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以生活为向时间为序,朝着思维与能力远航
——“时分秒(小练习)”教学案例分析

上海市宝山区红星小学 朱 琳

课前慎思

一、教材分析

“时分秒(小练习)”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数学·二年级第二学期(试用本)》第三单元“时间的初步认识(二)”的教学内容。本章节教材通过算一算、比一比等练习形式进一步加强对“时、分、秒”的认识,运用1(小)时=60分(钟)、1分(钟)=60秒的进率关系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认识时刻与时间段的区别,增强有关时间的量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因此,教材从素材选择到呈现方式,都比较注重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力求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体会时、分、秒的重要意义。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一年级学习了“时间的初步认识(一)”以后,认识了钟面的构成以及时针与分针,掌握了钟面上几时与几时半的读取方法,也对12时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有了初步的了解。二年级再认识“时、分、秒”后,又会懂得更多关于时间的知识。同时,在生活中学生对于时间也有相当多的感性认知,切身感受到我们的学习、生活、运动等都与时间息息相关。但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水平还处于形象思维阶段,认识事物的特征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时间这一概念与长度、质量相比,是比较抽象的,尤其是关于时间的进率关系和时刻、时间段的区分,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三、我的思考

(1)对二年级学生而言,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教师如何搭建平台、设计情境,来促使学生的思维由形象思维方式向抽象思维方式转化呢?

(2)如何与日常生活相结合来帮助学生积累时间量感,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1)在活动情景中,感受时刻与时间段的区别,加强时间量感的积累。

(2)进一步理解时与分、分与秒之间的进率关系,进行时间单位的比较与换算。

(3)通过捕捉有用的信息,合理规划时间与路线,逐渐形成多样化解决问题的策略,提升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时刻与时间段的区别;学习时间单位的比较与换算。

教学难点:

综合运用各种信息,合理规划时间与路线。

教学片段及分析

教学片段一:真实记录早晨的时间,相互比较时间的长短

(1)要求。

①真实记录:学习了“时、分、秒”的数学知识后,我们完成了一个小任务单——了解并记录自己早晨洗漱和吃早餐所需的时间(出示表格)。

②互动交流:同桌两人比一比,谁花的时间比较少。

(2)反馈。

师:(投影反馈比较结果)请这一组同学说一说你们是怎么比较的?

选取的数据如表2-1所示:

表2-1 生1、生2洗漱和吃早餐所需时间

生1:我们是一项一项比较的。先看洗漱时间,我用了5分多钟,我同桌用了10分多钟,只比较分就能知道我花的时间比较少;再看吃早餐时间,我们都是20分钟,再看秒,我用了05秒,而我同桌用了45秒,还是我花的时间少。

师:你同意她说的吗?

生2:同意,她花的时间比我少。

师:真棒!比较时间长短时,从高级单位开始比较,高级单位不同时直接可以判断,高级单位相同时再比较低级单位。我们再看另一组,看看他们是怎么比较的。

选取的数据如表2-2所示:

表2-2 生3、生4洗漱和吃早餐所需时间

生3:我们是合起来比较的,我的两项合起来是24分10秒。

生4:我的是24分15秒,所以他花的时间少。

师:24分15秒是怎么得来的?

生4:分与分、秒与秒相加是23分75秒,而75秒里的60秒是1分,所以得到24分15秒。

师:我们知道“1分(钟)=60秒”(板书),所以23分75秒=24分15秒。我们还学过什么时间进率呢?

生:1(小)时=60分(钟)(板书)。

师:我们在比较或者计算时间时,经常能用到时间的进率。

分析一:

这个教学环节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感受时间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真实的时间数据采集——自己洗漱和吃早餐的时间记录,让学生更贴近自己的生活,了解时间的意义,帮助他们加强时间量感的积累。

基于自己收集的数据,让学生与同桌进行时间的比较与计算,任何比较的结果都显得那么真实,因为这些数据都来源学生自己真实的生活体验。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下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不仅分享了自己的生活,也从中学到了比较的方法:在比较时间长短的过程中,对于两项时间相差比较多的,可以一项一项地比较;两项时间比较接近的,可以合起来比较。在比较谁快谁慢的过程中,不仅回顾了“时、分、秒”的进率知识和比较方法,而且更能让学生从生活中感受时间,积累自己的生活经验。

教学片段二:收集图中的有用信息,结合生活经验解决问题

(出示图2-1)

图2-1

师:为了能够更好地了解当天园内的信息,小丁丁和小亚都提前下载了上海迪士尼度假区的App。打开一看,发现以上两个游乐项目需要等候的时间,你看懂了吗?

生:我去过迪士尼,这两个项目的等候时间是会变的。

师:是的。每个项目的排队人数根据园内的流量不断在变化,有可能变多,也有可能变少。我们在做计划的时候,等候时间默认是固定不变的。你们想先玩哪一个呢?

生1:矿山车比较刺激,我想玩这个。

生2:飞跃地平线比较近,我想先玩这个。

(言之有理即可)

师:小丁丁他们想选最先玩到的游乐项目,他们会选择哪一项呢?请你想一想,算一算。

生1:矿:55+30=85(分钟);飞:1小时10分钟=70分钟,70+10=80(分钟),85分钟>80分钟,所以“飞越地平线”先玩到。(板书一种计算过程)

生2:我有不一样的算法。矿:85-60=25(分钟),1小时25分钟;飞:1小时20分钟,1小时=1小时,25分钟>20分钟,所以“飞越地平线”先玩到。

师:两位同学真厉害!如果要选最先玩到的游乐项目,我们需要把步行时间与等候时间相加,而且要统一单位再来比较,可以统一成分钟,也可以统一成几小时几分钟来比较。

分析二:

这个教学环节是在原有基础上(时间计算与比较),让学生学会读图,能够从图中获取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进而解决生活问题。

就本节课要学习的知识来说,选择不同的游玩项目,需要累积步行时间、等候时间,首先要把两个时间段累加,然后再进行大小比较,重点在于大小比较,其中需要运用一定的单位换算知识。

从图中获取信息,运用所学知识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为活动三“个性化设计——合理规划时间与路线”做了铺垫。

教学片段三:基于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自我规划时间与路线

(出示图2-2和学习单表2-3)

图2-2

表2-3 学习单

师:小丁丁和小亚下午计划去“奇想花园”区域,这个区域有不少项目呢,请看地图(播放地图)。你看懂这幅地图了吗?你有什么问题吗?

生1:这里有步行时间和等候时间。

生2:那玩的时间算吗?

师:由于各个项目的游玩时间都在两三分钟之内,相对于等候时间和步行时间来说可以忽略不计。那“音乐剧16∶00至16∶20”表示什么意思,你看懂了吗?

生:16∶00是开始的时刻,16∶20是结束的时刻。

师:16∶10进去可以吗?

生:不可以。根据迪士尼乐园的规定,看音乐剧只能提前入场,超过开始时间就不能进入了。

师:上面有那么多的项目,你们想玩吗?请你们把最想玩的项目在地图上标☆,标好的请立刻坐端正。我们的游玩时间是15∶00至17∶30(共150分钟),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做活动计划。

师:请你们和同桌合作,合理规划路线,在上面贴一贴、算一算。(播放背景音乐)

谁来交流一下你们是怎么设计的?(见展示图2-3)

图2-3

师:你们在加勒比海盗处标了☆,说明你们最想玩这个游戏,最后为什么没有玩呢?

生:因为我同桌更喜欢看音乐剧,玩加勒比海盗的时间与音乐剧冲突,而且如果选加勒比海盗的话,最多只能去3个地方,所以我们做了调整。

师:那玩好旋转木马,正好可以看音乐剧吗?你走的是哪条线路?

生:中间那条路线的时间刚刚好,外面那条路线超时了,不可以。

师:从小飞象到餐厅也有两条线路,你们走的哪一条?

生:中间那条时间短,可以购买外带食物,走外面路线就来不及买了。

师:你们合理规划路线,通过观察信息、比较时间,发现游玩项目与演出时间有冲突时懂得取舍和调整,在规定的时间内尽可能多地游玩了不同的项目,而且还体现了同桌之间的谦让和友谊。为你们点赞!

师:完成设计的同学请举手。你们的目标达成一致了吗?设计时要注意什么?

生1:游玩时间是15∶00至17∶30,计算时要考虑步行时间和等候时间,而且要正确计算。

生2:当遇到游玩项目与演出时间冲突时,要学会灵活调整。

分析三:

这个教学环节的目的在于针对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在规划路线时产生认知冲突,促进高阶思维的发展。

选择项目并制定方案,对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学习策略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这里还有一些限制变量,比如整个的游玩时间是限定的,而且起止时刻也是限定的——学生通过起止时刻来计算整个游玩项目的时间。另外,由于音乐剧有固定的演出时间,如果学生想选择这个项目,就要在这个项目开演时刻前到达指定地点。还有一个是吃饭问题,没有时刻限制,随到随吃,或者打包带走。这些不同的条件都为学生制定方案提供了选择的可能性,学生可以选,也可以不选;可以这样选,也可以那样选。但内在的一个基本条件是需要在规定时间里进行游玩,这就需要结合时间和游玩项目来统筹安排。

学生结合自己的喜好,不仅要考虑最近路线所需的时间,兼顾同桌的不同喜好,还要考虑当遇到游玩项目与演出时间冲突时要及时处理的问题。于是,就产生了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的碰撞。例如,同桌两人,一人想玩加勒比海盗,另一人想看音乐剧,考虑到演出时间的冲突、花费时间的长短,两人友好商量,最终达成一致,一起进行了更合理的设计。学生不仅开动脑筋运用数学知识解决了问题,而且同桌之间的合作、谦让等优良品质也得以彰显,学科育人在学习活动中自然而然地有所渗透。

通过这些具有生活气息的路线设计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思考,而且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了时间在生活中的价值和应用的广泛性。

课后思考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参与特定的教学活动,获得一些体验,并且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对此进行解释和应用。”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融合各种生活场景,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在生活中积累时间量感,提升逻辑思维能力,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一、根植生活,强化学生时间感知

在教学中,笔者应更加注重挖掘生活中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场景,这样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又提高了他们运用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此,本节课设计了下面两个生活场景。

场景一:真实记录自己的“早晨时间”。通过真实的数据收集,让学生加强了分与秒的时间量感。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从自身的角度出发,更能贴近时间,了解自己的生活习惯。同时,更能强化时间段的相关知识,包括时间段的比较与计算。学生认识时间,其中有两个重要的量,即“时刻”与“时间段”。从时刻到时间段,是一个从静态到动态的过程。相对而言,时刻比较“直观”,而时间段比较抽象。我们可以借助钟面这个直观形象的载体,促进学生抽象思维的生成。

场景二:设计游玩“上海迪士尼”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小丁丁“出行计划—上午游玩—下午游玩”这一过程中把自己代入情境中去,收集、分析、处理数据,从而解决问题。有趣的情境中有多样化的信息,包括时刻与时间段。通过真实情境,学生可身临其境,从而喜欢数据收集,提升读取信息的能力,培养解决问题途径的多样化能力。这个场景可以看钟面转动时针与分针来解决问题,也可以通过计算或者推理来判断。

基于这两个现实生活场景,让学生体验和理解时间的作用,积累时间量感,从而对时间有进一步的认识并将之作为今后解决相关实际问题的“必需品”。

二、开放实践,提升问题解决能力

数学的学习最终将回归到实践中,而实践的强化也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在教学中,无论是数学实验的操作还是真实场景的运用,对于学生思维的发散与生成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新课改下的数学课堂不再局限于教材的内容,更不为学生思考的边界设限。我们更加鼓励学生通过观察生活发现问题,通过学习解决问题,通过实践寻找更多思路,最后通过探究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和价值观念。

因此,最后一个环节比较开放,让学生自我规划时间和路线。在设计路线时,学生结合自己的个性化需求,就会产生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的碰撞。由于上课时长问题,笔者只请一个小组作了交流。如果能反馈两组的路线设计,更能引发学生的思考。从“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路线并正确计算,达成自己的心愿”到“通过观察信息,比较时间,发现游玩项目与演出时间有冲突时,学会懂得取舍和调整”,这里的思维碰撞更加突出,有利于帮助学生逐渐形成多样性解决问题的策略,提升逻辑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用数学思维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P+66QhHsXTvOdhAnfycXXurGPRr7NV9Knc9YrEgnKa0c8X0AeEZwkBY3cUe+B6R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