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气球的原理是将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充入球囊,利用其产生的浮力升空。这种气体最初是热空气,后来是氢气,更为理想的是氦气。
热气球的球囊底部有加热冷空气用的燃烧器和吊篮。升空后,通过控制热空气量的多少来操纵上升或下降。由于热空气的密度仅比空气稍低,因此,上升的高度不能很高。
1783年,法国一位造纸商的儿子蒙特哥菲尔兄弟,制作了一个很大的热气球,容积约1700立方米。球囊底部用铁链吊挂着火盆,用稻草投入燃烧器加热空气,然后热气球载人飞上了950米的高空,在巴黎上空翱翔约25分钟。
蒙特哥菲尔兄弟制作的热气球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技术也在逐渐进步。1766年,法裔科学家卡文迪许在英国发现了氢气,这是到那时为止已知的、密度最小的气体,也比较容易制得。14年后,法国化学家布拉克把氢气灌入猪的膀胱中,制成了世界上第一个氢气球。又过15年后,莱姆赛和另一位英国化学家特拉弗斯,发现了不可燃且同样很轻的气体,即元素周期表里排在第2位的氦。虽然氦很难获得,工业上产量极低,价格极其昂贵,但是非常安全。
在发明了热气球后,人们马上就想方设法推进和驾驶热气球。1784年,法国罗伯特兄弟制造了一艘飞艇,长15.6米,最大直径9.6米,充氢气后可产生约10000牛顿的升力。后来几经改进,在气囊上设置了放气阀门和脚踏式螺旋桨,制成了人力飞艇。
热气球对大气层科学研究的贡献
热气球不仅可用于旅游观光,而且还有科学研究价值。1933年9月30日,苏联首次进行同温层飞行科学探险活动。巨大的“苏联一号”同温层气球搭载三位科学家顺利升空,考察宇宙射线、大气层的导电性,并证实了不同高度上的空气成分是相同的,创下了当时飞行高度海拔18950米的新世界纪录,并安全返回地面。1935年,美国的“探险者2号”平流层气球上升到22066米,记录了各个方向的射线强度和太阳光谱等科学数据。20世纪30年代以来,用气球作为动力的无线电探空仪、无线电经纬仪和测风雷达等,对高空气象探测也起到很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