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在生活化教学中提升小学生数学解决问题能力的实践研究”子课题研究

解决问题是指如何综合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解决非单纯练习题式的问题;而数学解决问题能力是指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是学生数学能力的一种综合性体现,也是学生数学素养、创新能力、应用能力的重要标志。

小学数学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既满足了学科教学需求,又适应了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学会纵向思考,将拥有的静态知识和技能转化为动态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促使他们把数学知识转移到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高数学应用能力,激发发散思维。

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小组结合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分析在生活化教学中提升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边思考、边实践、边研究中,总结了如下几点关于提升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策略。

一、唤醒生活问题的思考逻辑,发展学科思维

新课程改革倡导以生活经验为基础,以学科逻辑为支撑,实现经验逻辑与学科逻辑的统一。因此,我们致力于以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作为逻辑起点,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适时搭建支架,通过问题链的形式帮助学生厘清生活问题的思考路径和解决途径,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例如,在“编码”一课中,教师从生活中的问题入手,设计层层递进的问题链“你知道自己的身份证号码吗?”“猜一猜,身份证号码包含哪些信息?”“身份证号码有什么特点?”和“你能帮小胖的家人找到各自对应的身份证号码吗?”,帮助学生如抽丝剥茧般逐步探究身份证号码的组成,感悟它的特点。学生不仅能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还能习得思考问题的途径,渗透编码思想,发展逻辑思维。

二、利用生活体验的经验积累,培养分析能力

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到学科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数学教学活动要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对小学生而言,他们在生活中已经有许多数学知识的体验,学习数学是他们生活经验的总结和升华。因此,我们坚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发现新旧知识间的联系,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去解决新问题,在积累新经验的同时获得新知识,发现新方法,从而巩固新知并将方法更好地用于实践。

例如,在“盈亏问题”一课中,教师创设“分物品”的生活情境,运用学生对于“虽然分配方案不同,但两种物品的总量相等”这一生活经验,出示了同一情境的一组对比练习,引导学生探究什么变了,什么没变。通过观察、比较、讨论,学生发现在“总量”和“取的次数”不变的情况下,“每次取得的个数”和“剩余(缺少)个数”之间的关系。这样学生既加强了列方程解决问题的基本解题思路的能力,又深入研究了解决“盈亏问题”的关键——变化中寻找不变,从而建立等量关系,进一步巩固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逻辑推理和数据分析的能力。

三、触发生活场景的表象记忆,提升应用意识

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因此,我们努力把数学问题回归生活,创设生活场景来触发学生的表象记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

例如,在“周长与面积”一课中,教师设计了开放性的问题:“靠墙的篱笆可能有多长?”学生基于已有的计算长方形周长与面积的计算经验,主动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建构联系,逐渐形成多样化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分情况讨论了一面墙(一条长或一条宽靠墙)和两面墙(两条边靠墙)的问题。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综合地运用已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提升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我们要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发展规律,勾连新旧知识,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唤醒生活问题的思考逻辑,并利用生活体验的经验积累,触发生活场景的表象记忆,使学生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快速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2on593KAAF8CX9Ta2ICXuhlpznb5mD9o59Rl3JTe9xp5Q5lnzc2tMoHQZTHq2bm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