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圆规画圆”是九年义务教育课本《数学·四年级第一学期(试用本)》第五单元“几何小实践”中的教学内容。本单元包括“圆的初步认识”“线段、射线、直线”“角”“角的度量”以及“角的计算”五部分内容,其中“用圆规画圆”属于“圆的初步认识”的第二课时内容。教材通过出示圆规使用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尝试画圆,并借助圆形的对称性探究“ d =2 r ”的关系,在画圆练习的过程中掌握画圆的技能和技巧,同时感受几何的美。
学生通过已有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的积累,对圆形物体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并且学生在三年级学习轴对称图形时,通过动手操作,积累了有关圆的经验,认识了圆的对称性。在本单元“圆的初步认识”第一课时,学生对圆的认识进行了巩固,并能够借助生活中的工具画圆,在实操中对圆的半径、圆心、直径有一定感知,为后续探究半径与直径关系,并借助圆的特性解决问题做好了进一步学习的准备。
在本课时,学生将使用圆规正确画圆,进一步体会圆的奥秘以解决问题,体验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除此之外,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画圆工具——圆规有一定的了解,但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实际画圆操作规范还不够,需要教师的帮助和多次练习。四年级学生正处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在解决有关圆的问题上存在一定困难,需要借助图形和操作来建立表象。
(1)“用圆规画圆”是一节动手实操课,如何让学生在画圆活动中不断内化画圆的两个元素的作用?
(2)如何借助渐进式提升的任务驱动,将基础的“画圆”提升到灵活的“用圆”,让学生在操作中感受空间观念?
(3)在基于学生认知水平下,如何深挖圆的特征,探索利用图形描述来分析问题,以形成图形的抽象,培养学生从复杂图形中提取信息的能力,进一步提升空间观念?
(4)如何将几何与生活相联系,发现生活中的几何图形,并在学习中体验几何图形之美,以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
(5)通过用圆规画圆,体会画圆工具——圆规的妙处,感受前人发明工具的努力与创意。
教学目标:
(1)通过看、说、练等活动,学会用圆规画圆的方法。
(2)在动手操作、小组探究的过程中,掌握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3)通过问题情境,能够按要求画圆,并巩固对圆的特征的认识。
(4)在学习圆规用法并运用圆的特征的过程中,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几何之美,体会发明工具的意义。
教学重点:
(1)发现圆规的使用方法,并能正确画圆。
(2)认识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3)运用圆的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难点:
会借助圆规灵活画圆并运用圆的特征来解决问题。
教学片段一:认识圆规,操作探索
(1)尝试画任意圆。
①设问:你用过圆规画圆吗?
②要求:今天我们来尝试用圆规画圆,但是这一次请同学们带着问题来画圆,给大家1分钟的时间,边画圆边体验用圆规画圆的妙处。(板书;用圆规画圆)
③提问:你在1分钟内用圆规画了几个圆?
④思考:你觉得用圆规画圆和上节课用别的工具画圆相比,两者各有什么妙处?
⑤交流反馈。
a.针尖:确定圆心,方便固定。
b.笔尖:用于画圆。
c.两脚之间的距离:表示半径,可以调节。
d.柄:圆柱体便于旋转,齿轮防止打滑。
⑥播放视频:画圆方法讲解。
⑦追问:在画圆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小诀窍吗?
预设:画圆时在下方垫草稿本,保护桌面,防止打滑;旋转时倾斜角度,方便画圆。
⑧评价:你们真会动脑筋!使用圆规能帮助我们画圆更便捷美观,其实工具的发明都有它的意义,都是前人努力实践创造的智慧结晶。你们善于观察、善于思考,老师相信你们今后也能成为小小发明家。
(2)练习画定圆。
①动手操作:要想画的圆美观,还需要同学们多多练习。现在我们掌握了用圆规画圆的步骤和要点,请同学们再来试一试,画出规定大小的圆。
②活动要求。
a.男生画一个半径为5厘米的圆,女生画一个半径为7厘米的圆。
b.标注圆心、半径。
c.使用圆规注意安全。
③展示交流:说一说你是怎么画圆的。
追问:如何判断画的圆是否符合要求?
验证:用直尺测量半径。
④评价:你的方法真棒!通过测量,我们发现同学们画的圆都是符合要求的。
分析一:
工具的运用仅靠教师讲授方法是不够的,在学习圆规用法的过程中,需要放手让学生自主操作,并对学生画圆的结果进行肯定,鼓励学生主动体验,发现圆规这一画圆工具的优势,感受工具发展优化的整个过程及其现实意义,体会工具的演变是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必然规律。通过渗透德育教育,使学生领略工具发明的伟大,实现学科育人的价值;通过经历知识发展的过程,让学生动手“做”,在“做”中学习数学,并在表达交流过程中完善对圆规的认知。
整个工具探索的环节主要分为“画任意圆”“画规定大小的圆”,在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同时,规范并养成良好的画圆习惯,帮助学生逐步形成对几何图形的表象,为后续探究圆的奥秘打下基石。
教学片段二:借助模型,探究关系
(1)对称性。
①找一找(折一折):老师给每一位同学的桌上放了一个剪好的圆形纸片,请通过你喜欢的方法来发现圆的奥秘。
②思考:通过探究,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圆是轴对称图形;圆有对称轴。
追问:圆有几条对称轴?它们有什么特点?
预设:无数条;都交于一点。
总结:通过动手操作,我们发现对折后的折痕所在的直线都是对称轴,它们都交于一点,这个点就是圆心。而在圆上的部分,经过圆心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作直径,一般用字母 d 表示。
③辨析:下面哪些图形(见图1-27)是圆的直径?
图1-27
(2)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①比一比:找关系。
探究:找一找,测一测,请你对同桌说一说,你所拿到的圆形纸片的半径是多少,直径是多少。
②思考:在同一个圆中,半径和直径之间存在什么关系?(见表1-3)
表1-3 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③交流反馈:在同一个圆中,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倍,半径是直径的一半。
④追问:所有圆的直径和半径的关系是不是都是这样的?请你验证。
⑤评价:结合图形,我们观察到在同一个圆中,直径中包含着两个半径。通过验证发现,所有圆的直径和半径都存在这样的关系。
⑥追问:你能用字母来表示圆的直径和半径的关系吗?
板书: d =2× r , r = d ÷2。
(3)练习画圆,夯实要点。
任务驱动,强化要素。
活动:补圆。
图1-28
①出示:半圆。
②提问:你能根据所提供的信息将这个半圆补充为一个完整的圆吗?(见图1-28)
③要求:自主完成学习单,若有困难,同桌两人协作完成。
④学生作品展示。
⑤交流反馈。
⑥评价:同学们从题目中找到了画圆所需的信息,知道了直径,并借助 d =2× r 的关系得出半径,还确定了圆心的位置,成功地将这个半圆补充成一个完整的圆。
分析二:
数学家希尔伯特在其名著《直观几何》一书中谈到:“图形可以帮助我们发现、描述研究的问题;可以帮助我们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记忆得到的结果。”其中直观与操作在学生形成几何概念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圆的对称性及半径与直径的关系的探究较为抽象,需要学生动手实践,将“虚”的关系转变为“实”的数据和图形。在该环节,让学生借助老师所提供的圆形纸片探究圆中的奥秘。学生通过对折,发现圆的对称性;通过测量验证,发现圆的直径和半径之间的关系。在该教学过程中,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观察、测量、操作,对身边事物产生直接感知,进一步巩固空间观念。
由于对圆形纸片学具进行了设计,有半径3厘米、5厘米、6厘米、8厘米的圆,因此学生的动手操作为探究圆的半径和直径的关系提供了数据支持,进而借助数形结合和不完全归纳,通过分析验证得到普遍规律,发现关系并得出 d =2 r 。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感受到“数的特征”,更体会到“形的特征”,也体现了数学知识获得的严谨性。
紧接着设计将半圆补充完整的活动,旨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和强化圆心、半径、直径相关知识。学生借助几何直观分析问题,在认知和思维提升的同时,深刻体会到画圆时圆心和半径的重要性。
教学片段三:几何直观,强化巩固
(1)运用要素,灵活机动。
活动一:画同心圆。
①活动要求:在同一个位置,画三个半径分别为1厘米、2厘米、4厘米的圆。
②学生作品展示。
交流:你是如何画圆的?
③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追问:圆的大小由什么决定?
④总结:圆的半径决定了圆的大小,若半径越大,则这个圆越大。如我们所画的一样,同一个位置就是同一个圆心,半径不同的几个圆是一组同心圆。
活动二:
①提问:你们觉得同心圆和生活中的什么实物图形很相似?
预设:靶子。
②评价:同学们真会观察,能够将几何图形和生活联系在一起。
③情境:小胖正在靶子上玩射击游戏,他所用的就是我们所画的这组同心圆,你们还记得它的半径吗?小胖想让同学们猜一猜他射中的位置。仔细听,他给了大家一些提示。
④播放音频1:我射中的位置在半径是2厘米的圆外、半径是3厘米的圆内。
合作交流:你能根据小胖的描述,选择符合要求的射中位置吗?(见图1-29)
图1-29
学生预设:第一个和第四个都有可能。
追问:为什么第一个和第四个都有可能?请你用荧光笔标出他射中的范围。
⑤播放音频2:我射中的位置距离靶心3厘米。
指一指:射中的位置。
追问:为什么在这个圆上?
评价:同学们真棒!半径为3厘米的圆,圆上的任何一个点到圆心的距离都是3厘米,都有可能是小胖射中的位置。
(2)创意画圆,体验几何美(机动)。
①过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和辨析练习,我们已经掌握了用圆规画圆的方法。在生活中处处有圆形图案,如奥运五环、太极图等,现在就让我们利用圆规,一起动手设计一个由圆形组成的图案吧!
②活动要求。
a.在正方形白纸上作图。
b.绘制好后可涂色美化。
③作品展示(板贴)。
分析三:
现代数学教学论提出,数学教学实质上是思维活动的教学,没有思维就谈不上数学教学,更谈不上培养能力、开发智力,故练习环节将重点放在对学生几何直观的培养上,不断加深学生对圆的基本要素的认识。在此环节采用渐进性内容和连续性情境展开练习,设计由半圆再到同心圆,由一个圆到多个圆的任务环节,在巩固学生画圆的同时,引发学生的思维碰撞,感受圆心和半径的重要性。接着进一步由同心圆引申到生活中的靶子,让学生根据小胖的描述进行判断和分析,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几何直观常常靠逻辑支撑,通过将射中的范围慢慢缩小,让学生观察图形特征,思考图形变化。本环节由“形”到“面”,最终聚焦到点,类似于学生在学习图形时的发展规律(体—面—棱),是对学生图形处理能力和基础知识是否扎实的考验。教师在该环节不断渗透思维的培养,引导学生思的交流、思的反馈、思的深化、思的发展,对本节课内容进行升华和再创新,可让学生在参与趣味游戏的同时,感受到学习圆的乐趣。
最后,通过本节课的实践和思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借助几何直观分析问题的能力都有一定提升。因此,在本节课的最后,鼓励学生设计由圆形组成的图案,体验用圆规画圆的乐趣,在设计圆形图案的过程中,不仅提升了学生使用圆规作图的技能,还对圆的半径、直径知识进行再内化,多个圆的叠加和组合也是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使其进一步感受几何之美。
“用圆规画圆”这一课的知识与技能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学会使用圆规画圆的方法,在初次设计教学环节时是通过“观察圆规,对应画圆要素发现圆规各部分的功能”,接着让学生根据“先定圆心,再定半径,然后画圆”的步骤进行画圆。通过试教发现,这种填鸭式教学对于学生认识圆规这一画圆工具的学习效果并不佳,学生只停留在模仿阶段,因此,在最终环节设计上采用开放形式,给予学生体验机会,在体验中感受圆规的简便,在探索中悟出圆规各部分的功能。
实践证明,将重心放在学生的感受和体会上,学生主动性更高,发现圆规各部分的好处更全面,教学环节上“具体说说哪里简便”引导学生体会画圆的过程,也让学生经历了工具发展的过程。带着问题探究对学生的学习和探索有一定指向性,体现教学过程中的深入学习。
通过动手操作积累经验,观看视频巩固操作,表达思考体验简便,即“动—看—思”的环节设计,使得学生对画圆步骤掌握得更扎实,体会得更深刻。
通过自己对本堂课目标达成情况的评估,笔者发现学生在应用圆的知识解决问题方面还较薄弱,因此考虑到是不是自己在设计时“为了环环相扣而设计”,忽略了设计的意义所在。最后一个聚焦同心圆、借助几何直观分析靶子射中位置的活动,能够从几何图形的视角培养学生的图形处理能力,而这一层面的培养对学生后续学习圆的知识是否有所帮助,是教学后应思考的。
在同心圆练习环节中,笔者利用信息技术展示动画来帮助学生分析几何问题,未考虑到学生能力的差异性,观察和实践在成效上往往有一定偏差,空间与图形方面的教学既要保留学生作图的痕迹,又要呈现动画帮助学生理解,因此找到信息技术运用和动手操作体验的平衡点是关键。若让学生在自己画的同心圆上进行探究,用荧光笔标出可能射中的范围,对大部分学生的理解都有更大的帮助。
除此之外,环节精而不杂是一堂课环节实施与把控的重点。合理进行环节的选择有助于教学的有序展开。本节课环节紧凑、活动丰富,时间安排上还需适当把控,有详有略,以突出教学重点。
学生的表达是最好的教学生成,在概念的归纳上不能急于求成。通过对圆规的探索和实践,学生能够借助表象形成概念,教师需要做的是期待学生的发现,引导学生的表达。在探究圆规用法环节,学生发现“使用圆规倾斜角度能更好画圆”;在探究半径与直径关系环节,学生借助图形找到了关系的普遍性;在探究小胖射击射中位置环节,学生能够清晰描述和分析图形。空间观念的发展常常伴随着推理,这些课堂生成的表达不仅体现了学生的思考过程,而且也体现了学生的几何推理能力。
积累表象、动手操作、联想想象是发展学生几何直观能力的关键。教学环节递进式的发展促进了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教学活动将具体的动手操作与抽象的几何概念相结合,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化,因此教师应着眼于学生操作以助力活动内化。有时教师的适当放手能够激发学生的数学再创造兴趣,使得学生从“学会”到“会学”,再从“会学”到“会用”,最终从“会用”到“研学”,通过体验收获能力,通过经历推动创造,达到课堂教学的目标。