉毛和修气质的关系,发现二者之间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一个内外兼修的过程。修眉毛并不影响我们提升修养,相反,从修眉毛入手,就多了一份实践、经验、能力和自我认识的积累,这既是为提升修养做准备,本身也是一个提升修养的过程。

其实,无论是修眉毛还是修气质,只要我们开始行动,投入足够多的时间、精力,在实践中不断迭代,就能逐步积累足够多正确的知识、拓展可靠的能力圈、赢得越来越多人的信任,此后,这些积累还会彼此发生化学反应,突破临界值,产生芒格所说的“lollapalooza effect”(叠加放大效应)。我把这个过程称为“复利人生”。

因此,我意识到,其实《好好学习》的再版,最需要的不是加入新的内容,而是促使大家行动、实践、积累、不断成长与改变。

那这本书怎么用,才能更好地帮助读者行动与改变呢?

我从自己的生活经验中发现,能有效帮助自己改变的因素可能有三点:

1. 单点突破:真正成长快的人,不贪多求全,而是从力所能及的事情入手

过去我读到一本好书,总希望把书中给自己启发的观点全都消化掉。如果这是一本和自己认知范围差不多的书,这种想法或许还可能实现。但是如果这本书的作者认识实践积累远高于我,这种念想反而成了一种阻力——因为自己与作者的差距太大了,要做的工作太多了,以至于自己都不想做了。

后来我发现,我们真正能够消化、实践的知识,往往是我们能力圈边缘的知识,也就是所谓跳一跳就够得着的知识。一方面,这个新知识的背景和相关领域是我们过去有一定认知或实践积累的;另一方面,这个知识还引入了一部分新的增量启发,让我们有动力尝试新的做法。这个时候,我们最容易把新、旧知识联系在一起,促成新的行动闭环。

换句话说,我们不需要学习所有知识,而是要学习能让自己前进一步的知识。我们在做读者调研的时候也发现,“少即是多”这个原理在持续起作用。比如,有的读者受到了“低水平勤奋陷阱”的触动,从而改变了考评员工的方式,提升了公司产值;有的读者被人脉蜂窝理论激发,找到了自己创业成功的钥匙;还有学生在高中读了临界知识的概念,受到启发改变了学习方法,高考数学考了148分的高分……

在这些案例中,他们并没有执着于把整本书都拿来用,而是在受到书中的一篇文章,甚至一个观点的启发和触动后,想办法将其应用到实践中。这样的人,反而比看了全书,记了满满当当的思维导图和笔记,却没有行动的人,生活有更大的改变。

所以,读《好好学习》这本书,我觉得你有时间读完当然好,没时间读完也没关系,拿出10分钟时间,随便翻翻,哪一页对你有启发,就停在哪一页,想想怎么用到生活里。这个方法,被我称为“不读书法”(在《好好思考》一书中我详细介绍了这个方法,你也可以在我的公众号回复“不读书法”加以了解)。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使用本书,我们负责读者调研的小伙伴们从读者反馈中,总结出了给大家生活带来最多改变的13个知识点,分别是:

①绿灯思维;②划小圈;③以慢为快;④反思;⑤寻找天赋;⑥黄金思维圈;⑦复利效应;⑧以教为学;⑨刻意练习;⑩概率论;⑪人脉价值;⑫临界知识;⑬能力圈。

大家的这些经验供你参考。或者说,在你读书的时候,这些概念可能值得你留意,因为它们真实地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

2. 研究案例:对成功背后的过程了解得越多,越能启迪我们改变

很多时候,我们能够成功改变的原因来自积极模仿。这好像和今天很多人提到的“成功源自创新”的观点不一致。其实,成功的根本原因是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至于是模仿还是创新,都是手段。

我们的世界里,确实有些问题复杂到需要我们做出前所未有的创新探索去解决,但是,对我们绝大多数人的具体生活而言,遇到的问题并不新鲜,甚至身边就有很多人有成功的解决办法。我们要做的是主动求教,深入了解别人成功的原因,并结合自己的情况积极地实践和改进。

曾经有一个朋友和我说,2000年左右,他们所在的小城市几个名不见经传学校毕业的学生中,有一大拨人做淘宝卖货的网络创业,还都赚到了钱。而省城里更有名大学毕业的学生,按理说能力更强,却没有抓住这个红利。为什么呢?他的解释是,这是因为当时小县城里那几个学校挨得很近,最早做淘宝创业的学生赚到钱后,其他人觉得“他能成,那我也可以试试”。就这样,一个人带动了一批人。而省城的学生觉得淘宝创业离自己很远,就没这个想法。

这让我想起来,李笑来曾经提到过类似的问题:“为什么牛人是一拨一拨的,而且是一个小圈子的?”他的解释是“见过猪跑”。也就是说,对别人如何做成一件事情的过程知根知底,这种了解有助于我们消除很多不切实际的假设,反而会激发“他可以,那我也可以”的心态,这就激励了我们改变想法和行动。

查理·芒格先生很喜欢读历史人物传记,我想这背后的一个原因也是我们可以通过成功或失败人物背后的经历、故事,来了解改变究竟如何发生,以及什么是有效的,什么是无效的。芒格的做法也给了我很多启迪。

这一点,我在这次读者调研的过程中再次感受到了。

《好好学习》的读者调研工作,是由学习社群“万物皆可盘我心”中的同学承担的。本来大家的想法很简单,就是了解一下那些在读了《好好学习》后发生大变化的读者,看看他们改变的原因和过程究竟是什么。但是,在调研完成后,参与调研的同学却表示,他们从这次调研中获得了很多启发,受到了很大触动,要尝试动起来。

为什么调研别人的改变,会促进自己的改变呢?我想,背后的原因是:虽然了解一个道理有助于我们发生改变,但如果我们能够知道这个道理让一个人发生改变的具体细节,那它对我们的启发和激励作用会更大。

在《好好学习》中,我虽然介绍了一些自己的经验,但我的经验毕竟是有限的。在广大的读者朋友中,有很多人的故事都极为精彩,具有启发意义,这种学习改变的案例如果能积累更多并分享给大家,就能够启迪和帮助更多读者,产生实践改变的动力。因此,我们也在推动把调研中很有代表性的读者故事整理并分享出来,以启迪更多人。

这个工作还在组织推进中,有些内容涉及读者的个人隐私,我们还要征求相关的许可。如果你想要了解这部分进展,可以在我的公众号中回复“读者案例”。如果你有精彩的故事,也欢迎联系我们,分享给更多读者。

3. 师友加持:和对的人在一起,一路示范何为正确

前一段时间,“万物皆可盘我心”社群里,有人问我:“怎么样才能更好地成长?”

我说,每个人适合的成长方式不一样,我现在对成长的理解,以及配套的一些原则是:

① 成长就是不断愿意去挑战让自己觉得开心好玩的事情。

② 如果做什么事情让自己觉得特别愉快、有收获,就继续做。

③ 如果觉得和谁在一起很舒服,有成长和被滋养的感觉,就多和他在一起。

④ 做事的时候想一想:如果我能怎么样做这个事情,那就太好了。我愿意为此努力尝试,哪怕做一点儿很小的推动也很值得。

比如:我喜欢曾国藩,就会主动向研究曾国藩的张宏杰老师学习;我喜欢芒格,就主动研究和学习芒格团队的信息;我喜欢保持生活的乐趣,就和生活中活出想象力的朋友们多交流;我喜欢看不同的世界,就参与或组织跨领域的交流和学习……

因为这些人是我喜欢的,所以我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和他们在一起,也就能够从他们那里获得更多的反馈;我收获的反馈越多,就越知道这个领域中什么是真正美好的,就越能够找到值得学习的老师和榜样,这进一步促进了我的改变。

前一段时间,我和深入研究瑞·达利欧《原则》一书的谭昊老师通过视频号直播对谈做了一次交流,当时他给我分享了哈佛大学罗伯特·凯根研究的成长公式:进步=痛苦+反思+高质量的社群。高质量的社群就能集中一批良师益友,给我们提供高质量反馈。

我在《好好学习》中引用了《一分钟经理人》一书中的一个观点:人之所以会改变,是因为他得到了反馈。做让自己开心的事情,能够和身边的人增进信任、友谊和成就感的事情,都能够给我们积极的反馈。我把这种感受总结为一句话:“和对的人在一起,一路示范何为正确。”曾国藩曾在家书中对自己的大儿子有过类似的表达,他说:“择友为人生第一要义。”

搜狗输入法创始人马占凯曾把两人组队学习的方式称为“双子星学习法”。我也建议读者寻找一些志同道合、聊得来的朋友组队学习,结合前两个方法,一起交流探讨,学习效果会很显著。

一个人的成长,当然会受很多因素影响,但是上面三点是我感受到的。我也希望自己能够和一帮志同道合的良师益友共同学习,因此从2021年开始,我和朋友们发起了“万物皆可盘我心”社群,一起学习,并力所能及地支持更多人更好地行动与成长。

比如,我们希望更多人能感受到从身边力所能及的事情入手的快乐,享受耐心地把一个一个知识阻塞打通的成就感,就在社群中发起了每周共学一个概念的“知识快闪”、复盘一部电影的“视频挖宝”、“积小胜,打胜仗”活动……

再比如,我们又发现,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一个灵魂能唤醒、点燃另一个灵魂,于是我们发起了真人图书馆项目,挖掘人们成长背后的故事,把那些活得有想象力的朋友聚集起来,在年底的时候组织“破壁节”,激励大家战胜自己,活得更有想象力……

我们还尝试把《好好学习》中对大家最有帮助的13个知识点拿出来共学,用“游戏挖宝”的方式,挖掘大家的经验财富……

类似的事情,还在持续探索和发展中。

当你看到这本书时,可能这些活动已经演化出全新的样子了。不过没关系,你可以在我的公众号回复“最近忙啥?”,了解最新进展,欢迎大家一起加入促进自我改变的游戏中来。

(上面提到的这些工作,绝大多数是在社群成员的支持甚至主导下开展的,我非常享受这个和大家一起创造、生长的过程,对此我无比感激。)

最后,感谢读者朋友,5年来你们对《好好学习》的认可和支持,使得这本书在出版5年后还有生命力。希望我们这些新的尝试和努力,能够给读者提供一些绵薄的回馈。期待和大家一起走过下一个5年。

再次感谢。 FUf9Cn4/pxqu2V5J5gt2qkoB7yqtkzbRdVdkqIiC5G8nj8uzA8z2SuhoCJ3fDY8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